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數據粗大誤差判別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數據粗大誤差判別方法,包括d.連續進行N次測量移近量,;e.對N次測量數據結果進行判定,若N次的測量數據全部在D1誤差范圍內,則判定測量數據D1有效;若N次的測量數據中,有一次以上測量數據不在D1誤差范圍內,則認為測量結果D1中,存在粗大誤差;f.若步驟e中測量數據D1有效,則將有效數據進行滑動濾波后顯示并傳輸;若步驟b中的測量數據D1存在粗大誤差,則將N+1次測量結果全部剔除;g.重復步驟d、e、f不斷對新的測量數據中的粗大誤差進行判別和剔除。對由于巷道行人、行車及其他外部干擾因素引起的對測量數據產生的粗大誤差,進行有效判別及剔除,保證了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專利說明】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數據粗大誤差判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煤礦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數據粗大誤差判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煤礦領域中,針對煤礦頂底板移近量的測量,現有的用于測量煤礦頂底板移近量的傳感器大多為采用接觸式測量原理的設備,會對巷道內行車與行人造成很大的影響。雖然采用非接觸式的頂底板移近量測量的傳感器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問題,但是在現有的測量過程中非常容易產生粗大誤差,對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無法保障。
【發明內容】
[0003]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數據粗大誤差判別方法,用于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時粗大誤差的判別及剔除。
[0004]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數據粗大誤差判別方法,其包括
[0005]d.連續進行N次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
[0006]e.對N次測量數據結果進行判定,若N次的測量數據全部在第I次測量數據D1誤差范圍內,則判定第I次測量數據D1有效;若N次的測量數據中,有一次以上測量數據不在第I次測量數據D1誤差范圍內,則認為測量結果D1中,存在粗大誤差;
[0007]f.若步驟e中測定數據D1有效,則將有效數據進行滑動濾波后顯示并傳輸;若步驟e中的測量數據存在粗大誤差,則將N+1次測量結果全部剔除;
[0008]g.重復步驟d、e、f不斷對新的測量數據中的粗大誤差進行判別和剔除。
[0009]進一步,在步驟d前,還包括:
[0010]a.計算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 ;
[0011]進一步,在步驟d前,還包括:
[0012]b.采集所述移近量的測量數據D1,并將測量數據D1與上一次測量數據Dpm進行比較,得出變化量A1 ;
[0013]進一步,在步驟a和步驟b之后并在步驟d之前,還包括:
[0014]c.將所述變化量A1與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進行比較,若變化量A1大于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則判定測量數據D1中可能存在粗大誤差,并進行步驟d。
[0015]進一步,若步驟c中若變化量A1F大于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則判定測量數據中不存在粗大誤差,并將測量數據D1數值賦予測量數據Dpm與采樣數組序列進行滑動濾波,參與移近量測量結果的運算、顯示和傳輸。
[001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17]本發明用于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傳感器的測量過程,在連續測量的過程中,對由于巷道行人、行車及其他外部干擾因素引起的對測量數據產生的粗大誤差,進行有效判別,并對粗大誤差進行循環檢測剔除,保證了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本方法合理簡單,計算簡便,在煤礦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在線測量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0019]圖1是本發明的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圖1是本發明的原理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一種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數據粗大誤差判別方法,該方法用于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時粗大誤差的判別及剔除,該方法的具體步驟為:
[0021]a.預設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 ;
[0022]b.采集所述移近量的測量數據D1,并將測量數據D1與上一次測量數據Dpm進行比較,得出變化量A1 ;
[0023]c.將所述變化量A1與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進行比較,若變化量A1大于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則判定測量數據D1中可能存在粗大誤差,并進行步驟d ;
[0024]d.連續進行N次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
[0025]e.對N次測量數據結果進行判定,若N次的測量數據全部在第I次測量數據D1誤差范圍內,則判定第I次測量數據D1有效;若N次的測量數據中,有一次以上測量數據不在第I次測量數據D1誤差范圍內,則認為測量結果D1中,存在粗大誤差;
[0026]f.若步驟e中測定數據D1有效,則將測量數據D1數值賦予測量數據Dpm與采樣數組序列進行滑動濾波后顯示并傳輸;若步驟e中的測量數據存在粗大誤差,則將N+1次測量結果全部副除;
[0027]g.重復步驟d、e、f不斷對新的測量數據中的粗大誤差進行判別和剔除。
[0028]在本實施例步驟a中,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是根據國內煤礦大量巷道瞬時變形歷史數據統計而出,一般小于0.5米,具有普遍的科學適用性。
[0029]在步驟d中,N的具體值可以根據現場情況調整預設。
[0030]步驟e中,若測量數據D1有效,則將測量數據D1數值作為一次有效數據賦予Dpm作為下一次測量數據粗大誤差判斷運算依據之一,同時賦予采樣數組序列進行滑動濾波,參與移近量測量結果的運算、顯示與傳輸。
[0031]在本實施例中,采用同一條件下,多次重復測量頂底板移近量,依據基于煤礦礦壓顯現規律改進型的拉依達準則,對非接觸式的頂底板移近量測量數據中的粗大誤差進行判別和剔除。有效避免了影響巷道內行車與行人,同時,也避免了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0032]下面用兩個具體數值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0033]實施例一:
[0034]預設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為0.5米;采集所述移近量的測量數據D1,假設D1為0.7米,將測量數據D1與上一次測量數據Dpm進行比較,假設Dpm為0.15米,得出變化量Λ i為0.55米;將所述變化量Λ i與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進行比較,因為變化量Λ i大于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則判定測量數據D1中可能存在粗大誤差;連續進行N(N設為5)次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對N次測量數據結果進行判定,N次的測量數據中,假設至少有I次測量數據與D1 (0.7米)的差值大于移近量測量儀器規定的0.05米的測量誤差,則認為測量結果D1中,存在粗大誤差;則將包括01在內的N+1次測量結果全部剔除;假設N次的測量數據與D1 (0.7米)的差值全部在0.05米的測量誤差內,則判定第I次測量數據D1有效,則將測量數據D1數值賦予測量數據Dpm與采樣數組序列進行滑動濾波后顯示并傳輸;此時Dpm = 0.7米,將最新采集的移近量測量數據數值賦予D1,進行新的判別。
[0035]實施例二:
[0036]預設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為0.5米;采集所述移近量的測量數據D1,假設D1為0.3米,將測量數據D1與上一次測量數據Dpm進行比較,假設Dpm為0.15米,得出變化量Λ i為0.15米;將所述變化量Λ i與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進行比較,因為變化量Λ i小于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則判定測量數據D1中不存在粗大誤差;則判定測量數據D1有效,將測量數據D1數值賦予測量數據Dpm與采樣數組序列進行滑動濾波后顯示并傳輸;此時Dpm = 0.3米,將最新采集的移近量測量數據數值賦予D1,進行新的判別。本發明能實現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傳感器在連續測量過程中出現的巷道行人行車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測量數據粗大誤差的有效判別及剔除,保證了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本方法合理簡單,計算簡便,在煤礦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在線測量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0037]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數據粗大誤差判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d.連續進行N次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 e.對N次測量數據結果進行判定,若N次的測量數據全部在第I次測量數據D1誤差范圍內,則判定第I次測量數據D1有效;若N次的測量數據中,有一次以上測量數據不在第I次測量數據D1誤差范圍內,則認為測量結果D1中,存在粗大誤差; f.若步驟e中測定數據D1有效,則將有效數據進行滑動濾波后顯示并傳輸;若步驟e中的測量數據存在粗大誤差,則將N+1次測量結果全部剔除; g.重復步驟d、e、f不斷對新的測量數據中的粗大誤差進行判別和剔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數據粗大誤差判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d前,還包括: a.預設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 b.采集所述移近量的測量數據D1,并將測量數據D1與上一次測量數據Dpm進行比較,得出變化量A1 ; c.將所述變化量?與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進行比較,若變化量A1大于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則判定測量數據D1中可能存在粗大誤差,并進行步驟d。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非接觸式頂底板及巷幫移近量測量數據粗大誤差判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c中還包括若變化量?小于等于移近量瞬時最大變化量L,則判定測量數據中不存在粗大誤差。
【文檔編號】G06F19/00GK104376232SQ201410762440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11日
【發明者】孫世嶺, 譚凱, 饒鑫鑫, 于慶, 趙慶川, 梁光清, 李軍 申請人: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