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盤裝載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與示例性實施例一致的設備涉及一種盤設備以及盤裝載設備,該盤設備能夠接收和排出盤介質(例如,壓縮盤(CD)、數字多功能盤(DVD)等),該盤裝載設備傳輸并夾持盤介質。
背景技術:
一般來說,吸入式盤設備可在不使用托盤的情況下直接接收和排出盤介質(在下文中,被稱為盤)。使盤運動到夾持位置并夾持盤的盤裝載設備設置在盤設備的內部。盤裝載設備被構造成使各種類型的具有不同直徑的盤運動并夾持所述盤。圖I和圖2示出了現有技術的盤裝載設備100的示例。參照圖I和圖2,當裝載直徑為8cm的小直徑盤101時,通過引導桿120和推桿110 使上滑動件130向下運動,以接觸小直徑盤101的外周表面。此時,推桿110的端部在Pl 點接觸上滑動件130。在圖I中,隨著上滑動件130向下運動,與上滑動件130 —體地裝配的滑動凸輪140沿著相同的方向運動,且允許盤101被夾持。同時,當裝載直徑為12cm的大直徑盤101時,通過盤選擇單元150使推桿110的端部定位在上滑動件130的P2點。當大直徑盤101在這種狀態下進入時,在圖I中,通過被大直徑盤101的外周表面推動的推桿110和引導桿120使上滑動件130向下運動。隨著上滑動件130運動,滑動凸輪140沿著相同的方向運動,且允許盤101被夾持。然而,現有技術的盤裝載設備100被構造成使得用于使滑動凸輪140運動并夾持盤101的推桿110、引導桿120以及盤選擇單元150的連桿151具有三層式結構,如圖2所示。結果,現有技術的盤裝載設備100具有大的高度。因此,難以使盤設備小型化。此外,由于現有技術的盤裝載設備100的結構限制,所以推桿110被定位在與區域Z發生干涉的位置,拾取單元103在區域Z中運動。因此,用于防止拾取單元103和推桿 110彼此碰撞的空間受到限制。如果通過來自外部的沖擊使拾取單元103與推桿110發生碰撞,則可能損壞拾取單元103。
發明內容
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可克服上述缺點以及與現有技術的布置相關的其他問題。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雙層式結構的盤裝載設備,以降低盤設備的高度。一個或多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盤裝載設備,該盤裝載設備的一部分不會與拾取單元發生干涉或碰撞。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種盤裝載設備,該盤裝載設備包括盤選擇單元,盤選擇單元的旋轉角度對應于插入的盤的尺寸;一對引導臂,與盤選擇單元分隔開且通過插入的盤使所述一對引導臂旋轉;小直徑裝載桿,通過所述一對引導臂中的一個引導臂使小直徑裝載桿旋轉;大直徑裝載桿,通過所述一對引導臂使大直徑裝載桿運動;滑動凸輪單元,通過小直徑裝載桿或大直徑裝載桿使滑動凸輪單元運動;夾持單元,設置在所述一對引導臂與盤選擇單元之間,且通過滑動凸輪單元來操作以夾持插入的盤,其中,小直徑裝載桿和大直徑裝載桿設置在所述一對弓I導臂上方相同的高度處。盤裝載設備可包括傳輸單元,設置在盤選擇單元下方,且朝著所述一對引導臂傳輸插入的盤。傳輸單元可包括支撐構件,設置在盤選擇單元下方;一對傳輸輥,設置在支撐構件下方且傳輸插入的盤。所述一對傳輸輥可以是一對錐形輥,所述一對錐形輥被設置為使得第一錐形輥的端部面對第二錐形輥的端部。盤選擇單元可包括一對選擇桿,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接觸插入的盤的外周表面;中間連桿,與所述一對選擇桿中每個選擇桿的第二端部連接,且根據所述一對選擇桿的旋轉而沿著橫向運動;連接連桿,被設置為與滑動凸輪單元平行,且設置在小直徑裝載桿和所述一對選擇桿中的一個選擇桿之間,并將所述一個選擇桿的運動傳遞到小直徑裝載桿。當插入的盤是小直徑盤時,通過所述一對選擇桿和連接連桿使小直徑裝載桿設置在第一位置,其中,小直徑裝載桿與滑動凸輪單元在第一位置發生干涉。當插入的盤是大直徑盤時,小直徑裝載桿設置在第二位置,小直徑裝載桿與滑動凸輪單元在第二位置不會發生干涉。所述一對引導臂中每個引導臂的第一端部接觸插入的盤的外周表面,所述一對引導臂中每個引導臂的第二端部可旋轉地連接到大直徑裝載桿。當插入的盤擠壓所述一對引導臂的第一端部時,所述一對引導臂使得大直徑裝載桿朝著滑動凸輪單元運動。所述一對引導臂的第一引導臂與大直徑裝載桿在第一臂連接部分連接,所述一對引導臂的第二引導臂與大直徑裝載桿在第二臂連接部分連接。第一臂連接部分和第二臂連接部分設置在連接第一引導臂的旋轉中心和第二引導臂的旋轉中心的直線的相對兩側上。滑動凸輪單元可包括小直徑接觸部分,能夠與小直徑裝載桿接觸;大直徑接觸部分,能夠與大直徑裝載桿接觸。大直徑接觸部分可以是斜面,大直徑裝載桿可以是能夠與所述斜面接觸的輥。當插入的盤是大直徑盤時,大直徑裝載桿使得滑動凸輪單元沿著直線運動,當插入的盤是小直徑盤時,小直徑裝載桿使得滑動凸輪單元沿著直線運動所述一對引導臂中更靠近滑動凸輪單元的一個引導臂可包括停止突起,停止突起接觸滑動凸輪且限制所述一個引導臂的旋轉。當插入的盤是小直徑盤時,停止突起接觸滑動凸輪單元,從而限制所述一個引導臂的旋轉角度,當插入的盤是大直徑盤時,停止突起不接觸滑動凸輪單元且不限制所述一個引導臂的旋轉。大直徑裝載桿和所述一對引導臂的一個引導臂中的一個可包括線形突起,用于減小大直徑裝載桿的表面與所述一對引導臂的至少一個引導臂的表面之間的摩擦。
當沒有盤被插入到盤裝載設備中時,小直徑裝載桿設置在小直徑裝載桿與滑動凸 輪單元發生干涉的位置,大直徑裝載桿設置在大直徑裝載桿與滑動凸輪單元不會發生干涉 的位置。
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的描述,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將會變得清 楚且更加易于理解,附圖中圖1是示意性地示出現有技術的盤裝載設備的俯視圖;圖2是示出圖1的盤裝載設備的主視圖;圖3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具有盤裝載設備的盤設備的立體圖;圖4是示出與圖3的盤設備分離的盤裝載設備的俯視圖;圖5是示出圖4的盤裝載設備的側視圖;圖6是示出圖4的盤裝載設備的主視圖;圖7是示出在大直徑盤被插入到圖4的盤裝載設備中之前的狀態的俯視圖;圖8是示出在圖7的盤裝載設備中,在大直徑盤開始接觸一對引導臂時的狀態的 俯視圖;圖9是示出在圖8的盤裝載設備中,在通過大直徑盤使所述一對引導臂旋轉時的 狀態的俯視圖;圖10是示出在圖9的盤裝載設備中,在通過大直徑盤使大直徑裝載桿允許滑動凸 輪單元運動時的狀態的俯視圖;圖11是示出在圖10的盤裝載設備中,在滑動凸輪單元允許所述一對引導臂的臂 突起與大直徑盤分隔開時的狀態的俯視圖;圖12是示出在小直徑盤被插入到圖4的盤裝載設備中之前的狀態的俯視圖;圖13是示出在圖12的盤裝載設備中,在小直徑盤開始接觸一對引導臂的狀態的 俯視圖;圖14是示出在圖13的盤裝載設備中,在通過小直徑盤和使滑動凸輪單元運動的 小直徑裝載桿而使所述一對引導臂旋轉的狀態的俯視圖;圖15是示出在圖14的盤裝載設備中,在右引導臂的旋轉被滑動凸輪單元阻止的 狀態的俯視圖;圖16是示出在圖15的盤裝載設備中,在通過滑動凸輪單元使所述一對引導臂的 臂突起與小直徑盤分隔開的狀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特定的示例性實施例。在整個附圖中,相同的標號 將被理解為指示相同的部件、組件和結構。提供在此定義的物體(例如,物體的詳細構造及元件),以幫助全面地理解本描 述。因此,清楚的是,可在沒有那些定義的物體的情況下實施示例性實施例。此外,省略公知 的功能或構造,以提供對示例性實施例的清楚且簡明的描述。此外,為了幫助全面的理解, 可任意增加或減小附圖中各元件的尺寸。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特定的示例性實施例。在整個附圖中,相同的標號 將被理解為指示相同的部件、組件和結構。提供在此定義的物體(例如,物體的詳細構造及元件),以幫助全面地理解本描 述。因此,清楚的是,可在沒有那些定義的物體的情況下實施示例性實施例。此外,省略公知 的功能或構造,以提供對示例性實施例的清楚且簡明的描述。此外,為了幫助全面的理解, 可任意增加或減小附圖中各元件的尺寸。
圖3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具有盤裝載設備的盤設備的立體圖,圖4是示出與圖3的盤設備分離的盤裝載設備的俯視圖。圖5是示出圖4的盤裝載設備的側視圖,圖 6是示出圖4的盤裝載設備的主視圖。參照圖3,盤設備I被構造成接收并排出諸如⑶、DVD等的盤介質(在下文中,被稱為盤),且盤設備I可包括殼體3、盤裝載設備5以及拾取單元7 (見圖4)。殼體3支撐盤裝載設備5。夾持單元70和拾取單元7設置在殼體3的內部。在殼體3的前表面上形成進入開口 9,進入開口 9形成為狹槽形狀,小直徑盤(SD)或大直徑盤 (LD)被插入到進入開口 9中。為了方便裝備其他部件,殼體3可形成為具有上殼體3b和下殼體3a。盤裝載設備5允許通過殼體3的進入開口 9進入的盤運動且允許該盤的中心與夾持單元70的中心對齊,然后允許夾持單元70夾持該盤。盤裝載設備5可包括傳輸單元10、 盤選擇單元20、一對引導臂30、小直徑裝載桿40、大直徑裝載桿50、滑動凸輪單元60以及夾持單元70。傳輸單元10被構造成在夾持單元70上方將通過進入開口 9進入的盤自動地傳輸。傳輸單元10可形成為具有各種結構。可選地,傳輸單元10可以不設置在盤裝載設備 5中。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4和圖6,傳輸單兀10包括支撐構件11和一對傳輸棍12。支撐構件11被設置為在殼體3的內部位于盤選擇單元20下方、靠近進入開口 9。 支撐構件11支撐設置在其下方的用于旋轉的所述一對傳輸棍12。所述一對傳輸棍12在旋轉軸13上被設置成一排,以使所述一對傳輸棍12的端部彼此面對。所述一對傳輸棍12 中每個傳輸輥可以是錐形輥。送進齒輪14設置在旋轉軸13的端部。送進齒輪14與設置在滑動凸輪單元60內的送進驅動齒輪91嚙合。與所述一對傳輸輥12的錐形對應的錐形部分可形成在支撐構件11上。所述一對傳輸輥12可形成為根據盤的尺寸沿著豎直方向運動,且允許進入的盤朝著所述一對引導臂30運動。盤選擇單元20可機械地檢測通過進入開口 9進入的盤的尺寸,以便使盤裝載設備 5工作。與本實施例不同的是,盤選擇單元20可被構造成使用傳感器。根據本實施例的盤選擇單元20可包括一對選擇桿21和22、中間連桿25以及連接連桿29。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被設置為接觸進入的盤的外周表面以旋轉。參照圖4, 左選擇桿21被設置為在第一選擇旋轉軸21-2上旋轉,右選擇桿22被設置為在第二選擇旋轉軸22-2上旋轉。可通過支撐構件11或其他支架將第一選擇旋轉軸21-2和第二選擇旋轉軸22-2相對于殼體3固定。可在右選擇桿22上設置擋塊28,擋塊28使設置在盤選擇單元20的側部的驅動開關81工作。驅動開關81與夾持開關83 —起設置在開關板80上 (圖11)。由于驅動開關81打開,所以驅動電機M旋轉,然后,驅動電機M的旋轉力經送進驅動齒輪91傳遞到送進齒輪14,從而使傳輸輥12旋轉。此外,參照圖5和圖6,突起21-1 和22-1向下形成在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中的每個選擇桿的端部上。進入殼體3的進入開口 9的盤的外周表面接觸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的突起21-1和22-1。如圖4所示,中間連桿25設置在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之間,且根據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的運動而沿著側向運動。中間連桿25的第一端部與左選擇桿21連接,中間連桿25的第二端部與右選擇桿22連接。此時,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與中間連桿25 連接,這樣,雖然通過盤使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中每個選擇桿沿著相反的方向旋轉,但是中間連桿25沿著一個方向沿直線運動,S卩,沿著圖4中向左的方向(箭頭A)運動。為此, 第一連接部分26和第二連接部分27可被設置為相對于直線LI置于相對兩側,中間連桿25 的第一端部與左選擇桿21在第一連接部分26處連接,中間連桿25的第二端部與右選擇桿 22在第二連接部分27處連接,直線LI連接第一選擇旋轉軸21-2和第二選擇旋轉軸22_2。在圖4的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分26形成在左選擇桿21的第一選擇旋轉軸21_2 和突起21-1之間的靠近第一選擇旋轉軸21-2的位置,中間連桿25的第一端部與左選擇桿21在第一連接部分26處彼此連接。第二連接部分27形成在沿著與右選擇桿22的突起 22-1相反的方向從第二選擇旋轉軸22-2延伸的延伸部分22-3上,中間連桿25的第二端部與右選擇桿22在第二連接部分27處彼此連接。第一連接部分26具有形成在左選擇桿21 上的第一銷26a以及形成在中間連桿25的第一端部的第一通孔26b。第二連接部分27具有形成在右選擇桿22上的第二銷27a以及形成在中間連桿25的第二端部的第二通孔27b。 此時,第一通孔26b和第二通孔27b可形成為延長孔,第一銷26a和第二銷27a分別被插入到第一通孔26b和第二通孔27b中,且在第一通孔26b和第二通孔27b中運動。因此,左選擇桿21和右選擇桿22可相對于中間連桿25旋轉。連接連桿29與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關聯地運動,以確定小直徑裝載桿40的位置。換句話說,當小直徑盤SD進入時,連接連桿29使得小直徑裝載桿40被布置在小直徑裝載桿40與滑動凸輪單元60發生干涉的第一位置。如果小直徑裝載桿40與滑動凸輪 61發生干涉的位置是原始位置(如本實施例),則小直徑裝載桿40保持該原始位置。當大直徑盤LD進入時,連接連桿29使得小直徑裝載桿40被布置在小直徑裝載桿40與滑動凸輪單元60不會發生干涉的第二位置。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連桿29形成為被殼體3支撐,且由于右選擇桿22的運動而使得連接連桿29沿著直線運動。通孔29-1形成為靠近連接連桿29的第一端部。第二引導槽29-2形成為靠近連接連桿29的第二端部。連接突起28-1被插入到通孔29_1中,連接突起28-1形成在右選擇桿22的擋塊28的底表面上。通孔29-1形成為使得當右選擇桿22 以最大角度旋轉時,連接突起28-1迫使連接連桿29沿著盤插入方向運動,即,沿著圖4中向上的方向運動。此外,通孔29-1形成為使得當通過小直徑盤SD使右選擇桿22旋轉時, 即,當右選擇桿22不以最大角度旋轉時,連接突起28-1不迫使連接連桿29沿著向上的方向運動。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二引導銷41被插入到連接連桿29的第二引導槽29-2中。 第二引導槽29-2形成為使得當通過連接突起28-1使連接連桿29向上運動時,第二引導槽 29-2使得小直徑裝載桿40沿著圖4中向左的方向運動,從而小直徑裝載桿40被布置在小直徑裝載桿40與滑動凸輪61不會發生干涉的第二位置(圖8-11)。第二引導槽29-2包括第一容納部分BI (見圖7)、第二容納部分B2 (見圖7)以及連接第一容納部分BI和第二容納部分B2的傾斜部分。當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二引導銷41位于第一容納部分BI中時,小直徑裝載桿40的前端43-1 (見圖14-15)位于與滑動凸輪61發生干涉的第一位置。當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二引導銷41位于第二容納部分B2中時,小直徑裝載桿40的前端43-1 位于前端43-1與滑動凸輪61不會發生干涉的第二位置(圖8-11)。所述一對引導臂30允許與裝載盤對應地操作小直徑裝載桿40或大直徑裝載桿 50,以使滑動凸輪61沿著直線運動。所述一對引導臂30設置在夾持單元70上方,且包括左引導臂31和右引導臂32。左引導臂31被設置為在固定到殼體3的第一臂旋轉軸31-2上旋轉。在左引導臂31的端部上形成臂突起31-1,以接觸盤的外周表面。右引導臂32被設置為在固定到殼體3的第二臂旋轉軸32-2上旋轉。第一臂旋轉軸31-2和第二臂旋轉軸32-2相對于夾持單元70的中心線CL對稱地設置。在右引導臂32 的端部上形成臂突起32-1,以接觸盤的外周表面。左引導臂31的臂突起31-1和右引導臂 32的臂突起32-1相對于夾持單元70的中心線CL對稱地形成,以同時接觸盤。在左引導臂 31和右引導臂32中每個引導臂的頂表面上可形成線形突起39,以使與大直徑裝載桿50的摩擦最小。在右引導臂32中形成第一引導槽35,從而操作小直徑裝載桿40。此外,停止突起37 (圖7)形成在右引導臂32上,位于與連接第二臂旋轉軸32-2和第二臂連接部分57 的直線幾乎重合的直線上。右引導臂32的停止突起37接觸滑動凸輪61的停止壁69 (圖 15),以限制小直徑盤SD的位置。當通過停止突起37阻止小直徑盤SD運動時,小直徑盤SD 的中心與夾持單元70的中心對齊,從而完成定心操作。然而,當通過大直徑盤LD使所述一對引導臂30旋轉時,停止突起37不會與滑動凸輪61的停止壁69發生干涉。此外,當右引導臂32的停止突起37被插入到滑動凸輪61的第二分離槽65 (圖7)中時,右引導臂32還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預定的角度。小直徑裝載桿40設置在所述一對引導臂30和盤選擇單元20之間,位于右引導臂 32上方。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一端部與所述一對引導臂30的一個引導臂32連接。參照圖4,在本實施例中,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一端部與所述一對引導臂30的右引導臂32連接。第一引導銷42形成在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一端部,且被插入到形成在右引導臂32中的第一引導槽35中。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二端部與能夠沿直線運動的連接連桿29連接。 第二引導銷41形成在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二端部,第二引導銷41被插入到連接連桿29 的第二引導槽29-2中且在第二引導槽29-2中運動。此外,前端43-1(圖7)形成在靠近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二端部的第二引導銷41的位置。第一擠壓突起43從前端43-1向下突出,且擠壓滑動凸輪61的小直徑接觸部分62 (圖7)。為了使摩擦最小,第一擠壓突起43可形成為具有棍形狀的凸臺或襯套。第一引導槽35引導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一引導銷42,以使小直徑裝載桿40在第二引導銷41上與右引導臂32的旋轉對應地旋轉預定的角度。因此,當盤進入且使得所述一對引導臂30旋轉時,小直徑裝載桿40也在第二引導銷41上沿著相同的方向旋轉。大直徑裝載桿50設置在所述一對引導臂30上方。如圖5所示,大直徑裝載桿50 設置在與小直徑裝載桿40的高度相同的高度處,即,設置在與小直徑裝載桿40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因此,根據實施例的盤裝載設備5形成為雙層式結構。換句話說,連接連桿29 和所述一對引導臂30形成第一層,小直徑裝載桿40和大直徑裝載桿50布置在所述一對引導臂30上方且形成第二層。此外,盤選擇單元20的中間連桿25和擋塊28設置在與大直徑裝載桿50和小直徑裝載桿40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大直徑裝載桿50與所述一對引導臂30連接,以通過所述一對引導臂30的旋轉而沿著直線運動。因此,所述一對引導臂30中每個引導臂的一個端部接觸盤的外周表面,且所述一對引導臂30中每個引導臂的另一個端部與大直徑裝載桿50可旋轉地連接。結果, 當LD擠壓所述一對引導臂30的端部時,所述一對引導臂30使得大直徑裝載桿50朝著滑動凸輪單元60運動。所述一對弓丨導臂30被連接,這樣,雖然由于盤而使得所述一對弓丨導臂30中每個引導臂沿著與對方相反的方向旋轉,但是大直徑裝載桿50沿著一個方向沿直線運動,即,沿著圖4中向右的方向(fif頭D)運動。為此,第一臂連接部分56和第二臂連接部分57可設置在相對于直線L2彼此相對的兩側,大直徑裝載桿50的第一端部與左引導臂31在第一臂連接部分56處連接,大直徑裝載桿50的第二端部與右引導臂32在第二臂連接部分57處連接,直線L2連接第一臂旋轉軸31-2和第二臂旋轉軸32-2。在圖4中示出的實施例中,第一臂連接部分56形成為靠近第一臂旋轉軸31-2,大直徑裝載桿50的第一端部與左引導臂31在第一臂連接部分56處彼此連接。第二臂連接部分57形成在與第一臂連接部分56相對的側上且靠近第二臂旋轉軸32-2,大直徑裝載桿50的第二端部與右引導臂32在第二臂連接部分57處彼此連接。第一臂連接部分56包括形成在左引導臂31上的第一銷56a以及形成在大直徑裝載桿50的第一端部的第一通孔56b。第二臂連接部分57包括形成在右引導臂32上的第二銷57a以及形成在大直徑裝載桿50的第二端部的第二通孔57b。第一通孔56b和第二通孔57b可形成為延長孔,使得第一銷56a和第二銷57a可分別被插入到第一通孔56b和第二通孔57b 中,且在第一通孔56b和第二通孔57b中運動。因此,左引導臂31和右引導臂32中每個引導臂可相對于大直徑裝載桿50旋轉。第二擠壓突起51形成在大直徑裝載桿50的第二端部,靠近滑動凸輪單元60。第二擠壓突起51從大直徑裝載桿50的第二端部向下突出,以接觸滑動凸輪61的大直徑接觸部分64(圖7)。第二擠壓突起51可形成為具有輥形狀的凸臺或襯套,用于使與滑動凸輪 61的大直徑接觸部分64的摩擦最小。滑動凸輪單元60包括滑動凸輪61和凸輪支撐構件(未示出)。凸輪支撐構件支撐滑動凸輪61,由于大直徑裝載桿50或小直徑裝載桿40的運動而使滑動凸輪61沿著直線運動。凸輪支撐構件可形成在殼體3的側壁上。將驅動電機M的動力傳遞到傳輸輥12的齒輪系90被設置為靠近凸輪支撐構件的區域,齒輪系90不會與滑動凸輪61發生干涉。在齒輪系90的端部設置與傳輸單元10的送進齒輪14嚙合的送進驅動齒輪91。通過大直徑裝載桿50或小直徑裝載桿40使滑動凸輪61運動,以操作設置在開關板80上的夾持開關83 (圖11)。齒條66形成在滑動凸輪61的側表面,且與齒輪系90的偏心齒輪96嚙合。在滑動凸輪61的頂表面上形成接觸小直徑裝載桿40的小直徑接觸部分 62(圖7)和接觸大直徑裝載桿50的大直徑接觸部分64(圖7)。大直徑接觸部分64形成為斜面。當大直徑裝載桿50的第二擠壓突起51推動該斜面時,滑動凸輪61可形成為運動大約2mm。第二分離槽65 (圖7)與滑動凸輪61平行地形成在大直徑接觸部分64的后面, 右引導臂32的停止突起37和第二擠壓突起51可被插入到第二分離槽65中。當右引導臂 32的停止突起37被插入到第二分離槽65中時,所述一對引導臂30的臂突起31_1和32_1 與盤分離。此外,第一分離槽63 (圖7)與滑動凸輪61平行地形成在小直徑接觸部分62的后面,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一擠壓突起43可被插入到第一分離槽63中。當小直徑裝載桿 40的第一擠壓突起43被插入到第一分離槽63中時,所述一對引導臂30的臂突起31_1和 32-1與盤分離。軸擠壓部分67形成在滑動凸輪61的前端,以向下擠壓傳輸輥12的旋轉軸13。因此,當滑動凸輪61運動,然后軸擠壓部分67擠壓旋轉軸13時,旋轉軸13沿著隨軸擠壓部分67向下的方向運動,使得傳輸輥12與盤分離。具體地說,如圖5所示,軸擠壓部分67是形成在滑動凸輪61的前端的斜坡單元(如箭頭所示)。因此,如果滑動凸輪61朝著旋轉軸 13運動,則通過該斜坡單元使旋轉軸13向下運動,如果滑動凸輪61回退,則旋轉軸13向上運動。即,旋轉軸13被構造成上下運動。當通過滑動凸輪61打開夾持開關83時,夾持單元70夾持這樣的盤,該盤的中心與夾持單元70的中心對齊。夾持單元70可通過磁性夾持方法夾持盤。夾持單元70不限于磁性夾持方法。夾持單元70可使用各種夾持方法中的任意一種,只要夾持單元70可夾持盤即可。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解釋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盤裝載設備5的操作。可將兩種盤裝載到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盤裝載設備5中。換句話說,盤裝載設備 5可使兩種盤(例如,小直徑盤(例如,直徑為8cm的盤)和大直徑盤(例如,直徑為12cm 的盤))中任意一種盤的中心與夾持單元70的中心對齊,然后夾持該盤。將參照圖7至圖11解釋將大直徑盤LD裝載到盤裝載設備5中的操作。圖7示出了在大直徑盤LD被插入到盤裝載設備5中之前的盤裝載設備5。此時, 小直徑裝載桿40 (圖4)位于小直徑裝載桿40與滑動凸輪61發生干涉的第一位置。盤選擇單元20的右選擇桿22的擋塊28接觸驅動開關81,傳輸單元10的傳輸輥12停止。當盤LD被插入時,左選擇桿21和右選擇桿22旋轉。當右選擇桿22旋轉時,擋塊 28旋轉以與驅動開關81分離。然后,驅動開關81打開以使驅動電機M工作。隨著驅動電機M工作,通過齒輪系90使傳輸單元10的傳輸輥12旋轉。當傳輸輥12旋轉時,通過傳輸輥12使插入的盤LD朝著夾持單元70自動地運動。當盤LD運動以使盤LD的中間部分 (即,與盤LD的最大寬度對應的部分)接觸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的突起21-1和22_1 時,如圖8所示,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最大地旋轉。然后,擋塊28的被插入到連接連桿 29的通孔29-1中的連接突起28-1使連接連桿29沿著盤插入方向(箭頭B)運動。隨著連接連桿29沿著盤插入方向運動,小直徑裝載桿40的被插入到連接連桿29的第二引導槽 29-2的第一容納部分BI中的第二引導銷41沿著傾斜部分運動,然后被布置在第二引導槽 29-2的第二容納部分B2中。然后,小直徑裝載桿40沿著向左的方向(箭頭C)運動,以使前端43-1被布置在前端43-1與滑動凸輪61不會發生干涉的第二位置。如圖9所示,當盤LD在這種狀態下運動時,盤LD的外周表面與所述一對引導臂30 的臂突起31-1和32-1接觸。當盤LD連續運動時,由于盤LD的運動而使得所述一對引導臂30在第一臂旋轉軸31-2和第二臂旋轉軸32-2上旋轉。如圖10所示,當所述一對引導臂30旋轉時,大直徑裝載桿50沿著向右的方向(箭頭D)運動。當大直徑裝載桿50沿著向右的方向運動時,大直徑裝載桿50的第二擠壓突起51接觸滑動凸輪61的大直徑接觸部分64。當大直徑裝載桿50沿著向右的方向連續運動時,通過第二擠壓突起51使滑動凸輪 61沿著與盤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箭頭E,圖10中向下的方向)運動。滑動凸輪61的運動距離由大直徑裝載桿50和大直徑接觸部分64確定。在本實施例中,滑動凸輪61形成為運動大約2_。當大直徑裝載桿50運動最大時,大直徑盤LD的中心與夾持單元70的中心對齊。當滑動凸輪61運動大約2mm時,滑動凸輪61的齒條66與齒輪系90 (圖5)的偏心齒輪96嚙合。然后,通過驅動電機M的動力使滑動凸輪61沿著圖10中向下的方向(箭頭E)連續運動,以使擠壓部分68操作夾持開關83。當夾持開關83工作時,夾持單元70被操作以夾持盤LD。之后,如圖11所示,當右引導臂32的停止突起37被插入到滑動凸輪61 的第二分離槽65中時,所述一對引導臂30還旋轉預定的角度,以使臂突起31-1和32-1與盤LD的外周表面分離。此外,滑動凸輪61的軸擠壓部分67使得傳輸輥12的旋轉軸13向下運動,以使盤LD與傳輸輥12分離(圖5)。因此,盤LD可在不與夾持單元70發生干涉的情況下旋轉。根據本實施例,拾取單元7 (見圖4)在區域Z中運動,拾取單元7與所述一對引導臂30的旋轉區域在區域Z中不會發生干涉。因此,拾取單元7不會與所述一對引導臂30 發生干涉且不會與所述一對引導臂30發生碰撞。將參照圖12至圖16解釋將小直徑盤SD裝載到盤裝載設備5中的操作。圖12示出了小直徑盤SD被插入到盤裝載設備5中之前的盤裝載設備5。此時, 小直徑裝載桿40位于小直徑裝載桿40與滑動凸輪61發生干涉的第一位置,大直徑裝載桿 50位于大直徑裝載桿50與滑動凸輪61不會發生干涉的位置。盤選擇單元20的右選擇桿 22的擋塊28接觸驅動開關81,傳輸單元10的傳輸輥12停止。當盤SD在這種狀態下被插入時,左選擇桿21和右選擇桿22旋轉。當右選擇桿22 旋轉時,擋塊28旋轉以與驅動開關81分離。然后,驅動開關81打開以操作驅動電機M。隨著驅動電機M操作,通過齒輪系90(圖5)使傳輸單元10的傳輸輥12旋轉。當傳輸輥12 旋轉時,通過傳輸輥12使插入的盤SD朝著夾持單元70自動地運動。雖然盤SD運動且盤 SD的具有最大寬度的中間部分接觸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的突起21-1和22_1,但是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僅以小角度旋轉。例如,即使當小直徑盤SD的中間部分接觸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的突起21-1和22-1時,所述一對選擇桿21和22也旋轉到與夾持單元 70的中心線CL大致平行的位置。當右選擇桿22旋轉到右選擇桿22與夾持單元70的中心線CL大致平行的狀態時,形成在擋塊28上的連接突起28-1運動到連接連桿29的通孔 29-1內且不向連接連桿29施加力。因此,雖然通過小直徑盤SD使右選擇桿22旋轉,但是連接連桿29不沿著盤插入方向(箭頭B,圖7)運動。由于連接連桿29不運動,所以小直徑裝載桿40保持在小直徑裝載桿40與滑動凸輪61發生干涉的第一位置。如圖13所示,當盤SD在這種狀態下運動時,盤SD的外周表面接觸所述一對引導臂30的臂突起31-1和32-1。當盤SD連續運動時,通過盤SD的運動使所述一對引導臂30 在第一臂旋轉軸31-2和第二臂旋轉軸32-2上旋轉。如圖14所示,當所述一對引導臂30 旋轉時,通過小直徑裝載桿40的被插入到右引導臂32的第一引導槽35中的第一引導銷42 的運動,使小直徑裝載桿40開始在第二引導銷41上旋轉。然后,小直徑裝載桿40的第一擠壓突起43接觸滑動凸輪61的小直徑接觸部分62,以使滑動凸輪61開始沿著與盤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箭頭E)運動,如圖15所示。此外,通過所述一對引導臂30使大直徑裝載桿50沿著向右的方向(箭頭D)運動。當通過盤SD的插入使所述一對弓丨導臂30進一步旋轉時,形成在右引導臂32上的停止突起37接觸滑動凸輪61的停止壁69,以防止所述一對引導臂30旋轉,如圖15所示。 此時,小直徑盤SD的中心與夾持單元70的中心對齊。滑動凸輪61的運動距離由小直徑裝載桿40的旋轉角度確定。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小直徑裝載桿40的旋轉使滑動凸輪61運動大約2_。當滑動凸輪61運動大約2mm時,滑動凸輪61的齒條66與齒輪系90 (圖5)的偏心齒輪96嚙合。然后,通過驅動電機M的動力使滑動凸輪61沿著圖15和圖16中箭頭E 的方向連續運動,以使夾持開關83工作。在夾持開關83工作之后,盤裝載設備5的操作與大直徑盤LD的操作相同。因此,省略對盤裝載設備5的操作的詳細解釋。如上所述,對于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盤裝載設備5,由于大直徑裝載桿50和小直徑裝載桿40設置在所述一對引導臂30上方的同一平面上,所以用于裝載盤的結構形成為雙層式結構,該雙層式結構具有其中布置大直徑裝載桿50和小直徑裝載桿40 —個層和其中布置所述一對引導臂30的另一個層。因此,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盤裝載設備5的高度可以比現有技術的具有三層式結構的盤裝載設備100的高度低。此外,由于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盤裝載設備5沒有在與拾取單元7將發生干涉的區域中布置元件,所以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雖然已經描述了示例性實施例,但是一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了解了本發明的基本構思,則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能想到對實施例的另外的改變和變型。因此,其目的是應該使權利要求被解釋為包括上述實施例和落在本發明構思的精神和范圍內的所有這樣的改變和變型。
1權利要求
1.一種盤裝載設備,包括盤選擇單元,能夠根據插入的盤的尺寸相應地運動;第一引導臂和第二引導臂,與盤選擇單元分隔開,當第一引導臂和第二引導臂接觸插入的盤時,第一引導臂和第二引導臂旋轉;小直徑裝載桿,由于第二引導臂的旋轉而使得小直徑裝載桿旋轉;大直徑裝載桿,由于第一引導臂和第二引導臂的運動而使得大直徑裝載桿運動; 滑動凸輪單元,由于小直徑裝載桿和大直徑裝載桿中一個裝載桿的運動而使得滑動凸輪單元運動;夾持單元,設置在第一引導臂和第二引導臂與盤選擇單元之間,且由于滑動凸輪單元的運動而使得夾持單元夾持插入的盤,其中,小直徑裝載桿和大直徑裝載桿設置在第一引導臂和第二引導臂上方相同的高度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盤裝載設備,還包括傳輸單元,設置在盤選擇單元下方,且朝著第一引導臂和第二引導臂傳輸插入的盤。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傳輸單元包括支撐構件,設置在盤選擇單元下方;第一傳輸輥和第二傳輸輥,設置在支撐構件下方且傳輸插入的盤。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第一傳輸輥包括第一錐形輥,第二傳輸輥包括第二錐形輥,第一錐形輥的端部面對第二錐形輥的端部。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盤選擇單元包括第一選擇桿和第二選擇桿,第一選擇桿和第二選擇桿中每個選擇桿均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接觸插入的盤的外周表面;中間連桿,連接到第一選擇桿和第二選擇桿中每個選擇桿的第二端部,且由于第一選擇桿和第二選擇的旋轉而使得中間連桿橫向運動;連接連桿,與滑動凸輪單元平行,且設置在小直徑裝載桿和第二選擇桿之間,并將第二選擇桿的運動傳遞到小直徑裝載桿。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當插入的盤是小直徑盤時,由于第一選擇桿、第二選擇桿和連接連桿的運動而使得小直徑裝載桿布置在第一位置,小直徑裝載桿與滑動凸輪單元在第一位置發生干涉,其中,當插入的盤是大直徑盤時,小直徑裝載桿布置在第二位置,小直徑裝載桿與滑動凸輪單元在第二位置不會發生干涉。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第一引導臂的第一端部和第二引導臂的第一端部中每個第一端部均接觸插入的盤的外周表面,第一引導臂的第二端部和第二引導臂的第二端部中的每個第二端部均與大直徑裝載桿可旋轉地連接,其中,當插入的盤擠壓第一引導臂的第一端部和第二引導臂的第一端部時,第一引導臂和第二引導臂使得大直徑裝載桿朝著滑動凸輪單元運動。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第一引導臂與大直徑裝載桿在第一臂連接部分連接,第二引導臂與大直徑裝載桿在第二臂連接部分連接,第一臂連接部分和第二臂連接部分設置在連接第一引導臂的旋轉中心和第二引導臂的旋轉中心的直線的相對兩側。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滑動凸輪單元包括小直徑接觸部分,能夠與小直徑裝載桿接觸;大直徑接觸部分,能夠與大直徑裝載桿接觸。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大直徑接觸部分包括斜面,大直徑裝載桿包括被構造成適于與所述斜面接觸的輥。
11.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當插入的盤是大直徑盤時,大直徑裝載桿使得滑動凸輪單元沿著直線運動,其中,當插入的盤是小直徑盤時,小直徑裝載桿使得滑動凸輪單元沿著直線運動。
1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第二引導臂包括停止突起,當停止突起接觸滑動凸輪時,停止突起限制第二引導臂的旋轉。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當插入的盤是小直徑盤時,停止突起接觸滑動凸輪單元,從而限制第二引導臂的旋轉角度,其中,當插入的盤是大直徑盤時,停止突起不接觸滑動凸輪單元,且不限制第二引導臂的旋轉。
1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大直徑裝載桿、第一引導臂、第二引導臂中的至少一個包括線形突起,線形突起用于減小大直徑裝載桿的表面與第一引導臂的表面和第二引導臂的表面中的至少一個表面之間的摩擦。
1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盤裝載設備,其中,當沒有盤被插入到盤裝載設備中時,小直徑裝載桿設置在小直徑裝載桿與滑動凸輪單元發生干涉的位置,大直徑裝載桿設置在大直徑裝載桿與滑動凸輪單元不會發生干涉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盤裝載設備,該盤裝載設備包括盤選擇單元,能夠以與插入的盤的尺寸對應的旋轉角度旋轉;一對引導臂,與盤選擇單元分隔開且通過插入的盤使所述一對引導臂旋轉;小直徑裝載桿,通過所述一對引導臂中的一個引導臂使小直徑裝載桿旋轉;大直徑裝載桿,通過所述一對引導臂使大直徑裝載桿運動;滑動凸輪單元,通過小直徑裝載桿或大直徑裝載桿使滑動凸輪單元運動;夾持單元,設置在所述一對引導臂與盤選擇單元之間,且被滑動凸輪單元操作,以夾持插入的盤。小直徑裝載桿和大直徑裝載桿設置在所述一對引導臂上方相同的高度處。
文檔編號G11B17/051GK102592624SQ201210011849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4日
發明者樸俊泰, 李正洛, 薛詠潤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