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折式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可折式結構,尤指一種用來調整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擺放角度 的可折式結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觸控式面板(Touch Panel)已逐漸應用至可攜式電子裝置上,例如個人數 ^1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Tablet PersonalComputer) > 書等。由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觸控式面板容易與外物發生碰撞而造成損壞,故于實際應用 上,常將可攜式電子裝置容置于可折式收合套中,藉以保護可攜式電子裝置。此外,上述可 折式收合套通常會另外具有支撐架功能,也就是說,藉由本身結構的彎折設計,可折式收合 套可從用來容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收合套型態轉換成用來支撐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支撐架 型態,以供使用者擺放可攜式電子裝置。舉例來說,請參閱圖1,其為先前技術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擺放于可折式結構3上 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可折式結構3包含第一可折式構件5、第二可折式構件7以及第三 可折式構件9。第二可折式構件7與第一可折式構件5間形成有第一折線11,第三可折式 構件9與第二可折式構件7間形成有第二折線13,且第一折線11與第二折線13平行。此 外,第三可折式構件9上具有二個卡合槽15,其用來分別卡合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二個邊 角,藉以將可攜式電子裝置1設置于第三可折式構件9上。由圖1可知,當第三可折式構件9沿第二折線13相對第二可折式構件7往順時針 方向(CW)彎折以及第二可折式構件7相對第一可折式構件5沿第一折線11往逆時針方向 (CCff)彎折至如圖1所示之位置時,設置于第三可折式構件9上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即可與 第一可折式構件5之間夾一角度θ,以便使用者進行如觀賞可攜式電子裝置1所播放的影 像等操作。反之,若是將第三可折式構件9沿第二折線13相對第二可折式構件7往逆時針 方向(CCW)彎折以及將第二可折式構件7相對第一可折式構件5沿第一折線11往逆時針 方向(CCW)彎折時,則可攜式電子裝置1即可順勢容置于第一可折式構件5以及第二可折 式構件7與第三可折式構件9之間,以便使用者隨身攜帶。然而,上述的設計僅能為可攜式電子裝置提供單一擺放狀態的支撐,故其在擺放 支撐的應用上仍顯不夠便利及使用彈性。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用來調整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擺放角度 的可折式結構,以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折式結構,用來調整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擺放角度,該可折 式結構包含有第一可折式構件、第二可折式構件以及第三可折式構件。該第二可折式構件 與該第一可折式構件間形成有第一折線,該第二可折式構件與該第一可折式構件沿該第一 折線可相對彎折地設置。該第三可折式構件與該第二可折式構件間形成有第二折線,該第一折線與該第二折線呈一傾斜角度,且該可攜式電子裝置設置于該第三可折式構件上。該 第三可折式構件用來沿該第二折線相對該第二可折式構件彎折,以使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呈 橫放狀態或直放狀態。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折式結構,第一可折式構件用以在可攜式電子裝置呈橫 放狀態時抵靠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一側邊,第一可折式構件用以在可攜式電子裝置呈直放狀 態時抵靠第三可折式構件。進一步地,第一可折式構件上形成有對應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該側邊的至少一第一 抵靠結構,該第一抵靠結構用來抵靠住該側邊,藉以固定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相對于該第一 可折式構件的橫放傾斜角度。或者,第一可折式構件上形成有對應第三可折式構件的至少 一第二抵靠結構,該第二抵靠結構用來抵靠住該第三可折式構件,藉以固定該可攜式電子 裝置相對于該第一可折式構件的直放傾斜角度。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折式結構,第一可折式構件的一面具有至少一第一抵靠 結構,用以抵靠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一側邊。第一可折式構件相對于該面的另一面具有至少 一第二抵靠結構,用以抵靠第三可折式構件。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折式結構,第一可折式構件貼附于支撐件上,用以支撐 該可攜式電子裝置。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折式結構,第三可折式構件具有至少一卡合槽,用以卡 合可攜式電子裝置。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折式結構還包含保護套,其設置于第三可折式構件上, 該保護套用以容置可攜式電子裝置。本實用新型另提供一種可折式結構,用來調整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擺放角度,該可 折式結構包含有第一可折式構件、第二可折式構件、第三可折式構件以及保護套。該第二可 折式構件與該第一可折式構件間形成有第一折線。該第三可折式構件具有第一連接件,該 第三可折式構件與該第二可折式構件間形成有第二折線,該第一折線平行于該第二折線。 該保護套具有第二連接件,且該保護套用來容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該第二連接件用來可 拆卸地連接于該第一連接件上,藉以使該保護套可相對于該第三可折式構件呈橫放狀態或 直放狀態。其中,該第一可折式構件用來在該第二可折式構件沿該第一折線相對該第一可 折式構件彎折以及該第三可折式構件沿該第二折線相對該第二可折式構件彎折時抵靠該 保護套。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折式結構,第一可折式構件上形成有至少一抵靠結構, 該抵靠結構用來抵靠住該保護套的其中之一側邊,藉以固定該保護套相對于該第一可折式 構件的直放傾斜角度或橫放傾斜角度。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折式結構,第一連接件以及第二連接件為可相互扣合的 按扣,或為可相互黏貼的黏扣帶。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利用可折式結構的第一折線與第二折線之間呈一傾斜角 度,使第三可折式構件可于第二可折式構件與第一可折式構件沿第一折線相對彎折時,沿 第二折線相對第二可折式構件彎折,進而達到使可攜式電子裝置呈橫放狀態或直放狀態的 目的。本實用新型亦可改利用分別具有連接件的可折式結構與保護套,以連接件可拆卸地 彼此連接的方式,藉以使保護套可相對于第三可折式構件呈橫放狀態或直放狀態,也就是說,藉由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可折式結構上的簡單彎折設計或是可拆卸式連接件設計,可 攜式電子裝置可選擇性呈現橫放或直放狀態,以供使用者進行如觀賞可攜式電子裝置所播 放的影像等操作。如此一來,即可大大提升可折式結構在擺放支撐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操作 上的使用彈性以及便利性。
圖1為先前技術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擺放于可折式結構上的示意圖。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可折式結構的外觀示意圖。圖3為圖2的第二可折式構件相對第一可折式構件沿第一折線彎折的示意圖。圖4為圖3的第三可折式構件相對第二可折式構件沿第二折線彎折的示意圖。圖5為可攜式電子裝置擺放于圖4的可折式結構上的示意圖。圖6為可攜式電子裝置處于直放狀態擺放于可折式結構上的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利用保護套以將可攜式電子裝置擺放于可折式 結構上的示意圖。圖8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可折式結構設置于支撐件以及保護套之間 的示意圖。圖9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可折式結構的外觀示意圖。圖10為可攜式電子裝置橫放于圖9的經彎折后的可折式結構上的側視圖。圖11為圖10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橫放于經彎折后的可折式結構上的示意圖。圖12為圖1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直放于經彎折后的可折式結構上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構造、特征、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實施例 詳細說明如下。請參閱圖2,其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可折式結構32的外觀示意圖。 如圖2所示,可折式結構32包含有第一可折式構件34、第二可折式構件36以及第三可折式 構件38。第二可折式構件36與第一可折式構件34間形成有第一折線40,第三可折式構件 38與第二可折式構件36間形成有第二折線42,且第一折線40與第二折線42呈一傾斜角 度α。第一可折式構件34具有至少一第一抵靠結構44 (于圖2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 其是用來抵靠住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側邊,藉以固定該可攜式電子裝置與第一可折式構件34 的相對位置。另外,第三可折式構件38具有至少一卡合槽46 (于圖2中顯示一個),用以卡 合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以使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可穩固地設置于第三可折式構件38上,從而 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隨第三可折式構件38作動的過程中,達到防止該可攜式電子裝置自 第三可折式構件38上脫落的功效。以下針對可折式結構32的結構作動進行詳細說明。請參閱圖3至圖5,圖3為圖 2的第二可折式構件36相對第一可折式構件34沿第一折線40彎折的示意圖,圖4為圖3 的第三可折式構件38相對第二可折式構件36沿第二折線42彎折的示意圖,圖5為可攜式 電子裝置30擺放于圖4的可折式結構32上的示意圖,在此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30 較佳地為平板電腦,但不受此限,其亦可為其他提供可攜帶功能的電子裝置,如個人數位助理、電子書等。當使用者欲彎折可折式結構32以橫放可攜式電子裝置30時,首先使用者需 將圖2所示的可折式結構32彎折至如圖3所示的位置,意即需將第二可折式構件36與第 三可折式構件38沿第一折線40相對第一可折式構件34往如圖3所示的逆時針方向(CCW) 樞轉。接著,再將第三可折式構件38沿第二折線42往如圖4所示順時針方向(CW)相對第 二可折式構件36彎折,直到第三可折式構件38沿第二折線42相對第二可折式構件36樞 轉至如圖4所示的位置為止。于上述之彎折過程中,由于可攜式電子裝置30可卡合于卡合 槽46中而設置于第三可折式構件38上,因此,當可折式結構32依上述的作動彎折時,可攜 式電子裝置30可隨第三可折式構件38進行上述的樞轉作動,從而使可攜式電子裝置30呈 橫放狀態(如圖5所示),其中,可折式結構32可利用第一可折式構件34的第一抵靠結構 44的其中之一抵靠住可攜式電子裝置30的側邊31 (于此實施例中,側邊31為可攜式電子 裝置30的長側邊),藉以固定可攜式電子裝置30相對于第一可折式構件34的橫放傾斜角 度β。進一步地,由圖5可知,使用者也可選擇性地改將可攜式電子裝置30的側邊31承靠 于另一第一抵靠結構44上,以針對可攜式電子裝置30相對于第一可折式構件34的橫放傾 斜角度β進行調整,從而使可折式結構32在支撐角度調整上更具使用彈性。接著,請一并參考圖6,其為可攜式電子裝置30處于直放狀態擺放于可折式結構 32上的示意圖,由圖6可知,第一可折式構件34相對于第一抵靠結構44的另一面具有至少 一第二抵靠結構48 (于圖6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其用來抵靠住第三可折式構件38, 藉以固定可攜式電子裝置30與第一可折式構件34的相對位置。當使用者欲彎折可折式結 構32以直放可攜式電子裝置30時,使用者僅需將圖5所示的設置有可攜式電子裝置30的 可折式結構32彎折至如圖6所示的位置,意即將第三可折式構件38沿第二折線42繼續往 如圖4所示的順時針方向(CW)相對第二可折式構件36彎折并同時將第一可折式構件34 沿第一折線40往如圖3所示的逆時針方向(CCW)相對第二可折式構件36彎折,直到第三 可折式構件38樞轉至抵接于第一可折式構件34上的位置為止,如此一來,即可使可攜式電 子裝置30呈直放狀態(如圖6所示),其中,可折式結構32可利用第一可折式構件34的第 二抵靠結構48的其中之一抵靠住第三可折式構件38,藉以固定可攜式電子裝置30相對于 第一可折式構件34的直放傾斜角度Y。進一步地,由圖6可知,使用者也可選擇性地改將 第三可折式構件38承靠于另一第二抵靠結構48上,以針對可攜式電子裝置30相對于第一 可折式構件34的直放傾斜角度γ進行調整,從而使可折式結構32在支撐角度調整上更具 使用彈性。另一方面,若是使用者欲收合處于如圖5所示的橫放狀態或是如圖6所示的直放 狀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30,則使用者僅需將第三可折式構件38沿第二折線42往如圖4所 示的逆時針方向(CCW)相對第二可折式構件36彎折并將第一可折式構件34彎折回如圖3 所示的位置,如此即可順勢將如圖5或圖6所示的可攜式電子裝置30收合于第二可折式構 件36以及第三可折式構件38與第一可折式構件34之間,從而完成可攜式電子裝置30的 收合,以供使用者隨身攜帶。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抵靠結構44以及第二抵靠結構48為選擇性設計,也就是說, 此結構的選用與否,取決于可攜式電子裝置30的側邊31以及第三可折式構件38與第一可 折式構件;34之間所產生的摩擦力,是否可有效固定住可攜式電子裝置30與第一可折式構 件34的相對位置而定。[0036]此外,可攜式電子裝置30設置于第三可折式構件38上的設計可不限于上述實施 例,也就是說,可折式結構32亦可采用其他常見的固定設計以取代卡合槽46的配置,舉例 來說,請參閱圖7,其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利用保護套50以將可攜式電子裝置30擺 放于可折式結構32上之示意圖。如圖7所示,保護套50(于圖7中以虛線表示)設置于第 三可折式構件38上,以用來容置可攜式電子裝置30于其內,藉以防止可攜式電子裝置30 于旋轉過程中遭受碰撞而損壞。至于相關結構作動,其可參照前述實施例以此類推,于此不 再贅述。除此之外,可折式結構32的應用可不限于作為獨立支撐架之用,其也可與其他支 撐架結合,以作為產生調整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擺放狀態之功效的結構元件,舉例來說,請參 閱圖8,其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可折式結構100設置于支撐件102以及保護套 104之間的示意圖。如圖8所示,可折式結構100包含第一可折式構件106、第二可折式構 件108以及第三可折式構件110。第二可折式構件108與第一可折式構件106間形成有第 一折線112,第三可折式構件110與第二可折式構件108間形成有第二折線114,且第一折 線112與第二折線114呈一傾斜角度α 1。如圖8所示,可折式結構100的第一可折式構件106與第三可折式構件110分別 貼附于支撐件102以及保護套104(圖8中以虛線表示)上。如此一來,當可折式結構100 攤平時,容置于保護套104內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可承靠于支撐件102上而呈橫放狀態。當將 可折式結構100的第二可折式構件108以及第三可折式構件110分別沿第一折線112以及 第二折線114相對反向彎折時,可攜式電子裝置可承靠于支撐件102上而呈直放狀態。至 于相關結構作動,其可參照前述實施例以此類推,于此不再贅述。接著,請參閱圖9以及圖10,圖9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可折式結構 150的外觀示意圖,圖10為可攜式電子裝置152橫放于圖9的經彎折后的可折式結構150 上的側視圖。如圖9以及圖10所示,可折式結構150包含有第一可折式構件154、第二可 折式構件156、第三可折式構件158以及保護套160。第二可折式構件156與第一可折式構 件巧4間形成有第一折線162,第三可折式構件158系與第二可折式構件156間形成有第二 折線164,且第一折線162平行于第二折線164,保護套160用來容置可攜式電子裝置152, 以防止可攜式電子裝置152受外物碰撞而損壞。進一步地,第三可折式構件158具有第一 連接件166,保護套160具有第二連接件168,第二連接件168用來可拆卸地連接于第一連 接件166上,以使保護套160以及容置于其內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52可隨第三可折式構件 158 —起作動。于此實施例中,第一連接件166與第二連接件168較佳地為可相互扣合的按 扣(Complementary Snapper),但不受此限,其亦可為可相互黏貼的黏扣帶(Hook and Loop Fastener) 0此外,由圖10可知,第一可折式構件1 具有至少一抵靠結構170(于圖10中 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其用來抵靠住保護套160,藉以固定可攜式電子裝置152與第一可 折式構件154的相對位置。以下系針對可折式結構150的結構作動進行詳細說明。請一并參閱圖9、圖10、圖 11以及圖12,圖11為圖10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52橫放于經彎折后的可折式結構150上的 示意圖,圖12為圖1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52直放于經彎折后的可折式結構150上的示意 圖。當使用者欲彎折可折式結構150以橫放可攜式電子裝置152時,使用者僅須將可折式 結構150彎折至如圖11所示的位置,意即須將第三可折式構件158沿第二折線164相對第
8二可折式構件156往順時針方向(CW)彎折以及將第二可折式構件156相對第一可折式構 件巧4沿第一折線162往逆時針方向OXW)彎折,而在上述的彎折過程中,由于可攜式電子 裝置152是容置于保護套160中而設置于第三可折式構件158上,因此,當可折式結構150 依上述的作動彎折時,可攜式電子裝置152可隨第三可折式構件158進行上述的樞轉作動, 從而使可攜式電子裝置152呈橫放狀態,以便使用者進行如觀賞可攜式電子裝置152所播 放的影像等操作。另外,如圖11所示,可折式結構150可利用第一可折式構件154的抵靠結構170 的其中之一抵靠住保護套160的第一側邊172(于此實施例中,第一側邊172為保護套160 的長側邊),藉以固定可攜式電子裝置152相對于第一可折式構件IM的橫放傾斜角度δ。 同理,使用者也可選擇性地改將保護套160的第一側邊172承靠于另一抵靠結構170上,以 針對可攜式電子裝置152相對于第一可折式構件154的橫放傾斜角度δ進行調整。值得 注意的是,抵靠結構170為選擇性設計,意即此結構的選用與否,取決于保護套160與第一 可折式構件巧4之間所產生的摩擦力,是否可有效固定可攜式電子裝置152與第一可折式 構件154的相對位置而定。另一方面,當使用者欲將可攜式電子裝置152從如圖11所示的橫放狀態改變為如 圖12所示的直放狀態時,首先需將保護套160的第二連接件168自第三可折式構件158的 第一連接件166上分離,接著,將可攜式電子裝置152以手動的方式旋轉至直放的角度后, 再將第二連接件168組裝至第一連接件166上。如此一來,藉由第一連接件166與第二連 接件168間可拆卸的設計,即可達成調整可攜式電子裝置152的擺放角度的目的,其中可折 式結構150可利用第一可折式構件154的抵靠結構170的其中之一抵靠住保護套160的第 二側邊174 (于此實施例中,第二側邊174為保護套160的短側邊),藉以固定可攜式電子裝 置152相對于第一可折式構件巧4的直放傾斜角度ε,同理,使用者也可選擇性地改將保護 套160的第二側邊174承靠于另一抵靠結構170上,以針對可攜式電子裝置152相對于第 一可折式構件154的橫放傾斜角度ε進行調整。除此之外,可攜式電子裝置152的擺放角 度的調整可不限于上述流程,舉例來說,若是第一連接件166與第二連接件168采用于扣合 后可相互樞轉的按扣的設計,其可允許使用者直接旋轉可攜式電子裝置152而不須進行上 述的拆卸動作。至于可折式結構150與可攜式電子裝置152的收合,其可參照上述實施例 以此類推,故于此不再贅述。相較于先前技術,本實用新型利用可折式結構的第一折線與第二折線之間呈一傾 斜角度,使第三可折式構件可于第二可折式構件與第一可折式構件沿第一折線相對彎折 時,沿第二折線相對第二可折式構件彎折,進而達到使可攜式電子裝置呈橫放狀態或直放 狀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亦可改利用分別具有連接件的可折式結構與保護套,以連接件可 拆卸地彼此連接的方式,藉以使保護套可相對于第三可折式構件呈橫放狀態或直放狀態, 也就是說,藉由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可折式結構上的簡單彎折設計或是可拆卸式連接件設 計,可攜式電子裝置可選擇性呈現橫放或直放狀態,以供使用者進行如觀賞可攜式電子裝 置所播放的影像等操作。如此一來,即可大大提升可折式結構在擺放支撐可攜式電子裝置 的操作上的使用彈性以及便利性。本實用新型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實用新型 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實施例并未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相反地,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所作的更動與潤飾,均屬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可折式結構,用來調整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擺放角度,其特征在于該可折式結構 包含有第一可折式構件;第二可折式構件,其與該第一可折式構件間形成有第一折線,該第二可折式構件與該 第一可折式構件沿該第一折線可相對彎折地設置;第三可折式構件,其與該第二可折式構件間形成有第二折線,該第一折線與該第二折 線呈一傾斜角度,且該可攜式電子裝置設置于該第三可折式構件上,該第三可折式構件用 來沿該第二折線相對該第二可折式構件彎折,以使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呈橫放狀態或直放狀 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式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可折式構件用以在該可攜式 電子裝置呈該橫放狀態時抵靠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一側邊,該第一可折式構件用以在該可 攜式電子裝置呈該直放狀態時抵靠該第三可折式構件。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式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可折式構件上形成有對應該 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該側邊的至少一第一抵靠結構,該第一抵靠結構用來抵靠住該側邊,藉 以固定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相對于該第一可折式構件的橫放傾斜角度;或者,該第一可折式 構件上形成有對應該第三可折式構件的至少一第二抵靠結構,該第二抵靠結構用來抵靠住 該第三可折式構件,藉以固定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相對于該第一可折式構件的直放傾斜角 度。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式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可折式構件的一面具有至少 一第一抵靠結構,用以抵靠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一側邊;該第一可折式構件相對于該面的 另一面具有至少一第二抵靠結構,用以抵靠該第三可折式構件。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式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可折式構件貼附于支撐件上, 用以支撐該可攜式電子裝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式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三可折式構件具有至少一卡合 槽,用以卡合該可攜式電子裝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式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保護套,其設置于該第三可折 式構件上,該保護套用以容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
8.一種可折式結構,用來調整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擺放角度,其特征在于該可折式結構 包含有第一可折式構件;第二可折式構件,其與該第一可折式構件間形成有第一折線;第三可折式構件,其具有第一連接件,該第三可折式構件與該第二可折式構件間形成 有第二折線,該第一折線平行于該第二折線;保護套,其具有第二連接件,該保護套用來容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該第二連接件用來 可拆卸地連接于該第一連接件上,藉以使該保護套可相對于該第三可折式構件呈橫放狀態 或直放狀態;其中,該第一可折式構件用來在該第二可折式構件沿該第一折線相對該第一可折式構 件彎折以及該第三可折式構件沿該第二折線相對該第二可折式構件彎折時抵靠該保護套。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折式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可折式構件上形成有至少一抵靠結構,該抵靠結構用來抵靠住該保護套的其中之一側邊,藉以固定該保護套相對于該 第一可折式構件的直放傾斜角度或橫放傾斜角度。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折式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件以及該第二連接件為 可相互扣合的按扣,或為可相互黏貼的黏扣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可折式結構,用來調整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擺放角度。該可折式結構包含有第一可折式構件、第二可折式構件以及第三可折式構件。該第二可折式構件與該第一可折式構件間形成有第一折線,該第三可折式構件與該第二可折式構件間形成有第二折線,該第一折線與該第二折線呈一傾斜角度,且該可攜式電子裝置設置于該第三可折式構件上。該第三可折式構件用來于該第二可折式構件與該第一可折式構件沿該第一折線相對彎折時,沿該第二折線相對該第二可折式構件彎折,以使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呈橫放狀態或直放狀態。
文檔編號G06F1/18GK201926965SQ20102070047
公開日2011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1日
發明者劉家宏, 黃俊中 申請人:蘇州達方電子有限公司,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