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扇模塊的制作方法【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于配置在一電子裝置的機殼內的風扇模塊,其包含一殼體、一扇葉組、一擋板及一調節件。殼體包含一第一殼件、一第二殼件及一第一殼件及第二殼件之間的側壁。第一殼件及第二殼件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入風口。側壁具有一出風口及一調節口。扇葉組設于殼體內。擋板設于側壁并適于開啟或封閉調節口。調節件以可移動方式設于擋板的一側,且適于抵靠擋板,調節件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間移動。當調節件自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時,調節件推抵擋板而使擋板的一端朝扇葉組偏移,使擋板與側壁產生一間隙,以增加進風量,提升散熱效率。【專利說明】風扇模塊【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關于一種風扇模塊,尤其是一種具有可調整進風口的風扇模塊。【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電子產品功能的提升,各個電子元件的發熱功率也隨之不斷提升。若不能有效地對各電子元件進行散熱,將易使電子產品的運算速率下降,甚至導致故障。因此,散熱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這散熱問題下降的現象在小型的電子產品中越顯重要,例如:筆記型電腦、掌上型電腦與手持式通訊裝置等。[0003]以一筆記型電腦為例,在散熱領域中,目前業界通常配置一散熱模塊來直接對發熱電子兀件進行散熱。目前筆記型電腦中的散熱模塊包括一風扇模塊(fanmodule)、一熱管(heatpipe)及一鰭片組(finassembly)所組成。熱管的一端與電子元件熱接觸,熱管的另一端與鰭片組熱接觸。散熱模塊藉由熱管將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傳遞至鰭片組上,并利用風扇運轉并吸入電子元件內的熱氣,以產生氣流與鰭片組熱交換。之后,將熱能排放到電子產品外,如此達到對發熱電子元件散熱的目的。[0004]—般適用于筆記性電腦內的風扇模塊為一離心式風扇模塊,固定設置于筆記性電腦內。風扇模塊主要包括一風扇、一上蓋、一側蓋以及一下蓋。風扇設置于上蓋及下蓋之間。上蓋及下蓋分別面對筆記型電腦的一上殼體及一下殼體。上蓋具有一入風口,上蓋及下蓋之間的側蓋具有一出風口。當風扇運轉產生一氣流時,風扇自上蓋的入風口吸入筆記性電腦內的熱氣至風扇模塊內,而后風扇內的氣流自出風口排出。藉由上述的運作方式可帶走筆記性電腦內的熱氣,以帶走筆記性電腦內的電子元件所產生的熱量。[0005]然而,目前的電子產品皆朝向輕薄化的設計。故而為達到輕薄化設計的目的,筆記性電腦的上殼體及下殼體的間距將縮短。如此,筆記性電腦內的上殼體及下殼體分別緊鄰于風扇模塊的上蓋及下蓋,上殼體及下殼體將阻擋入風口的氣流道。當氣流道被阻擋時,進入風扇模塊的氣流量將銳減,造成風扇模塊的散熱效能降低。當風扇模塊的散熱效能降低時,筆記性電腦內的電子元件所產生的熱量將無法有效排出,使電子元件的溫度升高,進而可能導致筆記性電腦的運算速率降低,甚至故障。另外,當各種筆記性電腦間的上殼體及下殼體間距不同時,往往需要設計不同的風扇模塊以對應不同的筆記性電腦。這種因機種而改變的設計制造模式,將大幅增加生產風扇模塊的成本。【
發明內容】[0006]鑒于上述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風扇模塊,藉以提升風扇模塊的散熱效率以及令風扇模塊可適用于各電子裝置機種。[0007]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公開一種風扇模塊,適于配置在一電子裝置的機殼內,該風扇模塊包含一殼體、一扇葉組、一擋板以及一調節件。殼體包含一第一殼件、一側壁及一第二殼件。側壁銜接于第一殼件及第二殼件之間,以共同構成一容置空間,第一殼件與第二殼件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入風口,側壁具有一出風口及一調節口。扇葉組設于容置空間。擋板設于側壁,并適于開啟或封閉調節口。調節件以可移動方式設于擋板的一側,且適于抵靠擋板,調節件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間移動,當調節件自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時,調節件推抵擋板而使擋板的一端朝扇葉組偏移,使擋板與側壁產生一間隙。[0008]基于上述實施例公開的風扇模塊,藉由調節件沒入插槽,擋板被調節件推抵而移動,產生或增加擋板與側壁之間的間隙,以調整調節口的進風量。是以,相較于現有技術而言,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風扇模塊,可根據調節件沒入插槽的程度,產生或增加擋板與側壁之間的間隙,進而增加調節口的進風量,以提升風扇模塊的散熱效率。再者,本發明的風扇模塊,可根據不同厚薄種類的電子裝置調整進風量,故可適用于各種電子裝置,從而不需設計與制造各型態的風扇模塊。是故,本發明的風扇模塊亦解決了無法一以適用于各電子裝置機種的問題,進而達到降低成本的功效。[0009]以上的關于本【
發明內容】的說明及以下的實施方式的說明系用以示范與解釋本發明的精神與原理,并且提供本發明的專利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更進一步的解釋。【專利附圖】【附圖說明】[0010]圖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立體示意圖。[0011]圖2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分解示意圖。[0012]圖3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圖。[0013]圖4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分解示意圖。[0014]圖5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調節件及擋板的第一作動圖。[0015]圖6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調節件及擋板的第二作動圖。[0016]圖7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調節件及擋板的第三作動圖。[0017]其中,附圖標記:[0018]10風扇模塊100殼體[0019]110第一殼件111入風口[0020]120側壁121出風口[0021]122調節口1221第一端[0022]1222第二端123插槽[0023]1231槽孔1232開口[0024]130第二殼件131入風口[0025]140容置空間141壓縮區[0026]200扇葉組210轉軸[0027]220葉片300擋板[0028]310固定端320自由端[0029]400調節件410承靠斜面[0030]50電子裝置的機殼51插槽[0031]511槽孔[0032]512開口[0033]Dl第一間隙[0034]D2第二間隙[0035]LI第一長度[0036]L2第二長度[0037]L3第三長度【具體實施方式】[0038]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的詳細特征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并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權利要求保護范圍及附圖,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的目的及優點。以下的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的范疇。[0039]本發明提供一風扇模塊,適于配置在一電子裝置的機殼內,以排除電子裝置內的熱氣。在本實施例中,風扇模塊為一離心式風扇模塊,電子裝置為一筆記型電腦,但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其他實施例中,電子裝置可以是個人數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平板電腦(tabletcomputer)、家用型游戲機或是其他種追求小型化或薄型化的運算裝置。[0040]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3,其中圖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圖。[0041]本實施例的風扇模塊10包含一殼體100、一扇葉組200、一擋板300以及一調節件400。殼體100用以保護風扇模塊10內的元件,以避免風扇模塊10內的元件直接暴露于外界。殼體100包含一第一殼件110、一側壁120及一第二殼件130。第一殼件110與第二殼件130系對立設置而保持一距離。第一殼件110具有一入風口111,入風口111貫穿第一殼件110。在本實施例及其他部分的實施例中,第二殼件130也可具有另一入風口131,此入風口131亦貫穿第二殼件130。側壁120銜接于第一殼件110及第二殼件130之間,以使第一殼件110、第二殼件130及側壁120共同構成一容置空間140。側壁120具有一出風口121及一調節口122。出風口121位于側壁120的一側。在本實施例及其他部分的實施例中,調節口122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1221與一第二端1222。在本實施例及其他部分的實施例中,側壁120更具有一插槽123。插槽123自第一殼件110朝第二殼件130延伸。插槽123具有一槽孔1231以及一開口1232。槽孔1231面向殼體100外,而開口1232面向容置空間140。然而,插槽123的設置位置非用以限定本發明。請參閱圖4,其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分解不意圖。在其他實施例中,風扇模塊10設置于一電子裝置的機殼50上,機殼50包括一插槽51,插槽具有一槽孔511以及一開口512。槽孔511面向殼體100外,而開口522面向容置空間140。[0042]請回到圖1至圖3。在本實施例中,扇葉組200設于容置空間140內。更進一步來說,扇葉組200具有一組葉片220以及一轉軸210,葉片220環繞設置于轉軸210的側邊。扇葉組200為離心式設計,故轉軸210的軸心非設置于殼體100的中央。換句話說,扇葉組200四周與側壁120之間距離非為一固定值。在本實施例及其他部分的實施例中,容置空間140內定義出一壓縮區141,壓縮區141中的側壁120與扇葉組200之間的間距較小。藉此,當風扇模塊10運轉時,壓縮區141內的氣流的流速較快而使得氣流壓力會小于殼體100外的大氣壓力。調節口122位于壓縮區141。故當風扇模塊10運轉時,扇葉組200可藉由調節口122吸入外界的氣流。[0043]擋板300設于側壁120,并且擋板300適于開啟或封閉調節口122。進一步來說,擋板300具有一固定端310及一自由端320。固定端310及自由端320彼此相對。固定端310固定于側壁120并且固定端310鄰近調節口122的第一端1221,固定端310可藉由粘貼或鎖附的方式固定于側壁120上,但固定端310的固定方式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其他實施例中,固定端310可藉由其他方式固定于側壁120上。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自由端320自固定端310延伸至第二端1222,且自由端320可藉由外力而相對于側壁120移動。再者,擋板300介于調節口122及扇葉組200之間,但擋板300的設置位置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其他實施例中(未繪示),擋板可設置于殼體外,即擋板介于調節口及外界空間之間。同時固定端可固定于側壁的外側,如此亦達到本發明的功效。是故,藉由上述可移動式擋板的結構,可調整外界空氣經由調節口122直接進入容置空間140的一氣流道截面積大小。[0044]在本實施例中,調節件400以可移動方式設于300擋板的一側并適于抵靠擋板300。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調節件400以可移動的方式自槽孔1231插入插槽123,以抵靠位于插槽123旁的擋板300。請同時參照圖2、圖3及圖6,圖6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10的調節件400及擋板300的第二作動圖。更詳細來說,調節件400為一錐狀體,調節件400的外徑朝沒入插槽123的方向縮減,且調節件400具有一承靠斜面410,承靠斜面410適于抵靠于擋板300的邊緣。另外,當調節件400位于插槽123內時,調節件400的一部分體積系突出于插槽123的開口1232外,且調節件400的承靠斜面410抵靠于擋板300。調節件400的另一部分體積系可卡合于插槽123內。然而,調節件400的形狀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其他實施例中,調節件400可為插梢、凸輪、螺絲或齒輪,亦可達到本發明的功效。[0045]以下介紹本發明中調節件400調整調節口122大小的作動方式。調節件400相對于插槽123具有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及一第三位置。首先,請參照圖5,圖5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的調節件及擋板的第一作動圖。由圖所示,調節件400位于第一位置時,調節件400面對槽孔1231且調節件400尚未沒入插槽123,且調節件400未接觸于擋板300。同時,擋板300遮蔽調節口122。調節件400露出于插槽123的長度為第一長度LI。[0046]接著,請參照圖6。由圖所示,調節件400自第一位置朝沒入插槽123的方向而移動至第二位置,即調節件400逐漸沒入插槽123,調節件400推抵擋板300而使擋板300的自由端320朝扇葉組200位移,使擋板300的自由端320與側壁120之間產生一間隙(圖中所示的第一間隙Dl)。也就是說,調節件400經由槽孔1231進入插槽123內,調節件400的一部分體積自開口1232突出于容置空間140,藉以推抵擋板300。由于擋板300的固定端310已固定于側壁120,因此只有擋板300的自由端320藉由調節件400的推抵而朝扇葉組200位移。自由端320與側壁120之間的間隙相較于第一位置時已擴大,以使外界氣流可自調節口122進入容置空間140。此外,調節件400露出于插槽123的長度為第二長度L2。圖5的第一長度LI大于圖6的第二長度L2。由此可知,調節件400可于插槽123內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間移動[0047]之后,請參照圖7,圖7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風扇模塊10的調節件400及擋板300的第三作動圖。如圖所示,調節件400自第二位置繼續朝沒入插槽123的方向而移動至第三位置。因為調節件400的外徑朝沒入插槽123的方向縮減,故調節件400的一部分體積繼續推抵擋板300而使擋板300的自由端320繼續朝扇葉組200位移,進而再增加自由端320與側壁120之間的間隙(圖中所示的第二間隙D2)。相較于圖6,圖7的第二間隙D2大于第一間隙D1,以增加外界氣流自調節口122流進入殼體100內的氣流量。除此之外,調節件400露出于插槽123的長度為第三長度L3。圖6的第二長度L2系大于圖7的第三長度L3。[0048]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3,本發明公開的風扇模塊10可設于一電子裝置(未繪示)內,風扇模塊10的入風口111,131分別朝向一上殼(未繪不)與一下殼(未繪不),風扇模塊10的出風口121暴露于電子裝置外。當風扇模塊10運轉而扇葉組200轉動時,外界的氣流可自入風口111,131以及調節口122進入殼體100內。而后氣流再自出風口121排出。如此,風扇模塊10可帶走電子裝置內的氣流至外界。[0049]于現有技術中,當電子裝置的上殼與下殼之間的厚度越薄時,電子裝置的上殼與下殼易阻擋第一殼件110的入風口111與第二殼件130的入風口131的氣流道,進而降低風扇模塊10的散熱效率。因此,為解決上述風扇模塊10的散熱效率的問題,本發明公開的風扇模塊10設于電子裝置的機殼(未繪示)內,在組裝時,可根據電子裝置的機殼的上殼(未繪示)與下殼(未繪示)之間的間距,藉由上殼抵壓調節件400,以使調節件400朝沒入插槽123的方向移動,增加擋板300的自由端320與側壁120之間的間隙,藉以增加經由調節口122進入殼體100內的氣流。因此,當電子裝置的上殼與下殼之間的厚度越薄時,可同步地增加自由端320與側壁120之間的間隙,以增加入風量,進而提升風扇模塊10的散熱效率。[0050]在上述本發明公開的實施例中,調節件400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系敘述調節件400相對于插槽123的位置,以說明調節件400推動擋板300的作動方式,但非用以明確定義調節件400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0051]綜合上述本發明所公開的實施例,風扇模塊設置調節口于側壁,調節件及其插槽設置于調節口旁,擋板的固定端固設于側壁及鄰近第一端,擋板的自由端位于調節口處。藉由調節件沒入插槽時,擋板被調節件推抵而移動,以增加擋板的一端(自由端)與側壁之間的間隙,進而調整調節口的進風量。是以,相較于現有技術而言,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風扇模塊,可根據調節件沒入插槽的程度,增加擋板的一端(自由端)與側壁之間的間隙,進而增加調節口的進風量,以提升風扇模塊的散熱效率。再者,本發明的風扇模塊,可根據不同厚薄種類的電子裝置調整進風量,故可適用于各種電子裝置,從而不需設計與制造各型態的風扇模塊。是故,本發明的風扇模塊亦解決了現有風扇模塊無法一以適用于各電子裝置機種的問題,進而達到降低成本的功效。【權利要求】1.一種風扇模塊,適于配置在一電子裝置的機殼內,其特征在于,該風扇模塊包含:一殼體,包含一第一殼件、一側壁及一第二殼件,該側壁銜接于該第一殼件及該第二殼件之間,以共同構成一容置空間,該第一殼件與該第二殼件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入風口,該側壁具有一出風口及一調節口;一扇葉組,設于該容置空間;一擋板,設于該側壁,并適于開啟或封閉該調節口;以及一調節件,以可移動方式設于該擋板的一側,且適于抵靠該擋板,該調節件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間移動,當該調節件自該第一位置朝向該第二位置移動時,該調節件推抵該擋板而使該擋板的一端朝該扇葉組偏移,使該擋板與該側壁產生一間隙。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插槽,設置于該側壁與該電子裝置的機殼其中之一,該插槽由該第一殼件朝該第二殼件方向延伸,該調節件以可移動方式插設于該插槽,該調節件于該插槽在該第一位置及該第二位置間移動。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調節件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調節件尚未沒入該插槽,該調節件位由該第一位置往該第二位置移動時,該調節件逐漸沒入該插槽。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調節件為一錐狀體,該調節件的外徑朝沒入該插槽的方向縮減。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插槽具有一開口,該開口面向該扇葉組,當該調節件位于該插槽內時,該調節件的一部分體積突出于該開口外而抵靠于該擋板。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調節口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而該擋板具有相對的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該固定端固定于該側壁并鄰近該第一端,該自由端延伸至該第二端。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當該調節件自該第一位置朝向該第二位置移動時,該調節件系推抵該擋板,使該擋板的該自由端朝該扇葉組位移。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調節件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擋板遮蔽該調節口。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擋板介于該調節口及該扇葉組之間,而該扇葉組為一離心式扇葉。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調節件設有一承靠斜面,該承靠斜面抵靠于該擋板的邊緣。【文檔編號】G06F1/20GK103796483SQ201210428282【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申請日期:2012年10月31日優先權日:2012年10月31日【發明者】江孟龍申請人:英業達科技有限公司,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