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盤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盤裝置,可實施下述的至少一種功能,即可相對旋轉的圓盤狀信息載體(下面,稱作“光盤”。)進行數據記錄及對記錄在光盤上的數據進行再生。特別是,本發明是涉及一種能正確地判別從規格不同的多種光盤中選擇的光盤類別的光盤裝置。
背景技術:
記錄在光盤上的數據,通過將比較弱的一定光量的光束照射到旋轉的光盤上,并檢測出由光盤調制后的反射光,而得以再生。
在再生專用的光盤中,在光盤的制造階段,預先將用信息坑記錄的信息以螺旋狀進行記錄。與此相對,在可擦寫的光盤中,在螺旋狀區域凸臺或形成有帶槽的軌跡的基體材料的正面上,通過蒸鍍等方法,堆積有可光學地進行數據記錄/再生的記錄材料膜。在可擦寫光盤上記錄數據的情況下,對應于要記錄的數據,將光量經過調制的光束照射在光盤上,據此,通過局部改變記錄材料膜的特性,進行數據的寫入。
此外,信息坑的深度、軌跡的深度以及記錄材料膜的厚度小于光盤基本材料的厚度。因而,光盤上記錄數據的部分構成二維面,存在著稱作“信息記錄面”的情況。在本說明書中,考慮到這種信息記錄面在深度方向上具有物理性質的大小,所以,代替使用“信息記錄面”的語句,而使用“信息記錄層”的語句。光盤具有至少1個這樣的信息記錄層。此外,1個信息記錄層實際上還可以包括相變化材料層及反射層等的多個層。
當向可記錄的光盤記錄數據時,或者,在將記錄于這樣的光盤上的數據再生時,通常,在信息記錄層的目標軌跡上,必須使光束處于給定的會聚狀態。因而,必須進行“聚焦控制”及“跟蹤控制”。“聚焦控制”通常是以將光束的焦點位置始終置于信息記錄層上的位置的方式,對物鏡的位置在信息記錄面的法線方向(下面,稱作“基板的深度方向”)上進行控制。另一方面,所謂跟蹤控制是以將光束的點置于給定軌跡上的位置的方式,對物鏡的位置在光盤的半徑方向(下面,稱作“盤徑方向”)進行控制。
以往,作為高密度、大容量的光盤,實際應用的是DVD(DigitalVersatile Disc)-ROM、DVD-RAM、DVD-RW、DVD-R、DVD+RW、DVD+R等光盤。另外,而今CD(Compact Disc)最為普及。目前,正在進行比這類光盤密度更高、容量更大的藍光光盤(Blu-ray Disc;BD)等的下一代光盤的開發、實際應用。
這種光盤具有對應于種類而不同的各種各樣的斷面結構。例如,有軌跡的物理結構、軌跡間距、信息記錄層深度(從光盤的光入射側正面到信息記錄層的距離)等的不同。從這種物理結構不同的多種光盤適當地讀出數據或者寫入數據時,必須利用具有對應于光盤類別的數值孔徑(NA)的光學系統,將適當波長的光束照射到光盤的信息記錄層上。
圖1是模式地表示光盤200的立體圖。為了便于參考,在圖1中,示出了物鏡(聚焦透鏡)20和通過該物鏡20聚焦的光束22。光束22從光盤200的光入射面照射信息記錄層,在信息記錄層上形成光束點。
圖2(a)、(b)及(c)分別模式地示出了CD、DVD及BD的斷面概略情況。圖2所示的各光盤具有正面(光入射側正面)200a及背面(標簽面)200b,在這兩個面之間至少有一個信息記錄層14。在光盤的背面200b上,設有包含標題及圖形照片的印刷的標簽層18。任何一種光盤整體厚度都是1.2mm,直徑為12cm。為了簡化,在圖中,沒有記載信息坑或槽等的凹凸結構,也省略了反射層等的記載。
如圖2(a)所示,CD的信息記錄層14位于距離正面200a約1.1mm深度處的位置。為了從CD的信息記錄層14讀出數據,必須使近紅外激光(波長785nm)聚焦,將其焦點控制在使其處于信息記錄層14上的位置。用于光束聚焦的物鏡的數值孔徑(NA)約為0.5。
如圖2(b)所示,DVD的信息記錄層14位于距離正面200a約0.6mm的深度的位置。現實中的DVD,通過粘結層將厚度約0.6mm的2張基板粘貼在一起。在具有兩層信息記錄層14的光盤的情況下,從正面200a到信息記錄層14的距離分別大約為0.57mm及0.63mm的程度,彼此接近。因而,不論信息記錄層14的個數如何,圖中僅記載了一層的信息記錄層14。在從DVD的信息記錄層14讀出數據、寫入數據時,必須使紅色激光(波長660nm)聚焦,將其焦點控制在使其處于信息記錄層14上的位置。用于光束聚焦的物鏡的數值孔徑(NA)約為0.6。
如圖2(c)所示,BD的正面200a一側設有厚度100μm的薄覆蓋層(透明層),信息記錄層14位于距離正面200a約0.1mm的深度的位置。為了從BD的信息記錄層14讀出數據,必須使綠紫激光(波長405nm)聚焦,將其焦點控制在使其處于信息記錄層14上的位置。用于光束聚焦的物鏡的數值孔徑(NA)為0.85。
在這樣多種光盤流通的狀況下,渴望通過一個光盤裝置,實現多種光盤的記錄/再生。為了實現這種目的,光盤裝置應當備有對應多種光盤的光源及光學系統,同時,也必須能夠對裝載在光盤裝置中的光盤類別做出適當判別。
記載于專利文獻1中的光盤裝置,通過以光學方式檢測出裝載在光盤裝置中的光盤信息記錄層的深度,判別光盤的種類。圖3(a)模式地表示出光盤200的正面200a與物鏡20之間的間隔逐漸變小的情況。該光盤200備有相對光束透明的基板本體12;形成在基板本體12上的信息記錄層14;以及覆蓋信息記錄層14的保護層(覆蓋層)16。圖示的光盤200相當于BD,覆蓋層16的厚度約為0.1mm。在光盤的背面200b上,設有打印成圖像或文字的標簽層18。此外,對于標簽層18的厚度,采用了夸張的手法進行描述。
在圖3(a)中,同時表示出了光束22的焦點位置處于光盤的正面200a上的位置的情況;處于信息記錄層14上的位置的情況;以及處于基板本體12內部的位置的情況。圖3(b)模式地表示出光束22的焦點位置隨著時間變化時所得到的聚焦誤差(FE)信號。FE信號在光束22的焦點通過光盤200的正面200a時,以顯示出小的S狀曲線的方式變化。與此相對,光束22的焦點通過光盤200的信息記錄層14時,FE信號以大的S狀曲線的方式變化。圖3(c)模式地表示光束22的焦點位置隨著時間變化時所得到的再生(RF)信號的振幅。RF信號的振幅表示為不為零的有意義的值,并且當FE信號為零時,判斷為光束22的焦點處于信息記錄層14上的位置。這時,聚焦伺服控制處于接通狀態,通常,對物鏡的位置進行控制,使FE信號為零。這樣,求出信息記錄面,進行聚焦檢索,當檢測出FE信號為S狀曲線時,將在其中央附近(FE信號的零交叉點附近)調整聚焦伺服控制為接通狀態時的動作稱作“聚焦拖動”。
檢測出FE信號的S狀曲線時候的物鏡的位置,可以從供給用于控制物鏡位置的執行器電信號中求出。因此,由于能檢測信息記錄層14的深度,所以,能根據信息記錄層14的深度判別光盤的種類。
專利文獻1特公平2004-111028號公報。
圖4(a)以及圖4(b)分別示出了光束焦點處于正確裝載的BD及CD信息記錄層14上的位置的狀態。另一方面,圖5(a)示出了光束焦點處于錯誤地將上下顛倒的狀態下裝載的BD(下面,稱作“反裝載BD”。)信息記錄層14上的位置的狀態,圖5(b)示出了光束焦點處于正確裝載的CD信息記錄層14上的位置的狀態。
從這些圖可以看出,反裝載BD的信息記錄層14的深度具有與CD的信息記錄層14的深度相近的大小。標簽層18能讓光束22透過,所以,存在著從反裝載BD檢測FE信號的可能性。因此,根據基于FE信號檢測信息記錄層14深度的上述方法,也存在著將將反裝載的BD錯誤地判定為CD的可能性。
光盤裝置將反裝載的BD誤判定為CD時,該光盤裝置開始對CD的再生動作。具體地說,使用CD用的物鏡,對反裝載BD的信息記錄層14實施聚焦拖動后,圖中未示的主軸電動機開始反裝載BD的旋轉,使物鏡在盤徑方向上移動。
但是,在反裝載BD的物鏡一側(光拾取器一側)有標簽層18。由于標簽層18以使數據寫入/讀出用的光束不能透過為設計前提,因此,也有因描繪的圖案或文字使光透過率對應于位置而產生大的差異的可能性。另外平坦性也不好。CD再生所用的紅外光光束,雖然考慮了讓其透過標簽層18的大部分,但是,也有在標簽層18的一部分上,由紅外光光束不能透過的材料形成圖案或文字的可能性。當這樣的標簽層18與光拾取器對置時,在反裝載BD旋轉起來時,聚焦控制不能正常進行,存在著物鏡與旋轉的反裝載BD沖撞的情況。特別是,在將BD用物鏡配置成與CD用物鏡鄰接的情況下,由于BD用物鏡與CD用物鏡相比,從靠近光盤的位置突出,因此,出現了BD用物鏡容易與反裝載BD的標簽層18沖撞的問題。
同樣的問題,會在正確裝載的BD與反裝載的CD之間、或者在正確裝載的DVD與反裝載的DVD之間發生。
發明的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判別光盤裝載狀態的正反,適當避免光盤與透鏡沖撞的光盤裝置。
本發明的光盤裝置,是可從備有正面、背面以及設置在上述正面與背面之間的至少一個信息記錄層的多種光盤中讀出數據的光盤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將從上述多種光盤中選擇的光盤裝載并使上述光盤旋轉的驅動的驅動機構;將聚焦的光束照射到裝載于上述驅動機構中的光盤上,基于從上述光盤反射的光生成電信號的光拾取器;以及對驅動機構及光拾取器的動作進行控制的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備有基于上述光拾取器生成的上述電信號,判別裝載在上述驅動機構中的光盤背面是否與上述光拾取器對置的正反裝載判別部。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光盤的最內周區域,將上述光拾取器聚焦的光束焦點位置向光盤深度方向改變。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光盤的最內周區域,是距離上述光盤的盤中心21mm的位置與距離上述盤中心26mm的位置之間的區域。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控制部,對上述光拾取器的聚焦動作進行控制,使上述光拾取器聚焦的光束焦點位于上述光盤的上述信息記錄層上,上述正反裝載判別部在以使上述聚焦的光束焦點位于上述光盤的上述信息記錄層上的方式執行焦點伺服控制之后,進行判別。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正反裝載判別部,將BD用光束照射到上述光盤上,在執行上述聚焦伺服控制的狀態下,使上述光拾取器的位置在盤徑向方向上移動,根據產生聚焦偏離與否,進行正確裝載的BD與反裝載的CD之間的判別。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正反裝載判別部,將BD用光束照射到上述光盤上,通過檢測突發切割區域,進行正確裝載的BD與反裝載的CD之間的判別。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正反裝載判別部,基于將CD用光束照射到上述光盤上所得到的跟蹤誤差信號或聚焦誤差信號,進行正確裝載的CD與反裝載的BD之間的判別。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正反裝載判別部,通過將CD用光束照射到上述光盤上,并檢測突發切割區域,進行正確裝載的CD與反裝載的BD之間的判別。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在判別上述光盤為正確裝載的CD后,通過將上述光束的焦點移動到上述光盤的內部,從雙面型光盤再生數據。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正反裝載判別部,將DVD用光束照射到上述光盤上,在執行上述聚焦伺服控制的狀態下,使上述光拾取器的位置在盤徑向方向上移動,基于聚焦誤差信號或跟蹤誤差信號,進行正確裝載的DVD與反裝載的DVD之間的判別。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正反裝載判別部,將DVD用光束照射到上述光盤上,在執行上述聚焦伺服控制的狀態下,使上述光拾取器的位置在盤徑向方向上移動,根據從上述光盤的用戶區域讀出地址與否,進行正確裝載的DVD與反裝載的DVD之間的判別。
本發明的光盤裝置的驅動方法,是可從備有正面、背面以及設置在上述正面與背面之間的至少一個信息記錄層的多種光盤中讀出數據的光盤裝置的驅動方法,包括執行用于檢測裝載的光盤信息記錄層的動作的步驟(A);執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光束的焦點位于上述信息記錄層上的步驟(B);以及判定裝載的光盤處于反裝載與否的步驟(C)。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步驟(A)在將光束焦點配置于距離上述光盤的盤中心21mm的位置與距離上述光盤的盤中心26mm的位置之間的區域的狀態下實施。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步驟(B),在將光束焦點配置于距離上述光盤的盤中心21mm的位置與距離上述光盤的盤中心26mm的位置之間的區域的狀態下實施。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步驟(C),通過將上述光束的焦點在盤徑向方向上移動實施。
在最佳實施形式中,上述步驟(C),在上述區域內移動上述光束的焦點,判斷聚焦伺服控制是否產生異常,在沒有產生異常的情況下,將上述光束的焦點移動到上述區域的外側。
發明的效果本發明的光盤裝置,備有基于光拾取器生成的電信號,判別裝載在上述驅動機構中的光盤背面是否與上述光拾取器對置的正反裝載判別部。因而,可避免光拾取器與錯誤地將正面、背面顛倒的狀態下裝載的光盤發生沖撞、引起光盤與光拾取器損傷的問題發生。
由于這樣的問題在BD及CD之類的信息記錄層的位置出現在深度方向大致對稱的光盤中更為顯著,因此,本發明適用于備有與包含BD及CD的多種光盤對應的光拾取器的光盤裝置中,能發揮更顯著的效果。
附圖的簡單說明圖1是模式地表示光盤200的立體圖。
圖2(a)、(b)及(c)分別模式地表示CD、DVD及BD的斷面概要的斷面圖。
圖3(a)是模式地表示光盤200的正面200a與物鏡20之間的間隔逐漸變小的樣子的示意圖,(b)是模式地表示光束22的焦點位置隨著時間變化時所得到的聚焦誤差(FE)信號的示意圖。(c)是模式地表示這時得到的再生(RF)的振幅的示意圖。
圖4(a)以及圖4(b)分別示出了光束焦點處于正確裝載的BD及CD的信息記錄層14上的位置的狀態。
圖5(a)示出了光束焦點處于錯誤地上下顛倒狀態下裝載的BD信息記錄層14上的狀態,(b)示出了光束焦點處于正確裝載的CD信息記錄層14上的位置的狀態的示意圖。
圖6A是模式地表示位置三個不同深度的信息記錄層的示意圖。
圖6B是表示初期判別動作的程序方框圖。
圖7是模式地表示距BD盤中心的距離與記錄區域的關系的示意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實施形式的光盤裝置構成例的示意圖。
圖9A是表示用于判別反裝載CD或正確裝載BD用的動作的程序方框圖。
圖9B是表示用BD用光束照射正確裝載BD與反裝載CD的記錄層時所得到的聚焦誤差信號波形的曲線圖。
圖9A是表示用于判別反裝載CD或正確裝載BD用的其他動作的程序方框圖。
圖10A是表示用于判別反裝載BD或正確裝載CD的動作的程序方框圖。
圖10B的(a)是表示從雙面型光盤的CD用記錄層中讀出數據時的裝載狀態的斷面圖,(b)是表示從雙面型光盤的DVD用記錄層中讀出數據時的裝載狀態的斷面圖。
圖11A是表示用于判別反裝載DVD或正確裝載DVD的動作的程序方框圖。
圖12(a)是表示光拾取器一個例子的立體圖,(b)是其俯視圖。
符號說明12-基板,14-信息記錄面,16-保護層(光透過層),18-標簽層,30-光拾取器,40-驅動部,50-ODC,100-光盤裝置,102-光盤,120-盤電動機,122-光源,123-耦合透鏡,124-聚焦執行器,126-物鏡,128-跟蹤執行器,130-偏振光束分離器,132-聚光透鏡,134-光檢測器,136-加法器,138-加法器,140-加法器,142-加法器,158-差動放大器,160-差動放大器,162-數字·信號·處理器(DSP),164-增益切換回路,166-增益切換回路,168-模擬/數字(AD)變換器,170-模擬/數字(AD)變換器,181-加法器,184-信息記錄層,200-光盤,200a-光盤的正面,200b-光盤的背面(標簽面)。
實施發明的最佳形式本發明的光盤裝置,可以從構成不同的多種光盤中讀出數據。這些光盤的任何一種都備有正面、背面以及設置在正面與背面之間的至少1個信息記錄層。多種光盤作為典型代表,是CD、DVD、BD,但是,還包括CD/BD混合型盤或BD/DVD混合型盤或其他類型的光盤。
這些光盤具有從光盤的正面側接受光束的照射、進行數據記錄及/或再生的結構。因而,光盤的背面具有作為標簽的功能,通常,打印有通過視覺直接識別的文字或圖像。在本說明書中,不管其厚度如何,都將光盤背面一側打印有文字或圖像的部分稱作“標簽層”。
本發明的光盤裝置,與公知的DVD播放等的光盤裝置同樣,備有使裝載的光盤旋轉的主軸電動機等的驅動機構。用戶從上述多種光盤中任意選擇一個光盤裝載在驅動機構中時,執行下文的動作,進行光盤的判別。
本發明的光盤裝置,備有拾取器、對驅動機構及光拾取器的動作進行控制的控制部。光拾取器相對裝載于驅動機構中的光盤,照射聚焦的光束,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生成電信號。控制部備有判別裝載于驅動機構上的光盤(下面,有稱作“裝載光盤”的情況。)的背面是否與光拾取器對置的正反裝載判別部。此外,當裝載光盤的背面處于與光拾取器對置的狀態時,是所謂的“反向裝載狀態”,不能執行正常的記錄再生動作。
可用于本發明的光拾取器,可以是公知的構成。更詳細地說,包括發出光束的半導體激光器;對光束聚焦的透鏡;控制透鏡位置的執行器;以及接受來自光盤的反射光束并生成各種電信號的受光元件。基于光拾取器生成的電信號,形成聚焦誤差(FE)信號、跟蹤誤差(TE)信號及再生(RF)信號。
(實施形式)參照圖6A及圖6B,說明本實施形式的光盤裝置執行初期基本動作的概況。圖6A模式地表示出位于三個不同深度的信息記錄層。圖6B是表示初期基本動作的概略程序方框圖。此外,圖6A不僅表示出一個光盤的斷面構成,還記載了將不同種類的光盤信息記錄層的相對位置關系(距離各光盤中的光入射面的深度關系)集中為一種的情況。本實施形式的光盤裝置,具有對于CD、BD及DVD的任意一種可進行數據再生的結構。
將光盤載入光盤驅動裝置上之后(起動后),如圖6B所示,首先選擇BD用光束,將其聚集在光盤的“最內周區域”。在“最內周區域”進行判別動作的理由,將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
在本實施形式中,在圖6B的步驟S1中,判定裝載的光盤是否為“BD/反裝載CD”。具體地說,利用如圖6A左側所示的BD用透鏡62,將波長405nm程度的蘭紫光束64照射在光盤上。蘭紫光束64將焦點聚集到距離光盤的光入射面為0.1mm程度的位置時,一旦實現上述的聚焦拖動時,可以看出,裝載光盤在距離光入射面較淺的位置具有信息記錄層。因而,裝載光盤是正確裝載的BD或反裝載CD的任一種。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圖6B所示的步驟S2,執行判定裝載光盤是正確裝載的BD及反裝載的CD任意一種與否的動作(反裝載判別I)。該動作將在后面描述。
接著,考慮光盤的最內周區域及深度(大約0.1mm)的位置不能實現聚焦拖動的情況、即是說,考慮在圖6B所示步驟S1中出現“否”結果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裝載光盤既不是正裝載BD,也不是反裝載CD。換句話說,裝載光盤是正裝載的DVD、反裝載的DVD、正裝載的CD、及反裝載的BD任意一種。
如果裝載光盤是正裝載的CD或反裝載的BD,則在距離光入射面相對深(深度為1.1mm程度)的位置存在信息記錄層。另一方面,如果裝載光盤是DVD,不管該裝載的正反,在距離光入射面的深度為0.6mm程度的位置存在著信息記錄層。
鑒于此,在本實施形式中,如圖6B所示,在步驟S3中,從BD用光束變更為CD用光束,探索在距離光入射面較深的位置是否存在信息記錄層。換句話說,從圖6A所示的BD用透鏡62切換到焦點長的CD用透鏡66,將近紅外激光68的匯聚點形成在距離裝載光盤的光入射面相對深的位置。
接著,進入圖6B的步驟S4,嘗試著在距離光入射面有1.1mm程度的位置進行聚焦拖動。在這里,在完成聚焦拖動的情況(是的情況)下,可判定出裝載光盤是正裝載的CD或反裝載的BD。然而,在判定為裝載光盤是正裝載的CD或是反裝載的BD時,則進入步驟5,執行后面詳細敘述的動作(反裝載判別II)。
如果聚焦拖動在距離光入射面為1.1mm程度的深度位置沒有完成,而是在0.6mm程度的深度位置完成的話,則判定裝載光盤為DVD。在這種情況下,則進入步驟6,從CD用光束變更為DVD用光束之后,在步驟S7中,執行后面詳細敘述的裝載正反判定的動作(反裝載判別III)。
上述一連串的動作,是為了通過檢測信息記錄層的深度大致判別裝載光盤而實施的。在本實施形式中,考慮光盤反裝載的可能性,在標簽層的存在沒有問題的區域(光盤的最內周區域)中,執行上述一連串的判別動作。下面,說明在光盤的“最內周區域”執行聚焦拖動動作的理由。
一般的光盤,中心部設有孔(半徑大約18mm),從接近孔外緣的位置開始,到引導區域、數據區域、導出區域,以同心圓為邊界,分成環狀。在BD的情況下,在引導區域的更內周側,也設有BCA(突發切割區域),BCA是將著作權保所要密碼等信息記錄在光盤上而設置的條形碼狀的結構物,在CD上沒有設BCA。
圖7是模式地表示距BD盤中心的距離與記錄區域的關系。從圖7可以看出,在距離盤中心21mm的位置與距離盤中心dzi/2的位置之間的區域配置有BCA及引導區域。dzi大于47.8mm,小于48.0mm。dzi=48mm時,引導區域與數據區域的邊界位于距離盤中心24mm的位置。此外,在CD的情況下,引導區域與數據區域的邊界位于距離盤中心25mm的位置。
數據區域是距離盤中心dzi/2的位置與距離盤中心dz0/2的位置之間的區域。dzO為116.2以下。導出區域是距離盤中心dz0/2的位置與距離盤中心58.5mm的位置之間的區域。
在本發明的最佳實施形式中,執行聚焦拖動動作的區域是距離盤中心21mm的位置與距離盤中心26mm的位置之間的環狀區域。在本說明書中,將該區域稱作“光盤的最內周區域”。此外,所謂“盤中心”不是光盤裝置內旋轉的光盤的旋轉中心,而是意味著停止的光盤中心。光盤裝置的驅動機構夾著光盤時,通常,盤中心與旋轉軸并不嚴密地一致,旋轉中心與盤中心之間會產生錯位。在本發明中,根據距離上述光盤的“盤中心”的距離規定最內周區域。
在這樣的光盤的最內周區域執行聚焦拖動動作的理由是,即使在光盤反裝載的狀態下,由于光盤的標簽層不會對光束照射產生惡劣影響。如圖7所示,BCA或引導區域包含光盤的“最內周區域”。以往,聚焦拖動在數據區域上執行。此外,對光的透過產生影響的標簽層,通常,存在于對應于數據區域的區域。
在光盤的最內周區域執行聚焦拖動動作時,必須將光拾取器移動到最內周區域。具體地說,為使光拾取器接近盤電動機的旋轉軸中心而實施橫越動作時,要將光拾取器移動到可動界限。此外,在光盤裝置的盤電動機中,為了防止光拾取器與移送臺的沖撞,存在著設置有由樹脂或橡膠等成型的內周止擋器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光拾取器等的可動部分執行橫越動作,直到與內周止擋器對接為止。另外,在光盤裝置中,當光拾取器等的可動部分最接近盤電動機的旋轉軸中心時,也存在著搭載有與該可動部分對接,且機械地處于ON狀態的“內周開關”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執行橫越動作,直到內周開關處于ON狀態為止。
在本實施形式中,由于光拾取器繼續作橫越動作,直到與內周止擋器或內周開關對接為止,因此,在標簽層的影響最少的區域(最內周區域)照射光束,在該位置可以實現聚焦拖動。
此外,光拾取器繼續作橫越動作,直到與內周止擋器或內周開關對接為止,之后,再將光拾取器的位置移動到盤的外周側,這樣也可以。由于盤電動機所載的光盤中心與盤電動機的旋轉中心并不嚴密地一致,所以,在光拾取器與內周止擋器或內周開關對接的位置,也有光束從光盤的“最內周區域”離開接近盤孔的一側的情況。因而,最好調整光拾取器的盤徑向方向的位置,將光束確實位于“最內周區域”內的位置。例如,及時將目標照射光束到距離光盤中心22.6mm的位置,由于盤的偏心或光拾取器的橫越引起的輸送誤差等,也會出現光束照射到比“最內周區域”靠盤中心側的區域的情況。因而,在本實施形式中,將距離盤中心22~24mm內的給定位置作為光束照射的目標,控制光拾取器的位置。在本實施形式中,光拾取器在與內周開關對接的狀態下開始上述的判別動作。這時,光束以距離光盤的旋轉中心22.6mm的位置為目標進行照射。
下面,在說明反裝載判別I~III的各動作之前,首先說明本實施形式的光盤裝置的構成。
下面,參照圖8,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光盤裝置的實施形式。圖8示出了本實施形式的光盤裝置100的基本構成的一個例子。
圖示的光盤裝置100的基本構成,大致區別為包括光拾取器30、驅動部40、光盤控制器(ODC)50及盤電動機120。在本實施形式的光盤裝置中,ODC50具有基于從光拾取器30輸出的電信號對光盤的裝載狀態的正反進行判別的正反裝載判別部的功能。
光拾取器30是將光束照射到裝載的光盤102的信息記錄層(圖8中沒有圖示)的光學系統。光拾取器30基于來自驅動部40的驅動信號,調整光學系統,在給定受光區域,對光盤102反射的光束受光,輸出對應于各受光區域的受光量的信號。
ODC50控制光盤裝置100的主要動作。ODC50基于從光拾取器30輸出的信號等,生成控制信號,在光盤102的信息記錄層上移動光束的焦點,同時,進行聚焦控制及跟蹤控制。另外,ODC50從光盤102讀出數據,進行誤差校正等處理,作為再生信號輸出。
驅動部件40基于來自ODC50的控制信號,生成驅動信號,供給光拾取器30。盤電動機120使光盤102以給定的轉速旋轉。
下面,更具體地說明這些構成要素。
光拾取器30包括光源122、耦合透鏡123、聚焦執行器124、物鏡126、跟蹤執行器128、偏振光束分離器130、聚光透鏡132、光檢測器134、加法器136、138、140、142、181。
光源122是射出光束的半導體激光器。為了簡化,圖8示出了簡單的光源122,但是,實際上的光源由放射出不同波長光束的例如3個半導體激光芯片構成。具體地說,一個光拾取器備有放射出CD、DVD及BD用的不同波長的光束的3個半導體激光器,但是,在圖8中,為了簡化,只記載了一個光源122。
圖12(a)示出了備有振動波長不同的3個激光芯片(圖中未示)、可將3個物鏡150-1~150-3切換使用的光拾取器的一個例子。圖12(b)是圖12(a)所示的光拾取器的俯視圖。
圖12所示的光拾取器備有保持架234、多個物鏡150-1~150-3、軸231、軛鐵232、聚焦線圈230及跟蹤線圈236。保持架234以軸231為中心自由轉動地設置著。物鏡150-1~150-3設置在保持架234上,通過保持架234以給定角度的旋轉,對所使用的物鏡進行切換。物鏡150-1~150-3的個數并沒有特別地限定,可以是2個,也可以是3個以上。
在保持架234的開口部內及保持架234的外側配置有軛鐵232。在外側的軛鐵232的內側,以極性相反的方式配置有磁鐵233。在保持架234的下部卷狀有聚焦線圈230,另外,配置有扁平形狀的跟蹤線圈236。聚焦線圈230、跟蹤線圈236、磁鐵233及軛鐵232構成磁回路,通過該磁回路,物鏡150-1~150-3相對光盤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移動。通過該磁回路,保持架234可以以給定角度旋轉。
可用于本實施形式的光拾取器,并不限于具有圖12所示的構成,還可以采用其他類型的構成。
接著,再參照圖8。
耦合透鏡123使來自光源122的光束成為平行光。偏振光束分離器130反射來自耦合透鏡123的平行光。由于半導體激光芯片的位置或放射光束的波長不同,因而,對應于該位置或波長而構成的最合適的光學系統也不同。因而,實際上的光拾取器30的構成遠復雜于圖示的結構。由于這些本身都是公知的,所以,在這里,省略了對其的詳細說明。
聚焦執行器124使物鏡126的位置相對光盤102的信息記錄層變化到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跟蹤執行器128使物鏡126的位置變化到大致平行于光盤102的信息記錄層的方向上。
物鏡126將偏振光束分離器130反射的光束聚焦,將焦點置于光盤102的信息記錄層上。這時的信息記錄層上形成有光束點。由光盤102反射的光束穿過物鏡126及偏振光束分離器130。
聚光透鏡132將穿過物鏡126及偏振光束分離器130后的、來自光盤102的反射光聚焦到光檢測器134上。光檢測器134接受通過聚光透鏡132的光,將該光信號變換為電信號(電流信號)。光檢測器134具有分割為例如4個的受光區域。
ODC50具有差動放大器158、160;數字·信號·處理器(DSP)162;增益切換回路164、166以及模擬/數字(AD)變換器168、170。
差動放大器158接受來自加法器136、138的輸出,并輸出FE信號。FE信號是控制光束、使該光束在光盤102的信息記錄層上處于給定聚焦狀態的信號。FE信號的檢測方法沒有特別限定,也可以用非點象差法。可以使用刀口檢驗法,還可以使用SSD(點■大小■探測)法。對應檢測法,還可以適當變更回路構成。
差動放大器160接受來自加法器140、142的輸出,并輸出TE信號。TE信號是控制光束信號,在光盤102的軌跡上面,對光束進行正確地掃描。TE信號的檢測方法沒有特別限定,可以用相位差法,還可以使用推挽法,使用3射線法也可以。還可以對應檢測法適當地變更回路構成。
DSP162根據TE信號等,將跟蹤控制用控制信號施加給驅動回路150。另外,DSP162根據FE信號等,將聚焦控制用控制信號施加給驅動回路148。與本發明主要特征相關的DSP162的動作,將在下文詳述。
增益切換回路164將FE信號調整到給定的振幅(增益)。AD變換器168將來自增益切換回路164的信號變換為數字信號,輸出給DSP162。另一方面,增益切換回路166將TE信號調整到給定振幅(增益)。AD變換器170將來自增益切換回路166的信號變換為數字信號,輸出給DSP162。
驅動部件40具有驅動回路148、150。驅動回路148接受來自DSP162的控制信號,將對應于控制信號的驅動信號施加給聚焦執行器124,并驅動。驅動回路150接受來自DSP162的控制信號,將對應于控制信號的驅動信號施加給跟蹤執行器128,并驅動。
光檢測器134的輸出也輸入到加法器181,經過高通濾波器182、均衡器(EQ)183、二進制化部184、ECC/解調部185,生成RF信號。RF信號是對應于光盤102的信息記錄面的反射率局部變化的信號,用于地址信息或用戶數據的再生。
如上面所述的那樣,在本實施形式的光盤裝置中,ODC50具有作為正反裝載判別部的功能。在光盤裝置內的存儲器中,儲存著在光盤裝置的各部上執行后述的一連串動作的程序。根據這些程序,ODC50控制光盤裝置各部的動作。
接著,說明用于本實施形式的裝載盤的正反判別的一連串動作。
(反裝載CD/正裝載BD)根據參照圖6A及圖6B說明的方法,考慮弄清楚裝載的光盤是否是正裝載的BD、或是反裝載的CD的任一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執行下面說明的動作。這些動作相當于圖6B所示步驟S2的反裝載判別I的動作。
參照圖9A。首先,使用BD用光源,在裝載的光盤的最內周區域,在距離光盤正面表面深度約為0.1mm的位置形成光束的焦點,執行聚焦拖動動作(步驟S31)。在光盤的最內周側區域,通常,由于沒有形成標簽層,所以,即使在光盤反裝載的狀態下,標簽層也不會妨礙,能維持聚焦伺服控制狀態。在進行聚焦拖動的情況下,則進入步驟S32,在最內周區域內,將光束點移動到光盤的徑向外側。接著,在步驟S33中,判斷是否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在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的情況下(是),判定光盤為反裝載CD。在使用BD用光學系統將光束照射到反裝載CD上的情況下,由于像差增大,所以,在CD反裝載時,容易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可容易地檢測出反裝載CD。
圖9B是表示用BD用光束照射正裝載BD與反裝載CD的記錄層時所得到的聚焦誤差信號波形的曲線圖。從圖9B可以看出,在正裝載BD中,雖然觀察是大的S狀曲線,但是,在反裝載CD中,觀察不到S狀曲線,聚焦誤差信號的波形產生大的變形。這是將BD用光學系統設計成使其相對正裝載BD的記錄層(深度100μm程度;正面到記錄層的距離)的像差最小的緣故,這又是因為如果相對反裝載CD的記錄層(深度20~40μm從CD的背面到記錄層的距離)來說,其像差過大,就不能生成正常的聚焦誤差信號。在聚焦信號誤差中觀察不到S狀曲線時,不能執行聚焦伺服控制,聚焦拖動失敗,或者即使暫時成功,也容易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
這樣,在正裝載的BD與反裝載CD之間,雖然說從光盤的光入射面到記錄層的距離表示為比較相近的值,但是,在利用BD用的最適宜的光學系統將光束聚焦到反裝載CD的記錄層上時,也會產生大的像差。其結果是,在反裝載CD中,也容易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因此,如果使用BD用光學系統,在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的情況下,在圖9A的步驟S33中得到“是”的結果,可判定光盤是反裝載CD。
另一方面,在步驟S33中,如果沒有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在聚焦伺服控制中沒有產生異常(否)的話,則進入步驟S34,在這里,雖然也可以確定光盤是正裝載BD,但是,在本實施形式中,為了確認,則進入步驟S34中,在步驟S34中,從RF信號中檢測有無BCA。如果檢測出BCA,就能確定是正裝載BD,如果沒有檢測出BCA,則判定為反裝載CD。
接著,說明在步驟S31中不執行聚焦拖動的情況。在光盤的最內周區域中,聚焦拖動進行了給定次數以上并失敗時,在盤徑向方向上,將光束點的位置移動到光盤最內周區域內(步驟S35)。在這里,再次嘗試執行聚焦拖動動作(步驟S36)。在本實施形式中,這里嘗試3次,即使如此,在還不能實現聚焦拖動的情況下,判定CD為反裝載的狀態。另一方面,在可實現聚焦拖動的情況下,則進入步驟S34中,通過檢測BCA的有無,可判定是正裝載BD或是反裝載CD。
此外,在步驟S35中的光束點的移動尖端不一定非在最內周區域內,只要到達用戶區域就可以。在反裝載的情況下,將光束點移動到用戶區域內時,由于光束橫切標簽層,所以,妨礙了聚焦拖動。因而,將步驟S35中的光束點的移動尖端設定在用戶區域內,就可以可靠地判別是CD的反裝載或是BD的正裝載。
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在使用BD用光學系統將光束照射到反裝載CD上的情況下,像差變大,所以,當CD反裝載時,即使在標簽層不存在的區域,要成功地實現聚焦拖動的可能性也非常低。因此,在最內周區域不同的位置,進行多次(例如3次)聚焦拖動失敗時,可以判定是反裝載CD。沒有必要將步驟S35中的光束點的移動尖端設定在用戶區域內。
如上所述,在參照圖9A說明的例子中,雖然在步驟S34中檢測出BCA的有無,但是,該步驟S34是不可或缺的。如圖9C所示,代替BCA檢測用的步驟S34,也可以執行相當于步驟S32、S33的步驟S37、S38。在這種情況下,在步驟S37中,再次在徑向方向移動光束點之后,在步驟S38中,判斷是否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如果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則可判定CD處于反裝載的狀態,如果聚焦異常,則判定為正裝載的BD。
在這樣的反裝載CD的情況下,聚焦異常以極高的概率發生。其理由是,光束點移動時,因光束點每次橫切軌跡槽時,聚焦誤差信號有大的變動,另外,由于光拾取器的加速/減速都會引起物鏡產生搖動,所以不能正常執行聚焦控制。因而,為了判別是否為反裝載CD,未必實施檢測BCA用的動作的必要性會降低。
(反裝載BD/正裝載CD)接著,根據參照圖6A及圖6B說明的方法,考慮弄清楚裝載的光盤是正裝載CD、或是反裝載BD的任何一種與否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執行下面說明的動作。這些動作相當于圖6B所示步驟S5的反裝載判別II的動作。
參照圖10A。首先,將CD用光束聚焦到裝載的光盤最內周區。將光束的焦點形成在距離光盤正面表面深度大約為1.1mm的位置,執行聚焦拖動動作(步驟S11)。
如上所述,在光盤的最內周側區域,通常,由于沒有形成標簽層,所以,即使在光盤反裝載的狀態下,標簽層不會造成妨礙,可維持聚焦伺服控制狀態。在進行聚焦拖動的情況(是)下,則進入步驟S12。在步驟S12中,在最內周區域內,將光束點移動到光盤的徑向方向外側。在光盤的最內周區域,通常,雖然存在著軌跡,但是,在光盤偏心的情況下,在進行聚焦拖動的位置,就有可能不存在軌跡。因而,在步驟S12中,通過在最內周區域內移動光束點,形成容易得到TE信號的狀況。
接著,使光盤旋轉,進行TE信號的再生。在步驟S13中,判斷是否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在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的情況下(是),判定光盤是反裝載BD。
如上面所述的那樣,在利用BD用光束照射反裝載CD的情況下,由于聚焦誤差信號的S狀曲線振幅變小,所以,容易產生聚焦偏離,由此,容易檢測出是反裝載CD。同樣地,根據本發明者的實驗,可以理解,即使在利用CD用光束照射反裝載BD的情況下,也容易產生上述這種現象。換句話說,在普通的CD中,記錄層的深度(距離光入射側正面的距離)為1.2mm,與此相對在反裝載BD中,記錄層的深度(距離光入射側正面的距離)是1.1mm,存在差異。因而,在以CD用光束照射反裝載BD時,產生微小的像差,聚焦信號誤差的S狀曲線變形。另外,由于即使是記錄層的反射率也具有波長依賴性,因此,聚焦誤差信號的振幅也變小。由于這些理由,在以CD用光束照射反裝載BD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聚焦偏離,因此,在BD反裝載的情況下,在步驟S13中,由于以高概率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所以,能快速判定是反裝載BD。
不產生聚焦跳躍或聚焦偏離,在聚焦伺服控制中如果沒有產生異常(否),則進入步驟S16中,將光束點移動到光盤最內周區域的外側。此外,在步驟S17中,判斷TE信號或聚焦伺服控制中是否沒有異常。
如果裝載光盤是CD,則適當地生成TE信號。在利用CD用光束的情況下,形成在光盤的信息記錄層上的光束點直徑相對地變大,設定成應能夠從以1.6μm的間距排列的各個軌跡中再生出適當信號的大小。但是,BD軌跡的間距為0.32μm,遠小于CD軌跡的間距(1.6μm)。因而,如果裝載的光盤是反裝載BD,由于形成在信息記錄層上的光束點過大,所以,可能跨越多個軌跡,不能再生適當的TE信號。
因此,在TE信號等沒有異常的情況(否)下,判定為CD處于正裝載的狀態,相反,如果是沒有生成TE信號等的異常,則可判定為BD處于反裝載的狀態。在判定為光盤處于反向裝載狀態的情況下,停止光盤的旋轉。
此外,TE信號是否發生異常的判斷,是通過評價例如TE信號的振幅是否大于預先設定的值或者,通過評價TE信號的對稱性等來確定的。另外,當將光束點的位置在盤徑向方向上移動時,如果TE信號上至少相當一個軌跡的部分有缺失,由于考慮其原因是標簽層引起的,所以,還可以判定BD處于反裝載的狀態。
正裝載CD或反裝載BD的判別,代替基于TE信號所實施的動作,還可以通過從RF信號中檢測BCA的有無來執行。BCA如上面所述的那樣,由于沒有設置在CD上,所以,如果檢測到BCA,則判定為反裝載BD。BCA具有例如在金屬膜上形成多個槽的構成,由于RF信號作為大的振幅調制來表現,所以,即使在反裝載的情況下,也容易檢測。另外,BCA的檢測如用CD用光束那樣,光束點直徑變大,也容易實行。
在這樣的光盤的最內周區域中,執行聚焦拖動時,基于TE信號及RF信號至少一個,可適當地判別是正裝載CD或是反裝載BD。
接著,說明在步驟S11中不執行聚焦拖動的情況。在光盤的最內周區域中,聚焦拖動到給定次數以上失敗時,則進入步驟S14中,在盤徑向方向上,將光束點的位置移動到光盤的最內周區域內。在這里,再次嘗試執行聚焦拖動動作(步驟S15)。即使進行給定次數的嘗試,仍然不能實現聚焦拖動的情況下,判定為BD處于反裝載的狀態。另一方面,在可實現聚焦拖動的情況下,則進入步驟S16中,借助于TE信號或RF信號,通過上述方法,可判定是正裝載CD或是反裝載BD。
接著,說明一個光盤裝置備有DVD用記錄層與CD用記錄層的雙面型光盤與BD之間的判別。
圖10B的(a)是表示從雙面型光盤的CD用記錄層14b中讀出數據時的裝載狀態的斷面圖,(b)是表示從雙面型光盤的DVD用記錄層中讀出數據時的裝載狀態的斷面圖,雙面型光盤如圖10B所示,沒有形成標簽層,從DVD用信息記錄層14a讀出數據時,也能從CD用信息記錄層14b讀出數據,必須將光盤相對地裝載。
在雙面型光盤中,從與光拾取器相對置的一側的光盤正面到CD用記錄層14b的距離為0.85mm左右,比普通CD的光盤正面到記錄層的距離(1.2mm左右)明顯地短。一旦這種光盤正面到CD用記錄層14b的距離短時,從CD用記錄層14b再生數據時,與普通的CD相比,出現了容易產生聚焦跳躍的問題。
從而,將雙面型光盤裝載在本實施形式的光盤裝置中,從CD用記錄層再生數據時,即使正確地裝載該光盤,也會產生聚焦跳躍,有誤判定為光盤是反裝載BD的可能性。
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在本實施形式中,提高聚焦伺服控制的增益,在雙面型光盤的CD用信息層14b上進行聚焦時,很難產生聚焦偏離。因此,在雙面型光盤的CD用記錄層14b與光拾取器對置的情況下,能防止將該光盤誤判定為“反裝載BD”。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式中,即使在圖10B(a)所示的狀態下,裝載雙面型光盤時,判定為“正裝載CD”。在這種情況下,對應于普通的CD或雙面型光盤,最好改變聚焦位置。其理由如上面所述的那樣,由于在雙面型光盤中,與光拾取器對置側的光盤正面到CD用記錄層14b的距離比普通的CD短,將光束聚焦點的位置從CD用記錄層14b稍微移動時,就能得到合適的信號。在本實施形式中,執行以下動作。
首先,相對判定為正裝載CD的光盤信息記錄層,將CD用光束聚焦。正常地得到TE輸出,并且如果開始跟蹤控制,則結束起動。在這里,當TE輸出變小時,或者在不能開始跟蹤控制時,控制物鏡的位置,使CD用光束的聚焦點向光盤里面移動。光束聚焦點的移動以例如0.0625μm的幅度反復進行,這樣的每一次正常地得到TE輸出,并且判定是否開始跟蹤控制。此外,當滿足這些條件時,結束起動。
通過實行上述動作,即使裝載的光盤是普通的CD,或者是雙面型的光盤(CD側),也能得到質量良好的信號。此外,在上述例中雖然根據TE輸出調整光束聚焦點的位置,但是,也可基于RF振幅,進行同樣的調整。
(反裝載DVD/正裝載DVD)接著,根據參照圖6A及圖6B說明的方法,考慮弄清楚裝載的光盤是正裝載的DVD、或是反裝載的DVD的任何一種與否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執行下面說明的動作。這些動作相當于圖6B所示步驟S6的反裝載判別III的動作。
參照圖11。首先,從CD用光源切換到DVD用光源,在裝載的光盤的最內周區域,在距離光盤正面深度大約為0.6mm的位置,形成DVD用光束的焦點,執行聚焦拖動動作(步驟S21)。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裝載的光盤是DVD,所以,不管該裝載的正反,都生成適當的TE信號。TE信號的極性,雖然依據裝載的正反而翻轉,但是,但是,基于此判別裝載的正反比較困難。
鑒于此,在本實施形式中,在盤徑向方向上,將光束點的位置從光盤最內周區域朝向用戶區域移動(步驟S22)。當光盤為反裝載時,在用戶區域光束橫切標簽層。由于標簽層的光透過率或反射率因位置不同而異,所以,隨著光束點的位置在盤徑向方向上的移動,FE信號產生異常,聚焦伺服控制會產生偏離。因此,隨著光束點在光盤徑向方向的移動,判斷聚焦是否表現有異常(步驟S23)。這時,在檢測出聚焦伺服控制偏離的情況下,判定為DVD處于反裝載的狀態。在判斷為處于反裝載的狀態的情況下,停止光盤的旋轉。
在步驟S23中,在聚焦伺服控制沒有偏離的情況下,在步驟S24中進行地址的讀取。在步驟S24中,判定能否從用戶區域正常讀取地址,在讀取的情況下,可判定為DVD正裝載。另一方面,在不能讀取地址的情況下,判定為DVD的反裝載。沒有地址,通過是否進行數據的讀出,也可以判別裝載的正反。
此外,當DVD反裝載時,光束點位置沿盤徑向方向移動時,不僅FE信號產生異常,就連TE信號也會出現異常。因而,在聚焦伺服控制沒有偏離的情況下,通過檢測TE信號的異常,也能檢測處于反裝載的狀態。
接著,考慮在光盤最內周區域不能執行聚焦拖動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在光盤的最內周區域中,聚焦拖動到給定次數以上失敗時,則進入步驟S26中,在盤徑向方向上,將光束點的位置從光盤的最內周位置朝向用戶區域移動。當光盤為反裝載時,在用戶區域光束橫切標簽層。在這里,再次嘗試執行聚焦拖動動作(步驟S27)。在不能實現聚焦拖動的情況下,判定為DVD處于反裝載的狀態。另一方面,在能夠實現聚焦拖動的情況下,移動到用戶區域(步驟S22)。此外,借助于TE信號或RF信號,通過上述方法,可以判定是正裝載DVD或是反裝載DVD。
如上面所述的那樣,在本發明的最佳實施形式中,首先,在不容易受到標簽層的惡劣影響的光盤最內周區域進行聚焦拖動動作,之后,執行檢測反裝載的有無的動作。因此,避免了光拾取器與反裝載的光盤沖撞帶來損傷的問題。
在上述實施形式中,雖然將“正反裝載判別部”以軟件方式構成,但是,“正反裝載判別部”,也可以由硬件構成,還可以由軟件及硬件的組合構成。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式中,雖然聚焦拖動動作至少執行一次后,基于FE信號、TE信號及/或RF信號檢測光盤的反向裝載狀態,但是,光盤的反向裝載狀態的檢測,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進行。
在上述實施形式中,雖然是執行與CD、DVD及BD相關的裝載的正反判別,但是,基于其他標準制作的光盤的判別同樣適于本發明。另外,信息記錄層的層數或深度,也不限于上述實施形式說明的情況。
另外,圖8所示光盤裝置的構成只不過是一個例子而已,本發明的光盤裝置,采用其他構成也能實現。
在本說明書中,將光盤的最內周區域定義為距離盤中心21~26mm的距離所規定的區域,在該區域內進行聚焦拖動。如上面所述的那樣,在BD中,由于引導區域與數據區域的邊界存在于距離盤中心24m的位置,所以,也有聚焦拖動最好在距離盤中心21~24mm的區域內進行的情況。
另一方面,在雙面型光盤的情況下,由于必須將光束從光盤的兩面照射到對應于的信息記錄層上,因此,從離開盤中心21mm程度的位置到內周側區域設置有標簽層,在該區域,印刷有記錄在光盤中的內容的標題或藝術家姓名等。因此,在對應于雙面型光盤的光盤裝置中,標簽層不會造成妨礙、進行聚焦拖動的位置,位于距離盤中心22mm~26mm的區域內。在這種情況下,從光拾取器與內周開關對接的狀態開始,向例如在1.0mm的盤外周側移動光拾取器后,最好開始上述的判別動作。這時,光束以距離光盤的旋轉中心23.6mm的位置為目標照射。
工業應用的可能性提供一種基于多種規格制造的各種光盤的記錄/再生的光盤裝置及其驅動方法。本發明的光盤裝置,特別是,在備有可對光盤進行記錄/再生的光拾取器的情況下,可發揮顯著效果,上述光盤在BD那樣的較淺位置設有信息記錄層,因此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下一代光盤的普及。
權利要求
1.一種光盤裝置,可從備有正面、背面以及設置在所述正面與背面之間的至少一個信息記錄層的多種光盤中讀出數據,包括驅動機構,其裝載從所述多種光盤中選擇的光盤并驅動所述光盤旋轉;光拾取器,其將聚焦后的光束對裝載于所述驅動機構中的光盤進行照射,根據從所述光盤反射的光生成電信號;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驅動機構及光拾取器的動作,所述控制部具有正反裝載判別部,該正反裝載判別部基于所述光拾取器生成的所述電信號,判別裝載在所述驅動機構中的光盤背面是否與所述光拾取器相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記載的光盤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光盤的最內周區域,將由所述光拾取器聚焦后的光束的焦點位置沿光盤的深度方向改變。
3.根據權利要求2記載的光盤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光盤的最內周區域,是距離所述光盤的盤中心21mm的位置與距離所述盤中心26mm的位置之間的區域。
4.根據權利要求3記載的光盤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控制部,對所述光拾取器的聚焦動作進行控制,使由所述光拾取器聚焦后的光束焦點位于所述光盤中的所述信息記錄層上,所述正反裝載判別部,在以所述聚焦后的光束焦點位于所述光盤中的所述信息記錄層上的方式執行聚焦伺服之后,進行判別。
5.根據權利要求4記載的光盤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正反裝載判別部,將BD用光束照射到所述光盤,在執行所述聚焦伺服后的狀態下,使所述光拾取器的位置沿盤徑向方向移動,根據是否產生聚焦偏離,對正確裝載的BD與反裝載的CD之間進行判別。
6.根據權利要求4記載的光盤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正反裝載判別部,將BD用光束照射到所述光盤,通過檢測突發切割區域,對正確裝載的BD與反裝載的CD之間進行判別。
7.根據權利要求4記載的光盤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正反裝載判別部,通過將CD用光束照射到所述光盤而得到的跟蹤誤差信號或聚焦誤差信號,對正確裝載的CD與反裝載的BD之間進行判別。
8.根據權利要求4記載的光盤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正反裝載判別部,通過將CD用光束照射到所述光盤,檢測突發切割區域,對正確裝載的CD與反裝載的BD之間進行判別。
9.根據權利要求7記載的光盤裝置,其特征是,在判別所述光盤為正確裝載的CD后,通過將所述光束的焦點移動到所述光盤的內部,自雙面型光盤再生數據。
10.根據權利要求4記載的光盤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正反裝載判別部,將DVD用光束照射到所述光盤上,在執行所述聚焦伺服后的狀態下,使所述光拾取器的位置沿盤徑向方向移動,基于聚焦誤差信號或跟蹤誤差信號,對正確裝載的DVD與反裝載的DVD之間進行判別。
11.根據權利要求4記載的光盤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正反裝載判別部,將DVD用光束照射到所述光盤,在執行所述聚焦伺服后的狀態下,使所述光拾取器的位置沿盤徑向方向移動,根據從所述光盤的用戶區域是否讀出地址,對正確裝載的DVD與反裝載的DVD之間進行判別。
12.一種光盤裝置的驅動方法,可從備有正面、背面以及設置在所述正面與背面之間的至少一個信息記錄層的多種光盤中讀出數據,所述光盤裝置的驅動方法包括執行用于檢測裝載的光盤信息記錄層的動作的步驟A;執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光束的焦點位于所述信息記錄層上的步驟B;以及判定裝載的光盤是否處于反裝載的步驟C。
13.根據權利要求12記載的光盤裝置的驅動方法,其特征是,在將光束焦點配置于距離所述光盤的盤中心21mm的位置與距離所述光盤的盤中心26mm的位置之間的區域的狀態下,執行所述步驟A。
14.根據權利要求13記載的光盤裝置的驅動方法,其特征是,在將光束焦點配置于距離所述光盤的盤中心21mm的位置與距離所述光盤的盤中心26mm的位置之間的區域的狀態下,執行所述步驟B。
15.根據權利要求13記載的光盤裝置的驅動方法,其特征是,通過將所述光束的焦點沿盤徑向方向移動,執行所述步驟C。
16.根據權利要求14記載的光盤裝置的驅動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驟C,在所述區域內移動所述光束的焦點,判斷聚焦伺服控制是否存在異常,在沒有異常的情況下,將所述光束的焦點移動到所述區域的外側。
全文摘要
一種光盤裝置,從備有至少一種信息記錄層的多種光盤中讀出數據。該光盤裝置包括將從多種光盤中選擇的一個光盤(102)裝載并使該光盤(102)旋轉的驅動機構(120);將聚焦的光束照射到裝載于驅動機構(120)中的光盤(102)上,基于從光盤(102)反射的光生成電信號的光拾取器(30);以及對驅動機構(120)及光拾取器(30)的動作進行控制的控制部(ODC50)。控制部(50)具備基于光拾取器(30)生成的電信號,判別裝載在驅動機構(120)中的光盤(102)背面是否與光拾取器(30)對置的正反裝載判別部。
文檔編號G11B19/12GK101019176SQ20068000082
公開日2007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16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30日
發明者渡邊克也, 高橋里枝, 岸本隆, 石橋弘茂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