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效節能自保持型接觸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低壓電器領域,特別涉及到一種接觸器,具體為一種高效節能自保持型接觸器。
現有的節能接觸器,普遍存在著運行可靠性低、結構復雜的缺點;由于鐵芯采用矽鋼片,因此不但造價高,而且運行時耗電大。如一種鎖扣式節能接觸器,采用雙電源,即吸合與釋放各自需要不同電壓等級的電源,導致結構復雜,安裝、接線麻煩,難以推廣應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運行時不耗電、斷電能自動釋放、一體化結構的高效節能自保持型接觸器,它造價低,便于推廣應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解決方案是,一種高效節能自保持型接觸器,包括底座、線圈、鐵芯、動觸頭、輔助觸頭、滅弧室,鐵芯采用A3鋼板,同時該接觸器設有包括線圈的自保持斷電釋放電路。
由于本實用新型突破了現有接觸器的傳統設計思路,應用了鐵芯利磁原理,可以做到無壓運行。它具有以下優點1、由于用A3鋼板代替昂貴的矽鋼片,造價降低。
2、運行時自保持、無噪音,處無壓運行狀態。
3、自保持斷電釋放電路與接觸器線圈一體化,極大地減小體積。
4、接線及安裝尺寸與原型號的接觸器一樣,便于推廣應用。
5、節電率可達99%。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再作描述。
圖1是本實施例的自保持斷電釋放電路原理圖。
本實施例包括底座、線圈、鐵芯、動觸頭、輔助觸頭、滅弧室,鐵芯采用Ax鋼板,如圖1所示,同時該接觸器設有包括線圈的自保持斷電釋放電路,在該電路中,線圈KM↓、電阻R↓5、電阻R↓7接接線端A↓1,電阻R↓5另一端接可控硅SCR↓2陽極,電阻R↓7另一端接二極管D↓5、電阻R↓3、二極管D↓3、電容C↓2,線圈KM↓另一端接可控硅SCR↓1、電阻R↓1,可控硅SCR↓2陰極接電阻R↓8、電容C↓3、電容C↓1、二極管D↓1、電阻R↓3另一端,可控硅SCR↓2控制極接電阻R↓8另一端、電容C↓3另一端、電阻R↓4,電阻R↓4另一端接二極管D↓5另一端,電容C↓1另一端接電阻R↓1另一端、電容C↓2另一端,二極管D↓1另一端接二極管D↓2、二極管D↓3另一端,電阻R↓2、電容C↓4、可控硅SCR↓1陰極接接線端A↓2,電阻R↓2另一端接二極管D↓2另一端、二極管D↓4,電容C↓4另一端接二極管D↓4另一端、電阻R↓6,電阻R↓6另一端接可控硅SCR↓1控制極。
當接線端A↓1、A↓2兩端得電,通過控制線圈KM↓、電阻R↓1、儲能電容C↓1,二極管D↓1、二極管D↓2、電阻R↓2,二極管D↓1與電容C↓2并聯,形成控制充放電電路,該電路電壓在電阻R↓2上瞬間電壓變化,電壓升高使雙向觸發二極管D↓4導通,經過電阻R↓6使可控硅SCR↓1導通,吸合線圈KM↓得到強激磁,接觸器閉合。經過一定的時間延時,可控硅SCR↓1截止。接線端A↓1、A↓2兩端電源繼續供給儲能電容C↓1充電,充電電壓達到額定電壓值時,電路基本處于無電流狀態,此時接觸器靠鐵芯產生的利磁維持閉合狀態,使接觸器正常工作,達到高效節能的目的。
當接線端A↓1、A↓2兩端斷電,無電壓時,儲能電容C↓1經電容C↓2、電阻R↓3放電,當電容C↓2的電壓達到額定值時,經二極管D↓5、電阻R↓4觸發可控硅SCR↓2使之導通釋放電路由電容C↓1經過電阻R↓1、線圈KM↓、電阻R↓5、可控硅SCR↓1組成儲能電容釋放電路,此時利磁鐵芯消磁,接觸器釋放,達到分斷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高效節能自保持型接觸器,包括底座、線圈、鐵芯、動觸頭、輔助觸頭、滅弧室,其特征在于鐵芯采用A3鋼板,同時該接觸器設有包括線圈的自保持斷電釋放電路;在該電路中,線圈KM↓、電阻R↓[5]、電阻R↓[7]接接線端A↓[1],電阻R↓[5]另一端接可控硅SCR↓[2]陽極,電阻R↓[7]另一端接二極管D↓[5]、電阻R↓[3]、二極管D↓[3]、電容C↓[2],線圈KM↓另一端接可控硅SCR↓[1]、電阻R↓[1],可控硅SCR↓[2]陰極接電阻R↓[8]、電容C↓[3]、電容C↓[1]、二極管D↓[1]、電阻R↓[3]另一端,可控硅SCR↓[2]控制極接電阻R↓[8]另一端、電容C↓[3]另一端、電阻R↓[4],電阻R↓[4]另一端接二極管D↓[5]另一端,電容C↓[1]另一端接電阻R↓[1]另一端、電容C↓[2]另一端,二極管D↓[1]另一端接二極管D↓[2]、二極管D↓[3]另一端,電阻R↓[2]、電容C↓[4]、可控硅SCR↓[1]陰極接接線端A↓[2],電阻R↓[2]另一端接二極管D↓[2]另一端、二極管D↓[4],電容C↓[4]另一端接二極管D↓[4]另一端、電阻R↓[6],電阻R↓[6]另一端接可控硅SCR↓[1]控制極。
專利摘要一種高效節能自保持型接觸器,包括底座、線圈、鐵芯、動觸頭、輔助觸頭、滅弧室,鐵芯采用A
文檔編號H01H51/00GK2483829SQ0122576
公開日2002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01年5月23日 優先權日2001年5月23日
發明者林李杰 申請人:林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