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包括驅動信號線、左驅動電路和右驅動電路,所述左驅動電路和右驅動電路對稱排列在驅動信號線的兩側,左驅動電路和右驅動電路的輸出端均與驅動信號線連接。如此排列的版圖結構,增加了驅動單元的差分對稱性,改善了驅動信號的差分性能,與驅動信號線垂直又互不交疊,使得驅動信號與電源布線之間的耦合干擾大大減小;同時,由于將驅動模塊分成若干小的重復單元,具有高度可重用性,提高了版圖的一致性。
【專利說明】
一種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設計集成電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驅動低阻抗負載的芯片版圖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人們對芯片驅動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在芯片的應用過程中,人們希望芯片輸出信號的差分性能達到較高要求,同時又要具有良好的驅動性能,對版圖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的芯片驅動版圖布局方式如圖1所示,這種方式是通過對驅動輸出晶體管采用叉指形式而實現的。盡管這種布圖方式非常簡單,但大量叉指晶體管源漏區相連,會造成電流分配不均勻,降低了版圖的一致性,尤其在高速率、大電流的情況下,金屬抗電迀移的能力隨之下降,影響芯片的可靠性。
【發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現有的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存在電流分配不均勻、一致性差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本實用新型采用重復驅動單元累加的布圖方式,提高版圖模塊的可重用性和一致性,提高芯片性能,改善高速信號的差分性能,并抑制高速率、大電流信號對電源線造成的串擾,進而減小對片上其他低速、小電流模塊的影響。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
[0005]—種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其特殊之處在于:包括電源線1、驅動信號線
2、左驅動電路3和右驅動電路4,所述左驅動電路3和右驅動電路4對稱排列在驅動信號線2的兩側,左驅動電路3和右驅動電路4的輸出端均與驅動信號線2連接。
[0006]上述驅動電路包括若干個可重復利用的驅動單元。
[0007]上述電源線I覆蓋在驅動電路的上方,電源線I與驅動信號線2垂直且不交疊。
[0008]每個驅動單元的漏極D或源極S與驅動信號線連接。
[0009]與【背景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優點:
[0010]1、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由于是采用重復驅動單元累加的布圖方式,即驅動電路左右對稱排列在驅動信號線的兩側,增加了驅動電路的差分對稱性,使得版圖的可重用性和一致性得到了提高,改善了高速信號的差分性能。
[0011]2、本實用新型各個驅動單元的輸出端連接在驅動信號線上,電源線覆蓋在兩側的驅動電路上方,與驅動信號線垂直又互不交疊,使得驅動信號線與電源布線之間的耦合干擾大大減小。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現有的芯片驅動版圖布局方式的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的示意圖;
[0014]其中附圖標記為:1-電源線,2-信號驅動線,3-左驅動電路,4-右驅動電路。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的一種最佳實施方式,其布局采用驅動單元累加的差分對稱布局,即驅動單元左右對稱重復排列在驅動信號線的兩側,并非圖1中的叉指晶體管實現方式。漏極和源極可以互換。
[0016]通過相同驅動單元的重復排列,提高了版圖模塊的可重用性和一致性,改善了高速信號的差分性能。
[0017]此外驅動信號線的位置位于布局的中心軸線,與驅動模塊的電源線互相垂直且不相交疊。在大電流信號,減小了驅動信號和電源線間的耦合效應。
[0018]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及技術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仍可能基于本實用新型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種種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的替換及修飾,因此,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應不限于實施例所揭示的內容,而應包括各種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替換及修飾,并為本專利申請權利要求所涵蓋。
【主權項】
1.一種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源線(I)、驅動信號線(2)、左驅動電路(3)和右驅動電路(4),所述左驅動電路(3)和右驅動電路(4)對稱排列在驅動信號線(2)的兩側,左驅動電路(3)和右驅動電路(4)的輸出端均與驅動信號線(2)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電路包括若干個可重復利用的驅動單元。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線(I)覆蓋在驅動電路的上方,電源線(I)與驅動信號線(2)垂直且不交疊。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差分驅動電路的版圖結構,其特征在于:每個驅動單元的漏極D或源極S與驅動信號線連接。
【文檔編號】G06F17/50GK205486106SQ201521036124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1日
【發明人】邵剛, 王晉, 田澤, 唐龍飛, 劉敏俠
【申請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