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機箱自動除塵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計算機機箱自動除塵裝置,涉及電子產品除塵技術領域。除塵裝置安裝在計算機機箱中,包括通風管以及集灰槽,通風管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在靠近開口的一端安裝有第一過濾網,封閉一端開設有多個通風孔,通風管一側壁上開設有排灰孔,且通風管內部傾斜安裝有靜電網,靜電網在開設排灰孔的側壁上的投影的位置與排灰孔的位置相同,集灰槽安裝在通風管外側壁上且與排灰孔的位置對應,通風管內部在靜電網和封閉端之間安裝有風扇,風扇將空氣從外部抽送進通風管,依次經過第一過濾網和靜電網的除塵后,干凈的空氣從通風孔進入機箱,結構簡單且除塵效果好。
【專利說明】
計算機機箱自動除塵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產品除塵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計算機機箱自動除塵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計算機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已經走進大眾人民的生活,成為物質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有的計算機主要包括臺式計算機、筆記本計算機以及平板電腦等,臺式計算機作為家庭使用計算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0003]臺式計算機主要包括主機以及顯示器等,影響計算機整體使用效果的莫過于主機。主機包括機箱以及安裝在機箱中的各種電子設備,這些電子設備共同完成主機的各項功能。由于電子設備在工作中會產生熱量,因此需要流動的空氣對電子設備進行散熱。然而,流動的空氣帶來的問題是灰塵堆積,大量的灰塵附著在電子設備上會嚴重影響電子設備的散熱效果。
[0004]現有的計算機除塵設備主要使用過濾的方式,這種方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空氣中的灰塵,但是除塵效果嚴重依賴過濾裝置,且使用單一的除塵方法效果也不理想。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計算機機箱自動除塵裝置,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0006]計算機機箱自動除塵裝置,包括通風管和集灰槽,所述通風管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所述通風管的開口端可拆卸的安裝在機箱上,且所述通風管的其余部分位于所述機箱內部,所述通風管在靠近開口端的位置固定有第一過濾網,在封閉端的底面上開設有多個通風孔,所述通風管在一側壁靠近中央的位置開設有排灰孔,所述集灰槽安裝在所述通風管外側壁上且與所述排灰孔的位置對應,所述通風管內部傾斜固定有靜電網,所述靜電網在所述通風管開設有所述排灰孔的側壁上的投影的位置與所述排灰孔的位置相同,所述通風管內部在所述靜電網和封閉端之間還安裝有風扇。
[0007]較佳地,所述通風管開口端為與所述機箱平行的凸耳,所述凸耳通過螺栓以及與所述螺栓配合的螺母固定在所述機箱的外側壁上。
[0008]較佳地,所述通風管內部在所述靜電網和風扇之間還安裝有第二過濾網。
[0009]較佳地,所述第二過濾網中孔隙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一過濾網中孔隙的直徑。
[0010]較佳地,所述集灰槽可拆卸的安裝在所述通風管上。
[0011]較佳地,所述通風管外側壁上設有滑槽,所述集灰槽末端設有與所述滑槽配合的滑塊。
[00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計算機機箱自動除塵裝置安裝在計算機機箱中,除塵裝置包括通風管以及集灰槽,通風管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在靠近開口的一端安裝有第一過濾網,封閉一端開設有多個通風孔,通風管一側壁上開設有排灰孔,且通風管內部傾斜安裝有靜電網,靜電網在開設排灰孔的側壁上的投影的位置與排灰孔的位置相同,集灰槽安裝在通風管外側壁上且與排灰孔的位置對應,通風管內部在靜電網和封閉端之間安裝有風扇,風扇將空氣從外部抽送進通風管,依次經過第一過濾網和靜電網的除塵后,干凈的空氣從通風孔進入機箱,結構簡單且除塵效果好。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計算機機箱自動除塵裝置的切面結構示意圖。
[0014]附圖標記說明:
[0015]100-除塵裝置,110-通風管,111-凸耳,112-通風孔,120-第一過濾網,130-排灰孔,140-靜電網,150-集灰槽,160-風扇,170-第二過濾網,180-螺栓,181-螺母,200-機箱。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0017]參照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計算機機箱自動除塵裝置,所述除塵裝置100包括通風管110和集灰槽150,所述通風管110—端開口,另一端封閉。所述通風管110在開口端設有凸耳111,所述凸耳111可拆卸的固定在機箱200上。
[0018]需要說明的是,所述凸耳111可以通過螺栓180以及與所述螺栓180配合的螺母181固定在所述機箱200的外側壁上,還可通過其他方式,例如磁性吸附等,固定在所述機箱200上,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對所述通風管110固定在所述機箱200上的方式不做具體限制。
[0019]所述通風管110內部在靠近開口端的位置固定有第一過濾網120,在封閉端的底面上開設有多個通風孔112,所述第一過濾網120可以為單層或多層復合結構,其孔隙的直徑可以較大,能夠過濾直徑較大的灰塵顆粒即可。
[0020]所述通風管110在一側壁在靠近中央的位置上開設有排灰孔130,所述集灰槽150安裝在所述通風管110外側壁上,且與所述排灰孔130的位置相對應。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集灰槽150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通風管110上,具體地,所述通風管110的外側壁上可以設置滑槽,所述集灰槽150末端可以設置與所述滑槽相配合的滑塊,將所述集灰槽150通過所述滑塊和滑槽的配合即可拆卸的安裝在所述通風管110上。當然,還可以利用其它方式將所述集灰槽150固定在所述通風管110上,例如螺桿或磁性吸附等,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對所述集灰槽150和通風管110的具體鏈接方式不做具體限制。
[0021 ]所述通風管110內部傾斜固定有靜電網140,所述靜電網140在具有所述排灰孔130的側壁上的投影的位置與所述排灰孔的位置相同。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靜電網140由一根或多根金屬線編制而成,且金屬線表面上涂覆有絕緣層,金屬線通電后即產生靜電場,吸引灰塵顆粒。特別地,金屬線上還可以涂覆不易沾染灰塵的涂層,使金屬線斷開電源后吸引的灰塵顆粒可以迅速脫離。
[0022]所述通風管110在所述靜電網140和封閉端的底面之間安裝有風扇160,所述風扇160工作時將空氣從所述通風管110的開口端吸入,并從所述通風孔112中排至所述機箱200內。
[0023]為了提高所述除塵裝置100的除塵效果,還可以在所述通風管110內部在所述靜電網140和風扇160之間安裝第二過濾網170。所述第二過濾網170可以為單層或多層復合結構,且所述第二過濾網170中孔隙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一過濾網120中孔隙的直徑。
[0024]所述除塵裝置100在工作時,空氣從開口端進入所述通風管110,經過所述第一過濾網120過濾直徑較大的灰塵顆粒,大部分的灰塵顆粒吸附在所述靜電網140上,剩余少量的直徑較小的灰塵顆粒由所述第二過濾網170過濾。所述靜電網140上吸附的灰塵顆粒在所述除塵裝置100停止工作后落入所述集灰槽150中,僅需定期清理所述集灰槽150中的積灰即可。
[0025]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計算機機箱自動除塵裝置安裝在計算機機箱中,除塵裝置包括通風管以及集灰槽,通風管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在靠近開口的一端安裝有第一過濾網,封閉一端開設有多個通風孔,通風管一側壁上開設有排灰孔,且通風管內部傾斜安裝有靜電網,靜電網在開設排灰孔的側壁上的投影的位置與排灰孔的位置相同,集灰槽安裝在通風管外側壁上且與排灰孔的位置對應,通風管內部在靜電網和封閉端之間安裝有風扇,風扇將空氣從外部抽送進通風管,依次經過第一過濾網和靜電網的除塵后,干凈的空氣從通風孔進入機箱,結構簡單且除塵效果好。
[0026]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計算機機箱自動除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風管(110)和集灰槽(150),所述通風管(110) —端開口,另一端封閉,所述通風管(110)的開口端可拆卸的安裝在機箱(200)上,且所述通風管(110)的其余部分位于所述機箱(200)內部,所述通風管(I 1)在靠近開口端的位置固定有第一過濾網(120),在封閉端的底面上開設有多個通風孔(112),所述通風管(110)在一側壁靠近中央的位置開設有排灰孔(130),所述集灰槽(150)安裝在所述通風管(110)外側壁上且與所述排灰孔(130)的位置對應,所述通風管(110)內部傾斜固定有靜電網(140),所述靜電網(140)在所述通風管(110)開設有所述排灰孔(130)的側壁上的投影的位置與所述排灰孔(130)的位置相同,所述通風管(110)內部在所述靜電網(140)和封閉端之間還安裝有風扇(160)。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管(110)開口端為與所述機箱(200)平行的凸耳(111),所述凸耳(111)通過螺栓(180)以及與所述螺栓(180)配合的螺母(181)固定在所述機箱(200)的外側壁上。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管(110)內部在所述靜電網(140)和風扇(160)之間還安裝有第二過濾網(170)。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過濾網(170)中孔隙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一過濾網(120)中孔隙的直徑。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灰槽(150)可拆卸的安裝在所述通風管(110)上。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管(110)外側壁上設有滑槽,所述集灰槽(150)末端設有與所述滑槽配合的滑塊。
【文檔編號】G06F1/18GK205608636SQ201620400408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4日
【發明人】敖艷麗
【申請人】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