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容電磁觸控一體化的觸控顯示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出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顯示裝置、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所述顯示裝置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觸控結構和第二觸控結構形成電容觸控結構,所述第三觸控結構為電磁觸控結構,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分別位于第一基板的內側、第一基板的外側、第二基板內側或者第二基板外側,并且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不位于同一層并且之間間隔有絕緣層。本發明提供的觸控顯示裝置,因具備電容式觸摸結構以及電磁觸控結構,可將顯示裝置、電容式和電磁式觸摸結構一體化形成,同時提供電容式觸控方式和電磁式觸控方式。
【專利說明】一種電容電磁觸控一體化的觸控顯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觸控顯示裝置,更為具體的涉及一種電容電磁觸控一體化的觸控
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輸入技術和顯示技術的發展,將常用的顯示裝置和觸控裝置相結合是符合市場需求的發展趨勢。現有技術中,使顯示裝置具備觸控功能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有如下幾種。首先,觸控按照實現原理可以分為電阻式、電容式和電磁式等。電阻式和電容式的手寫輸入裝置以識別觸摸動作來接收輸入信號,一般將獨立的電阻式或電容式手寫輸入板組裝在液晶顯示器的外側,即朝向觀看者的一側,以便接收觸摸輸入動作。電感式手寫板以接收電磁感應筆的電磁信號來識別輸入位置,通常也作為一獨立部件組裝在液晶顯示器的外側或者是背面,例如背光模組的后面。
[0003]上述實現液晶顯示器手寫輸入功能的方案存在的缺陷是:手寫輸入板作為一獨立部件會增加液晶顯示器的厚度,與液晶顯示器向輕薄化發展的趨勢不符;手寫輸入板與液晶顯示器在組裝時會出現組裝不穩定、不牢固的問題,導致輸入精度下降。
【發明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發明提出一種電容電磁觸控一體化的觸控顯示裝置。
[0005]本發明提出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顯示裝置、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所述顯示裝置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觸控結構和第二觸控結構形成電容觸控結構,所述第三觸控結構為電磁觸控結構,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分別位于第一基板的內側、第一基板的外側、第二基板內側或者第二基板外側,并且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不位于同一層。
[0006]本發明提供的觸控顯示裝置,因具備電容式觸摸結構以及電磁觸控結構,可將顯示裝置、電容式和電磁式觸摸結構一體化形成,同時提供電容式觸控方式和電磁式觸控方式,可以使用戶僅僅要手指就能方便輸入,也可以使用電磁筆進行書寫或者繪畫等精確輸入。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實施例一提供的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的俯視圖;
[0008]圖2為沿圖1中AA’線的截面圖;
[0009]圖3為實施例一中第一觸控結構12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4為實施例一中第二觸控結構3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5為第一觸控結構和第二觸控結構形成的互電容式觸摸結構的工作示意圖;
[0012]圖6為實施例一中第三觸控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7和圖8為實施例一提供的述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優選工作方式的示意圖;[0014]圖9為實施例二提供的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0015]圖10為實施例二提供的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200的工作示意圖;
[0016]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三提供的觸控式OLED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了更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特舉具體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示說明如下,但是以下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并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書所界定者為準
[0018]實施例一
[0019]以下結合圖1至圖6對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觸控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在實施例一中所述觸控顯示裝置為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的俯視圖,圖2為沿圖1中AA’線的截面圖。請參考圖1,實施例一提供的觸控液晶顯示裝置100包括液晶顯示面板,所述液晶顯示面板包括位于上側的第一基板1、位于下側的第二基板2,以及設置于第一基板I和第二基板2之間的液晶層(未不出),在實施例一中所述第一基板I為彩膜基板,所述第二基板2為陣列基板,所述第二基板2的內側設置有像素單元陣列,在第一基板I朝向第二基板2的一側還設置有第三觸控結構3。還包括位于第一基板I外側的上偏光片11、位于第二基板2外側的下偏光片21。
[0020]其中,所述上偏光片11朝向第一基板I的一側表面設置有第一觸控結構12,所述下偏光片21朝向第二基板2的一側表面設置有第三觸控結構22,并且在第一基板I朝向液晶層的一側設置有第二觸控結構3。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和第三觸控結構22之間間隔有第一基板I和第二基板2等多個絕緣層。所述第二觸控結構3和第一觸控結構12、第三觸控結構22之間分別間隔有第一基板I和第二基板2,所述第一基板I和第二基板2為絕緣材料。
[0021 ] 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和第二觸控結構3組成了互電容式觸摸結構。請參考圖3示出了第一觸控結構12。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可以通過在上偏光片11上先成導電膜再將導電膜刻蝕成出第一觸控結構12的形狀而形成。為了不影響液晶顯示裝置的透過率,所述導電膜可以為透明導電材料如氧化銦錫等。具體地,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包括多個第一觸控電極13和多條第一連接線14,所述多條第一連接線14將多個第一觸控電極13分別連接成多條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觸控線15,在實施例一中所述第一觸控電極13為驅動電極,所述第一觸控線15為驅動電極線。
[0022]同時在上偏光片11還具有一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處設置有第一引腳16,所述多條第一觸控線15分別和第一引腳16相連接,所述第一引腳16的另一端和柔性印刷電路板4連接,電容模塊芯片可以通過上述連接結構向第一觸控線15提供驅動信號。通過該第一引腳16,外部驅動芯片可以向多條第一觸控線15提供驅動信號。
[0023]接著請參考圖4,示出了第二觸控結構3的結構。所述第二觸控結構3位于液晶顯示裝置100的公共電極層,即所述第二觸控結構3和液晶顯示裝置100的公共電極層為同一層,在顯示和觸控工作中共用。
[0024]具體的,所述第二觸控結構3包括多個第二觸控電極31、多條第二連接線32,所述多個第二連接線32將多個第二觸控電極31分別連接成多條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觸控線33。所述第二方向和第一觸控線15延伸的第一方向垂直。在實施例一中,所述第二觸控電極31為感應電極,所述第二觸控線33為感應電極線。在相鄰的第二觸控電極31之間為公共電極34,并且還設置有公共電極連接線35,所述公共電極連接線35將多個公共電極34連接成公共電極線36。所述公共電極線36和第二觸控線33和之間是存在間隙并且是彼此之間相互絕緣。所述公共電極線36和第二觸控線33分別連接至驅動信號輸入端(未示出)。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觸控電極還可以為驅動電極,所述第二觸控線為驅動電極線。并且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觸控結構還可以是單獨的導電層形成的,和公共電極層不共用同一導電層。或者所述還第二觸控結構可以位于第二基板的內側。
[0025]在實施例一中,第二觸控結構3因為是和公共電極層共用同一層,公共電極層對應著位于第二基板2內側的多個像素單元,要向多個像素單元提供公共電極信號。所以在驅動像素單元顯示的時候,所述第二觸控電極31和公共電極34都要提供公共電極信號。并且所述第二觸控電極31、公共電極34、第二連接線32、公共電極連接線35之間的縫隙對應像素單元之間的非顯示區域,保證了像素單元的正常顯示。
[0026]接著請參考圖5,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和第二觸控結構3形成的互電容式觸摸結構的工作示意圖,如圖5所示,所述驅動電源501連接第一觸控線15即驅動線,一定長度的第一觸控線15等效成一個電阻。第二觸控線33也即感應線連接至檢測單元503,所述一定長度的第二觸控線33也等效為一個電阻。所述第一觸控線15的驅動電極和第二觸控線33的感應電極在交叉點形成互電容502,當有觸摸時,所述互電容502的值會發生變化。
[0027]所述互電容式觸摸結構的檢測方式具體為:依次掃描第一觸控線15,即在每根第一觸控線15上依次施加驅動電壓,同時其余的第一觸控線15接地,每根第二觸控線33都接到檢測單元503,從而檢測出每一根第二觸控線33上的信號。由于手指是一種導體,當手指觸摸到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的表面時,觸摸位置處的互電容502就由于手指的電容感應效應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可以被檢測單元503檢測出來,從而判斷出是否有手指觸摸以及在什么位置觸摸。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和第二觸控結構3形成的互電容式觸摸結構,用戶只要用手指就操作,實現預定的輸入功能,非常容易操作。
[0028]請參考圖6,示出了第三觸控結構22的結構。所述第三觸控結構22為電磁觸控結構,包括位于下偏光片21上的多個電磁圈23和走線24。并且所述下偏光片21有一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設置有多個第二引腳25。所述每個電磁圈23分別通過走線24連接至第二引腳25,第二引腳25連接至柔性電路板4,電磁模塊芯片可以通過上述連接結構為第三觸控結構22提供驅動信號。為了不影響液晶顯示裝置的透過率,所述電磁圈23及走線24由透明導電材料形成如氧化銦錫,通過在下偏光片21上成氧化銦錫層并刻蝕形成電磁圈23和走線24的結構。
[0029]所述第三觸控結構22的工作需要搭配一支電磁筆26。具體的,所述第三觸控結構22的工作分為兩個時間段。在第一時間段中,通過第二引腳25向所述第三觸控結構22傳輸信號,第三觸控結構22發射高頻電磁波,所述高頻電磁波將能量射入電磁筆26中。電磁筆26中設置有共振回路可以接受到第二觸控結構22發出的電磁波;在第二時間段中,所述第三觸控結構22停止發射電磁波并切換為接受模式,接受電磁筆26返回的電磁波,通過檢測生成的感應電流來判斷電磁筆26的位置和狀態以完成觸控工作。所述第三觸控結構22判斷位置精確,比如以電磁筆26作為輸入裝置,則通過判斷電磁筆26的位置并在相應的位置完成書寫后繪畫的操作的話,字跡或者圖畫清楚、位置清楚。
[0030]本發明的實施一的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因具備第一觸控結構12、第二觸控結構3形成的互電容式觸摸結構以及第二觸控結構22的電磁觸控結構,可將液晶顯示裝置、電容式和電磁式觸摸結構一體化形成,同時提供電容式觸控方式和電磁式觸控方式,可以使用戶僅僅使用手指就能方便輸入,也可以使用電磁筆進行書寫或者繪畫等精確輸入。并且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和第三觸控結構22為在偏光片上鍍膜形成,所述第二觸控結構3和公共電極層共用,所以所述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厚度小,機身輕薄。
[0031]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第二觸控結構3和第三觸控結構22的工作時間可以為同時進行,也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隨時的切換,如打開電磁式觸控結構的工作狀態時,關閉電容式觸控結構的工作狀態。接著請參考圖7和圖8,提供一種所述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100優選的工作方式,該優選的工作模式無需切換兩種觸控檢測模式,兩種工作模式可以進行。同時,為了達到最優的效果,避免電容式觸控結構和電磁式觸控結構之間的干擾,所述電容式觸控結構和電磁式觸控結構的掃描時間不重疊或者部分不重疊。因為電容觸控結構的第二觸控線33和液晶顯示裝置的公共電極為共用結構,為了避免兩者的干擾,更為優選地,所述電容觸控結構和液晶顯示裝置的掃描時間不重疊或者部分不重疊。
[0032]具體地,在液晶顯示裝置的一次掃描時間tl內,首先驅動液晶顯示裝置顯示,此時需要給公共電極線36和第二觸控線33提供公共電極信號使其驅動像素單元。在液晶顯示裝置的一次掃描時間,也即一幀畫面的顯示時間tl后,再向組成電容式觸控結構的第一觸控結構12和第二觸控結構3提供觸控檢測信號。即在tl時間內先向第二觸控結構3提供公共電極信號,在t2時間內再向第二觸控結構3提供感應電極信號,并且將變化后的信號傳輸至電容模塊芯片,所述電容模塊芯片通過檢測信號的變化,判斷液晶顯示裝置是否有手指觸碰等動作發生,同時根據檢測到的信號做出相應的反饋。
[0033]所述液晶顯示裝置的一次掃描時間tl又劃分為兩個時間段til和tl2。在til時間段內,所述電磁式的第三觸控結構22向外界發出特定頻率的電磁波,如果此時電磁筆26處于工作模式,則設置在其內部的具有共振頻率的共振結構將接受該電磁波;在tl2時間段內,第三觸控結構22切換為接受模式,接受電磁筆26返回的信號同時在電磁圈中生成感應電流,并將所述感應電流傳輸至電磁模塊芯片。電磁模塊芯片通過讀取判斷所述感應電流的大小及頻率來判斷電磁筆26的位置及狀態,同時做出相應的反饋。因為第三觸控結構22的工作模式為發射和接受電磁信號,所以和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工作不會出現干擾。
[0034]實施例一提供的,電容電磁一體化的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中,電容式觸控結構和電磁式觸控結構可同時開啟、達到不同的觸控效果而互不干擾。
[0035]優選地,在液晶顯示裝置的一次掃描時間tl中,所述電磁式的第三觸控結構22可完成多次信號發射和檢測工作。一般的,液晶顯示裝置的一次掃描時間tl都是大于IOms的,但是電磁式觸控結構的工作周期一般比IOms小很多。在電磁式的第三觸控結構22在tl時間內的第一次發射信號和接受信號后,判斷電磁筆26是否處于工作狀態,如果未檢測到電磁筆26返回電磁信號,則在tl以后的時間中,該第三觸控結構22不再進行工作,直到下一次液晶顯示裝置的掃描開始。如果在第一次發射信號后,檢測到了電磁筆26的工作則由電磁驅動芯片給予反饋。該種工作方式可以降低第三觸控結構22的功耗,并且由于縮短了第三觸控結構22的工作周期,使電磁筆26的工作得到更快的反饋,提高了第三觸控結構22的精度。
[0036]優選地,所述電磁模塊芯片和電容模塊芯片為同一塊驅動芯片。
[0037]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觸控電極還可以為感應電極,所述第二觸控電極為驅動電極,即第一觸控結構和第二觸控結構的位置交換下,也能實現同樣的技術效果。
[0038]在實施例一中,通過在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的一側進行鍍膜刻蝕形成觸控結構。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還可以在第一基板或者第二基板的外側進行鍍膜、刻蝕以形成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或者第三觸控結構。
[0039]在實施例一中,將第一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分別設置在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的內側,可以通過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對第一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進行保護,避免觸控結構被劃傷或者被水汽等侵蝕失效。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觸控結構還可以設置在上偏光片或者下偏光片的外側,再通過設置保護層對所述觸控結構進行保護,也能實現同樣的技術效果。
[0040]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還可以都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內側,比如將第一觸控結構和第二觸控結構設置在第一基板的內側,并且在第一觸控結構和第二觸控結構之間間隔絕緣層就可以利用兩者形成電容觸控結構,利用形成在第二基板內側的第三觸控結構形成電磁觸控結構。
[0041]綜上所述,可通過多種合理設計將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分別位于第一基板的內側、第一基板的外側、第二基板內側或者第二基板外側,并且只要將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設置為非同層并且相互間隔有絕緣層,就可以利用第一觸控結構和第二觸控結構形成電容觸控結構,利用第三觸控結構形成電磁觸控結構,使電容電磁觸控功能可以一體化。
[0042]實施例一并未列舉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所有的、詳細的設置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公開的內容進行變化,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43]實施例二
[0044]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二提供的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的示意圖。所述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200包括液晶顯示面板,所述液晶顯示面板包括位于上側的第一基板10、位于下側的第二基板20,以及設置于第一基板IO和第二基板20之間的液晶層(未示出),在實施例二中所述第一基板10為彩膜基板,所述第二基板20為陣列基板,所述第二基板20的內側設置有像素陣列,在第一基板10朝向第二基板20的一側還設置有一共用電極層30。還包括位于第一基板10外側的上偏光片110、位于第二基板20外側的下偏光片210。
[0045]其中,所述上偏光片110朝向第一基板10的一側表面設置有第一觸控結構120,所述下偏光片210朝向第二基板20的一側表面設置有第二觸控結構220,并且在第一基板10朝向液晶層的一側設置有第三觸控結構30。
[0046]和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在于,在實施例二中,所述第三觸控結構30形成電磁觸控結構形成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內部,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0和第二觸控結構220形成的電容觸控結構形成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外部。所述互電容式觸摸結構和電磁式觸控結構的具體結構可以參考實施例一,此處不再贅述。
[0047]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0和第二觸控結構220分別包括多條驅動電極線和感應電極線,并且分別通過設置在上偏光片Iio和下偏光片210的引腳和柔性電路板40連接,用于連接至驅動芯片。所述第三觸控結構30和液晶顯示面板的公共電極為同一層。
[0048]接著請參考圖10,為實施例二提供的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200的工作示意圖。在第一時間段tl內,向液晶顯不面板提供掃描驅動信號,并且同時向第一觸控結構120和第二觸控結構220組成了互電容式觸摸結構提供驅動檢測信號;在第二時間段t2內向組成電磁式觸控結構的第三觸控結構30提供觸控檢測信號。因電磁式的第三觸控結構30和液晶顯示面板的公共電極為同一層,所以所述第三觸控結構30不能液晶顯示面板在同一個時間段中工作。而第一觸控結構120和第二觸控結構220因為設置在液晶盒外,其工作不會影響到液晶盒內的電場變化,所以可以和液晶顯示面板在同一個時間段內工作。所以在第一時間段tl內完成液晶顯示裝置和電容觸控結構的掃描后,在第二時間段t2進行電磁觸控結構的掃描。但是由于電磁觸控結構的掃描時間遠遠小于液晶顯示裝置的掃描時間,即第二時間段t2遠遠小于第一時間段tl,因此實施例二提供的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200可以降低一次掃描的時間,提高了顯示的相應速度。在同樣的掃描時間內,還可以分別更多的時間給液晶顯示裝置進行掃描,可加長像素單元的存儲電容的充電時間以提供較好的顯示效果,或者用于高分別率的液晶顯示裝置。
[0049]實施例二提供的觸控式液晶顯示裝置可以達到和實施例一提供達到相同的功能,使電磁電容觸控結構集成在液晶顯示裝置中,即提供了多樣化的觸控功能,也能保證顯示裝置的小型化。
[0050]實施例三
[0051]請參考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三提供的觸控式OLED顯示裝置的示意圖。在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中,是以液晶顯示裝置為例說明電容電磁一體化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結構的。液晶顯示裝置因為自身不發光等原因必須設置背光、上偏光板、下偏光板等,而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顯示裝置因為可以自發光,從而具備輕薄化、低能耗等優點,比液晶顯示裝置具備更好的應用前景。在實施三中以OLED顯示裝置為例,對電容電磁一體化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結構進行說明。
[0052]請參考圖11,所述觸控式OLED顯示裝置300包括相向設置的第一基板100好第二基板200,所述第一基板100為蓋板玻璃,所述第二基板200為陣列基板,其上設置有像素單元和發光材料等。還包括設置在第一基板100外側的第一觸控結構120、設置在第一基板100內側的第二觸控結構30、設置在第二基板200外側的第三觸控結構220。其中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0和第二觸控結構30形成電容式觸控結構,所述第三觸控結構220形成電磁式觸控結構。具體的,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0、第二觸控結構30、第三觸控結構220的結構可以參考實施例一及實施例二,此處不再贅述。
[0053]優選地,所述電容式觸控結構的掃描時間和OLED顯示裝置300的掃描時間不重疊或者部分不重疊,以減小兩者之間的工作干擾。所述電磁式觸控結構的掃描時間和OLED顯示裝置300的掃描時間重疊或者部分重疊,因為第三觸控結構220形成的電磁式觸控結構在OLED顯示裝置300的外側,其對像素單元的工作影響非常小,因此掃描時間可以和OLED顯示裝置300的掃描時間一致,以降低掃描周期的時間。[0054]優選地,為了不影響OLED顯示裝置300的透過率,所述第一觸控結構120、第二觸控結構30、第三觸控結構220由透明導電材料形成,比如氧化銦錫等。并且可以通過在第一基板或者第二基板的內側或者外側鍍膜刻蝕形成。
[0055]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還可以利用其他顯示裝置比如電子紙顯示裝置來形成電磁電容一體化的觸控顯示裝置。一般地,顯示裝置都是通過設置相向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兩基板之間的顯示層。通過合理設計在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內側或者外側設置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就可以形成電容電磁一體化的觸控顯示裝置。
[0056]可選地,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還可以分別位于第一基板的內側、第一基板的外側、第二基板內側或者第二基板外側,并且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不位于同一層并且之間間隔有絕緣層,用以形成電磁觸控結構和電容觸控結構,可以達到和實施例三一致的技術效果。實施例三并未列舉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所有的、詳細的設置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公開的內容進行變化,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57]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書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顯示裝置、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所述顯示裝置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觸控結構和第二觸控結構形成電容觸控結構,所述第三觸控結構為電磁觸控結構,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分別位于第一基板的內側、第一基板的外側、第二基板內側或者第二基板外側,并且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不位于同一層并且之間間隔有絕緣層。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裝置為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位于第一基板外側的上偏光片和位于第二基板外側的下偏光片。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還可以分別位于上偏光片的外側或下偏光片外側,并且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不位于同一層。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觸控結構、第二觸控結構和第三觸控結構由透明導電材料形成。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第一基板的內側的觸控結構和液晶顯示裝置的公共電極層為同一層。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偏光片和/或下偏光片包括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處,所述位于上偏光片和/或下偏光片朝向液晶顯示裝置的一側的設置有引腳,所述引腳用于向觸控結構傳輸驅動信號。
7.如權利要求1至6任一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一次掃描周期中,所述電磁觸控結構和電容觸控結構的掃描時間不重疊或者部分不重疊。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一次掃描周期中,所述形成于顯示裝置內部的觸控結構和顯示裝置的掃描時間不重疊或者部分不重疊。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觸控結構形成的電磁觸控結構位于顯示裝置的外部。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一次掃描周期中,所述形成于顯示裝置外部的觸控結構和顯示裝置的掃描時間重疊或者部分重疊。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觸控結構形成的電磁觸控結構位于顯示裝置的內部,并且在顯示裝置的掃描時間內,所述電磁觸控結構進行多次掃描。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電磁觸控結構進行第一次掃描時未接收到外置電磁筆返回的信號,則在該次掃描時間內,所述電磁觸控結構不再進行掃描。
【文檔編號】G06F3/044GK103941933SQ201310270785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6月28日
【發明者】盧峰, 馬駿 申請人:上海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 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