專利名稱:天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天線,尤其是指一種內置于電子裝置中用于無線通訊的天線。
背景技術:
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現有技術可參見芬蘭專利第982366號。如圖1所示,該現有技術所揭示的天線600在平面輻射片上設置有三個開槽601、602及603,從而形成第一、第二輻射部;而接地部606則與二輻射部連接并與該二者位于同一平面。但是,由于該現有天線的輻射部及接地部均位于同一平面,安裝時需平鋪在電子裝置上,占用較大的安裝面積,不利于降低電子裝置整體體積,而與電子裝置輕、薄、短、小的發展趨勢相背。
創作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減小安裝面積的天線。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包括第一輻射部、第二輻射部、連接部、接地部及饋線。其中第一輻射部位于第一平面上,以與第一頻率信號諧振,其上設有饋點;第二輻射部位于第二平面上,以與第二頻率信號諧振,且第二平面與第一平面彎折成一定角度;連接部自第一平面延伸至第二平面,用以連接第一、第二輻射部;接地部自連接部延伸至第三平面而與第一輻射部相對;饋線的內導體與饋點電性連接,而外導體層則與接地部電性連接,以實現接地的功能。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天線的各組件均處于不同平面,因而其在電子裝置中所需的安裝面積較小。
圖1是現有天線的正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3是圖2所示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4是圖2所示實施例的工作頻率為2.45GHz時的水平極化輻射場圖。
圖5是圖2所示實施例的工作頻率為2.45GHz時的垂直極化輻射場圖。
圖6是圖2所示實施例的工作頻率為5.25GHz時的水平極化輻射場圖。
圖7是圖2所示實施例的工作頻率為5.25GHz時的垂直極化輻射場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9是圖8所示實施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見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天線1是平面倒“F”型天線(PlanarInverted-F Antenna),包括天線本體和饋線50,其中天線本體由金屬片制成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平面11、12、13組成。第一平面11與第二平面12垂直,第三平面13由第二平面12延伸并與第一平面11相對。天線本體的第一輻射部20位于第一平面11,第二輻射部30位于第二平面12,而接地部40則位于第三平面13。
第一輻射部20用以與第一頻率信號諧振,其下表面設置有饋點21,后邊緣左端垂直向下延伸設置有位于第二平面12的第一連接部121,第一連接部121繼續向下延伸設置有第二連接部122,第一連接部121與第二連接部122大致呈“L”狀。第二輻射部30設置在第二連接部122上邊緣靠近第一連接部121處,用以與第二頻率信號諧振。第二輻射部30與第一、第二連接部121、122同位于第二平面12,并且分別與第一輻射部20及第一、第二連接部121、122間形成有第一、第二及第三開槽123、124、125。阻抗匹配部60設置在第二連接部122上與第二輻射部30的連接處。接地部40由第二連接部122下邊緣垂直向前延伸并且與第一輻射部20平行相對,用以將天線1固定在電子裝置(未圖示)上并將天線1接地。
饋線50由內向外包括內導體51、包覆內導體51的內絕緣層52和包覆內絕緣層52的外導體層53。外導體層53焊接在接地部40上并靠近阻抗匹配部60的右下側,內導體51和內絕緣層52由焊接點經過阻抗匹配部60到達第一輻射部20,使內導體51與饋點21電性連接,其中內導體51、內絕緣層52與阻抗匹配部60形成電容,通過改變阻抗匹配部60的高度而調節阻抗匹配部60與內導體51的相對面積,可消除天線1輸入阻抗的虛部值,從而使天線1的輸入阻抗與饋線50的特性阻抗相等。
饋點21可設置在第一輻射部20下表面的中部或側邊,從而根據需要可使信號通過中心或側邊饋入方式進行饋入。當饋線50將第一頻率信號饋入位于第一輻射部20的饋點21時,第一輻射部20與第一頻率信號發生諧振,當饋線50將第二頻率信號饋入饋點21時,第一輻射部20不與第二頻率信號發生諧振,而第二輻射部30通過感應與第二頻率信號發生諧振。
調節第一、第二輻射部20、30的長度,使二者分別與第一、第二頻率信號的波長成特定比例(例如輻射部的長度為1/4工作波長),第一、第二輻射部20、30可分別與第一、第二頻率信號發生諧振。在本實施例中,天線1總長L=33.1mm,高H1=5.7mm,第一輻射部20寬W1=2.5mm,接地部40寬W2=5.0mm,饋線50與接地部40的焊接點至接地部40左邊緣的距離W3=9.5mm,饋點21至第一輻射部20左邊緣的距離W4=4.2mm。對應于上述尺寸,第一輻射部20的工作頻率為2.45GHz,它在X-Y平面上的水平及垂直極化輻射場圖如圖5、圖6所示,而第二輻射部30的工作頻率為5.25GHz,它在X-Y平面上的水平及垂直極化輻射場圖如圖7、圖8所示。
由于第一頻率信號的頻寬與第一輻射部20和接地部40間的距離H1成正比,而第二頻率信號的頻寬則與第二輻射部30的高度H2成正比。因此,通過增加H1、H2的尺寸,可增加第一、第二頻率信號的頻寬。圖9、圖10所示的天線1’即為本實用新型頻段較寬的實施例,其中H3=8.3mm,大于前一實施例的相應數值。
當然,為適應實際應用的特殊需求,例如為改變第一頻率信號的輻射方向或為符合電子裝置的內部形狀的需求,可將第一平面11與第二平面12間的夾角變為鈍角或銳角。其中在第一、第二平面11、12的法線方向上,第一、第二輻射部20、30的輻射能力最強。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第二輻射部20、30及接地部40分別處于三個不同的平面,占用較小的安裝面積,從而構成一種在電子裝置中占用較小安裝面積的天線。
權利要求1.一種天線,包括第一輻射部、第二輻射部、連接第一、第二輻射部的連接部、接地部和饋線,其中接地部由連接部延伸,第一輻射部與第二輻射部間設有第一開槽,其特征在于第一輻射部位于第一平面,第二輻射部位于第二平面,接地部位于第三平面,第二平面與第一平面彎折成一定角度,第三平面與第一平面相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與第二平面垂直,并與第三平面平行相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第三平面與第二平面成鈍角或銳角。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由第一輻射部延伸至第二平面,包括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其中第一連接部由第一輻射部延伸,第二連接部由第一連接部延伸,而前述第二輻射部由第二連接部延伸,并且與第一、第二連接部形成第二、第三開槽。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輻射部上設有饋點,該饋點根據需要可設置于第一輻射部的側邊或中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部上與第二輻射部連接處設有阻抗匹配部,饋線包括內導體、外導體層及設在內導體與外導體層間的內絕緣層,其中內導體焊接到所述饋點,外導體焊接到所述接地部,內導體、內絕緣層及阻抗匹配部形成電容。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第一輻射部長度對應第一頻率的波長比例,第一輻射部與接地部間的距離對應第一頻率信號的頻寬。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第二輻射部長度對應第二頻率的波長比例,第二輻射部的高度對應第二頻率信號的頻寬。
專利摘要一種天線,安裝在電子裝置中用于無線通訊傳輸,包括第一輻射部、第二輻射部、連接部、接地部和饋線。其中第一輻射部位于第一平面,用來與第一頻率信號諧振,其上設有饋點;第二輻射部位于第二平面,用以與第二頻率信號諧振,且第一平面與第二平面間根據需要彎折成一定角度;連接部由第一平面延伸到第二平面,用來連接第一、第二輻射部;接地部由連接部延伸到第三平面并且和第一輻射部相對;饋線的內導體與饋點電性連接,而外導體層則與接地部電性連接,用以實現接地功能。通過這樣的排配,實現該天線在電子裝置中占用的安裝面積較小。
文檔編號H01Q1/36GK2517123SQ01277429
公開日2002年10月16日 申請日期2001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01年12月12日
發明者黃建勛, 周志賢, 鄭重達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