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道Flash控制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嵌入式計算機系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通道Flash控制器。
【背景技術】
[0002]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存儲系統容量從過去的幾KB存儲空間,到現在的TB乃至不久的將來要達到的PB存儲空間,其數據存取的能力在飛速擴展。存儲容量的提升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存取速度來滿足實際應用需求,否則無論是存儲或是讀取大數據量數據都將耗費大量時間,因此需要實現高速數據存儲設計方法。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所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多通道Flash控制器,采用基于FPGA的多通道控制Flash控制器技術,可以提高讀寫速度,同時便于移植和擴展。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多通道Flash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Flash控制器設置在FPGA邏輯控制芯片內,所述Flash控制器內設置多個通道,所述多個通道之間相互獨立設置。
[0005]上述通道是四個。
[0006]上述多個通道分別——對應連接一組Flash芯片。
[0007]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
[0008]I)對外接口簡單,標準的RAM操作接口,使得該控制器可以應用于不同的總線接口中,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0009]2)硬件邏輯實現的Flash控制器可擴展性好,可以根據系統要求重復調用,靈活擴展成多個通道Flash控制器組合,這些通道可以并行工作,使得系統的吞吐能力大幅提升,存儲速率滿足存儲系統越來越高的帶寬需求。
[0010]3)采用多通道讀寫實現對存儲陣列的并行操作,可以將讀寫速度提高到接近4倍,同時這種獨立的控制可以方便的擴展,可以實現更高的并行度,從而獲得更高的存儲速度。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系統結構示意圖;
[0012]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FPGA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3]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多通道并行操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多通道Flash控制器,Flash控制器2設置在FPGA邏輯控制芯片I內,Flash控制器2內設置多個通道3,通道3之間相互獨立設置。通道3分別一一對應連接一組Flash芯片。
[0015]下面以具體設計為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6]I)系統結構:系統采用PowerPC8640作為主處理器,需要在系統的PCIe接口上掛接256GB大容量存儲單元。大容量存儲單元主要由PCIe接口 5,FPGA邏輯控制芯片I,NANDFlash芯片組4組成;按功能可以劃分為:控制單元和存儲區單元兩部分。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整個大容量存儲單元通過由FPGA邏輯控制芯片I實現的PCIe接口 5與CPU模塊進行通信。
[0017]2)控制邏輯結構:大容量存儲模塊上的PCIe接口 5采用Xilinx提供的PCIe核實現,與Flash控制器2在同一片FPGA邏輯控制芯片I內部實現,FPGA邏輯控制芯片I內部結構如圖2所示,在FPGA邏輯控制芯片I內部的Flash控制器2分為四個通道3,每個通道有自己的雙口存儲器6,每個通道控制I組Flash芯片,雙口存儲器6的A端口連接PCIeCore的Local Bus,B端口連接Flash控制器2,每個通道的Flash控制器2完成對各組Flash的讀寫操作。
[0018]參見圖3,采用四通道并行操作,可以提高存儲速率,以寫操作為例,可以看出每個通道的寫操作可以和其他通道對Flash的操作并行起來。
[0019]多通道Flash控制器采用硬件邏輯實現,完成對flash的各種基本操作。如果采用軟件完成NAND Flash的讀寫操作,效率很低,因此采用FPGA作為NAND Flash控制器,可以在極少的軟件操作下獨立的完成NAND Flash的各種操作,從而降低系統對Flash操作的軟件開銷,標準的操作時序不受上層應用的改變而受影響。采用多通道并發讀寫多片Flash,每個通道使用獨立的雙口存儲器作為數據交換窗口,大幅提高存儲速度。
【主權項】
1.多通道Flash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Flash控制器設置在FPGA邏輯控制芯片內,所述Flash控制器內設置多個通道,所述多個通道之間相互獨立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Flash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是四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通道Flash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多個通道分別一一對應連接一組Flash芯片。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多通道Flash控制器,Flash控制器設置在FPGA邏輯控制芯片內,Flash控制器內設置多個通道,多個通道之間相互獨立設置。本實用新型的多通道Flash控制器,采用基于FPGA的多通道控制Flash控制器技術,可以提高讀寫速度,同時便于移植和擴展。
【IPC分類】G06F3-06, G06F13-16
【公開號】CN204270293
【申請號】CN201420771613
【發明人】張銳, 韓強, 鄒晨, 曹彥榮, 陳穎圖
【申請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