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磁頭鼓組件和使用該磁頭鼓組件的磁帶驅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一種磁頭鼓組件和一種使用該磁頭鼓組件的磁帶驅動器。更具體的說,本申請涉及一種在旋轉變換器中防止不同傳輸系統間串擾和提高旋轉變換器安裝精度的技術。
背景技術:
多通道磁頭最新發展趨勢是一個磁頭鼓組件安裝多組旋轉變換器。
例如,作為現有技術的一個例子,如圖5所示,日本已公開專利申請平05-274603披露了一個磁鼓安裝有兩組旋轉變換器的安裝結構。
在所述公開文件中公開的磁鼓結構中,轉子安裝在下側定子的上面,并可轉動的支撐在轉軸的上端,上側定子以向外延神的方式支撐在支撐圓柱的盡頭,并可旋轉到下側定子的外面。
所述磁頭鼓組件中,一組旋轉變換器和一組可分離的旋轉變換器可以分別設置在下側定子和轉子之間相對的表面上和上側定子和轉子之間相對的表面上,并且在一個磁鼓上至少可以配置兩組旋轉變換器。
所述磁頭鼓組件,由于旋轉變換器可以由兩組系統組成,例如,再生信號和記錄信號之間的傳輸串擾可以被避免。
然而,在所述磁頭鼓組件中,由于有必要為了鎖定上側定子而提供支撐下側定子的支撐圓柱,所述增加引起了成本的增加,旋轉變換器的安裝精度下降,旋轉變換器性能降低。
換句話說,由于有必要為了鎖定上側定子而提供支撐下側定子的圓柱,元件的數量由此增加了,除非圓柱的尺寸精度提高,否則上側定子的安裝精度下降。特別指出,由于上側定子是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在支撐圓柱上,除非安裝表面的精度提高,否則在構成旋轉變換器的定子的一側的線圈板的安裝精度將變劣。由于與旋轉變換器相對的定子線圈板和轉子線圈板之間的縫隙在μm數量級,需要提高尺寸精度,所述原因導致成本的提高。
此外,與旋轉變換器相對的定子線圈板和轉子線圈板之間的縫隙在μm數量級,以向外延伸的方式支撐的上側定子的安裝表面的空間很小,所述支撐是通過螺釘完成的,這是因為在螺釘間的相反的定子線圈板和轉子線圈板之間的縫隙由于螺釘松緊不同,在支撐圓柱的近端和遠端也不同。
在日本已公開專利申請平5-274603中,所述問題通過同軸設置兩組所謂柱狀旋轉變換器而得以解決,然而,在所述解決方式中,旋轉變換器在磁鼓的軸線方向上層狀安裝,磁鼓的高度因此增加,不利于減小磁帶驅動器的體積。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小型的磁頭鼓組件和磁帶驅動器,該磁帶驅動器可以防止旋轉變換器中的不同傳輸系統之間的串擾,并提高旋轉變換器的安裝精度。
為了解決所述問題,本發明提供的磁頭鼓組件包括一固定軸,用于固定下側定子;和一轉子,具有一驅動單元和一磁頭;和一個上側定子,與保持并固定在所述軸上的轉子同軸安裝,和旋轉變換器,該旋轉變換器分開安裝在轉子和定子之間。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了一種磁帶驅動器,該裝置包括頭驅動器,在該頭驅動器中,磁頭安裝在轉子上,磁帶被纏繞一個預定的角度,導銷,用于將磁帶由磁帶盒中抽出,并將已抽出的磁帶纏繞在磁頭鼓組件上,形成磁帶通路,卷盤座,用于支撐磁帶盒的卷盤,和主導軸,用于使磁帶沿著壓帶輥移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頭鼓組件包括,一固定軸,用于鎖定下側定子,和一轉子,該轉子具有一驅動單元和一磁頭;一上側定子,與固定和保持在固定軸上的轉子同軸安裝,和旋轉變換器,分離的安裝在轉子和定子之間。
按所述結構構成的磁頭鼓組件和磁帶驅動器中,多組旋轉變換器在軸線方向上分開安裝,不同傳輸系統的信號傳輸系統被分開設置,從而抑制了串擾。
此外,軸鎖定后,轉子可圍繞軸轉動,上側定子和下側定子被固定支撐。因此,轉子和定子以軸作為參考進行安裝,相互安裝的安裝精度可以提高,從而使旋轉變換器的性能沒有變劣,進而使裝置尺寸減小,旋轉變換器的性能提高。
在本發明中,在平面型旋轉變換器的多個系統中,同圓柱型旋轉變換器相比,磁頭鼓組件可以小型化,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此外,在本發明中,用于記錄信號的傳輸系統的旋轉變換器和用于重放信號的傳輸系統的旋轉變換器被以分離方式分開安裝,記錄系統的信號和重放系統的信號的串擾可以被防止,特別是在用于數據傳送的旋轉磁鼓中,易于實現RAW(寫后讀)方式。
此外,在本發明中,在至少一組旋轉變換器的安裝方式中,旋轉變換器的直徑大于轉子的外徑,旋轉變換器的相對大的表面可以用作轉子的外徑,因此傳輸系統之間的串擾由此可以避免。
圖1示出了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結合圖2至圖4,圖1是一磁帶驅動器的示意性俯視圖;圖2是磁頭鼓組件的縱向剖視示意圖;圖3是移去上側定子的磁頭鼓組件的平面圖;圖4是在磁頭中轉子的相對位置的仰視示意圖;圖5是磁頭鼓組件的第二實施例的縱向剖視示意圖;圖6是磁頭鼓組件的第三實施例的縱向剖視示意圖;圖7是磁頭鼓組件的第四實施例的縱向剖視示意圖;圖8是磁頭鼓組件的第五實施例的縱向剖視示意圖;圖9是結合圖10至13而示出的本發明磁頭鼓組件的變化的縱向剖視示意圖,圖9示出了第一變化;圖10示出了第二變化;圖11示出了第三變化;圖12示出了第四變化;圖13示出了第五變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詳細介紹本發明的磁頭鼓組件和利用所述磁頭鼓組件的磁帶驅動器。
本實施例中的磁頭鼓組件和磁帶驅動器用于作為計算機的數據記錄裝置的磁帶流行驅動器(magnetic tape streamer)中。磁帶流行驅動器(magnetic tapestreamer)具有在帶狀記錄媒體上記錄信息時重放信息和檢查是否信息已經被正確記錄的RAW(寫后讀)功能。為了實現RAW功能,一個記錄磁頭和一個重放磁頭被采用。為了完成將信號傳輸到記錄磁頭和將信號從重放磁頭傳送出來的傳輸過程,旋轉變換器具有一個記錄信號通道和一個重放信號通道。
圖1至4示出了實現所述RAW功能的磁頭鼓組件的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一磁帶驅動器的示意圖;圖2是磁頭鼓組件的縱向剖視示意圖;圖3是移去上側定子的磁頭鼓組件的俯視圖;圖4是說明磁頭相對位置的轉子的仰視示意圖。
磁帶驅動器1包括磁頭鼓組件2,導銷5,5用于將磁帶4磁帶盒3中抽出并將磁帶4纏繞在磁頭鼓組件2上,以形成預定磁帶通路,卷盤座7,7用于支撐磁帶盒3的卷盤6,6,主導軸9用于使磁帶4沿著壓帶輥8移動(參見圖1)。
磁帶驅動器1的磁頭鼓組件2的軸中心相對底盤10略微傾斜配置,當磁帶盒3被裝載到磁帶裝載部分時,磁帶4穿到導銷5,5旁邊的磁頭鼓組件2上,并纏繞到磁頭構件2上,磁帶4被壓帶輥8和主導軸9支撐,從而形成了磁帶通路(參見圖1)。
圖1示出了磁帶盒3裝載到磁帶驅動器1上形成磁帶通路的狀態。
當磁帶通路形成后,磁頭鼓組件2被轉動,主導軸9旋轉并以使磁帶勻速移動。
磁頭鼓組件2包括一固定軸21,直立在下側定子25上,轉子23相對固定軸21而可轉動的支撐在軸承(導向軸承)22,22上,上側定子24與轉子23同軸設置,磁頭26,26;27,27支撐在轉子23上,第一旋轉變換器28設置在轉子23和上側定子24之間,第二旋轉變換器29設置在轉子23和下側定子25之間(參見圖2)。
轉子23包括一略微粗一點的柱狀磁鼓部分30,凸起部分(boss part)31壓在磁鼓部分30的中心孔30a內,驅動部分32設置在上部,磁頭26,26;27,27等間隔的設置在磁鼓部分30的下表面的外圍(參見圖2)。
在轉子23的磁鼓部分30的下表面的外圍部分,環形保持構件33由螺釘34,34固定,臂以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形成在保持構件33的圓周內側上表面,臂具有上表面(下文中稱為“附著表面”)33a,第一旋轉變換器28的轉子線圈板28r連在該表面上(參見圖2)。
此外,較粗的部分31a形成在轉子23的凸起部分(boss part)31的中心部分的垂直方向上,第二旋轉變換器29的轉子線圈板29r連接到較粗部分31a的下表面(下文中稱為“附著表面”)31b上(參見圖2)。
驅動部分32是所謂的水平驅動器(flat motor),包括盤狀軛板(disk-likeyoke plate)35,固定在轉子23的凸起部分(boss part)31的上端,平板磁體(plat magnet)36連接在盤狀軛板(disk-like yoke plate)35的上表面的外圍,后軛部(back yoke)37以預定距離相對磁體36支撐在轉子23的磁鼓部分30的上部,線圈板39設置在壓入固定軸21的凸輪部分38上,位于磁體36和后軛部(back yoke)37之間(參見圖2)。
至于磁頭26,26;27,27,重放磁頭26,26設置在彼此翻轉180°的位置,記錄磁頭27,27也同樣彼此翻轉180°而設置(參見圖4),同一系統的磁頭彼此翻轉180°而設置,重放磁頭26,26;27,27分別具有不同的方位角。
并且,至于磁頭26,26;27,27,磁頭26,26;27,27的高度可以通過所謂方形螺釘(square screws)40,40,安裝在有內螺紋的孔內,由轉子的磁鼓部分向上延伸。
轉子23的凸出部分31通過導向軸承22,22可轉動的支撐在固定軸21上(參見圖2和圖3)。
上側定子24包括一個盤狀支持部分41,該支持部分具有比轉子小的外徑,凸出部分42一體設置在支持部分42的中心,其中凸出部分42被壓入固定軸21的上端,以使上側定子固定在固定軸21上(參見圖2)。
第一旋轉變換器的定子線圈板28s連接到上側定子24的支持部分41的下表面(下文中稱為“附著表面”)41a上,由此定子線圈板28a和轉子線圈板28r像對第一旋轉變換器28的構造相對設置(參見圖2)。
下側定子25具有粗的底端,其外徑與磁鼓部分30大致相同,下側定子25設置在底盤上,固定軸21被壓入下側定子的中心孔25a內(參見圖2)。
第二旋轉變換器29的定子線圈29s連接到下側定子25的上表面內側25b上,由此在第二旋轉變換器結構中,定子線圈板29s和轉子線圈板29r被相對設置(參見圖2)。
因此,上側定子24,轉子23,和下側定子25在固定軸21上由上至下單獨設置,只有轉子23可以被驅動部分32的驅動力轉動(參見圖2)。
兩個旋轉變換器28,29都是所謂平板型旋轉變換器,平板型旋轉變換器是在徑向方向上一平板形式設置的一種旋轉變換器,旋轉變換器28,29包括相對設置的定子線圈板28s(29s)和轉子線圈板28r(29r)。定子線圈板28s(29s)和轉子線圈板28r(29r)包括盤狀的磁心43s,43r;44s,44r,盤狀的磁心43s,43r;44s,44r彼此相對的表面分別設置在多個環狀線圈槽,以承載線圈(未示出)。定子線圈板28s(29s)和轉子線圈板28r(29r)彼此平行相對設置,互相間隔一個精確的距離,以使相應的線圈彼此相對(參見圖2)。應當注意,定子線圈板28s(29s)和轉子線圈板28r(29r)之間的間隔距離應形成在μm級(例如50μm),以使磁頭鼓組件2具有高性能并可以小型化。
定子線圈板28s(29s)和轉子線圈板28r(29r)分別連接到附著表面41a,25b,33a,31b上,所述附著表面41a,25b,33a,31b可以參考固定軸21而高精度的形成,從而定子線圈板28s(29s)和轉子線圈板28r(29r)與附著表面41a,25b,33a,31b的連接具有很好的安裝精度。
換句話說,附著表面41a是上側定子24的支持部分41的下表面,該附著表面與上側定子24的凸出部分42的中心孔42a垂直,中心孔42a和附著表面41a在上側定子被夾住的狀態進行加工,以使加工精度提高。
附著表面25b是下側定子25的上表面內側,該附著表面與下側定子25的中心孔25a垂直。中心孔25a和附著表面25b可以在下側定子25被夾住的狀態進行加工,以使加工精度提高。
附著表面33a位于垂直于被螺釘固定在轉子23上面的保持構件33的上表面上,保持構件33本身的尺寸精度易于提高。換句話說通過螺釘固定在轉子23上部。通過多個螺釘34,34,均勻地固定在周向進行螺接。用于設有采用如先有技術前述的懸臂式方法,不會降低安裝精度。因此,安裝面33a的加工精度可以提高。
附著表面31b是轉子23的凸出部分31的中心部分在垂直方向上較粗的部分31a的下表面,該附著表面垂直于轉子24的凸出部分31的導向軸承22,22的壓入孔31c的表面。壓入孔31c和附著表面31b可以在轉子25被夾住的狀態進行加工,以使加工精度提高。
如上所述,附著表面41a,25b,33a,31b可以進行高精度加工。因此,定子線圈板28s,29s和轉子線圈板28r,29r連接到附著表面41a,25b,33a,31b上的安裝可以得到很高的精度。
然后,旋轉變換器28,29的線圈板28r,28s;29r,29s之間的間隔可以被很好的確定,從而提高了旋轉變換器28,29的性能。
此外,在單個磁頭鼓組件2中,可以提供兩個旋轉變換器28,29,信號傳輸的至少兩個系統可以無串擾的工作,從而實現多通道傳輸。
可以采用第一旋轉變換器28對重放信號進行傳輸,第二旋轉變換器29對記錄信號和功率進行傳輸。第二旋轉變換器29通常作為兩個系統使用,一個用于傳輸記錄信號,一個用于傳輸功率,因為同重放信號相比,記錄信號輸入比較大,難于受到功率傳輸信號影響。
此外,本實施例中,盡管磁頭鼓組件具有至少兩個旋轉變換器系統,但同圓柱形旋轉變換器相比,通過采用平板型旋轉變換器大28,29可以減小軸線方向的尺寸,并且,可以降低成本。
圖5示出了本發明提供的磁頭鼓組件的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與所述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僅在于在第二旋轉變換器的外面增加了第三旋轉變換器。因此,只有區別點用新的附圖標記表示出來,與第一實施例中提供的磁頭鼓組件用相同附圖標記表示出的相同部分的描述被省略。
磁頭鼓組件2A的第三旋轉變換器45和第一旋轉變換器28和第二旋轉變換器一樣是平板型旋轉變換器,在該旋轉變換器中環形線圈槽形成在環形磁心46s,46r內,線圈(未示出)設置在線圈槽內,定子線圈板45s和轉子線圈板45r和所述第三旋轉變換器45用于傳輸功率(參見圖5)。
所述第三旋轉變換器45的磁心46s,46r的尺寸大于第二旋轉變換器29的磁心44s,44r,并在同一平面上設置(參見圖5)。
換句話說,進一步在第二旋轉變換器29的定子側磁心44s附著表面25b上向外形成了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構成了第三旋轉變換器45的定子側磁心46s的附著表面,并進一步在第二旋轉變換器29的轉子側磁心44r的附著表面31b上向外延伸形成了臂部分,臂部分的下表面構成了第三旋轉變換器45的轉子側磁心46r的附著表面(參見圖5)。
所述附著表面25c,31d和第二旋轉變換器29的磁心44s,44r的附著表面25b,31b一樣使加工精度提高。因此,定子線圈板45s和轉子線圈板45r的安裝精度可以被提高。
所述第三旋轉變換器45分開設置,以與其它信號傳輸系統分離,從而最大限度的防止不同傳輸系統間的串擾。
此外,磁心46s,46r可以使用與第一和第二旋轉變換器28,29的磁心43s,43r;44s,44r不同的材料。第一和第二旋轉變換器28,29可以用于重放信號和記錄信號的高頻率(MHz數量級)傳輸,而第三旋轉變換器45可以用于功率的低頻率(幾百KHz)傳輸。因此,磁心43s,43r;44s,44r,46s,46r通常鐵素體燒結而成,而通過適度調整其成分可以改變磁芯滲透性,可以實現傳輸相關頻率信號的最優化。
圖6示出了本發明提供的磁頭鼓組件的第三實施例,本實施例與所述第二實施例的區別僅在于在第三旋轉變換器由平板型旋轉變換器換成了圓柱型。因此,就其他部分而言,只有像在第一實施例中示出的磁頭鼓組件2A的那些部件的主要部件被表示出來,只描述區別點,與第一實施例中提供的磁頭鼓組件用相同附圖標記表示出的相同部分的描述被省略。
磁頭鼓組件2B的第三旋轉變換器47是圓柱型旋轉變換器,包括圓柱形定子側磁心48s和比圓柱形定子側磁心48s小的圓柱形轉子側磁心48r,環形線圈槽分別形成在圓柱形定子側磁心48s的圓周表面和圓柱形轉子側磁心48r的外圍表面,線圈(未示出)設置在環形線圈槽內,定子線圈管47s和轉子線圈管47r和所述第三旋轉變換器47用于傳輸功率(參見圖6)。
定子側磁心48s連接在下側定子25的圓周壁內圓周表面(下文中稱為“附著表面”)25d上,轉子側磁心48r連接在形成在第二旋轉變換器9的轉子側磁心44r外測的臂的底面31d上(參見圖6)。
所述附著表面25d,31d和第二旋轉變換器29的磁心44s,44r的附著表面25b,31b一樣使加工精度提高。因此,定子線圈管47s和轉子線圈管47r的安裝精度可以被提高。
所述第三旋轉變換器47分開設置,以與其它信號傳輸系統分離,從而最大限度的防止不同傳輸系統間的串擾。
此外,由于第三旋轉變換器47采用圓柱型旋轉變換器,即使在多通道情況下,旋轉磁鼓2B的直徑也不會增加。
最近,一種所謂MR磁頭(磁阻型薄膜磁頭)被作為重放頭所使用,其實質在于為重放頭提供能量。因此,有必要實現能量的多通道傳輸,在所述情況中,能量的供給可以通過不增加磁頭鼓組件2B的方式實現。
圖7示出了示出了本發明提供的磁頭鼓組件的第四實施例,本實施例與所述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僅在于所述磁鼓是所謂螺旋型旋轉磁鼓,在該磁鼓中,轉子隱藏在上側定子中,只有磁頭暴露在上側定子和下側定子之間的空隙中。
因此,將詳細描述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旋轉磁鼓2的不同點,與第一實施例中提供的磁頭鼓組件用相同附圖標記表示出的相同部分的描述被省略。
磁頭鼓組件2C的上側定子24C形成上表面封閉、下表面打開的圓柱形,其外徑與下側定子25相同(參見圖7)。
在轉子23C中,磁鼓部分30A的外徑略小與上側定子24C的內徑,磁鼓部分30A設置在上側定子24C內,磁頭26,26;27,27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設置在磁鼓部分30A的下表面的圓周外部(參見圖7)。
在第三實施例所述的磁頭鼓組件2C中,只有磁頭26,26;27,27在外圓周表面轉動,因此與磁帶間的空氣薄膜變薄,從而實現了高記錄密度(短記錄波長)。
圖8示出了示出了本發明提供的磁頭鼓組件的第五實施例,本實施例與所述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于第一旋轉變換器的直徑增大。
因此,將詳細描述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旋轉磁鼓2的不同點,與第一實施例中提供的磁頭鼓組件用相同附圖標記表示出的相同部分的描述被省略。
在磁頭鼓組件2D的轉子23D的上部安裝有環形保持構件33D,該環形保持構件的直徑大于轉子23D的直徑,第一旋轉變換器28D的轉子線圈板28Dr連接到保持構件33D上(參見圖8)。
上側定子24D具有支持部分41D,該支持部分實質上與安裝在轉子23D的上的保持構件33D具有相同的直徑,第一旋轉變換器28D的定子線圈板28Ds連接到支持部分41D的下表面(參見圖8)。
在第五實施例所述的磁頭鼓組件2D中,旋轉變換器28D的外徑大于用于纏繞磁帶4的磁頭鼓組件2D,旋轉變換器的有效安裝面積變大,利于實現多通道系統,并且可以防止不同傳輸系統之間的串擾。
圖9到13分別是本發明提供的不同磁頭鼓組件的縱向剖視示意圖,所述磁頭鼓組件是中間磁鼓旋轉型磁頭鼓組件,在該類型磁頭鼓組件中,轉子的外圓周表面與磁帶相接觸并旋轉,并且上側定子和下側定子都接觸磁帶。
在如圖9所示的磁頭鼓組件2E中,板間距(圖中粗線,以下相同)分別形成在上側定子24E和轉子23E與下側定子25E和轉子23E之間,多組旋轉變換器可以設置在相對的空間內。
在如圖10所示的磁頭鼓組件2F中,板間距分別形成在上側定子24F和轉子23F之間,柱狀空間分別形成在上側定子24F的內圓周表面和轉子23F的外圓周表面之間,多組旋轉變換器可以設置在相對的空間內。
在如圖11所示的磁頭鼓組件2G中,板間距分別形成在上側定子24G和轉子23G之間,柱狀空間分別形成在下側定子25G的內圓周表面和轉子23G的外圓周表面之間,多組旋轉變換器可以設置在相對的空間內。
在如圖12所示的磁頭鼓組件2H中,板間距分別形成在上側定子24H和轉子23H之間,柱狀空間分別形成在上側定子24H的內圓周表面和轉子23H的外圓周表面之間,多組旋轉變換器可以設置在相對的空間內。
在如圖13所示的磁頭鼓組件2I中,板間距分別形成在上側定子24I和轉子23I與下側定子25I和轉子23I之間,柱狀空間分別形成在內圓柱體49的內外圓周表面和圓柱體50的內外圓周表面之間,內圓柱體49形成在下側定子25I內,圓柱體50形成在轉子23H內,多組旋轉變換器可以設置在相對的空間內。
所述實施例中,詳細描述了由重放頭和記錄頭構成的磁頭鼓組件的結構,應當注意,本發明不只局限于所述結構,只有一個重放頭的磁鼓同樣適用。
此外,本發明適用于具有RAW功能的裝置,RAW功能可以在信息記錄到磁帶上同時對記錄信息進行檢查,所述裝置類似作為計算機中的數據記錄裝置的磁帶條驅動器,當然,本發明還可廣泛適用于沒有RAW功能的磁帶驅動器。
此外,所述實施例中所示出的具體形狀結構只是實施本發明的一個例子,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僅局限于所述方式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磁頭鼓組件,包括一固定軸,固定到下側定子;一轉子,具有馬達部分,并裝備有磁頭;一上側定子,支撐在轉子之上,并在軸向方向上與轉子分開一段距離,該上側定子固定在所述軸上;和旋轉變換器,分別設置在所述轉子與所述定子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頭鼓組件,其特征在于多系統旋轉變換器是平板型旋轉變換器,所述旋轉變換器以平板形式放射狀設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頭鼓組件,其特征在于記錄信號的旋轉變換器和重放信號的旋轉變換器是分開設置的單組旋轉變換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磁頭鼓組件,其特征在于功率傳輸系統的旋轉變換器進一步分開設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磁頭鼓組件,其特征在于功率傳輸系統的旋轉變換器設置在記錄信號傳輸系統的旋轉變換器的外圓周方向上。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磁頭鼓組件,其特征在于功率傳輸系統的旋轉變換器同心設置在軸線方向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頭鼓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構件是螺旋型構件,在所述構件中,在所述轉子內只有磁頭露在所述上側定子和下側定子之間的縫隙外邊。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頭鼓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旋轉變換器的直徑大于與磁帶接觸的轉子外側圓周表面的直徑。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頭鼓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構件是中間磁鼓旋轉型構件,在所述構件內,所述轉子的外圓周表面接觸磁帶并旋轉,并且上側定子和下側定子也接觸磁帶。
10.一種磁帶驅動器,包括磁頭鼓組件,在該磁頭鼓組件內具有裝備有磁頭的轉子,和磁帶,該磁帶以預定角度被纏繞,導銷,用于將磁帶由磁帶盒中抽出并纏繞在所述磁頭鼓組件上,以形成磁帶通路,卷盤座,用于承載磁帶盒中的卷盤,和主導軸,用于是磁帶隨導銷移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頭鼓組件包括一下側定子,一固定所述定子的固定軸,一轉子,具有驅動部分和磁頭,一上側定子,支撐在轉子之上,并在軸向方向上與轉子分開一段距離,該上側定子固定在所述軸上;和旋轉變換器,分別設置在所述轉子與所述定子之間。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磁帶驅動器,其特征在于多組旋轉變換器是平板型旋轉變換器,所述旋轉變換器以平板形式放射狀設置。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磁帶驅動器,其特征在于記錄信號的旋轉變換器和重放信號的旋轉變換器是分開設置的單組旋轉變換器。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磁帶驅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磁頭鼓組件中,功率傳輸系統的旋轉變換器更遠的分開設置。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磁帶驅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磁頭鼓組件中,功率傳輸系統的旋轉變換器設置在記錄信號傳輸系統的旋轉變換器的外圓周方向上。
15.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磁帶驅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磁頭鼓組件中,功率傳輸系統的旋轉變換器同心設置在軸線方向上。
16.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磁帶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頭鼓組件是螺旋型構件,在所述構件中,在所述轉子內只有磁頭露在所述上側定子和下側定子之間的縫隙外邊。
17.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磁帶驅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磁頭鼓組件中,至少一個旋轉變換器的直徑大于與磁帶接觸的轉子外側圓周表面的直徑。
18.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磁帶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頭鼓組件是中間磁鼓旋轉型構件,在所述構件內,所述轉子的外圓周表面接觸磁帶并旋轉,并且上側定子和下側定子也接觸磁帶。
全文摘要
一種磁頭鼓組件和一種具有所述磁頭鼓組件的磁帶驅動器,磁頭鼓組件包括:一固定軸,用于固定下側定子;一轉子,具有驅動部分并裝備有磁頭;一上側定子,支撐在轉子之上,并在軸向方向上與轉子分開一段距離,該上側定子固定在所述軸上;和旋轉變換器,分別設置在所述轉子與所述定子之間。從而防止了磁頭鼓組件和磁帶驅動器中不同傳輸系統之間的串擾,實現了裝置小型化,提高了裝置性能,并提高了旋轉變換器的安裝精度。
文檔編號G11B5/53GK1349216SQ01142410
公開日2002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01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00年9月13日
發明者安河內裕元 申請人:索尼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