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同軸氣體放電管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一、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屬于基本電氣元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用于各種信息系統的瞬時過電壓保護的同軸氣體放電管。
二背景技術:
目前在通信、交通信號系統、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以及有線電視系統中,為了防范和避免直擊雷、感應雷產生的瞬間過電壓給系統帶來的損害,通常是在這些系統中安裝避雷器來解決。而作為使用較為廣泛的天饋避雷器的主要元器件——氣體放電管,由于設計時是按照并聯形式安裝于避雷器的同軸線的內外導體間考慮的,故其結構如圖1所示。該氣體放電管是由上、下二塊由金屬材料制成的,截面形狀為“凸”形的圓形電極板和由絕緣材料制成的圓柱形管壁構成,其內充以惰性氣體(蕭山電子管廠制造)。這種結構的氣體放電管由于在使用時要對傳輸信息產生反射,故其在天饋避雷器的工作頻率最高只能達到1500MHZ,使用范圍較窄,因而不能滿足目前信息系統發展對避雷器使用頻率提高的要求。
三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已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以串聯形式安裝的、使用頻率大大提高的同軸氣體放電管。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在管體由電極和絕緣材料制成的部件構成,其內充有惰性氣體的已有技術基礎上,將電極設計為內、外電極,外電極為金屬材料制成的圓柱形管壁,管壁兩端口各由一個由絕緣材料制成的圓形封板裝配密封,封板中部對應開有同軸通孔;內電極為一金屬材料制成的柱體,其兩端穿過封板上的通孔,并通過柱體上的定位臺階同軸固定安裝于管體中。
本實用新型的內、外電極所用的金屬材料是采用已有技術中公知的可發射電子的金屬材料,如鐵、鎳、合金等。圓形封板所用的絕緣材料是采用的已有技術中公知的高鋁陶瓷,當然也可采用其它的絕緣材料。
為了獲得具有不同特性阻抗的同軸氣體放電管,本實用新型中內電極的形狀設計為圓柱體,其直徑可根據需要在1.8~3.2mm間選擇。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內電極位于管體的軸線上,并可通過伸出管體的兩端方便地與避雷器的同軸線內導體連接,如圖3所示,從而使整個同軸氣體放電管能與相連的同軸線達到“良好”匹配,獲得了采用已有的、并聯形式安裝的普通氣體放電管所不能達到的高技術指標,見表1,因而本實用新型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使用頻率高、插入損耗小、電壓駐波比小、極間電容小、耐沖擊電流大,使用壽命長以及使用范圍廣等有益效果。
表1
圖1為已有技術中使用的普通氣體放電管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同軸氣體放電管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同軸氣體放電管與避雷器同軸線串聯連接示意圖;五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本實施例結構如圖2所示,其管體1是由電極和絕緣材料制成的部件構成,其內充有惰性氣體5,電極分為內、外電極2、3,外電極3為易發射電子的金屬材料鎳制成的圓柱形管壁,管壁兩端口各由一個由高鋁陶瓷絕緣材料制成的圓形封板4裝配密封,封板4中部對應開有同軸通孔。內電極2為易發射電子的金屬材料制成的圓柱體,其兩端穿過封板4上的通孔,并通過其柱體上所開的定位臺階6同軸固定安裝于管體1中。本實施例的內電極2位于管體1中的那部分直徑為2.9mm,以獲得的特性阻抗為50歐的同軸氣體放電管。
實施例二本實施例的結構如圖2所示,其管體1也是由電極和絕緣材料制成的封板4構成,其內充有惰性氣體5。電極為內、外電極2、3。由于內、外電極2、3和封板4的形狀、結構、裝配關系均與實施例一相同,故略去不述。所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位于管體1內部分的內電極2直徑為2mm,以獲得特性阻抗為75歐的同軸氣體放電管。
權利要求1.一種同軸氣體放電管,管體(1)是由電極和絕緣材料制成的部件構成,其內充有惰性氣體(5),其特征在于電極分為內、外電極(2、3),外電極(3)為金屬材料制成的圓柱形管壁,管壁兩端口各由一個絕緣材料制成的圓形封板(4)裝配密封,封板(4)中部對應開有同軸通孔;內電極(2)為一金屬材料制成的柱體,其兩端穿過封板(4)上的通孔,并通過其柱體上的定位臺階(6)同軸固定安裝于管體(1)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同軸氣體放電管,其特征在于內電極(2)的形狀為圓柱體,其直徑可為1.8~3.2mm。
專利摘要一種同軸氣體放電管,分屬于基本電氣元件技術領域。管體是由電極和絕緣材料制成的部件構成,其內充有惰性氣體。為了大大提高氣體放電管在現有避雷器中的使用頻率,本實用新型將電極設計為內、外電極,由外電極構成管體的圓柱形管壁,由絕緣材料制成管體兩端的圓形封板,內電極為一柱體,其兩端穿過封板上的同軸通孔,并通過柱體上的定位臺階固定安裝于管體中。由于內電極兩端位于管體外,就可很方便地與避雷器同軸線內導體串聯相連,獲得上限為3000MHZ的使用頻率,且插入損耗小、電壓駐波小、極間電容小、耐沖擊電流大、使用壽命長、范圍廣等有益效果,可用于各種信息系統的瞬時過電壓保護。
文檔編號H01T1/00GK2509753SQ01206969
公開日2002年9月4日 申請日期2001年7月25日 優先權日2001年7月25日
發明者王德言 申請人:王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