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盤形記錄和/或再現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如自動換片器的盤形記錄和/或再現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改進的裝載機構。
背景技術:
公知一種如圖32所示的自動換片器,這種自動換片器201包括盤盒204,其分層地包含多個托架203,托架上設置有記錄介質(此后稱作盤片);一個布置成與盤盒204的開口相對的提升器或提升單元205;一個用于將提升器205上下移動到盤盒204內包含的所選托架203的位置處的移動控制機構206;以及一個用于將盤片203從盤盒204中拉到提升器205內或從提升器205拉到盤片盒體204內的裝載機構207。裝載機構207設置在提升器205的上表面上。
如圖33所示,裝載機構207包括托架接合部分208,該部分與設置在托架203上的鉤部分203a接合;一個用于在托架拉入方向或托架推出方向(此后稱為托架裝載/卸載方向)上移動托架接合部分208的旋轉臂209;以及一個用于轉動旋轉臂209的臂旋轉機構210。
托架接合部分208沿著導引槽212移動,且設置在其上表面上的銷211插入到設置在提升器205上表面上的導引槽212中。
旋轉臂209通過一根軸213可旋轉地安裝在提升器205的上表面上,旋轉臂209一端設置有槽狀的軸工作孔214,使托架接合部分208上表面上的銷211插入其內,而另一端設置有弧形齒條215,該齒條215以軸213為中心。
臂旋轉機構210包括與弧形齒條215嚙合的小齒輪216,以及用于通過齒輪系217旋轉小齒輪216的電機218。
當通過電機218逆時針轉動小齒輪216時,旋轉臂209圍繞軸213順時針轉動,從而在托架拉入方向上移動托架接合部分208。當反向轉動電機218以使小齒輪216順時針轉動時,旋轉臂209圍繞軸213逆時針轉動,從而在托架推出方向上移動托架接合部分208,θ表示旋轉209轉動的范圍。
然后,由于如上所述的托架接合部分208由旋轉臂209移動的結構,上述傳統的自動換片器201的裝置機構207產生如下的問題(1)旋轉臂209的轉動范圍θ的存在增大了其占據空間,導致裝載機構207的安裝空間的效率降低;(2)隨著旋轉臂209的轉動范圍的變化,作用在托架接合部分208上的力改變,導致難于通過均勻的力移動托架接合部分208。
本發明旨在解決上述傳統問題,并在安裝空間的效率上得以改進,且允許通過基本上均勻的力在托架接合部分的整個移動范圍內移動托架接合部分。
發明內容
在權利要求1中,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盤片記錄和/或再現裝置,其中,它包括一個具有多個用于托持盤片的托架的盤盒;一個相對于盤盒的開口設置的盤片記錄和/或再現部分;以及一個用于將托架傳送到盤盒之外而到達盤片記錄和/或再現部分并用于將托架從盤片記錄和/或再現部分傳送到盤盒之內的裝載機構。
其中,裝載機構包括一個與托架的被接合部分接合的托架接合部分、一個用于移動托架接合部分的傳動帶;以及一個用于驅動傳動帶的傳動帶驅動機構,并且其中,托架接合部分由傳動帶移動,從而與利用旋轉臂移動托架接合部分的傳統情況相比裝載機構的安裝空間的效率可以得以提高。
在權利要求2中,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片記錄和/或再現裝置,其中,環形帶被用作傳動帶,從而,環形帶的轉動使托架接合部分移動。
在權利要求3中,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盤片記錄和/或再現裝置,其中,托架接合部分安裝到環形帶的線性運動部分上,從而,在托架接合部分移動方向的整個范圍內,可以將均勻的操縱力施加到托架接合部分上。
在權利要求4中,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盤片記錄和/或再現裝置,其中,傳動帶驅動機構利用鏈輪,其中,鏈輪與滑輪之間的環形帶線性部分形成接觸,從而移動環形帶,其中,至少與鏈輪形成接觸的環形帶的線性部分具有與布置在鏈輪圓周表面上的突起嚙合的孔,為可靠實現環形帶的運動提供條件。
在權利要求5中,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裝載機構,其特征在于,傳動帶作用為驅動托架接合部分,該托架接合部分與盤盒的托架被接合部分相接合,從而進行托架移出和移入的操作,其中托架接合部分的運動由傳動帶進行,由此,與其中托架接合部分為旋轉臂的傳統情況相比,在安裝空間上具有優點,有利于將其安裝到記錄和/或再現裝置等之上,導致可以實現整個裝置的尺寸減小。
圖1是自動換片器的透視圖;圖2是盤盒的透視圖;圖3是從底面看到的托架的平面圖;圖4是盤盒的前視圖;圖5是圖4的A-A′剖面圖,且去除了托架;圖6是圖4的A-A′剖面圖;圖7是圖6中主要部分的B-B′剖面圖;圖8是圖6中主要部分的C-C′剖面圖;圖9是圖6中主要部分的D-D′剖面圖;圖10是托架拉出狀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圖11是圖10中主要部分的E-E′剖面圖;圖12是圖10中主要部分的F-F′剖面圖;圖13是圖10中主要部分的G-G′剖面圖;圖14是提升器的透視圖;圖15是主要部分的剖面圖;圖16是主要部分的前視圖;
圖17A是上框部分(upper block portion)的平面圖,而圖17B是下框部分(lower block portion)的平面圖;圖18是上-下移動控制機構的分解透視圖;圖19是提升器在與最高托架相對應的位置處向上移動時的側視圖;圖20是提升器在與最低托架相對應的位置處向上移動時的側視圖;圖21是提升器在待機位置的側視圖;圖22是裝載機構的平面圖;圖23是裝載結構的分解透視圖;圖24是圖22中的A-A剖面圖;圖25是托架被拉入提升器一側時的透視圖;圖26是盤片夾緊機構的平面圖;圖27是盤片夾緊機構的透視圖;圖28是夾緊狀態的平面圖;圖29是夾緊狀態的前視圖;圖30是解脫(dechucking)狀態的平面圖;圖31是解脫狀態的前視圖;圖32是傳統自動換片器的透視圖;以及圖33是傳統裝載機構的平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以自動換片器為例,以如下的順序描述本發明的盤片記錄和/或再現裝置,該順序為(1)自動換片器的總體描述;(2)盤盒的描述;(3)提升單元(提升器)的描述;(4)上-下移動控制機構的描述;(5)裝載機構的描述;(6)盤片夾緊機構的描述;(7)自動換片器整體工作的描述;以及(8)上-下移動機構的另一實施例的描述。
(1)自動換片器的總體描述圖1是自動換片器1的透視圖,自動換片器1包括盤盒4,該盤盒4包括托架11,...11,用于在其上放置多個要裝載到機殼2的盤盒殼體3中的盤片;在其一側布置在盤盒殼體3內的提升單元(以下成為提升器)5;用于沿著盤盒殼體3內裝載的盤盒4的開口36上下移動提升器5的上-下移動控制機構6;用于在盤盒4和提升器5之間接收和送出托架的裝載機構7(見圖23);以及用于將提升器5通過裝載機構7所承載的托架上的盤片夾緊到盤片轉臺上的盤片夾緊機構8(見圖14)。提升器5通過上-下移動控制機構6上下移動到盤盒4的所需托架11位置處,以便通過裝載機構7將所需托架11攜帶到提升器5上。然后,放置在托架11上的盤片D被盤片夾緊機構8夾緊到盤片轉臺上,以進行盤片的記錄和/或再現。
(2)盤盒的描述圖2是盤盒4的透視圖,盤盒4包括多個托架11...11,每個托架用于在其上放置盤片D,還包括一個外殼12,托架11...11安裝到外殼12內,以使其能夠拉出。
托架11具有盤片定位凹槽13,其上用于在接合狀態放置盤片D,并包括從凹槽13的中心延伸到一側的盤片轉臺引入切口14和拾取頭移動切口15。托架11在前端(拉的端部)一側上設置有操縱部分(以下稱為鉤部)16,該鉤部16與如下面將描述的裝載機構7的托架接合部分(以下稱為鉤部接合部分)91接合。
每個托架11...11的鉤部16的上表面形成一個顯示部分48,用于從上面(或從下面)指示托架所占據的位置。從最高托架開始,顯示部分48按順序設置有從1到n的數字。
此外,外殼12在一側在對應于最高托架到最低托架的位置處也設置有顯示部分49,用于指示托架占據的位置。與上述托架的情況一樣,顯示部分49也設置有從1到n的數字。
圖3是從后面看到的托架11的平面圖。托架11在后面的左和右側部分包括一對第一和第二受支撐部分17、18,它們由一對第一和第二擱板狀托架支撐部分42、43支撐,后者布置在后面將描述的外殼12中。
用于導引托架滑動的滑軌9(見圖4)布置在第二受支撐部分18和用于支撐它的第二托架支撐部分43之間。滑軌9包括布置在托架11的第二受支撐部分18的下側的長溝形凹槽19,和布置在外殼12的第二托架支撐部分43上表面上的導引突起46。相對于托架接近方向X-X’,長溝形凹槽19形成在與鉤部16大致相同的直線上。
長溝形凹槽19在鉤部16側的端部上包括漸擴的錐形表面20,在其中心包括第一孔21,而在其另一端包括第二孔22。第二受支撐部分18包括在第二孔22的側面上的向下傾斜的表面23,連續連接到傾斜表面23上的第一中空部分24,以及連續連接到第一中空部分24上的第一擋塊部分25。
與第二受支撐部分18類似,第一受支撐部分17包括向下傾斜的表面26,連續連接到傾斜表面26上的第二中空部分27,以及連續連接到第二中空部分27上的第二擋塊部分28。
如圖2所示,外殼12有頂板31、底板32、左側板33、右側板34和背板35形成為類似扁平盒形,以允許通過前端開口36裝載和卸載托架11...11。
外殼12具有被切割成所謂的倒圓狀態的開口36的一個側部,每個托架11...11的鉤部從這個倒圓部分暴露到外殼12的外側。
圖4是盤盒4的前視圖。外殼12包括多個盤腔41...41,每個用于以可拉動方式容納托架。盤腔41通過在左和右側板33、34的內表面上以相對的位置設置第一和第二擱板狀托架支撐部分42、43而予以形成。
圖5是A-A’的剖面圖,其中去除了圖4中的托架11。第一和第二托架支撐部分42、43作用為水平支撐如上所述的托架11的第一和第二受支撐部分17、18。
第一托架支撐部分42在長度方向上比中心更靠近前端(開口36)的位置設置有第一切口44,第二托架支撐部分43在相對第一切口44的位置設置有第二切口45,并在前端的內側上設置有導引突起46(以下將盤盒4的導引突起稱為導引突起),以便進入設置在托架11下側的長溝形凹槽19。第一導引突起46尺寸形成為不允許與凹槽19中心設置的第一孔21結合,但是允許與第二孔22接合。
圖6是示出外殼12中所容納的托架11的剖面圖(圖4的A-A’剖面圖)。圖7是圖6是主要部分的B-B’剖面圖,圖8是圖6中主要部分的C-C’剖面圖,圖9是圖6中主要部分的D-D’剖面圖。在托架11包含于外殼12中的情況下,第一和第二受支撐部分17、18放置在外殼12的第一和第二托架支撐部分42、43上。而設置在第一托架支撐部分43上的第一導引突起46與設置在托架11中的長溝形凹槽19接合,形成如上所述的滑軌9。
在圖6所示的狀態下,當托架11鉤在托架11鉤部16上的指尖或與其接合的裝載機構7的鉤部接合部分91拉動時,如后面將描述的,托架11從外殼12中通過長溝形凹槽19和第一導引突起46被徑直拉出,而不會向右或向左傾斜。
圖10是示出與圖6相對應的托架11的剖面圖,該托架從外殼12中被拉出預定量。圖11是圖10中主要部分的E-E’剖面圖,圖12是圖10中主要部分的F-F’剖面圖,圖13是圖10中主要部分的G-G’剖面圖。當托架從外殼12中被拉出預定量時,托架11的第一和第二擋塊部分25、28被引入外殼12的第一和第二托架支撐部分42、43中設置的第一和第二切口44、45中,而外殼12的第一和第二切口44、45前面的第一和第二托架支撐部分42、43被引入連續連接到第一和第二擋塊部分25、28上的第一和第二中空部分24、27中。然后,托架11進入第一和第二中空部分24、27的上表面由第一和第二托架支撐部分42、43支撐,且設置在外殼12上的導引突起46與設置在托架11上的第二孔22接合的狀態,從而實現了防止托架11從外殼12中掉落的狀態。
(3)提升器的描述提升單元或提升器相對于盤盒的開口36設置,并由上-下移動控制機構上、下移動到所需盤腔的位置處,其中,設置在由裝載機構從盤盒中拉出的托架上的盤片被盤片夾緊機構夾緊到盤片轉臺上,以通過記錄和/或再現部分,如光拾取頭進行盤片的記錄和/或再現。
圖14是提升器5的透視圖,圖15是14中主要部分的剖面圖,圖16是提升器的前視圖,圖17A和17B是構成提升器5的上框部分51和下框部分53的平面圖。
如圖14和15所示,提升器5包括上框部分51、通過第一軸52可旋轉地安裝到上框部分51上的下框部分53,可滑動地安裝到上框部分51的兩端部分上的第一和第二下框旋轉操縱部分54、55,以及用于連接第一和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4、55的第一和第二連桿56、57,以在相同方向使他們同步移動。第一連桿56具有通過第一軸58連接到第一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4上的一端,通過第二軸59可旋轉地安裝到上框部分51上側的中心,以及通過第三軸(以下稱為連接銷)60連接到第二連桿57一端上的另一端。
第二連桿58具有通過第四軸61可旋轉地連接到上框部分51下例上的中心,和通過第五軸62連接到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5上的另一端。
當滑動第一和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4、55之一時,通過第一和第二連桿56、57,另一個被促使在相同的方向上滑動。
第一和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4、55具有傾斜的操縱溝槽63,其中插入設置在下框部分53另一端(第一軸52的相對端)上設置的第二軸64。如圖14中實線所示,通過定位在傾斜的操縱溝槽63的下端的第二軸64,下框部分53的自由端圍繞第一軸52向下傾斜,如圖15所示。并且,當托架的插入完成時,第一和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4、55如圖14中的雙點劃線所示在箭頭A的方向上移動,以將第二軸64定位在傾斜的操縱溝槽63的上端,從而提升下框部分53,并基本保持其水平。
如圖16所示,上框部分51在左和右側上包括一對托架支撐部分(以下將提升器的托架支撐部分稱為第三和第四托架支撐部分)65、66。第三和第四托架支撐部分65、66作用為在從盤盒4拉出的托架11的兩側上支撐第一和第二受支撐部分17、18。
第三托架支撐部分65包括導引突起(以下將提升器的導引突起稱為第二導引突起)67,該突起進入從盤盒4拉出的托架11的長溝形導引部分19中,以導引托架11的收入。
當將托架11更深地拉出提升器5中時,第二導引突起67與托架11的長溝形凹槽19的中心處設置的第二孔21接合,如圖12所示,從而允許托架11降低約1mm。
如圖17A所示,上框部分51設置有裝載機構7和盤片夾緊機構8。如圖17B所示,下框部分53包括盤片轉臺68;盤片旋轉/驅動機構及光拾取頭69,其包括用于旋轉和驅動盤片轉臺68的心軸電機70;以及盤片記錄和/或再現部分,該部分包括光學模塊,如設置有光拾取頭69的托架71。托架71沿著導引軸72移動光拾取頭69,此外,托架71被托架驅動機構73驅動,托架驅動機構73包括電機74、齒輪系75、和導螺桿76,其中,通過由電機74經齒輪系75轉動導螺桿76,托架71沿著導引軸72移動,以在盤片轉臺68上夾緊的盤片的徑向上移動安裝到托架71上的光拾取頭69。
如圖18所示,提升器5在一側面上包括第一受支撐軸77,而在另一側面上包括第二和第三受支撐軸78、79。通過將第一受支撐軸77插入到機殼10的第一側面10a內設置的上-下移動導引溝槽10b中,并將第二和第三受支撐軸78、79插入到機殼10的第二側面10c內設置的上-下移動導引溝槽10d,10c中,提升器5被安裝到機殼10上,可在垂直方向上、下移動。
提升器5由如下面將描述的上-下移動控制機構6上、下移動到盤盒4中所需托架11的位置處,從而拉出托架11,并將盤片D夾緊到盤片轉臺68上,通過諸如光拾取頭的記錄和/或再現部分進行盤片記錄和/或再現。
(4)上-下移動控制機構的描述上-下移動控制機構作用為將提升器上、下移動到盤盒中所需托架的位置。
圖18是上-下移動控制機構的分解透視圖,圖19是示出被移動到與盤盒中最高托架相對應的位置處的提升器的側視圖,圖20是示出移動到與盤盒中最低托架相對應的位置處的提升器的側視圖,圖21是示出在待機位置等待的提升器的側視圖。
如圖18所示,上-下移動控制機構6包括可滑動地放置在機殼10的第一側面10a的外表面上的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可滑動地放置在機殼10的第二側面10c的外表面上的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用于連接第一和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1、82的連桿83,和用于滑動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的操縱板驅動機構84。
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包括第一操縱溝槽85,用于在與機殼10第一側面10a內設置的第一上-下移動導引溝槽10b相交的點處支撐提升器5的第一受支撐軸77。
第一操縱溝槽85設置有傾斜的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5a,和通過連通溝槽部分85b連接到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5a上的水平待機溝槽部分85c。
如圖19所示,通過定位在傾斜的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5a的上端的第一受支撐軸77,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在與盤盒4中最高托架11相對應的位置處支撐提升器5。
如圖20所示,通過定位在傾斜的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5a下端的第一受支撐軸77,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在與盤盒4中的最低托架11相對應的位置處支撐提升器5,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器5的下端5a從機殼10的下端10f中伸出。
如圖21所示,通過定位在水平待機溝槽部分85c的第一受支撐軸77,如下面將描述的,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與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一起向上將提升器5從對應于最低托架11的位置移動到提升器5的下端5a不從機殼10的下端10f中伸出的位置(其包含在機殼10中的位置)處,實現其待機狀態。
如圖18所示,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包括用于在與機殼10的第二側面10c中設置的第二上-下移動導引溝槽10d相交的點處支撐提升器5的第二受支撐軸78的第二操縱溝槽86,和用于在與第三上-下移動導引溝槽10e相交的點處支撐提升器5的第三受支撐軸79的第三操縱溝槽87。
與第一操縱溝槽85類似,第二操縱溝槽86設置有傾斜的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6a和通過連通溝槽部分86b連接到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6a的下端的水平待機溝槽部分86c。
與第二操縱溝槽86類似,第三操縱溝槽87設置有傾斜的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7a和通過連通溝槽部分87b連接到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7a的下端的水平待機溝槽部分87c。
通過定位在第二和第三操縱溝槽86、87的傾斜的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6a、87a的上端的第二和第三受支撐軸78、79,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與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一起在與盤盒4中的最高托架11相對應的位置處支撐提升器5。通過定位在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6a、87a的下端的提升器5的第二和第三受支撐軸78、79,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在與盤盒4中最低托架11相對應的位置處支撐提升器5。并且,通過定位水平待機溝槽部分86c、87c處的提升器5的第二和第三受支撐軸78、79,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將提升器5從對應于最低托架11的位置處向上移動到提升器5的下端5a不從機殼10的下端10f中伸出的位置處(其包含在機殼中的位置處),實現了其待機狀態。
第二和第三操縱溝槽86、87在與第一操縱溝槽85相對的方向上形成,并通過在彼此相對的方向上滑動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和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來上、下移動提升器5。
連桿83具有通過軸83a可旋轉地安裝到機殼10上的中心,通過第一銷83b和狹槽83c連接到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上的一端,和通過第二銷83d和狹槽83e連接到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上的另一端。
當在一個方向上通過操縱板驅動機構84滑動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時,連桿83圍繞軸83a旋轉,以在相反方向上與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同步地滑動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
本實施例中的上-下移動控制機構6具有如上所述的結構,并執行控制,使得當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移動到如圖19所示的最左位置時,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移動到機殼10的側面10c一側的最右位置,其在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第一操縱溝槽85的傾斜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5a上端處支撐提升器5的第一受支撐軸77,并且也支撐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的第二和第三受支撐軸78、79,從而在對應于盤盒4中最高托架11的位置處支撐提升器5。
當從圖19所示狀態將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向右移動預定量時,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與其同步地向左移動,以將提升器5移動到與盤盒4中從頂部起的第二托架、第三托架...相對應的位置處。
如圖20所示,當提升器5的第一受支撐軸77在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的第一操縱溝槽85的傾斜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5a的下端處得以支撐時,提升器5的第二和第三受支撐軸78、79被支撐在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的第二和第三操縱溝槽86、87的傾斜上-下移動操縱溝槽部分86a、87a的下端處,從而實現提升器5被支撐在與最低托架相對應的位置處。
當從如圖20所示的狀態進一步向右移動第一上-下移動操縱板81預定量時,第二上-下移動操縱板82也與其同步地向右移動,從而,第一、第二和第三受支撐軸77、78、79被引入第一、第二和第三操縱溝槽85、86和87的待機溝槽部分85c、86c和87c中,從而使提升器5的下端5a被支撐在至少高于機殼10的下端10f的待機位置處。
(5)裝載機構的描述裝載機構作用為將托架(盤片)從盤盒帶到提升器,并將盤片從提升器帶到或返回到盤盒中。
圖22是裝載機構的平面圖,圖23是分解透視圖,圖24是圖22中A-A’的剖面圖,圖25是示出被拉入的托架的透視圖。
如圖22所示,裝載機構7包括與托架11的鉤部16接合的鉤部接合部分91,用于在托架接近方向上移動鉤部接合部分91的傳動帶92,以及用于驅動傳動帶92的傳動帶驅動機構93。鉤部接合部分91設置在提升器5的上框部分51的第三托架支撐部分65的上側,而傳動帶92和傳動帶驅動機構93設置在第三托架支撐部分65的下側。
如圖23所示,鉤部接合部分91具有與傳動帶92的連接部分91a,連接部分91a通過第三托架支撐部分65內設置的導引孔65a突出到第三托架支撐部分65的下側,并且它通過銷91b安裝到傳動帶92上。
傳動帶92形成為類似于沒有無端頭形狀或環形(以后將傳動帶92稱為環帶)。環帶92在第一滑輪94和第二滑輪95之間為環形,其中,在他們之間的至少一個線性部分布置成與托架接近方向平行。鉤部接合部分91安裝到一個線性部分上,并通過環帶92的轉動而在托架接近方向上沿著導引孔65a移動。環帶92在其運行方向以預定間隔形成有多個凹槽孔92a...92a。
帶驅動機構93包括驅動環帶92的鏈輪100,與鏈輪100同軸布置的第一齒輪101,與第一齒輪101嚙合的第二齒輪102,與第二齒輪102嚙合的第三齒輪103,與第三齒輪103同軸布置的第四齒輪104,與第四齒輪104嚙合的第五齒輪105,以及用于轉動第五齒輪105的裝載電機106。
鏈輪100設置在環帶92的另一線性部分處,鏈輪100在周邊設置有與環帶92的凹槽孔92a...92a相嚙合的突起100a...100a。
第一齒輪101通過墊片107設置在鏈輪100的下側,墊片107設置有弧形凹槽108。
第二齒輪102的上半部設置有切的齒部分109,而第二齒輪102上表面與切的齒部分109相對應的部分設置有弧形肋110,肋110與墊片107的凹槽108相對。第一齒輪101與具有切的齒部分109的第二齒輪102的上半部嚙合,第三齒輪103與第二齒輪102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嚙合,螺旋齒輪(斜齒輪)作用為第四齒輪104,而蝸輪作用為第五齒輪105。
如圖22所示,如果盤盒4從箭頭A的方向插入到機殼的盤盒殼體3中,且鉤部接合部分91向提升器5的托架入口移動到最前面,托架11的鉤部16自動與鉤部接合部分91接合。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電機106在一個方向上轉動,鏈輪100通過第五齒輪105到第一齒輪101逆時針轉動,以順時針轉動環帶92,將托架11拉入提升器5中,如圖25所示。當托架11被拉入其中預定位置時,第二齒輪102和第一齒輪101的嚙合解脫,以停止鏈輪100和環帶92。
如圖23所示,第二齒輪102設置在頂面上,且用于轉動提升器5的下框部分53的第六齒輪111與裝載機構7同步。
第六齒輪111具有切的齒部分111a。第六齒輪111與安裝到提升器5的第二下框轉動操縱單元55的下端的齒條元件112的齒條112a嚙合。齒條元件112設置在具有傾斜的操縱溝槽63一側上,其中插入提升器5的下框部分53一側上的第二軸64。齒條元件112在提升器5的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5的下端安裝到安裝部分55a上。
如上所述,當托架11被拉到提升器5中預定位置處,以便解脫第二齒輪102和第一齒輪101的嚙合時,第六齒輪111和齒條元件112彼此嚙合,以將齒條元件112和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5在圖23中向左(箭頭A的方向)移動,將第二軸64向上推到傾斜的操縱溝槽63的上端。另一方面,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5的移動通過第一和第二連桿56、57導致第一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4在相同方向移動,如圖27所示,以與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5相同的方式將下框部分53另一側面的第二軸64向上推到傾斜操縱溝槽63的上端,向上轉動下框部分53,從而將托架11支撐的盤片D放置在盤片轉臺68上。
此外,當在下框部分53向上轉動的狀態下反轉裝載電機106時,齒條元件112和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5在與托架拉入過程中相反的方向上移動,與其同步,第一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4在相同方向上移動,以向下轉動下框部分53,實現盤片轉臺68與托架11分離。然后,第二齒輪102和第一齒輪101彼此嚙合,在與托架拉入過程中相反的方向上轉動鏈輪100和環帶92,通過鉤部接合部分91將托架11推出到盤盒4中。
(6)盤片夾緊機構的描述盤片夾緊機構作用為將盤片壓在盤片轉臺上,以防止盤片在其上滑動,并且一起轉動盤片轉臺和盤片,可靠地進行盤片的記錄和/或再現。
圖26是用于示出安裝到提升器上表面上的盤片夾緊機構的平面圖,圖27是盤片夾緊機構的透視圖,圖28是用于示出夾緊狀態的平面圖,圖29是夾緊狀態的前視圖,圖30是用于示出解脫狀態的平面圖,圖31是解脫狀態的前視圖。
盤片夾緊機構8包括用于夾持盤片的夾緊板121,用于支撐夾緊板121的夾緊板支撐元件122,以及用于通過夾緊板支撐元件132將盤片壓在夾緊板121上的操縱部分123。
夾緊板121形成為類似環形,具有與盤片轉臺68大致相同的直徑,并且由夾緊板支撐元件122支撐,并通過軸131而允許中心部分稍微垂直運動。
夾緊板支撐元件122由板簧材料形成為類似于一個窄的矩形,并具有第一和第二狹槽132、133,它們在長度方向形成在一端和另一端,還具有第一和第二突起134、135,它們以所謂的切割并直立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狹槽132、133的內側,以向下側伸出。
夾緊板支撐元件122通過第一和第二軸136、137安裝到提升器5的上框部分51的上表面上,而第一軸136、137插入到第一和第二狹槽132、133中,從而在第一和第二狹槽132、133的縱向可移動。
如圖29所示,夾緊板支撐元件122向下彎曲,并在該方向上承受彈力,從而將夾緊板121壓到盤片轉臺68上。
如圖28所示,操縱部分123包括基底141和第一和第二臂142、143,第一和第二臂142、143從基底141的尖端分叉。
基底141設置有第一和第二滑動導引槽144、145,和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滑動導引槽144、145之間的連接銷接收槽146。
利用第一和第二滑動導引槽144、145,基底141通過第一和第二滑動導引元件147、148安裝到提升器5的上框部分51的上表面上,以便可以在第一和第二滑動導引槽144、145的長度范圍內滑動。用于上框部分51上表面上布置的第一連桿56和第二連桿57的連接銷60松配合于連接銷接收槽146中。
第一和第二臂142、143分別包括夾緊板支撐元件上推部分151,該部分毗鄰第一和第二突起134、135的下側,并克服彈力上推第一和第二突起134、135以及夾緊板支撐元件122,以便將夾緊板121與盤片轉臺68上的盤片D分離,第一和第二臂142、143還包括夾緊板支撐元件下降允許部分153,該部分通過向下傾斜的表面152連續設置到上推部分151上。
如圖28所示,通過操縱部分123在箭頭A的方向上滑動,夾緊板支撐元件下降允許第一和第二臂142、143的部分153定位在夾緊板支撐元件122的第一和第二突起134、135的下側,并如圖29所示,夾緊板支撐元件122通過其自身的彈力向下變形,以向下移動夾緊板121到達盤片轉臺68,在夾緊板121和盤片轉臺68之間夾緊盤片D(此時,提升器5的下框部分53與操縱部分123的操作同步地向上轉動,以向上移動盤片轉臺68)。
如圖30~31所示,當在箭頭B的方向上滑動操縱部分123時,第一和第二臂142、143的夾緊板支撐元件上推部分151、152定位在夾緊板支撐元件122的第一和第二突起134、135的下側,而夾緊板支撐元件122克服其自身彈性向上推動,從而將夾緊板121與盤片轉臺68上的盤片D分離(此時,提升器5的下框部分53與操縱部分123的操作同步地向下轉動,以向下移動盤片轉臺68)。
操縱部分123和下框部分53的同步操作是通過設置在提升器5的上框部分51下側上的第一和第二連桿56、57進行的。
如圖27所示,當托架11由裝載機構裝載到提升器5預定位置處時,提升器5的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5在箭頭A的方向上由裝載機構7移動(詳細情況請參照(2)提升器的描述)。
當在箭頭A的方向上滑動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5時,一端通過軸62連接到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5上的第二連桿57圍繞第四軸61逆時針旋轉,而第一連桿56圍繞第二軸59順時針旋轉,并且通過第一軸58連接到第一連桿56一端上的第一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4在箭頭A的方向上移動。具體地說,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5和第一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4在箭頭A的方向上同步滑動,以在第一和第二下框旋轉操縱單元54、55下部內設置的傾斜操縱溝槽63上端上定位下框部分53的第二軸64,圍繞第一軸52順時針轉動下框部分53,從而向上移動盤片轉臺68。
如上所述,當第二連桿57圍繞第四軸61逆時針轉動時,操縱部分123通過第一和第二連桿56、57的連接銷60和連接銷接收槽146在箭頭B的方向上滑動。夾緊板支撐元件下降允許第一和第二臂142、143的部分153、153定位在夾緊板支撐元件122的第一和第二突起134、135的下部,從而使夾緊板支撐元件122由其自身彈力而變形,通過夾緊板121將盤片D壓在盤片轉臺68上,從而夾緊盤片D。
在托架卸載過程中,第一和第二下框轉動操縱單元54、55和操縱部分123在與裝載過程中相反的方向上滑動,這就向上推動夾緊板支撐元件122,從而將夾緊板121向上移動到解脫位置,并向下轉動下框部分53,從而將盤片轉臺68與盤片和托架分離。
(7)自動換片器整體描述當盤片D放置在盤盒4的托架11...11上以將盤盒4裝載到盤盒殼體3中時,托架11...11的鉤部16和設置到提升器5上的裝載機構7的鉤部接合部分91成為彼此可接合狀態。
然后,提升器5通過上-下移動控制機構6從待機位置向上移動到與其上設置所需盤片的托架相對應的位置。然后,裝載機構7將其上設置有所需盤片的托架11從盤盒4拉入提升器5中。
當托架11被拉入提升器5中預定位置時,下框部分53通過裝載機構7向上轉動,以將下框部分53上安裝的盤片轉臺68向上移動,將托架11的盤片D放置到盤片轉臺68上。與下框部分53的轉動操作同步,盤片夾緊機構8致動而向下移動夾緊板121,將盤片D夾緊到盤片轉臺68上,同時托架11與盤片D的下側分離,從而進行盤片的記錄和/或再現。
當完成記錄和/或再現后再次致動裝載機構7時,提升器5的下框部分53通過裝載機構7向下轉動,以使盤片與托架11分離。此外,與下框部分53的轉動同步,盤片夾緊機構8致動而向上移動夾緊板121,從而解脫盤片。
然后,通過裝載機構7的連續操作,托架11從提升器5返回到盤盒4,當托架11完全返回到盤盒4時,上-下移動控制機構6被再次致動,以將提升器5返回到待機位置。
(8)裝載機構的另一實施例的描述在上述實施例中,環帶93在第一滑輪101和第二滑輪102之間為環形,其中托架接合部分91安裝到第一和第二滑輪101、102之間的一個線性部分上,而鏈輪94與另一個線性部分相接觸。另外,取代鏈輪94,第一滑輪101或第二滑輪102中任一個可以用作通過齒輪系等等由電機100轉動的驅動滑輪。在這種情況下,鏈輪可以用于驅動滑輪。此外,帶有端部的傳動帶可以用于取代環帶93。
工業應用性本發明的盤片記錄和/或再現裝置和裝載機構可以廣泛地用作用于光盤、磁光盤等等記錄和/或再現的自動換片器。
權利要求
1.一種盤片記錄和/或再現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盤盒,其包括多個用于托持盤片的托架;盤片記錄和/或再現部分,其與盤盒的開口相對地設置;以及裝載機構,用于將托架從盤盒中帶出到盤片記錄和/或再現部分,并用于將托架從盤片記錄和/或再現部分帶回到盤盒中;裝載機構包括托架接合部分,該部分與托架的被接合部分相接合,還包括用于移動托架接合部分的傳動帶和用于驅動傳動帶的傳動帶驅動機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片記錄和/或再現裝置,其特征在于,傳動帶為環帶。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盤片記錄和/或再現裝置,其特征在于,環帶在滑輪之間為環形,且托架接合部分以如下方式安裝到環帶上,使得其可以在對應于托架拉出和拉入方向的方向上移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盤片記錄和/或再現裝置,其特征在于,傳動帶驅動機構利用鏈輪,并且鏈輪與滑輪之間的環帶的線性部分相接觸,以移動環帶,并且至少環帶與鏈輪形成接觸的一個線性部分包括孔,所述孔與鏈輪圓周表面上布置的突起相嚙合。
5.一種裝載機構,其特征在于,傳動帶作用為驅動與盤盒的托架被接合部分相接合的托架接合部分,以進行托架的拉出和拉入。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盤片的記錄和/或再現裝置,包括自動換片器,自動換片器具有帶多個用于支撐盤片的托架的盤盒,設置到盤盒一側上的提升器,以及用于將托架從盤盒拉到提升器中并將托架從提升器返回到盤盒的裝載機構(7),裝載機構還包括與托架的鉤部接合的托架接合部分,在托架裝載和卸載方向上移動托架接合部分的傳動帶,以及用于運轉傳動帶的傳動帶驅動機構,由此,可以提高自動換片器裝載機構安裝的空間效率。
文檔編號G11B17/30GK1395732SQ01803822
公開日2003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01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00年11月17日
發明者佐藤正弘, 新田郁雄, 高橋裕史 申請人: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