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包括有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一遮光層、一有機發光二極管層、及一第一及一第二感應電極層。上基板及下基板以平行成對的配置將一有機發光二極管層夾置于其間。遮光層是由多條遮光線條所構成。第一及第二感應電極層分別具有位于一第一方向設置的M條第一導體線及N條連接線、位于一第二方向設置的N條第二導體線,每一第二導體線以一對應的第i條連接線延伸至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的一側邊,M條第一導體線、N條連接線、及N條第二導體線的位置是相對應于多條遮光線條的位置而設置。
【專利說明】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具有觸摸板的顯示屏幕的結構,尤指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代消費性電子裝置多配備觸摸板做為其輸入設備之一。觸摸板根據感測原理的不同可分為電阻式、電容式、聲波式及光學式等多種形式。
[0003]觸控面板的技術原理是當手指或其他介質接觸到屏幕時,依據不同感應方式,偵測電壓、電流、聲波或紅外線等,以此測出觸摸點的坐標位置。例如電阻式即為利用上、下電極之間的電位差,計算施壓點位置,以檢測出觸摸點所在。電容式觸控面板是利用排列的透明電極與人體之間的靜電結合所產生的電容變化,從所產生的電流或電壓來檢測其坐標。
[0004]隨著智能型手機的普及化,多點觸控的技術需求與日俱增。目前,多點觸控主要是通過投射電容式(Projected Capacitive)觸控技術來實現。
[0005]投射電容式技術主要是通過雙層氧化銦錫材質(Indium Tin Oxide, ITO)形成行列交錯感測單元矩陣,以偵測得到精確的觸控位置。投射電容式觸控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以電容感應為主,利用設計多個蝕刻后的氧化銦錫材質電極,增加陣列存在不同平面、同時又相互垂直的透明導線,形成類似Χ、Υ軸驅動線。這些導線皆由控制器所控制,其是依序輪流掃瞄偵測電容值變化至控制器。
[0006]圖1是已知的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面板結構100的示意圖。已知的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面板結構100上的感應導體線110、120是依第一方向(Y)及第二方向(X)設置。當感應導體線120執行觸控感應時要將感測到的信號傳輸至一軟性電路板130上的控制電路131時,需經由面板140的側邊走線150方能連接至該軟性電路板130。此種設計將增加觸控面板邊框的寬度,并不適合窄邊框設計的趨勢。因此,已知的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仍有改善的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不僅顯著增加透光度,同時可大幅節省材料成本及加工成本,且較已知技術更適合設計在窄邊框的內嵌顯示觸控面板。
[0008]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特色,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0009]一上基板;
[0010]一下基板,該上基板及該下基板以平行成對的配置將一有機發光二極管層夾置于~■基板之間;
[0011 ] 一遮光層,位于該上基板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該遮光層由多條遮光線條所構成;
[0012]—第一感應電極層,位于該遮光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并具有位于一第一方向設置的M條第一導體線及N條連接線,做為觸控使用,其中,M、N為正整數;
[0013]一第二感應電極層,位于該第一感應電極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上,并具有位于一第二方向設置的N條第二導體線,做為觸控使用,每一第二導體線以一對應的第i條連接線延伸至該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的一側邊,i為正整數且I彡i彡N;以及
[0014]—薄膜晶體管層,位于該下基板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
[0015]其中,該M條第一導體線、該N條連接線、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的位置依據與該遮光層的該多條遮光線條的位置相對應而設置。
[0016]其中,每一第一導體線分別以對應的金屬走線延伸至該上基板的同一側邊,以進一步連接至一軟性電路板。
[0017]其中,該N條連接線由金屬導電材料所制成。
[0018]其中,該M條第一導體線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的每一導體線由多條金屬感應線所構成。
[0019]其中,該M條第一導體線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的每一導體線的該多條金屬感應線形成一個四邊型區域,在每一個四邊型區域中的金屬感應線電氣連接在一起,而任兩個四邊型區域之間并未連接。
[0020]其中,該第一方向垂直第二方向。
[0021]其中,該N條連接線的每一條連接線設置于兩條第一導體線之間。
[0022]其中,該四邊型區域為下列形狀其中之一:矩形、正方形。
[0023]其中,該M條第一導體線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的每一導體線的該多條金屬感應線所形成的該每一個四邊型區域中的金屬感應線由導電的金屬材料或合金材料所制成。
[0024]其中,該薄膜晶體管層具有K條柵極驅動線及L條源極驅動線,依據一顯示驅動信號及一顯示像素信號,以驅動對應的像素驅動電路的像素驅動晶體管及像素電容,進而執行顯示操作,當中,K、L為正整數。
[0025]其中,K條柵極驅動線及L條源極驅動線的位置相對應于該遮光層的該多條遮光線條的位置而設置。
[0026]其還包含:一彩色濾光層,位于該遮光層的面對于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上;以及一第一絕緣層,位于該彩色濾光層的表面。
[0027]其還包含:一陰極層,位于該第二感應電極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以及一陽極層,位于該薄膜晶體管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該陽極層具有多個陽極像素電極,該多個陽極像素電極的每一個陽極像素電極與對應的該像素驅動電路的像素驅動晶體管的源極/漏極連接。
[0028]其還包含:一陰極層,位于該薄膜晶體管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該應陰極層具有多個陰極像素電極,該多個陰極像素電極的每一個陰極像素電極是與對應的該像素驅動電路的像素驅動晶體管的源極/漏極連接;以及一陽極層,位于該第二感應電極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
[002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不僅顯著增加透光度,同時可大幅節省材料成本及加工成本,且較已知技術更適合設計在窄邊框的內嵌顯示觸控面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為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以下結合實施例及附圖詳細說明如后,其中:
[0031]圖1是已知的觸控面板結構的示意圖。
[0032]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0033]圖3是一般已知遮光層的示意圖。
[0034]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的示意圖。
[0035]圖5是是本實用新型圖4中A-A’處的剖面圖。
[0036]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的另一示意圖。
[0037]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導體線的示意圖。
[0038]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的另一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200的立體示意圖,如圖所不,該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不觸控結構200包括有一上基板210、一下基板220、一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一遮光層(black matrix) 240、一第一感應電極層250、一第二感應電極層260、一彩色濾光層(color filter) 270、一第一絕緣層280、一陰極層290、一薄膜晶體管層300、一陽極層310、及一第二絕緣層320。
[0040]該上基板210及該下基板220較佳為玻璃基板,該上基板210及該下基板220以平行成對的配置將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夾置于二基板210、220之間。
[0041]該遮光層(black matrix) 240是位于該上基板210的面對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的一側的表面,該遮光層240是由多條遮光線條所構成。
[0042]圖3是一般已知的遮光層240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已知的遮光層240是由不透光的黑色絕緣材質的線條構成多條遮光線條241,所述黑色絕緣材質的多條遮光線條241是互相垂直分布于該已知遮光層240,故該已知遮光層240被稱為黑矩陣(black matrix)。在所述黑色絕緣材質的線條之間的區域243則分布有彩色濾光層(color filter) 270。
[0043]本實用新型是在已知的遮光層240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設置第一感應電極層250及第二感應電極層260,并在其上布植感應觸控圖型結構。
[0044]該第一感應電極層250位于該遮光層240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并具有位于一第一方向(Y)設置的M條第一導體線40-1、40-2、…、40-M及N條連接線41-1、41-2、...、41-Ν,做為觸控使用,其中,M、N為正整數。其中,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2、…、
40-M及該N條連接線41-1、41-2、…、41-N是由金屬導電材料所制成。
[0045]該第二感應電極層260位于該第一感應電極層250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的一側的表面上,并具有位于一第二方向(X)設置的N條第二導體線50-1、50-2、…、50-N,做為觸控使用,每一第二導體線50-1、50-2、…、50-N以一對應的第i條連接線41_1、
41-2、...、41-Ν延伸至該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200的一側邊201,i為整數且I < i < N。其中,該第一方向是垂直第二方向。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_2、…、40-M、該N條連接線41-1、41-2、…、41-N、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_1、50_2、...、50_N的位置是依據與該遮光層240的該多條遮光線條241的位置相對應而設置。
[0046]如圖4所示,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_2、...、40_M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1、50-2、".、50-Ν的每一導體線是由多條金屬感應線所構成。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
40-2、...、40-Μ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1、50-2、…、50-Ν之間并未電氣連接。其可在該第一感應電極層250及該第二感應電極層260之間設置一第一絕緣層280。亦可僅在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2、...、40-Μ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1、50-2、...、50_Ν交叉處設置絕緣墊。
[0047]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2、…、40-Μ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_1、50_2、…、50-Ν的每一導體線的該多條金屬感應線形成一個四邊型區域,在每一個四邊型區域中的金屬感應線是電氣連接在一起,而任兩個四邊型區域之間并未連接。其中,該四邊型區域是為下列形狀其中之一:矩形、正方形。
[0048]該N條連接線41-1、41_2、…、41-Ν的每一條連接線是設置于兩條第一導體線
40-1、40-2、…、40-Μ 之間。
[0049]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2、…、40-Μ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_1、50_2、…、50-Ν的每一導體線的該多條金屬感應線所形成的每一個四邊型區域中的金屬感應線是由導電的金屬材料或合金材料所制成。其中,該導電的金屬材料或合金材料是為下列其中之一:鉻、鋇、招、銀、銅、鈦、鎳、鉭、鈷、鶴、續(Mg)、.丐(Ca)、鉀(K)、鋰(Li)、銦(In)、及其合金。
[0050]如圖4所示,該每一第二導體線50-1、50_2、…、50-Ν在虛線橢圓處與對應的連接線41-1、41-2、...、41-Ν電氣連接,而該N條連接線41_1、41_2、...、41_Ν的每一條連接線亦分別以對應的金屬走線延伸至該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200的同一側邊201,以進一步連接至一軟性電路板600。每一第一導體線40-1、40-2、...、40_Μ是分別以對應的金屬走線延伸至該面板的同一側邊201,以進一步連接至一軟性電路板600。
[0051]該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200的表面是用以接收至少一個觸控點。其還包含有一控制電路610,其是經由該軟性電路板600電性連接至該M條第一導體線 40-1、40-2、…、40-Μ 及該 N 條第二導體線 50-1、50-2、...、50_Ν。
[0052]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2、…、40-Μ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_1、50_2、…、50-Ν是根據一手指或一外部對象觸碰該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200的至少一觸控點的位置而對應地產生一感應信號。一控制電路610是經由該軟性電路板600電性連接至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2、...、40-Μ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1、50-2、…、50-Ν,并依據感應信號計算該至少一個觸控點的坐標。
[0053]圖5是本實用新型圖4中Α-Α’處的剖面圖。如圖5所示,該第二導體線50_Ν與該連接線41-1在圖4中的B橢圓處電氣連接。如圖2及圖5所示,在該第一感應電極層250及該第二感應電極層260之間設有該第一絕緣層280,該第二導體線50-Ν經由貫孔(via) 52穿過該第一絕緣層280而與該連接線41-1電氣連接,亦即,經由該連接線41-1,該第二導體線50-N可將其感測到的信號傳輸至該控制電路610。
[0054]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200的另一示意圖。其與圖4主要差別在于該N條連接線41-1、41-2、…、41-N的長度并非一致,而是逐漸減小。
[0055]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導體線40-M的示意圖,如圖6所示,該四邊型區域是由在第一方向上的3條金屬感應線L2及在第二方向上的2條金屬感應線LI所構成的長方形。于其他實施例,該金屬感應線的數目可依需要而改變。
[0056]線段LI及線段L2的寬度較佳與遮光層240的遮光線條241寬度相同或稍小于遮光線條241寬度。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2、...、40_M、該N條連接線41_1、41_2、…、
41-N、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1、50-2、…、50-N的位置是相對應于該遮光層240的該多條遮光線條241的位置而設置。亦即,由該上基板210往該下基板220方向看過去,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2、...、40-M、該N條連接線41-1、41-2、…、41-N、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1、50-2、…、50-N是設置在該多條遮光線條241的位置正下方,因此會被該多條遮光線條241遮住,使用者則看不到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2、...、40_M、該N條連接線41_1、
41-2、...、41-N、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1、50-2、…、50-N,因此并不影響透光率。
[0057]該彩色濾光層270位于該遮光層240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的一側的表面上。
[0058]該第一絕緣層280位于該彩色濾光層(color filter) 260的表面。
[0059]薄膜晶體管層(TFT) 300位于該下基板220的面對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的一側的表面。該薄膜晶體管層300具有K條柵極驅動線及L條源極驅動線,依據一顯示驅動信號及一顯示像素信號,以驅動對應的像素晶體管及像素電容,進而執行顯示操作,其中,K、L為正整數。K條柵極驅動線及L條源極驅動線的位置是相對應于該遮光層240的該多條遮光線條241的位置而設置。
[0060]該薄膜晶體管層300除具有多條柵極驅動線及多條源極驅動線外,還包含多個像素驅動電路301。該薄膜晶體管層300依據一顯示像素信號及一顯示驅動信號,用以驅動對應的像素驅動電路301,進而執行顯示操作。
[0061]依像素驅動電路301設計的不同,例如2T1C是由2薄膜晶體管與I儲存電容設計而成像素驅動電路301、6T2C是由6薄膜晶體管與2儲存電容設計而成像素驅動電路301。像素驅動電路301中最少有一薄膜晶體管的柵極3011連接至一條柵極驅動線(圖未示),依驅動電路設計的不同,控制電路中最少有一薄膜晶體管的漏極/源極3013連接至一條源極驅動線(圖未示),像素驅動電路301中最少有一薄膜晶體管的漏極/源極3015連接至該陽極層310中的一個對應的陽極像素電極311。
[0062]該陰極層290位于該上基板210的面向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的一側。同時,該陰極層290位于該上基板210與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之間。該陰極層290與該第二感應電極層260之間有一第二絕緣層320,該陰極層290是由金屬導電材料所形成。較佳地,該陰極層290是由厚度小于50納米(nm)的金屬材料所形成,該金屬材料是選自下列群組其中之一:鋁(Al)、銀(Ag)、鎂(Mg)、鈣(Ca)、鉀(K)、鋰(Li)、銦(In),及其合金或使用氟化鋰(LiF)、氟化鎂(MgF2)、氧化鋰(L1)與Al組合而成。由于該陰極層290的厚度小于50nm,因此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所產生的光仍可穿透該陰極層290,而可于上基板210上顯示影像。該陰極層290是整片電氣連接著,因此可作為屏蔽(shielding)之用。同時,該陰極層290亦接收由陽極像素電極311來的電流。
[0063]該陽極層310位于該薄膜晶體管層300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的一側。該陽極層310具有多個陽極像素電極311。每一個陽極像素電極311是與該薄膜晶體管層300的該像素驅動電路301的一個像素晶體管對應,亦即該多個陽極像素電極的每一個陽極像素電極是與對應的該像素驅動電路301的該像素晶體管的源極/漏極3015連接,以形成一特定顏色的像素電極,例如紅色像素電極、綠色像素電極、或藍色像素電極或本案中使用的白色像素電極。
[0064]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包含一電洞傳輸子層(hole transporting layer,HTL) 231> 一發光層(emitting layer) 233、及一電子傳輸子層(electron transportinglayer, HTL) 235。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230較佳產生白光,并使用該彩色濾光層(colorfilter) 270過濾而產生紅、藍、綠三原色。
[0065]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800的另一立體示意圖。其與圖2的主要區別在于該陰極層810與該陽極層820的位置對調。該陰極層810具有多個陰極像素電極811。每一個陰極像素電極811是與該薄膜晶體管層300的該像素驅動電路301的一個像素驅動晶體管對應,亦即該多個陰極像素電極的每一個陰極像素電極是與對應的該像素驅動電路301的該像素驅動晶體管的源極/漏極3015連接,以形成一特定顏色的像素電極,例如紅色像素電極、綠色像素電極、或藍色像素電極或本案中使用的白色像素電極。
[0066]圖8的該陰極層810與該陽極層820的位置對調,同時為了配合該陰極層810與該陽極層820,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830的電洞傳輸子層(hole transporting layer,HTL)831與電子傳輸子層(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 HTL)835的位置亦對調。該陰極層810具有多個陰極像素電極811,該多個陰極像素電極811的每一個陰極像素電極是與對應的該像素驅動電路的像素驅動晶體管的源極/漏極連接。
[0067]已知氧化銦錫材質(ITO)所做的電極點其平均透光率僅約為90%,而本實用新型的該M條第一導體線40-1,40-2,…、40-M、該N條連接線41_1、41_2、...、41_N、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50-1、50-2、…、50-N是設置在該多條遮光線條241的位置的下方,因此并不影響透光率,故本實用新型的平均透光率遠較已知技術為佳。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與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結合時,可使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的亮度較已知技術更亮。
[0068]由前述說明可知,圖1已知技術的設計將增加觸控面板邊框的寬度,并不適合窄邊框設計的趨勢。當本實用新型的窄邊框的觸控面板結構與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結合時,可使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的亮度較已知技術更亮。
[0069]而本實用新型不論是M條第一導體線40-1、40_2、...、40_M及N條第二導體線50-1,50-2,…、50-N或是走線均為金屬材質,較已知技術的透明導電材料有較佳的較高的傳導性,容易將導體線的感應信號傳輸至該控制電路,使該控制電路計算出的坐標更準確。本實用新型不但較已知技術有較佳的透光率,又可避免使用昂貴的氧化銦錫材質,據此降低成本,且較已知技術更適合設計在窄邊框的觸控面板。
[0070]上述實施例僅是為了方便說明而舉例而已,本實用新型所主張的權利范圍自應以權利要求范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于上述實施例。
【權利要求】
1.一種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不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上基板; 一下基板,該上基板及該下基板以平行成對的配置將一有機發光二極管層夾置于二基板之間; 一遮光層,位于該上基板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該遮光層由多條遮光線條所構成; 一第一感應電極層,位于該遮光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并具有位于一第一方向設置的M條第一導體線及N條連接線,做為觸控使用,其中,M、N為正整數; 一第二感應電極層,位于該第一感應電極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上,并具有位于一第二方向設置的N條第二導體線,做為觸控使用,每一第二導體線以一對應的第i條連接線延伸至該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的一側邊,i為正整數且I ( i彡N;以及 一薄膜晶體管層,位于該下基板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 其中,該M條第一導體線、該N條連接線、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的位置依據與該遮光層的該多條遮光線條的位置相對應而設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第一導體線分別以對應的金屬走線延伸至該上基板的同一側邊,以進一步連接至一軟性電路板。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N條連接線由金屬導電材料所制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M條第一導體線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的每一導體線由多條金屬感應線所構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M條第一導體線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的每一導體線的該多條金屬感應線形成一個四邊型區域,在每一個四邊型區域中的金屬感應線電氣連接在一起,而任兩個四邊型區域之間并未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不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一方向垂直第二方向。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N條連接線的每一條連接線設置于兩條第一導體線之間。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四邊型區域為下列形狀其中之一:矩形、正方形。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M條第一導體線及該N條第二導體線的每一導體線的該多條金屬感應線所形成的該每一個四邊型區域中的金屬感應線由導電的金屬材料或合金材料所制成。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薄膜晶體管層具有K條柵極驅動線及L條源極驅動線,依據一顯示驅動信號及一顯示像素信號,以驅動對應的像素驅動電路的像素驅動晶體管及像素電容,進而執行顯示操作,當中,K、L為正整數。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K條柵極驅動線及L條源極驅動線的位置相對應于該遮光層的該多條遮光線條的位置而設置。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還包含: 一彩色濾光層,位于該遮光層的面對于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上;以及 一第一絕緣層,位于該彩色濾光層的表面。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還包含: 一陰極層,位于該第二感應電極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以及 一陽極層,位于該薄膜晶體管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該陽極層具有多個陽極像素電極,該多個陽極像素電極的每一個陽極像素電極與對應的該像素驅動電路的像素驅動晶體管的源極/漏極連接。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窄邊框的內嵌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觸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其還包含: 一陰極層,位于該薄膜晶體管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的表面,該陰極層具有多個陰極像素電極,該多個陰極像素電極的每一個陰極像素電極是與對應的該像素驅動電路的像素驅動晶體管的源極/漏極連接;以及 一陽極層,位于該第二感應電極層的面對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層的一側。
【文檔編號】G06F3/044GK204102098SQ201420420520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6日
【發明者】李祥宇 申請人:速博思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