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腦集成電路連接器端子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一種電腦集成電路連接器端子片,其特殊的設計,使端子片除在制造上可達節省材料成本與減少相對性誤差的實質功效外,同時在與連接器組裝時,更由于其一體式新穎造型結構,而達到組裝方便、快速以及穩定可靠的進步性功效,而為一實用、創新的新穎電子零件設計。
電腦集成電路連接器(IC chip)主要由連接器本體及呈矩陣雙列式的端子所組合而成,現有的集成電路連接器,其與端子片的組裝結構請貴審查員參看圖6所示,其中,組裝于連接器本體1a排孔11a上的端子片主要包括由前端片2a與后端片3a所構成, 由于前、后端片2a、3a造型上的差異,因此兩者分別利用兩組模具沖壓而成,藉以利用其相互間搭配的形態,于組裝在本體1a排孔11a上時形成雙列式端子結構。至于該前、后端片2a、3a的造型結構,如圖中所示,兩者主要均是由位于下方彎曲的排鉤21a、31a、排鉤21a、31a上方前伸直立的端子22a、32a以及位于端子22a、32a頂端且與端子22a、32a一體相連的料帶折片23a、33a所構成,然而兩者的差異,除端子22a、32a前伸距離的不同外,同時前端片2a的端子22a在前伸后并呈一斜向角度而可與后端片3a的端子32a在組裝于本體1a后,前、后端片2a、3a的端子22a、32a形成雙列并排的形態。最后,需將該前、后端片2a、3a的拆片23a、33a分別自與端子22a、32a接連處以人工方式折斷分離(如圖7所示),再配合一定位蓋片3完成該連接器的組裝(如
圖1所示)。
以現有連接器有關端子片所設計的造型結構,由于未盡于理想而至少存在以下若干缺失,進而造成連接器整體在制程與材料使用上不經濟與不符實用等問題,極待進一步改進。其缺失詳述如后1、制程繁瑣、廢料多由于現有端子片所包括的前、后端片2a、3a分別由兩組模具沖壓而成,而沖壓完成后的端子片又另需分別施以二道手續完成電鍍,因此,在每一加工過程中均必需繁瑣地包含了二道施工手續,而使連接器整體的生產成本因而增加。此外,為使前、后端片2a、3a的排鉤21a、31a能相互交錯插立于連接器本體1a的排孔11a上,因此,前、后端片2a、3a在沖壓的同時,需配合排鉤21a、31a的間隔節距而加大近一倍的空間,因而浪費大量材料,于是,以現有端子片的設計誠難謂能合乎制造的經濟原則。
2、雙片沖壓、誤差增加由于現有前、后端片2a、3a是分別由兩組模具沖壓成型,經成型處理后的前、后端片2a、3a又另需相互配合而組裝于連接器本體1a上的排孔11a,因此,倘以兩組模具沖壓成型,容易因沖壓制造上的誤差,而使前、后端2a、3a難以配合使用,使相對性誤差的發生率大為提高。
3、雙片端片、組裝不易由于現有連接器的端子片包括由前、后端片2a、3a所組成,因此在與連接器本體1a組裝時,除需以前、后二道手續完成本體1a單邊的插接外,同時,在端片插接完成后,另需將折片23a、33a加以折斷時,若以本體1a所具備的四側邊計算,則需施以共八次折斷作業,增加了組裝的繁瑣性而嚴重影響生產能力;其次,由于該現有折片23a、33a的設計是一體接連于端子22a、32a的上方,且其面積因料帶的限制而顯得甚小,故在施以折斷作業時通常需另配合工具而達成,因此在作業的方便性上實難稱為一簡便與實用的設計。
4、折片過長、易造成短路由于前后端片2a、3a各排鉤21a、31a間的節距增加,因此使折片23a、33a的長度亦在沖壓成型的過種中相對增長,然而過長的折片23a、33a易因折斷后不慎落入連接器本體1a四周圍端子22a、32a所形成的中央空間,而卡掣于端子22a、32a的凸出部份,難以取拾,若由于品質管理疏忽下進行成品測試,則進而會造成信號短路燒結,致使不良品增加。
有鑒于以上缺失,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單片式的設計,以單一模具沖壓而成,使端子片上一體成型有雙列并排端子、排鉤以及后料帶折片等,因而解決了現有技術所存在的若干缺失。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腦集成電路連接器端子片,其特征是造型結構上包括位于前側上方呈雙排并列的端子、前側下方呈延伸彎鉤狀的排鉤以及位于端子片后側的料帶折片,三者均呈一體相連,由單一模具一體沖壓而成;其中,位于端子片前上方的雙排端子區分為前端子與后端子,且兩者由側視呈L狀,與后側的折片一體相連,該前、后端子的設計為雙列并排,其中,前端子俯視呈斜向前伸狀,與后端子所凸伸的端子形成縱向并列;位于端子片下方的排鉤,是自后側折片延伸而下形成向前彎曲的彎鉤狀,排鉤與排鉤之間無交錯間隙;折片部份是料帶的模具沖壓時保留平面狀的料帶而形成,因此該折片呈一全片式,且在折片上同時一體沖壓有彎折點,以供折斷與端子片分離。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其優點包括1、單一加工程序,簡化端子片由沖壓成型至制造組裝的流程,同時,由于是以單片料帶沖壓成型,因此,各排鉤之間無需保留交錯間距,因此,較現有技術能大量減少材料的使用,因而節省制造成本高達近50%。
2、由于是以單片料帶、單一模具沖壓成型,故在制造誤差率上可大為降低,且無現有雙片式端子片相對性誤差的問題。
3、因其為單片式端子片設計,因此在組裝于連接器本體時,本體每一單邊僅具一折片,因而減少每一連接器本體所需折斷數目,可有效增加生產能力,同時,由于折片是一體大面積全片式設計,因此,在無需利用其他工具的情況下即能達到簡易折斷的效果,減少作業上困擾,同時可有效提高生產能力。
4、本實用新型由于是采用單片式設計,因此在沖壓制程中,由于各排鉤間節距縮短,因此所留存的折片亦因而縮短,故即使在折片折斷過程中不慎落入本體四周端子中央,亦因其不致卡掣于端子間而難于取拾,易于自端子間掉落,因而減少成品不良率的發生。
附圖的圖面說明圖1是連接器完成成品外觀圖2是連接器的結構分解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端子片的側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端子片的俯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端子片折片折斷的實施動作圖;圖6是現有技術的結構分解圖;圖7是現有技術折片折斷的實施動作圖。
為使貴審查員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及其他目的,茲結合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首先,請貴審查員參看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端子片1在組裝于連接器本體2后的外觀圖,由圖可知,該連接器除包括本體2、定位蓋片3外,端子片1在組裝完成而加以折片后,即可形成如矩陣排列的并排雙列式端子11。
其次,請再參看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電腦集成電路連接器端子片,其端子片1的形態如圖所示,主要是以單一模具沖壓而成,而該沖壓、處理完成后的單片式端子片1可直接在連接器本體2上組合使用。本實用新型造型結構上包括前側上方呈雙排并列的端子11、前側下方呈延伸彎鉤狀的排鉤12以及位于端子片1后側的料帶折片13,且三者均呈一體相連。其中,位于端子片1前上方的雙排端子11,請貴審查員再同時配合參看圖3及圖4所示,主要區分為前端子111與后端子112兩者,且兩者由側視呈L狀與后側的折片13一體相連(如圖3),然而,為了配合定位蓋片3排孔31的設計,因此,端子11的設計必須為雙列并排,故其中前端子111俯視是呈斜向前伸狀,而與后端子112所凸伸的端子11形成縱向并列(如圖4);其次,位于端子片1下方的排鉤12,其主要是自后側折片13延伸而下形成向前彎曲的彎鉤狀(如圖3),其主要目的是配合連接器本體2上排孔21插入固定以及作為信號的接續端,然而,該排鉤12由于是利用單一模具沖壓完成即可使用,因此排鉤12與排鉤12之間不保留交錯間隙,而可有效避免材料的浪費。
再者,有關位于端子片1后側的折片13,其主要是料帶的模具沖壓時,保留平面狀的料帶而形成該折片13,因此該折片13是呈一全片式的設計,而在折片13上適當位置同時一體沖壓有彎折點131(如圖3),以使該折片13在需折斷分離時,可輕易地在彎折點13處折斷(如圖5)。然而,由于該折片13是全片式的設計,因此無論在手持或折斷動作上均較現有技術更具方便與快速的特點,而能有效提高作業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排鉤12間距縮小,因此折片13的平均長度亦因而縮小,使其長度不超出連接器本體2兩對應側前端子111與端子11的間距,因此,即使在折斷作業中使折片13誤落入該連接器本體2四周端子11中央,亦無虞其難以拾取,因而可避免連接器不良品的產生。
綜合以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電腦集成電路連接器端子片,其特殊的造型與結構,確實改善了現有端子片在組裝、生產制造上的缺失,而具有實用、方便、經濟等多重價值,而為一創新、富創意的新穎設計,對于熟悉此類技術的人士而言,根據上述的說明可能對該具體實施例作甚多的變更及修改,但仍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范圍,所以本實新型的專利范圍是由權利要求書加以限制的。
權利要求一種電腦集成電路連接器端子片,其特征是造型結構上包括位于前側上方呈雙排并列的端子、前側下方呈延伸彎鉤狀的排鉤以及位于端子片后側的料帶折片,三者均呈一體相連,由單一模具一體沖壓而成;其中,位于端子片前上方的雙排端子區分為前端子與后端子,且兩者由側視呈L狀,與后側的折片一體相連,該前、后端子的設計為雙列并排,其中,前端子俯視呈斜向前伸狀,與后端子所凸伸的端子形成縱向并列;位于端子片下方的排鉤,是自后側折片延伸而下形成向前彎曲的彎鉤狀,排鉤與排鉤之間無交錯間隙;折片部份是料帶的模具沖壓時保留平面狀的料帶而形成,因此該折片呈一全片式,且在折片上同時一體沖壓有彎折點,以供折斷與端子片分離。
專利摘要一種電腦集成電路連接器端子片,包括有上方前伸彎曲的雙列式端子、下方前伸彎曲的排鉤以及位于后方的料帶折片,由單一模具沖壓而成。制造誤差率低,料帶單位面積使用率高,端子片與連接器本體的組裝簡便、可靠。
文檔編號G06F1/16GK2374885SQ9825006
公開日2000年4月19日 申請日期1998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1998年12月15日
發明者黃文賢 申請人:黃文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