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
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觸控點檢測技術,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時至今日,觸控已經成為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數據輸入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觸控方式也由剛開始的單點觸控演變為多點觸控,甚至還想在多點觸控時利用具有不同接觸面積的多種接觸物體來進行不同的觸控操作。
有許多研究試著同時在電容式觸控面板上使用筆尖與手指進行觸控操作。然而, 尖細的筆尖與手指在點壓面板時所回饋的能量變化差距甚大,若針對筆尖設計檢測能量變化,則手指按壓時所檢測到的能量變化范圍會很大,進而衍生出精確度與線性度上的問題; 而若針對手指設計檢測能量變化,則筆尖按壓時的能量變化就幾乎無法察覺。或有人將筆尖的面積增加以加強能量變化的幅度,但隨著筆尖的面積增加,原本以筆尖觸控而達到精細控制的目的也將無法達成。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出一種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其檢測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以判斷是否有觸控點存在。當檢測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而判斷有一個以上的觸控點存在,且其中有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小于第一預設值時,就將面積小于第一預設值的觸控點判斷為第一類型觸控點;另一方面,當觸控點中有至少一個的面積大于第二預設值時,則將面積大于第二預設值的觸控點判斷為第二類型觸控點,并在后續啟動檢測第二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及根據檢測結果而得到第二類型觸控點的坐標位置。其中,第一預設值小于第二預設值,第二有效值高于第一有效值。
由一第一方向循序檢測該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并且由不同于該第一方向循序檢測該第二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
在判斷存在該第一類型觸控點時,還設定一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為真;否則就將該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設定為偽。
在判斷存在該第二類型觸控點時,還設定一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為真,否則就將該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設定為偽。
還包括
當不存在該第二類型觸控點,則不啟動檢測該第二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的相關操作。
還包括
當判斷存在該第一類型觸控點時,還根據檢測該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的結果而得到該第一類型觸控點的坐標位置。
還包括
當不存在該第二類型觸控點,則再次檢測該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以判斷是否有一個以上的觸控點存在。
本發明提出另一種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適于檢測具有多個觸控感應元件的觸控裝置是否受到觸控。此一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先取得通過檢測觸控感應元件而得的第一基礎檢測結果,并以第一放大倍率處理第一基礎檢測結果而得到對應的第一掃描結果。當第一掃描結果中沒有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大于某一個預設值時,就以第一掃描結果來判定屬于第一類型觸控點的觸控點的坐標位置。而當第一掃描結果中有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大于前述的預設值時,則進一步取得通過檢測觸控感應元件而得的第二基礎檢測結果,的后以第二放大倍率處理第二基礎檢測結果而得到對應的第二掃描結果,最后再以該一掃描結果來判定屬于第一類型觸控點的觸控點的坐標位置,并以第二掃描結果來判定屬于第二類型觸控點的觸控點的坐標位置。
由一第一方向掃描該些觸控感應元件而得到該第一基礎檢測結果并且由不同于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掃描該些觸控感應元件而得到該第二基礎檢測結果。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 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IA與圖IB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執行步驟流程圖。
圖2A為利用手指進行觸控并以第一有效值為基準進行判斷而得的能量變化分布示意圖。
圖2B為利用筆尖進行觸控并以第一有效值為基準進行判斷而得的能量變化分布示意圖。
圖2C為利用手指進行觸控并以第二有效值為基準進行判斷而得的能量變化分布示意圖。
圖2D為利用筆尖進行觸控并以第二有效值為基準進行判斷而得的能量變化分布示意圖。
圖3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在設定存在第一類型觸控點并取得坐標位置時的流程圖。
圖4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在設定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時的流程圖。
圖5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執行步驟流程圖。
圖6A與圖6B為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的執行步驟流程圖。
其中,附圖標記
210,240 :手指觸碰處以及附近區域
212 :手指觸碰處的較外圍區域
214、242 :手指觸碰處的最外圍區域
220、260 :筆尖觸碰處
222,262 :筆尖觸碰處的外圍區域
SlOO S116 :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執行步驟
S302 S306 :設定存在第一類型觸控點并取得坐標位置時的執行步驟
S402 S404 :設定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時的流程圖
S500 S514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執行步驟
S602 S636 :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執行步驟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IA與圖1B,其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執行步驟流程圖。在本實施例中,首先進行觸控掃描以擷取相對應的第一掃描結果(步驟S100),接下來再判斷第一掃描結果之中是否存在著位于預設值(后稱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步驟S102),以判斷是否存在觸控點,所述的能量可以是電容值或者電阻值等可檢測觸控面板的能量變化,但不以此為限。
具體來說,假設使用筆尖觸碰觸控裝置的面板時會在掃描結果中造成最大約10 單位左右的能量變化,另假設使用手指觸碰觸控裝置的面板時會在掃描結果中造成最大約 1000單位左右的能量變化,那么第一有效值就可以設定為10單位,而且這個第一有效值會被用作此次檢測能量變化時的上限。此外,在某一個程度以下的能量變化會被視作噪聲而不是因觸碰而產生的能量變化,而在此實施例中則假設低于5%的能量變化則被視作噪聲。 換言之,即使有超過10單位的能量變化,在步驟S102中仍然只會將此能量變化視為是10 單位的能量變化;而能量變化在O. 5單位以下(10單位的5%)者,則會被視為沒有觸碰,換言之,第一有效值的有效范圍是介于O. 5 10單位。
請合并參照圖2A與圖2B,其分別為利用手指與筆尖進行觸控,并以前述的第一有效值為基準進行判斷而得的能量變化分布示意圖。如圖2A所示,由于手指的接觸面積較大且造成的能量變化也比較大,所以在手指觸碰處以及附近區域210 (較密斜線區)都會造成 10單位以上的能量變化;在較外圍的區域212(交叉斜線區)也會造成約O. 5單位以上到 10單位以下,足可辨識的能量變化;而在最外圍的區域214(較疏斜線區)則將造成O. 5單位以下的能量變化。相反的,如圖2B所示,由于筆尖的接觸面積較小且造成的能量變化也比較小,所以在筆尖觸碰處220將會造成O. 5單位以上到10單位以下的能量變化,而在外圍區域222 (斜線區)則可能只產生O. 5單位以下的能量變化。
只要觸碰的壓力大于一臨界值,在步驟S102中就可以找到至少一個位于第一有效值的有效范圍之間的能量變化(也就是超過O. 5單位的能量變化);或者說,只要觸碰的壓力大于一臨界值,就可以產生至少一個觸控點。而若是在步驟S102中無法找到位于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那么就表示在觸控裝置上沒有觸控點存在。此時流程就會回到步驟SlOO以重新進行掃描。相反的,假若在步驟S102中找到一個以上位于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那么流程就會進入步驟S104以判斷觸控點的類型。
正如圖2A與圖2B所示,由于第一有效值設定的比較低,所以可以較為準確地找到筆尖所指的坐標位置,例如此實施例中的筆尖觸碰處220 ;相對的,手指的觸碰則會因為足以辨識的能量變化區域范圍較大(包括區域210與區域212),所以很難找出準確的坐標位置。有鑒于此,在步驟S104中就會根據觸控點的面積進行區隔,來判斷究竟這一個觸控點是屬于第一類型的觸控點(使用筆尖進行觸碰)或屬于第二類型的觸控點(使用手指進行觸碰)。如前所述,由于兩類物體所造成的能量變化差距很大,因此只要選擇好恰當的第一有效值,就可以造成兩者在可辨識能量變化的區域范圍的面積上有明顯的差距。據此,可以設定一個預設值(后稱第一預設值),使筆尖所產生的觸控點的面積能固定小于此第一預設值,并使手指所產生的觸控點的面積能固定大于此第一預設值。如此一來,若在步驟S104 的判斷下發現觸控點的面積小于第一預設值,則此觸控點就會是第一類型的觸控點,因此就使流程進入步驟S106 ;相對地,若在步驟S104的判斷下發現觸控點的面積不小于第一預設值,則此觸控點就會是第二類型的觸控點,因此就使流程進入步驟S108。
必須說明的是,此處雖然僅以第一預設值作為觸控點區域的分隔,但在其他的做法中,也可以以觸控點面積小于第一預設值做為一個分類標準而定義出第一類型觸控點, 另外再以觸控點面積大于另一個預設值(后稱第二預設值)做為一個分類標準而定義出第二類型觸控點。在這種做法中,第二預設值應大于第一預設值,如此才不會出現判斷上的混亂。
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06當判斷存在第一類型觸控點時,根據檢測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的結果設定實際上存在第一類型觸控點,并且取得目前這一個第一類型觸控點的坐標位置。請參照圖3,其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在設定存在第一類型觸控點并取得坐標位置時的流程圖。如圖3所示,在運作時可以通過步驟S302先判斷某一個標記(后稱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是否為真來決定后續操作,所述的觸控點檢測標記是用來判定是否存在觸控點,若有觸控點則為真值,反之則為偽值。其中,這一個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為真(True)的時候,表示在觸控裝置上存在著第一類型觸控點;相對地,當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為偽(Fal se)的時候,則表示在觸控裝置上不存在第一類型觸控點。于是,若在步驟S302判斷出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為偽,則流程進入步驟S304以設定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為真,接下來再使流程進入步驟S306以取得目前這一個觸控點(第一類型觸控點)的坐標位置。若在步驟S302判斷出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為真,則流程可以直接進入步驟S306以取得目前觸控點的坐標位置。
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知,實際上可以不需要進行步驟S302的判斷而采用每次都設定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為真的做法。也就是說,從步驟S104之后直接進入步驟 S304,然后再接步驟S306。這樣的好處是減少一個判斷的流程,但缺點在于必須重復無條件的對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進行寫入真值的操作。
請再度參照圖IA與圖1B,當在步驟S104判斷出目前觸控點的面積不小于第一預設值的時候,流程將會進入步驟S108以設定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關于步驟S108的詳細流程請參照圖4。圖4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在設定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時的流程圖。如圖 4所示,在運作時可以通過步驟S402先判斷某一個標記(后稱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 的值是否為真來決定后續操作。其中,當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為真的時候,表示在觸控裝置上存在著第二類型觸控點;相對地,當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為偽的時候,則表示在觸控裝置上不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于是,若在步驟S402判斷出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為偽,則流程進入步驟S404以設定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為真,之后再使流程進入步驟S110。而若在步驟S402判斷出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為真,則流程直接進入步驟SllO以確認是否還有其他觸控點需要進行判斷。
類似的,如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知,實際上可以不需要進行步驟S402的判斷而采用每次都設定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為真的做法。也就是說,從步驟S104之后直接進入步驟S404。這樣的好處是減少一個判斷的流程,但缺點在于必須重復無條件的對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進行寫入真值的操作。
必須說明的是,前述只提到如何將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與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設定為真,而沒有特別提到如何將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與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設定為偽,這是因為將兩者的值設定為偽的操作并不一定會在步驟S106與步驟S108中進行。在一種實施例中,可以在步驟SlOO進行掃描的時候一并把兩個標記的值都設定為偽,之后經過步驟S106或步驟S108的處理,若有第一類型觸控點則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就會被設定為真,若有第二類型觸控點則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就會被設定為真;反過來說,假若沒有第一類型觸控點存在,則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就會被保持在偽,而若沒有第二類型觸控點存在,則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也會被保持在偽。在另一種實施例中,可以先利用計數器的方式來計算第一類型觸控點與第二類型觸控點的數量,之后再根據所計算的數量來決定如何設定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與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
請再度參考圖IA與圖1B,在經過步驟S106或步驟S108的處理之后,流程即進入步驟SllO以確認是否 所有的觸控點都已經經過步驟S104的處理。假如還有觸控點還沒有受到處理,則流程回到步驟S104以處理下一個觸控點面積的判斷;如果所有的觸控點面積都已經被步驟S104所判斷過,則流程進入步驟S112以進一步判斷是否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假如在步驟S108中使用了上述于判斷觸控點類型后對應設定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方式,那么在步驟S112中就可以通過取得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的值而得知是否存在有第二類型觸控點。在本實施例中,假若在步驟S112的確認下發現不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則流程直接結束;但是若在步驟S112的確認下發現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則必須進入后續流程如圖IB所示以處理第二類型觸控點的相關事宜。
當確認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之后,為了取得第二類型觸控點的精確坐標位置,需要經過再次掃描以獲取對應的第二掃描結果(步驟S114),之后經由觸控感應元件取得掃描結果并且經由處理器(圖未示)判斷而得知這些第二類型觸控點是否實質上存在,并可藉此得到這些第二類型觸控點的精確坐標位置(步驟S116)。其中,在步驟S116里可以通過判斷第二掃描結果中各觸碰點的面積大小而決定此觸碰點究竟是否就是屬于第二類型觸控點。換言之,有可能在步驟S112中判斷存在有第二類型觸控點,但在步驟S114根據第二有效值進行掃描而取得的第二掃描結果中,先前判斷的第二類型觸控點可能因為能量太低而被視為噪聲,則原先被判斷為第二類型觸控點的這一個觸控點就不是實質上存在的第二類型觸控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原先被判斷為第二類型觸控點的觸控點可能在第二掃描結果中仍然存在一個很大的面積,如此一來則有可能更進一步判斷此觸控點是否屬于另一種物件觸碰所產生的另一類型的觸控點。
在一種做法中,前述在步驟SlOO中會進行一次掃描,而在步驟SI 14中會進行另一次掃描。而且,對于XY軸都可以輸入掃描信號的觸控面板來說,可以米用在第一次掃描時從X軸輸入信號并從Y軸循序檢測信號(或者相反地,從Y軸輸入信號并從X軸循序檢測信號),并在第二次掃描時從Y軸輸入信號并從X軸循序檢測信號(或者相反地,從X軸輸入信號并從Y軸循序檢測信號)。由于前后兩次掃描時的信號是從不同方向的線路進行循序檢測,所以可以分別設計不同的檢測標準,例如設定不同的有效值,或者使用不同的信號放大增益值(Gain),藉此以能適當地調整容易被辨識的能量變化范圍。
在另外一種做法中,可以考慮提高前述作為標準的第一有效值,來改變掃描結果。 也就是說,同樣是以SlOO掃描而得的能量數據為基礎,但在步驟S114中將原本做為標準的第一有效值(例如10)提高為第二有效值(例如1000),則此時能量變化在50單位(也就是1000單位的5%)以下的部分將被視作噪聲。如此一來,所得出的掃描結果也將從圖2A 與圖2B所示的狀況對應變化為如圖2C與圖2D所示的狀況。請參考圖2C與圖2D,其分別為利用手指與筆尖進行觸控,并以前述的第二有效值為基準進行判斷而得的能量變化分布示意圖。如圖2C所示,雖然手指的接觸面積較大且造成的能量變化也比較大,但在改以第二有效值為基準進行判斷之后,可以發現在手指觸碰附近造成約50單位以上到1000單位以下的能量變化的區域240的面積比圖2A中的區域210與區域212的合并面積減少很多。 較外圍的區域242則表示能量變化在50單位以下被視為噪聲的區域,因此在判斷觸控點的坐標位置的時候,只有區域240對觸控點坐標位置的判斷有所影響,而區域242則對觸控點的判斷并無影響,所以改以第二有效值為基準來進行判斷,可以更精確的取得觸控點的坐標位置。另如圖2D所示,由于筆尖觸碰時所造成的能量變化大多在10單位以下,遠低于被視為噪聲的50單位能量變化的標準,所以無論是筆尖按壓處260或者是外圍的區域262,實際上都不會在此時被判斷為觸控點。
上述實施例只是提供了一種思路,但實際上可以有許多地方進行微小的調動。舉例來說,可以取消步驟S108與步驟SI 12針對是否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的記錄與判斷,并改為無論如何都進行步驟S114與步驟S116的操作以直接由此處來獲知是否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及其坐標位置。此外,在執行完步驟S116之后的結束只是表示一次完整掃描的流程完結而已,實際上對于持續運作的觸控裝置而言,在步驟S116之后應該以直接回到步驟SlOO 重新開始下一次掃描操作為佳。同樣的,在步驟S112判斷不存在第二類型觸控點之后的結束也只是表示一次完整掃描的流程完結而已,實際上來說也應該直接回到步驟SlOO重新開始下一次的掃描操作為較佳的選擇。
接下來請參照圖5,其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執行步驟流程圖。在本實施例中,首先在步驟S500通過觸控裝置中的觸控感應元件而取得第一基礎檢測結果;之后會以一個放大倍率(后稱第一放大倍率)來對第一基礎檢測結果進行放大處理,并藉此而得到相對應的第一掃描結果,并將此第一掃描結果暫存到一組寄存器中(步驟S502)。接下來, 在步驟S504中會利用前述的第一掃描結果來判定是否有任何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大于某一個預設值(例如,前一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預設值)。假若沒有任何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大于預設值,則直接以第一掃描結果來判定第一類型觸控點的坐標位置(步驟S506),并將判斷所得的觸控點的坐標位置輸出(步驟S514);相對的,假若找到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大于預設值,則除了同樣要進行步驟S506以判定第一類型觸控點的坐標位置之外,還要進行另一次的觸控感應元件掃描以藉此取得第二基礎檢測結果(步驟S508)。類似的,第二基礎檢測結果會被另一個放大倍率(后稱第二放大倍率)加以放大,并藉此得到相對應的第二掃描結果(步驟S510)。此第二掃描結果會被用來判定第二類型觸控點的坐標位置(步驟 S512),而且判定出來的第二類型觸控點的坐標位置會跟在步驟S506中判定得到的第一類型觸控點的坐標位置一起被輸出以作為后續處理之用(步驟S514)。所述的觸控點的坐標位置的判定可以有多種方法例如是選取受到觸控點的平均值或者是根據受到觸控點進行差分運算來得到較無噪聲干擾的坐標位置。
誠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知,以上的實施方式中存在許多細節的可變化性。舉例來說,在步驟S504判定是否有任何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大于第一預設值的時候,也可以一并判斷是否存在著觸控點,一旦判定不存在任何觸控點,則流程可以直接進入步驟S514以回報沒有任何觸控點存在,而不需要進行步驟S506飛512的操作。再舉例來說,當要得到第一基礎檢測結果與第二基礎檢測結果時,對于觸控感應元件的掃描可以是從同一個方向來進行,但是也可以是從不同方向,如前一個實施例一樣,米用在第一次掃描時從X軸輸入信號并從Y軸循序檢測信號(或者相反地,從Y軸輸入信號并從X軸循序檢測信號),并在第二次掃描時從Y軸輸入信號并從X軸循序檢測信號(或者相反地,從X軸輸入信號并從Y軸循序檢測信號)的方式來進行。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依照前述概念進行設計,在整體處理方式不變的前提下,使用不同的實際設計來完成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然此等變化極為繁復,為簡潔說明內容,在此不多加說明。
接下來請參照圖6A與圖6B,其為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的執行步驟流程圖。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第一類型觸控點以筆尖觸控點代入,而第二類型觸控點則是以手指觸控點代入,來欲使實施例更為清楚,方便進行對應的設計。
如圖6A與圖6B所示,首先先進行一次筆觸掃描,并將掃描結果存入第一緩沖區中 (步驟S602)。所謂的筆觸掃描,意思就是以判斷是否有筆尖觸碰為要的掃描方式,其詳細執行方法可以參考圖I所示的實施例中對應于第一類型觸控點取得的相關部分以及現有的各項掃描技術,在此不多說明;相對的,后續將提到的手指掃描,意思就是以判斷是否有手指觸碰為要的掃描方式,其詳細執行方法同樣可以圖I所示的實施例中對應于第二類型觸控點取得的相關部分以及現有的各項掃描技術。
接下來將取出最近掃描的結果(步驟S604)。也就是說,若最近的掃描結果是儲存在第一緩沖區中,就從第一緩沖區中讀取對應的數據;而若最近的掃描結果是儲存在另外的緩沖區,例如是第二緩沖區中,那么就從第二緩沖區中讀取對應的數據。在讀取數據之后,將先根據此份數據來判斷是否有筆尖觸碰(步驟S606)。假若有筆尖觸碰,則設定筆尖觸控判斷標記的值為1,或稱設定其值為“真”(步驟S608);相對的,假若沒有筆尖觸碰,則設定筆尖觸控判斷標記的值為0,或稱設定其值為“偽”(步驟S610)。接下來,同樣利用由步驟S604所讀出的數據來判斷是否有手指觸碰(步驟S612)。假若有手指觸碰,則設定手指觸控判斷標記的值為I (步驟S614),并設定接下來要進行手指掃描(步驟S616);相對的,假若沒有手指觸碰,則設定手指觸控判斷標記的值為O (步驟S618),并設定接下來要進行筆觸掃描(步驟S620)。
在前述步驟S616或S620設定完成之后,接下來就開始依據設定的掃描方式來進行另一次的掃描,且逐步將掃描所取得的掃描結果存入第一緩沖區之外的第二緩沖區中(步驟S622)。在步驟S622進行掃描并儲存數據于第二緩沖區的同時,可以同步進行步驟S624以根據先前所設定的筆尖觸控判斷標記的值來決定后續的處理流程變化(步驟S624)。假若在步驟S624中判斷出筆尖觸控判斷標記的值為1,則利用自第一緩沖區中所讀取的數據,配合觸控點判斷機制例如是處理器來獲取各筆尖觸控點的坐標位置(步驟 S626)。而當步驟S624判斷出筆尖觸控判斷標記的值為0,或者在進行完步驟S626的操作之后,流程將進入步驟S628以根據先前設定的手指觸控判斷標記的值來決定后續的處理流程變化。
假若在步驟S628中判斷出手指觸控判斷標記的值為0,就可以直接輸出先前所找到的筆尖觸控點的坐標位置(步驟S630)并結束流程。在這種狀況下,先前于步驟S622進行掃描并儲存于第二緩沖區中的數據將被用來替代下一輪于步驟S604中所讀取的數據; 也就是說,步驟S622的操作相當于是下一次流程開始進行時的步驟S602的操作,而下一次流程中的步驟S604所讀取的數據所處的緩沖區也將是此次步驟S622掃描后所儲存的緩沖區。
假若在步驟S628中判斷出手指觸控判斷標記的值為1,則必須進一步讀取最近掃描的數據,也就是讀取步驟S622中掃描所得的掃描結果(步驟S632)。接下來則進行另一次的筆觸掃描(步驟S634)并儲存數據,且在進行此次筆觸掃描的同時,根據步驟S632所讀取的數據來取得各個手指觸控點的坐標位置(步驟S636)。當坐標位置找到之后,流程即進入步驟S630以同時提供先前取得的筆尖觸控點的坐標位置以及手指觸控點的坐標位置。在這種狀況下,先前于步驟S634進行掃描并儲存于緩沖區中的數據將被用來替代下一輪于步驟S604中所讀取的數據;也就是說,步驟S634的操作相當于是下一次流程開始進行時的步驟S602的操作,而下一次流程中的步驟S604所讀取的數據所處的緩沖區也將是此次步驟S634掃描后所儲存的緩沖區。
綜上所述,本發明利用針對第一類型觸控點的掃描所取得的數據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針對第二類型觸控點的掃描,此外并利用不同的參數來進行不同類型觸控點的掃描操作,因此可以簡單的獲得不同類型觸控點的準確坐標位置。再者,只有在需要進行第二類型觸控點的掃描時才啟動對應的掃描操作,這樣也可以在特殊狀況下減少掃描的次數,達到節能節時的效果。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變更與修改,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的以權利要求書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檢測一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 根據檢測該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的結果,判斷是否有觸控點存在; 當有一個以上的觸控點存在,且其中有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小于一第一預設值,則判斷面積小于該第一預設值的觸控點為一第一類型觸控點; 當有一個以上的觸控點存在,且其中有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大于一第二預設值,則判斷面積大于該第二預設值的觸控點為一第二類型觸控點; 當存在該第二類型觸控點,則啟動檢測一第二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以及 根據檢測該第二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的結果,判斷該第二類型觸控點是否實際存在, 其中,該第二有效值高于該第一有效值。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一第一方向循序檢測該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并且由不同于該第一方向循序檢測該第二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斷存在該第一類型觸控點時,還設定一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為真;否則就將該第一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設定為偽。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斷存在該第二類型觸控點時,還設定一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為真,否則就將該第二類型觸控點檢測標記設定為偽。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當不存在該第二類型觸控點,則不啟動檢測該第二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的相關操作。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當判斷存在該第一類型觸控點時,還根據檢測該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的結果而得到該第一類型觸控點的坐標位置。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當不存在該第二類型觸控點,則再次檢測該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以判斷是否有一個以上的觸控點存在。
8.一種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適于檢測一觸控裝置是否受到觸控,其特征在于,該觸控裝置包括多個觸控感應元件,該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包括 取得檢測該些觸控感應元件所得的一第一基礎檢測結果; 以一第一放大倍率處理該第一基礎檢測結果而得到對應的一第一掃描結果; 當該第一掃描結果中沒有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大于一預設值時,以該第一掃描結果來判定屬于一第一類型觸控點的觸控點的坐標位置;以及 當該第一掃描結果中有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大于該預設值時,所執行的操作包括 取得檢測該些觸控感應元件所得的一第二基礎檢測結果; 以一第二放大倍率處理該第二基礎檢測結果而得到對應的一第二掃描結果;以及 以該第一掃描結果來判定屬于該第一類型觸控點的觸控點的坐標位置,并以該第二掃描結果來判定屬于一第二類型觸控點的觸控點的坐標位置。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一第一方向掃描該些觸控感應元件而得到該第一基礎檢測結果并且由不同于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掃描該些觸控感應元件而得到該第二基礎檢測結果。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多類物體觸控點檢測方法,其檢測第一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以判斷是否有觸控點存在。當有一個以上的觸控點存在,且其中有一個觸控點的面積小于第一預設值時,將面積小于第一預設值的觸控點判斷為第一類型觸控點;另一方面,當觸控點中有至少一個的面積大于第二預設值,則將面積大于第二預設值的觸控點判斷為第二類型觸控點,并在后續啟動檢測第二有效值以下的能量變化及根據檢測結果而得到第二類型觸控點的坐標位置。其中,第一預設值小于第二預設值,第二有效值高于第一有效值。
文檔編號G06F3/041GK102981671SQ20121041811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6日
發明者林錦銘, 周信國, 許育民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