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線通信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備在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系統中使用的標簽的天線結構的無線通信裝置,特別涉及能夠多頻共用的無線通信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自動識別以及管理人、物品的RFID系統正在迅速普及。在從RFID系統中使用的天線輻射的電磁場中有準靜電場、感應場、以及輻射場這三個場。它們的場強度分別與從天線起的距離的3次方、從天線起的距離的2次方、以及從天線起的距離的I次方成反比例。當根據該觀點對RFID系統的通信方式進行分類時,大體分為使用LF波段、HF波段的感應場的感應場耦合方式,和使用數百MHz以上(UHF波段、微波波段等)的輻射場的輻射場稱合方式。針對前者的感應場耦合方式,利用LF波段的125kHz 135kHz波段的RFID系統從1980年代左右起就在工廠的FA(Factory Automation,工廠自動化)領域中利用。此外,利用HF波段的13. 56MHz波段的RFID系統在入退室、入退場安全管理、公共汽車、鐵路等的公共交通機構的費用細算等中廣泛地實際應用。另一方面,后者的輻射場耦合方式使用433MHz波段、860MHz 960MHz、2. 45GHz波段的頻率,與前者相比通信距離長,主要在物流管理、生產工廠的部件管理等的用途中開始實際應用。但是,現在是前者的感應場耦合方式,特別是HF波段RFID系統最廣泛地普及。在這樣的狀況下,存在以下的迫切希望,即想在原樣保持現有的HF波段RFID系統的基礎上新導入UHF波段RFID系統。在這樣的情況下,當考慮用戶的便利性時,不希望用戶擁有各個RFID系統用的多個RFID標簽,而希望以I個標簽來應對多個RFID系統。根據這樣的背景,近年來正在推進能夠在HF波段RFID系統和UHF波段RFID系統的雙方利用的卡型RFID標簽的研究開發。作為一個例子,提出了在卡上形成的HF波段通信用線圈導體的內側形成UHF波段通信用偶極子天線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非專利文獻I)。S卩,作為在I枚卡內配置HF波段通信用線圈和UHF波段通信用天線的方法,如專利文獻I和非專利文獻I記載的那樣,大體區分為以下2個方法,即在HF波段用線圈的內側配置UHF波段用天線的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在HF波段用線圈的外側配置UHF波段用天線的方法。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4-240899號公報。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 I K. S. Leong, M. L. Ng, and P. H. Cole, "Miniaturization ofdual frequency RFID antenna with high frequency ratio〃2007 IEEE Antennas and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Digest, pp. 5475-5478, July 2007。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現有的無線通信裝置中,關于如專利文獻I和非專利文獻I那樣在HF波段用線圈的內側配置UHF波段用天線的方法,在非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 UHF波段的通信距離是大約2m。例如,在考慮將該標簽在車輛入退場管理中使用的情況下,該通信距離并不一定充分,需要通信距離的改善,在實用時存在不容易達成充分的通信距離的問題點。但是在非專利文獻I中僅記載了 UHF波段的通信距 離是大約2m,沒有記載增益或輻射效率等天線本身的性能。通信距離較大地依賴于與標簽天線連接的標簽集成電路(以下記為IC)的性能。假設如果在非專利文獻I的通信試驗中使用的天線的性能良好但使用的IC性能差的話,如非專利文獻I那樣在HF波段用線圈的內側配置UHF波段用天線的方法具有能夠使HF波段用線圈的開口面積在有限的卡尺寸內為最大的優點。因此,作為對于本發明作為目標的高性能HF波段/UHF波段共用卡型標簽的天線方式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本發明者們為了弄清該方法的有效性,進行了測定在HF波段用線圈的內側配置的HUF波段用偶極子天線的輻射效率的基礎實驗。圖31是表示在實驗中使用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結構的平面圖。在電介質基板91上形成線圈92,配置有利用曲折和頂部電容負載而小型化了的偶極子天線93。偶極子天線93的長度是0. 176 Ac,寬度是0.033 Ac。在這里,入c是無源UHF-RFID的世界頻帶(860MHz-960MHz)的中心頻率910MHz的空氣中波長。此外,針對線圈繞線的線寬度和線間隔,參考實用化了的非接觸ID卡(HF波段卡型RFID標簽)進行選定,卷繞數也參照實用化了的非接觸IC卡而設為3圈到6圈。圖32是表示圖31所示的UHF波段用偶極子天線93的輻射效率的測定結果的圖。橫軸表示以中心頻率910MHz標準化了的頻率,縱軸以dB單位表示輻射效率的測定值,例如輻射效率-IOdB相當于輻射效率10%。在偶極子天線93的周圍存在線圈92的情況下的輻射效率即使令卷繞數從3 (3圈)變化到6 (6圈)也是-7dB以下,與在偶極子天線93的周圍沒有線圈92的雙極單體(w/o線圈)的輻射效率相比劣化5dB以上。根據該實驗結果,可知在如專利文獻I和非專利文獻I那樣在HF波段用線圈的內側配置UHF波段用天線的方法中,難以實現高性能即通信距離長的UHF波段標簽。其原因在于,通過偶極子天線93和線圈92的電磁耦合在線圈導體上感應UHF波段電流,來自該感應電流的福射場與來自流到偶極子天線93的電流中的對向遠方的福射做出貢獻的電流(圖31的z方向的電流成分)的輻射場抵消,由此輻射電阻大幅減少。另一方面,作為其它的現有技術,在UH波段用線圈的外側配置UHF波段用天線的方法中,為了配置UHF波段用天線,需要減小HF波段用線圈的安裝面積。可是,HF波段的通信距離大致與線圈的面積成比例,減小HF波段用線圈的安裝面積有導致HF波段通信距離降低的問題。進而,在2個配置方法中,都產生HF波段用線圈和UHF波段用天線的相互干擾。為了減輕該相互干擾導致的通信距離降低,要求使兩天線導體間的距離分離某種程度,因此各天線的安裝面積進一步變小,存在可能招致通信距離的降低的問題。
本發明正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該無線通信裝置能夠盡可能大地確保各天線的安裝面積,具備RFID標簽功能,該RFID標簽功能具有與LF波段RFID系統(或HF波段RFID系統)和UHF波段RFID系統的各單體的通信距離同等的通信距離,對于LF波段RFID系統(或HF波段RFID系統)和UHF波段RFID系統能夠共用。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本發明的無線通信裝置,對應于第I頻帶和比所述第I頻帶頻率低的第2頻帶的各自的信號進行通信,其中,具備平板狀物體;第I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I頻帶的通信功能;第I導電性物體,連接于所述第I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一方;導電性物體組,由多個第2導電性物體構成,至少一個連接于所述第I集成電路的 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第2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2頻帶的通信功能;以及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卷繞起始側連接在所述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一方,并且卷繞終止側連接在所述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所述導電性物體組和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分別彼此形成在所述平板狀物體的相反面,在從所述平板狀物體的法線方向進行透視時,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一半以上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重疊。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無線通信裝置能夠發揮如下效果,該無線通信裝置能夠盡可能大地確保各天線的安裝面積,具有與LF波段RFID系統(或HF波段RFID系統)和UHF波段RFID系統的各單體的通信距離同等的通信距離,對于LF波段RFID系統(或HF波段RFID系統)和UHF波段RFID系統能夠共用。
圖I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上表面的結構的平面圖。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下表面的結構的平面圖。圖3是圖I和圖2的A-A’線剖面圖。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無線通信裝置的導電性物體6和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的電磁耦合的樣子的圖。圖5是表示從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無線通信裝置的集成電路4的輸入輸出端子觀察天線側的阻抗頻率特性Zl的特性圖。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無線通信裝置的輻射效率的圖。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無線通信裝置的x-z面和y_z面的輻射圖的計算結果的圖。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2頻率的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的輸入阻抗的計算結果的表。圖9是表示從上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I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10是表示從下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I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11是表示圖9和圖10的無線通信裝置的阻抗頻率特性Z2的特性圖。
圖12是表示從上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2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13是表示從下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2其它結構的平面圖。
圖14是表示圖12和圖13的無線通信裝置的阻抗頻率特性Z3的特性圖。圖1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上表面的結構的平面圖。圖1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下表面的結構的平面圖。圖17是表示從上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I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18是表示從下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I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19是表示從上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2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20是表示從下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2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21是表示從上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3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22是表示從下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3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2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上表面的結構的平面圖。圖24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下表面的結構的平面圖。圖25是表示從上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I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26是表示從下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I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27是表示從上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2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28是表示從下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2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29是表示從上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3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30是表示從下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3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31是表示在實驗中使用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結構的平面圖。圖32是表示圖31所示的UHF波段用偶極子天線的輻射效率的測定結果的圖。圖3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4和實施例I的無線通信裝置的輻射效率頻率特性的計算結果的圖。圖34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上表面的結構的平面圖。圖3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下表面的結構的平面圖。
圖36是表示從上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I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37是表示從下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I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38是表示從上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2其它結構的平面圖。
圖39是表示從下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2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40是表示從上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3其它結構的平面圖。圖41是表示從下表面觀察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第3其它結構的平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例I 實施例4進行說明。實施例I
針對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無線通信裝置參照圖I至圖14進行說明。圖I、圖2和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無線通信裝置的結構的圖。再有,在以下各圖中,同一符號表示同一或相當的部分。圖I是表示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上表面的結構的平面圖,圖2是表示卡型的無線通信裝置的下表面的結構的平面圖,圖3是圖I和圖2的A-A’線剖面。在圖I 圖3中,在本發明的實施例I的無線通信裝置中設置有電介質、磁性體等的平板狀物體I ;具有外形尺寸L (長度)、W (寬度)的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 ;導電性物體(第I導電性物體)3 ;集成電路(第I集成電路)4 ;集成電路(第2集成電路)5 ;導電性物體(導電性物體組)6 (導電性物體(第2導電性物體)6a、6b、6c、6d);導電性物體7a、7b ;通孔等的異層間連接部8 (8a、8b);由I對平板狀導電性物體30a、30b (參照圖3)構成的平行平板電容(第I電容)。再有,平行平板電容30的一個(上表面側)平板30a與導電性物體7a導通,平行平板電容30的另一個(下表面側)平板30b與導電性物體7b導通。從圖I 圖3的結構中除去導電性物體3、集成電路4以及導電性物體6后的結構,是現在廣泛普及的非接觸IC卡的最基本的公知的結構。集成電路4具備在第I頻帶的通信所需要的功能。集成電路5具備在第2頻帶的通信所需要的功能。通常,集成電路4、5分別具備2個輸入輸出端子(I個端子對)。導電性物體7a、7b對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和集成電路5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進行連接。也就是說,在集成電路5中,在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一方連接有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的卷繞起始側,并且在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連接有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的卷繞終止側。異層間連接部8對在平板狀物體I的上表面形成的導電性物體2、7b和在平板狀物體I的下表面形成的導電性物體7b進行連接。接著,針對本實施例I的無線通信裝置的工作一邊參照附圖一邊進行說明。
平行平板電容30對集成電路5電并聯連接。平行平板電容30通常與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 —起構成LC并聯諧振電路,其電容值以在第2頻帶的所希望頻率中進行諧振的方式設計。或者,平行平板電容30的電容值以在第2頻帶的所希望頻率中,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形成的電路和集成電路5阻抗匹配變得良好的方式設計。通常,當將電容的靜電電容值設為C,將交流電源的頻率設為f時,電容的阻抗值Z如周知的那樣以下式(I)賦予。
2 = - j / (2 ^ f C). . . { I )從數式(I)很明顯,電容的阻抗值Z的比與是頻 率f的比的倒數。如果第I和第2中心頻率f\、f2是f\=2. 45 [GHz]、f2=13. 56 [MHz]的話,中心頻率比fVf2以下式(2)賦予。
f ,/ f I 8 I (2)此外,如果第I和第2中心頻率f\、f2是4=960 [MHz]、f2=13. 56 [MHz]的話,中心頻率比fVf2以下式(3)賦予。
f I f J ~ 7 I■ ■ ( 3)進而,如果第I和第2中心頻率f\、f2是4=860 [MHz]、f2=13. 56 [MHz]的話,中心頻率比fVf2以下式(4)賦予。
f ^ / f J; 0 3■ ■ ■ ( 4)再有,在上述條件中,將第2中心頻率f2設為13. 56 [MHz],但假設f2=135[kHz]的話,使中心頻率比f/f2為數式(2) (4)的值的100倍即可。在眾多正在實用的非接觸IC卡(HF波段卡型RFID標簽)中,與圖I 圖3的平行平板電容30對應的靜電電容值選定為十幾[pF] 數十[pF]。例如,當設電容的靜電電容值為10 [pF]、頻率為860MHz來估計電容的阻抗Z1時,Z1=O-JlS. 5 [ Q ] 0此外,當將第2中心頻率f2設為13. 56[MHz]時,成為Z2 ^ 0-jll66[Q]o像這樣,在第I頻帶與第2頻帶相比頻率充分高的情況下,平行平板電容30在第I頻帶中大致成為電短路的結構。因此,第I頻帶的天線特性幾乎不依賴于集成電路5的電特性。另一方面,在僅以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就能高效率地將第2頻帶的讀寫器發出的磁能傳送到集成電路5的情況下,并不一定需要平行平板電容30,也能夠省略。這時,產生第I頻帶的天線特性依賴于集成電路5的電特性的情況。在第I頻帶的天線性能根據集成電路5的電特性而大幅度劣化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第I頻帶的天線性能的劣化,如圖I那樣對集成電路5并行地裝載平行平板電容30即可。這時,為了保持沒有平行平板電容30時的諧振頻率,需要降低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具有的電感。這通過適宜變更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的外型尺寸L、W、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的繞線寬度、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的繞線間隔能夠容易地實現。再有,以平行平板電容30例示了對集成電路5電并聯連接的電容,但只要是片式電容、交指電容(interdigital capacitor)等的具有電的電容性電抗的部件、構造即可。接著,說明使圖I 圖3所示的無線通信裝置在第I頻帶良好地工作的方法。如上所述,具備在第I頻帶的通信所需要的功能的集成電路4通常具有2個輸入輸出端子(I個端子對)。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將I個端子連接于導電性物體3,將另一個端子連接于導電性物體6a。進而,將從導電性物體3的端部B到導電性物體6a的端部C的長度選定為第I頻帶的半波長左右,從而在第I頻帶獲得諧振特性。通過采用這樣的結構,從而能夠構成在第I頻帶中,將導電性物體3和導電性物體6a作為臂的半波長非對稱偶極子天線,通過在兩導體間連接集成電路4,從而能夠使其作為標簽而工作。從導電性物體3的端部B到導電性物體6a的端部C的長度只要能獲得所希望的通信性能的話是半波長以外也可,但優選選定為第I頻帶的半波長左右。此外,從在第I頻帶中獲得諧振特性的觀點出發,導電性物體6a的配置不必須如圖2那樣,不需要導電性物體6b 6d。可是,在導電性物體6a以圖2以外的方式配置情況下,或不配置導電性物體6b 6d的情況下,考慮與在上述的“發明要解決的課題”中示出的圖31的天線同樣的問題產生的可能性高。即,從由導電性物體3和導電性物體6a構成的非對稱偶極子天線輻射的第I頻帶的電磁波與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耦合,在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上流過第I頻帶的電流。來自該感應電流的輻射場與來自在上述非對稱偶極子天線流過的電流的輻射場抵消,結果,有輻射效率降低的擔憂。用于消除上述問題的一個方法是使在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上感應的電流不向遠方輻射電磁波。在以下說明以簡單的結構實現該方法的構思。在平板狀物體I的上表面形成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在平板狀物體I的下表面形成導電性物體3和的導電性物體6 (6a 6d)。這時,以在從平板狀物體I的法線方向(正上方)透視地觀察本無線通信裝置時,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的大部分(一半以上)與導電性物體6a 6d重疊的方式配置導電性物體6。在這里如圖4所示,考慮導電性物體6和螺旋狀導電性物體2的電磁耦合、在兩導電性物體流過的電流以及來自該電流的輻射。通過朝向z方向的矩Il的微小電流元產生的電場如周知的那樣,在通常的極坐標中以下式(5)、數式(6)賦予。[數I]
權利要求
1.一種無線通信裝置,對應于第I頻帶和比所述第I頻帶頻率低的第2頻帶的各自的信號進行通信,其中,具備 平板狀物體; 第I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I頻帶的通信功能; 第I導電性物體,連接于所述第I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一方; 導電性物體組,由多個第2導電性物體構成,至少一個連接于所述第I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 第2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2頻帶的通信功能;以及 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卷繞起始側連接在所述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一方,并且卷繞終止側連接在所述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 所述導電性物體組和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分別彼此形成在所述平板狀物體的相反面, 在從所述平板狀物體的法線方向進行透視時,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一半以上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重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中,在從所述平板狀物體的法線方向進行透視時,所述第I導電性物體位于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外側。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中, 還具備第3導電性物體, 所述第3導電性物體的一端連接于所述第I導電性物體,所述第3導電性物體的另一端連接于所述導電性物體組中的與所述第I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連接的所述第2導電性物體。
4.一種無線通信裝置,對應于第I頻帶和比所述第I頻帶頻率低的第2頻帶的各自的信號進行通信,其中,具備 平板狀物體; 第I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I頻帶的通信功能; 第I導電性物體,在所述平板狀物體的一方的面形成; 導電性物體組,由多個第2導電性物體構成,至少一個連接于所述第I導電性物體; 閉合環路狀的第4導電性物體,連接在所述第I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之間; 第2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2頻帶的通信功能;以及 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卷繞起始側連接在所述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一方,并且卷繞終止側在連接所述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 所述導電性物體組和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分別彼此形成在所述平板狀物體的相反面, 在從所述平板狀物體的法線方向進行透視時,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一半以上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重疊, 所述第4導電性物體與所述第I導電性物體和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至少一方接近配置。
5.一種無線通信裝置,對應于第I頻帶和比所述第I頻帶頻率低的第2頻帶的各自的信號進行通信,其中,具備平板狀物體; 第I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I頻帶的通信功能; 導電性物體組,由多個第2導電性物體構成; 第5導電性物體,連接在所述第I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一方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中的至少一個之間; 第6導電性物體,連接在所述第I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中的至少一個之間; 第2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2頻帶的通信功能;以及 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卷繞起始側連接在所述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一方,并且卷繞終止側連接在所述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 所述導電性物體組和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分別彼此形成在所述平板狀物體的相反面, 在從所述平板狀物體的法線方向進行透視時,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一半以上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重疊。
6.一種無線通信裝置,對應于第I頻帶和比所述第I頻帶頻率低的第2頻帶的各自的信號進行通信,其中,具備 平板狀物體; 第I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I頻帶的通信功能; 導電性物體組,由多個第2導電性物體構成; 閉合環路狀的第4導電性物體,連接在所述第I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之間; 第2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2頻帶的通信功能;以及 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卷繞起始側連接在所述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一方,并且卷繞終止側連接在所述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 所述導電性物體組和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分別彼此形成在所述平板狀物體的相反面, 在從所述平板狀物體的法線方向進行透視時,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一半以上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重疊, 所述第4導電性物體與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至少一個接近配置。
7.根據權利要求I至6的任一項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中,還具備第I電容,連接在所述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之間。
8.一種無線通信裝置,對應于第I頻帶和比所述第I頻帶頻率低的第2頻帶的各自的信號進行通信,其中,具備 平板狀物體; 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I和第2頻帶的通信功能,輸入輸出所述第I頻帶的信號的第I輸入輸出端子對,以及輸入輸出所述第2頻帶的信號的第2輸入輸出端子對; 導電性物體組,由多個第2導電性物體構成; 閉合環路狀的第4導電性物體,連接在所述集成電路的第I輸入輸出端子對之間;以及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卷繞起始側連接在所述集成電路的第2輸入輸出端子對的一方,并且卷繞終止側連接在所述集成電路的第2輸入輸出端子對的另一方,所述導電性物體組和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分別彼此形成在所述平板狀物體的相反面, 在從所述平板狀物體的法線方向進行透視時,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一半以上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重疊, 所述第4導電性物體與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至少一個接近配置。
9.一種無線通信裝置,對應于第I頻帶和比所述第I頻帶頻率低的第2頻帶的各自的信號進行通信,其中,具備 平板狀物體; 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I和第2頻帶的通信功能,以及輸入輸出所述第I和第2頻帶的信號的輸入輸出端子對; 導電性物體組,由多個第2導電性物體構成; 閉合環路狀的第4導電性物體,連接在所述集成電路的輸入輸出端子對之間;以及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卷繞起始側連接在所述集成電路的輸入輸出端子對的一方,并且卷繞終止側連接在所述集成電路的輸入輸出端子對的另一方, 所述導電性物體組和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分別彼此形成在所述平板狀物體的相反面, 在從所述平板狀物體的法線方向進行透視時,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一半以上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重疊, 所述第4導電性物體與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至少一個接近配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中,還具備第2電容,插入在所述第4導電性物體的閉合環路的中途。
11.一種無線通信裝置,對應于第I頻帶和比所述第I頻帶頻率低的第2頻帶的各自的信號進行通信,其中,具備 平板狀物體; 集成電路,具有所述第I和第2頻帶的通信功能,以及輸入輸出所述第I和第2頻帶的信號的輸入輸出端子對; 導電性物體組,由多個第2導電性物體構成; 第5導電性物體,連接在所述集成電路的輸入輸出端子對的一方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中的至少一個之間; 第6導電性物體,連接在所述集成電路的輸入輸出端子對的另一方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中的沒有連接所述第5導電性物體的第2導電性物體之間;以及 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卷繞起始側連接在所述集成電路的輸入輸出端子對的一方,并且卷繞終止側連接在所述集成電路的輸入輸出端子對的另一方, 所述導電性物體組和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分別彼此形成在所述平板狀物體的相反面, 在從所述平板狀物體的法線方向進行透視時,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一半以上與所述導電性物體組重疊。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中,還具備 第I電容,連接在所述集成電路的輸入輸出端子對之間。
13.根據權利要求7、10或12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中,所述第I電容或所述第2電容是平行平板電容、交指電容、電容部件的任一個。
14.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13的任一項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中,形成有全部的導電性物體的所述平板狀物體的表面和背面被樹脂覆蓋。
15.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14的任一項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中, 所述第I頻帶是300MHz 3000MHz, 所述第2頻帶是30kHz 300kHz或3MHz 30MHz。
16.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15的任一項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中,還具備短路單元,對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和所述導電性物體組在至少一處進行短路。
17.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15的任一項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中,還具備阻抗,對所述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和所述導電性物體組在至少一處進行連接。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中,所述阻抗是平行平板電容、電容部件、交指電容、電感部件、螺旋電感的任一種。
全文摘要
一種無線通信裝置,對應于第1頻帶和比該第1頻帶頻率低的第2頻帶的各自的信號進行通信,其中,具備平板狀物體;第1集成電路,具有第1頻帶的通信功能;第1導電性物體,連接于第1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一方;導電性物體組,由多個第2導電性物體構成,至少一個連接于第1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第2集成電路,具有第2頻帶的通信功能;以及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卷繞起始側連接在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一方,并且卷繞終止側連接在第2集成電路的2個輸入輸出端子的另一方,導電性物體組和螺旋狀導電性物體分別彼此形成在平板狀物體的相反面,在從平板狀物體的法線方向進行透視時,螺旋狀導電性物體的一半以上與導電性物體組重疊。
文檔編號G06K19/07GK102804497SQ20108002851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26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26日
發明者西岡泰弘, 深澤徹, 宮下裕章, 水野友宏, 佐佐木拓郎, 桶川弘勝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