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特別是指一種在該電連接器的底座及滑動座所形成未封閉容置室的壁體上設有至少一第一干涉元件,及驅動元件的從動部上設有至少一第二干涉元件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
請參考
圖1,為現有技術零插入力連接器1的分解圖,其中,該電連接器1包含有一底座10,一可相對于該底座10滑動的滑動座11及一驅動元件12,在底座10表面上設有復數個槽孔100,且各該槽孔100內容設有一端子(圖中未示),底座10與滑動方向垂直的一側邊101設有一兩端開放的第一室102;該滑動座11,設有復數個插孔110對應上述槽孔100,供一中央處理單元(圖中未示)上的多數個插腳插入,該滑動座11對應于該第一室102處設有一端開放的第二室111,該第一室102與該第二室111并可形成一未封閉的容置室,該驅動元件12,是由一具有凸輪130的從動部13及一可轉動該從動部13的主動部14所構成,從動部13位于該容置室中,且該驅動元件12可在一第一位置(即該主動部垂直于該滑動座的位置)及一第二位置(即該主動部平行于該滑動座的位置)間旋轉;因此,當該驅動元件12位于該第一位置時,可將中央處理單元置于該滑動座之上,并使該等插腳分別插入各該插孔110中;而當轉動該主動部14,使該驅動元件12由該第一位置旋轉至該第二位置,并帶動該滑動座11在水平方向移動,可使該等插腳順利與槽孔100內的端子產生電氣及機械的接觸。
而在將該中央處理單元安裝于電連接器1之前,該驅動元件12必須先置于第一位置,由于是垂直的豎立,因此,當有輕微的外力或震動甚或本身的自重皆有可能使該驅動元件12倒下,如此便無法將中央處理單元的插腳放入電連接器1的插孔110中了,因此有驅動部的定位結構的產生,按一般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如申請案第84200480號所揭露者,請參考圖2,固定桿2在該樞接端上20設有一止檔部21,用以限制固定桿2旋轉范圍,請續參考圖3,在該檔止部21面向該固定桿2的側邊形成有連續的斜靠面210及止檔面211,該固定桿2可停靠于該斜靠面210,或者藉由該樞接端20的突出部212抵頂于該止檔面211來維持豎立,而此處的定位結構是藉由在樞接端20處凸設的突出部212抵頂于止檔面211及該斜靠面210。
依據上述,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在該電連接器的底座及滑動座所形成未封閉容置室的壁體上設有至少一第一干涉元件,在驅動元件的從動部上設有至少一第二干涉元件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
于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其中該連接器包含一底座,其上設有復數個槽孔,各該槽孔內容設一端子,該底座的第一端設有一開放的第一室;一滑動座,可滑動地位于該底座之上,該滑動座設有復數個插孔分別對應各該槽孔,該滑動座對應于該第一室處設有一開放的第二室,該第一室與該第二室形成一未封閉的容置室;一驅動元件,是由一具有凸輪的從動部及一可轉動該從動部的主動部所構成,該從動部位于該容置室中,該驅動元件可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間旋轉;該電子元件置于該滑動座之上,且其插腳分別插入各該插孔中,當轉動該主動部,使該驅動元件由該第一位置旋轉至該第二位置,該滑動座在水平方向移動,使該電子元件的插腳與該端子產生電氣及機械的接觸;其中,該定位結構是在該容置室的壁體上設有至少一第一干涉元件,該驅動元件的從動部上設有至少一第二干涉元件,當該驅動元件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一干涉元件與該第二干涉元件產生干涉,使該驅動元件可轉動地定位于該第一位置處。
有關本實用新型為達上述目的、特征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例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說明如下圖1是現有技術電連接器中該底座、該滑動座及該驅動元件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是現有技術電連接器中驅動元件定位結構的示意圖。
圖3是圖2中定位結構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該底座、該滑動座、及該驅動元件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設于該滑動座上的第一干涉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設在該驅動元件的從動部上的第二干涉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7是圖6的平面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干涉元件與該第二干涉元件的作動關系圖。
圖9是圖8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號對照表4 底座 521 平面41槽孔 6驅動元件42第一凹槽 60 從動桿5 滑動座600 偏心凸輪50插座 601 長型凹槽51第二凹槽 602 突起部52凸塊 603 頂底面520 弧面 61 主動桿請參閱圖4,本較佳實施例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3包括有一底座4、一滑動座5及一驅動元件6。
該底座4,是在其頂面40上設有復數個槽孔41,并于每一槽孔41內容置有一端子(圖中未示);并在靠近該底座4一側邊42處平行凹設有一兩端開放長型的第一凹槽43(第一室)。
該滑動座5,是可滑動地設于該底座4上;其上設有多數個插孔50分別對應上述槽孔41;在滑動座5的一端對應于該底座4的第一凹槽43處凹設有一個一端開放的第二凹槽51(第二室),當該滑動座5蓋于該底座4上時,該第一凹槽43可與該第二凹槽51形成一容置室(圖中未示);請參閱圖5,在第二凹槽51中鄰近開放端510處凸設有一凸塊(第一干涉元件)52,該凸塊52具有一略成梯形的斷面,凸塊52的頂為一平面521,其與凸塊52的底以弧面520相接。
該驅動元件6,請再參閱圖4,是為一L型桿體,由一具有偏心凸輪600的從動桿60及一垂直固設于該從動桿60的一端的主動桿61所構成,請參閱圖6及圖7,鄰近從動桿60與主動桿61連接處的從動桿60外周壁上,凹設有一深度遞減是由深而淺的長型凹槽601,凹槽601的位置與凸塊52的位置相對應,在該長型凹槽601靠近淺的一端處橫向截斷凹槽地凸設有一突起部602,該突起部602略成矩形,且于面向該凹槽601淺的一端形成一頂抵面603。
如圖4所示,上述驅動元件6的從動桿60是容置于該容置室內,主動桿61可在一垂直于底座4及滑動座5的一第一位置及一平行于底座4及滑動座5的一第二位置之間樞轉,請參閱圖8,當主動桿61樞轉時,會帶動從動桿60在容置室內轉動,使凸塊52在凹槽601內移,并帶動該滑動座5在該底座4上位移。
當驅動元件6的主動桿61位于第一位置時,請參閱圖9,該突起部602的頂抵面603即和該凸塊52的一弧面520發生干涉頂抵,使該突起部602受該凸塊52的卡制不易位移,使該主動桿61不易因稍微的震動或本身的自重而向第二位置的方向倒下,當主動桿61受外力欲由第一位置轉動至第二位置時,凸塊52的弧面520可輕易地滑過突起部602的頂抵面603,使主動桿61可以順利地轉動至第二位置。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確能藉該第一干涉元件與該第二干涉元件產生干涉,使該驅動元件可轉動地定位于該第一位置處,且申請前未見于刊物亦未公開使用,符合實用新型專利的新穎、進步、實用等要素,于是依法提出申請,懇請惠予審查并早日賜予核準,實所感禱!另外,上述的圖式及說明,僅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而已,非為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固凡熟悉該項技藝的人士,其所依本實用新型的特征范疇,所作的其他等效變化或修飾,皆應涵蓋在以下本案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該連接器與一電子元件產生電性連接,該連接器包含一底座,其上設有復數個槽孔,各該槽孔內容設一端子,該底座的第一端設有一開放的第一室;一滑動座,可滑動地位于該底座之上,該滑動座設有復數個插孔分別對應各該槽孔,該滑動座對應于該第一室之處設有一開放的第二室,該第一室與該第二室形成一未封閉的容置室;一驅動元件,是由一具有偏心凸輪的從動部及一可轉動該從動部的主動部所構成,該從動部位于該容置室中,該驅動元件可在一使該主動部直立的一第一位置及一使該主動部平躺之一第二位置間旋轉;該電子元件置于該滑動座之上,且其插腳分別插入各該插孔中,當轉動該主動部,使該驅動元件由該第一位置旋轉至該第二位置,該滑動座在水平方向移動,使該電子元件的插腳與該端子產生電氣及機械的接觸;其特征在于,該定位結構是在該容置室的壁體上設有至少一第一干涉元件,該驅動元件的從動部上設有至少一第二干涉元件,當該驅動元件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一干涉元件與該第二干涉元件產生干涉,使該驅動元件可轉動地定位于該第一位置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干涉元件是設于該滑動座中第二室的壁體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干涉元件是為一凸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凸塊具有弧狀的側表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驅動元件的從動部是為一從動桿。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從動桿是為一具有偏心凸輪的圓形直桿。
7.如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干涉元件是于該從動桿的外周壁上,凹設有一深度遞減是由深而淺的長型凹槽,并在該長型凹槽靠近淺的一端處橫向截斷凹槽地凸設有一突起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驅動部的定位結構,其中該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包括有一底座、一滑動座及一驅動元件,其特征是在由該底座及該滑動座所形成未封閉容置室的壁體上設有至少一第一干涉元件,該驅動元件的從動部上設有至少一第二干涉元件,當該驅動元件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一干涉元件與該第二干涉元件產生干涉,使該驅動元件可轉動地定位于該第一位置處。
文檔編號H01R13/629GK2446679SQ0020167
公開日2001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00年1月28日 優先權日2000年1月28日
發明者楊宗霖 申請人:莫列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