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端子與腳座固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端子與腳座固定結構,特別涉及一種以更短距離進行移動式接合的腳座上的腔室結構。
現今的計算機中央處理芯片CPU,都設有一固定的腳座,以與主機板相接合,該固定腳座有另一名稱,為零插入力連接器,是指CPU插入腳座中毫不費力,但在插入后,需運用一驅動桿的機構,讓CPU的針腳經腳座中的端子片而與主機板上的線路相接觸,這是腳座的最主要功能。如圖7所示,為其中的一種連接器,其用于連接至一針格數組(pingrid array)組件,含有一底座5,其具有數個呈數組排列的腔室,一滑動座6,其覆蓋于該底座5表面上,具有數個相對于該腔室的貫穿開口,一驅動桿7,其可旋轉地撐置在底座5的一側邊,且借其旋轉而可驅使滑動座6在該底座5上移動,也就是在驅動桿7由拉開的狀態向前移動的同時,讓滑動座前移,由于滑動座上承載有CPU,使CPU的針腳由寬處向窄處移動,便能讓CPU夾于底座5上,這就是公知的一般結構。再請參閱圖8所示的一種公知的端子8,這種端子8配合直向設置于底座5上的腔室50,該單一的腔室50的俯視圖如圖9所示,因為端子8中間為一直立狀的主體81,主體81的下端為尖端穿過腔室底面中所設的穿孔,而達到讓腳座固定在主機板上的要求,由于此部份已為標準規格,必需遵守,而在主體81的兩側分別相向對折有一接觸片82,在使接觸片82的上端形成為喇叭狀后,該上端的開口區域,兩接觸片82分的很開,相對于由滑動座6的固定孔60穿過的CPU針腳9,在上述驅動桿7執行推動滑動座6后,針腳90即由圖9的上端位置向下移至靠中間的位置,一般正常狀態,為針腳9同時接觸于兩接觸片82處為最佳的使用情形,但是,由于組合的關系、精密度的關系、材料制作上的關系等各種因素,使得一般為181支針腳型式的組合,不會是每一個孔位針腳都是很準確地與接觸片8相接,可能會有少數是接觸一側,也可能會有一支針腳90都無法與接觸片8相接,這時,嚴重的問題便可能發生了,因為CPU的操作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各種的結構,有些不精準的狀態,為了提供更符合實際需求的物品,本發明人進行研發,以解決公知的接腳接觸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端子與腳座固定結構,主要將公知腳座上滑動座與CPU的長距離的移動改短,即是讓公知底座上為直向前后長條狀的腔室改變;以本實用新型基座上左右橫條狀橫向設置的腔室,配合有獨特設計的端子結構,讓各端子結合于腔室中,能很輕易地產生前后兩接點的牢固式接觸導通效果。本實用新型特別是指無需推動滑動蓋片的移動,即能使CPU的針腳產生被端子以彈性夾住的最佳使用狀況。
本實用新型結構腳痤由一基座與一滑動蓋片所組成,其中在滑動蓋片上設有矩陣排列的貫穿孔,各貫穿孔配合CPU的針腳位置設置,讓CPU承載于滑動蓋片上,該基座上也設有配合各貫穿孔相對應設置的腔室,各腔室俯視呈現為橫條狀,分別置入一端子,各端子的下端為接觸針,穿過設在基座腔室底面的一固定孔后,接觸針固定于主機板上,接觸針以上端一擴大部中一突部卡于固定孔處,擴大部上為端子的主體部,主體部區分成一右后接片與一左前接片,右后接片為由主體部直接向上延伸,其內側為由上向下漸縮狀,且前接片較寬;左前接片為呈倒L狀,且由主體部處向后斜折再往上拉平;兩接片前后差排之狀,剛好夾持CPU的針腳。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端子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端子料帶狀時的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端子插置后的橫剖面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端子插入腔室的俯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端子插置后的縱剖面圖。
圖7為公知的立體圖。
圖8為公知的端子立體圖。
圖9為公知的端子插于腔室的俯視圖。
如圖1至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端子與腳座固定結構,腳座由一基座1與一滑動蓋片2所組成,其中在滑動蓋片2上設有矩陣排列的貫穿孔20,各貫穿孔20系配合CPU中央處理器9的針腳90位置設置,讓CPU承載于滑動蓋片2上,該基座1上也設有配合各貫穿孔20相對應設置的腔室10,該腔室10俯視呈橫條狀,這即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與公知不同之處,也就是結構上最明顯的不同,其讓滑動蓋片2與基座1間的相對移動距離減少,若能配合有更好的端子結構,則可使CPU9的針腳90與端子的接合性更好,以下更是結構上的另一特色,各腔室10中分別置入一端子3,各端子3的下端為接觸針31,接觸針31穿過設在基座腔室10底面的一固定孔11后,接觸針31固定于主機板上,接觸針上有一條狀突起32接觸針31以上端的一擴大部33中一突部34卡于固定孔11處,如圖6所示;擴大部33上為端子的主體部35,主體部35區分成一右后接片36與一左前接片38,右后接片36為由主體部35直接向上延伸,其內側37為由上向下漸縮狀,且前接片36較后接片38為寬;左前接片38為呈倒L狀,且由主體部35處,向后斜折再往上拉平,如圖6所示;且,左前接片38轉角處有朝前的小突點39,兩接片36、38呈前后差排之狀,剛好夾持CPU的針腳90。
綜上所述的結構,本實用新型運用由直設改為橫設的腔室槽孔的開設方式,降低滑動片移的距離,配合相對應設置的端子的兩接片以前后雙向接觸的方式,提供更精準的接點接觸,用以消除公知不易對準接觸的情形,因為,本實用新型以預先設計的觀念,降低移動接合的錯誤率,讓制造上的誤差,完全不會影響裝設的結果,由于CPU的針腳90移動距離縮小,也就是說,插入滑動蓋片的CPU的針腳90,即刻穿入腔室中與端子相接觸,移動滑動蓋片,僅是使滑動蓋片得到定位,同時以相對位移的結構,將CPU的針腳90由腳座夾緊,而不會掉出,所以,本實用新型確保端子與CPU的針腳90間有兩側的接觸點,達成最佳的電性接觸,提供更好的使用性,是一完全與公知不同的結構。
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和附圖,并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所有范圍應以下述權利要求書范圍為準,凡與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其類似變化的實施例與近似結構,皆應包含于本實用新型之中。
權利要求1.一種端子與腳座固定結構,腳座由一基座與一滑動蓋片所組成,其中在該滑動蓋片上設有矩陣排列的貫穿孔,各貫穿孔配合CPU的針腳位置設置,讓CPU承載于滑動蓋片上,該基座上也設有配合各貫穿孔相對應設置的腔室,分別置入一端子,其特征在于各腔室俯視呈橫條狀,各端子的下端為接觸針,穿過設在基座腔室底面的一固定孔后,接觸針固定于主機板上,接觸針以上端的一擴大部中一突部卡于固定孔處,該擴大部上方為端子的一主體部,該主體部區分成一右后接片與一左前接片,該右后接片為由該主體部直接向上延伸,其內側為由上向下漸縮狀,且該右后接片較寬;該左前接片為呈倒L狀,且由該主體部處向后斜折再往上拉平;使兩接片呈前后差排之狀,剛好夾持CPU的針腳。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與腳座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左前接片的轉角處有朝前的小突點。
專利摘要一種端子與腳座固定結構,腳座由一基座與一滑動蓋片組成,在滑動蓋片上設有矩陣排列的貫穿孔,各貫穿孔配合CPU的針腳位置設置,基座上也設有配合各貫穿孔相對應設置的腔室,各腔室俯視呈橫條狀,分別置入一端子,各端子的下端為接觸針,接觸針固定于主機板上,接觸針以上端一擴大部中一突部卡于固定孔。擴大部上為端子的主體部,主體部區分成一右后接片與一左前接片,右后接片為由主體部直接向上延伸,左前接片為呈倒L狀。
文檔編號H01R12/00GK2420740SQ00236759
公開日2001年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0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00年5月30日
發明者林武信 申請人:南士資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