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除塵功能的雙風扇式散熱裝置及其控制電路與鰭片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具有雙風扇的散熱裝置,尤其與一種具有除塵功能的雙風扇式散熱裝置有關。
背景技術:
臺灣地區第371497號專利揭露一雙風扇散熱裝置,其可置于如便攜型計算機等的系統本體而達到適當的散熱效果。所述散熱裝置主要包括兩風扇及一風扇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一風扇是負責將外部氣流導入一系統本體內;而另一風扇則負責將所述系統本體內的氣流排出。所述風扇驅動控制裝置是用以交替地驅動所述兩風扇運轉。也就是說,當其中一風扇轉動時,另一風扇停止,且交替運轉,其目的在避免雙風扇對便攜型計算機散熱時可能產生的共振情形發生,進而降低雜音。只是所述臺灣地區的專利的雙風扇散熱裝置不具除塵功能。美國第7630201號專利揭露一種雙風扇散熱模塊,其雙風扇是以相反方向的方式輪流運轉,以輪流對一散熱器散熱。只是所述雙風扇無法同時運轉來對所述散熱器散熱。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除塵功能的雙風扇式散熱裝置,其主要包括一鰭片組、一風罩、一第一風扇、一第二風扇、及一控制電路。所述鰭片組包括多片并排的散熱片。所述風罩包括一主板,所述主板蓋于所述鰭片組的頂部。所述第一風扇設于所述風罩上,且能在被啟動后,產生風吹向所述鰭片組的頂部前段。所述第二風扇設于所述風罩上,且能在被啟動后,產生風吹向所述鰭片組的頂部后段。所述控制電路能在接收到一工作信號后,啟動所述第一、二風扇,并能在接收到一除塵信號后,依序運行下列步驟(a)啟動所述第一風扇,并同時關掉所述第二風扇;及(b)啟動所述第二風扇,并同時關掉所述第一風扇;其中所述(a)、(b)步驟都維持一段預定時間。藉由所述控制電路,所述第一風扇就能在所述(a)步驟中對所述鰭片組進行散熱,同時還能對所述鰭片組及所述第二風扇進行除塵。而所述第二風扇就能在所述(b)步驟中對所述鰭片組進行散熱,同時還能對所述鰭片組及所述第一風扇進行除塵。更特別的是,在前述過程中,所述第一、二風扇的轉動方向是一直保持一致的,不需作反向轉動。較佳地,所述控制電路還可在運行完所述(a)步驟后,即同時啟動所述第一、二風扇,然后再運行所述(b)步驟。如此,就能在(a) (b)步驟交替之間,避免所述第一、二風扇兩者同時不運轉的情形的發生。傾斜地面對所述第二風扇,其中,所述前、后斜面都是往所述接觸面傾斜。如此,所述后斜面就能在所述(a)步驟中,將風導向所述第二風扇,而所述前斜面就能在所述(b)步驟中,將風導向所述第一風扇。上述本發明的鰭片組的底部除了所述接觸面之外,還有一前斜面及一后斜傾面分別位在所述接觸面的前、后,且所述前斜面是傾斜地面對所述第一風扇,及所述后斜面是圖 1、圖2顯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其揭露一種具有除塵功能的雙風扇式散熱裝置包括一第一風扇1、一第二風扇2、一風罩3、一鰭片組4、以及一控制電路5,其中,所述控制電路 5是整合在一電路板8上的電路中。至于本發明的其它發明內容與更詳細的技術及功能說明,將揭露于隨后的說明。
圖1,是顯示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圖2,是顯示所述較佳實施例中的鰭片組。圖3,是用以表示所述較佳實施例處于一正常運作態下的風流路徑。圖4,是用以表示所述較佳實施例處于對其第二風扇2進行除塵時的風流路徑。圖5,是用以表示所述較佳實施例處于對其第一風扇1進行除塵時的風流路徑。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圖2顯示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其揭露一種具有除塵功能的雙風扇式散熱裝置包括一第一風扇1、一第二風扇2、一風罩3、一鰭片組4、以及一控制電路5,其中,所述控制電路5是整合在一電路板8上的電路中。如圖1所示,所述鰭片組4具有多片沿一橫向X而間隔并排的鰭片40,使得每兩鰭片40之間即形成一通道。所述風罩3包括一主板30及分別連于所述主板30兩相對側邊的兩側板31,所述主板30蓋于所述鰭片組4的頂部,且其上方界定有沿一縱向而間隔排列的兩通孔301及302。所述第一風扇1位于所述風罩3的通孔301內,且在被啟動后,產生風吹向所述鰭片組4的頂部前段。所述第二風扇2位于所述風罩3的另一通孔302內,且在被啟動后,產生風吹向所述鰭片組4的頂部后段。所述控制電路5主要是由一微控制器及一些晶體管開關電路所組成,其特點容后再述。如圖2所示,所述鰭片組4的底部有一接觸面41。所述接觸面41是用來接觸一熱源6。在本例當中,所述熱源6是指一導熱塊61及一些熱管7(Heat Pipe)的吸熱段。所述熱源6也可以是一 CPU、一 GPU、或是其它需要散熱的組件。圖3顯示所述鰭片組4的接觸面41是接觸所述熱源6,所述熱源6的導熱塊61是貼靠在所述電路板8上的芯片80。如此,所述芯片80因運作所產生的熱,就會被所述導熱塊61及該些熱管7快速吸取到所述鰭片組4上進行散熱。在圖3至圖5中,所述電路板8是一計算機主機內部的一計算機顯示卡,所述芯片 80是所述計算機顯示卡上的一 GPU,而所述控制電路5則是被整合在所述電路板8上的電路中,且所述控制電路5連接所述第一、二風扇1、2,并且控制所述電路板8上的電源是否供電給所述第一、二風扇1、2,達到選擇性啟動或關掉所述第一、二風扇1、2的目的。重點在于所述控制電路5是被設計成能在接收到一工作信號后,啟動所述第一、二風扇1、2,并能在接收到一除塵信號之后,依序運行下列步驟(a)啟動所述第一風扇1,并同時關掉所述第二風扇2 ;
(b)啟動所述第二風扇2,并同時關掉所述第一風扇1 ;其中所述(a)、(b)步驟均維持一段預定時間,例如數十秒鐘或數分鐘。主機產生所述工作信號。另外,也可以一溫度偵測器偵測該計算機主機內部溫度, 并在溫度到達一預定值后,由所述計算機主機產生所述工作信號。所述工作信號的產生方式有多種選擇,例如一使用者按下所述計算機主機上的一按鈕(例如開機按鈕)、或按下連接所述計算機主機的一鍵盤上的一快速鍵,所述計算機主機就對應產生所述工作信號。此外,也可以透過一計算機程序來驅使所述計算機同樣地,所述除塵信號的產生方式也有多種選擇,例如當所述使用者按下所述計算機主機上的另一按鈕(例如一除塵專用按鈕)、或按下所述鍵盤上的另一快速鍵,所述計算機主機就對應產生所述除塵信號。此外,也可以透過一計算機程序來驅使所述計算機主機產生所述除塵信號。 另外,也可累計所述第一風扇1、2的運轉時間,并在累計到達一預定值后產生所述的除塵信號。無論如何,當所述控制電路5 —收到所述工作信號后,就會立刻啟動所述第一、二風扇1、2,也就是允許所述電源供電給所述第一、二風扇1、2,以使其運轉產生如圖3箭號所示的風流。這表示,所述第一、二風扇1、2目前處于一般工作狀態下,對所述電路板8及所述芯片80進行散熱。依圖3箭號所示的風流方向可知,在所述第一、二風扇1、2運轉一段時間后,隨風挾帶而來的微粒A(例如灰塵或毛屑等等),會滯留在所述鰭片組4的迎風面上,也就是該些鰭片40的前段頂邊40a及后段頂邊40b上。除此之外,所述第一、二風扇1、 2的扇葉上也會積卡很多微粒(圖中未示)。特別的是,當所述控制電路5 —收到所述除塵信號后,就會先后依序運行上述的 (a)、(b)兩步驟,用以將那些微粒清除。首先,在所述(a)步驟中,由于所述第一風扇1是被所述控制電路5啟動而處于運轉中,而所述第二風扇2是被所述控制電路5關掉其電源而停止運轉,因此,所述第一風扇1就會產生如圖4中箭號所示的風流。依所述風流的流向可知,那些原本積在該些鰭片40的后段頂邊40b上的微粒A及那些原本積在所述第二風扇 2的扇葉上的微粒,都會被所述第一風扇1所產生的風吹走。此時,所述第一風扇1在進行除塵工作,同時仍能持續進行散熱工作。其次,在所述(b)步驟中,所述第一風扇1被所述控制電路5關掉其電源而停止運轉,且所述第二風扇2被所述控制電路5啟動而開始運轉。因此,所述第二風扇2就會產生如圖5中箭號所示的風流。依所述風流的流向可知,那些原本積在該些鰭片40的前段頂邊 40a上的微粒A,及那些積在所述第一風扇1的扇葉上的微粒,都會被所述第二風扇2所產生的風吹走。此時,所述第二風扇2在進行除塵工作,同時仍能持續進行散熱工作。從上述說明可知,所述計算機主機只要產生所述除塵信號,所述控制電路5就會透過運行所述(a) (b)步驟,驅使所述第一、二風扇1、2輪流運行除塵工作。如果需要,所述控制電路5還能持續循環運行所述(a) (b)步驟一段時間。無論如何,從上述說明可知,透過所述控制電路5對所述第一、二風扇1、2的運轉控制,所述鰭片組4、及所述第一、二風扇 1、2上可以一直保持干凈,不會或不容易積卡微粒,這對整個散熱裝置的散熱效率是有正面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的所述兩風扇是1、2被所述控制電路5啟動后,是以相同的一轉動方向運轉以對所述鰭片組4進行散熱,且在進行除塵時,運轉中的風扇1或2仍是以原來的所述轉動方向運轉來進行除塵及散熱,這明顯不同于利用風扇反轉來除塵的習知技術。再者,在所述(a) (b)步驟交替的過程中,所述第一、二風扇1、2兩者可能在某一短時間內都是不運轉的情形(這可能是電路反應遲延所導致)。這種情形有時會被誤認為是一種故障,基此考慮,可進一步將該控制電路5設計成能在運行完所述(a)步驟后,即同時啟動所述第一、二風扇1、2,然后再運行所述(b)步驟。如此,就能完全避免所述第一、二風扇1、2兩者同時不運轉的情形發生。此外,在上述的說明中,所述控制電路5雖是整合在所述計算機顯示卡的電路當中,然而,也可以選擇將所述控制電路5整合在所述計算機主機中的主機板電路中。前述整合的好處是,所述控制電路5可以利用所述計算機顯示卡電路或主機板電路上的資源,例如,利用所述計算機顯示卡上的GPU或主機板上的CPU的部份功能,取代所述控制電路5中的微控制器的功能。然而,所述控制電路5也可以是一個獨立電路模塊。如圖2所示,所述鰭片組4的底部的前段及后段還分別有一前斜面42及一后斜面 43,所述接觸面41是位于所述前、后斜面42、43之間,且所述前、后斜面42、43都是往所述接觸面41傾斜。較佳地,所述鰭片組4是由該些鰭片40橫向并接而成,每一鰭片40實質上是以模具沖壓銅或鋁材所制成,且包括一基片401、以及分別從所述基片401延伸出來之一底片402、一前斜片403、與一后斜片404。其中,該些鰭片40的底片402共同組成所述接觸面41,該些鰭片40的前斜片403共同組成所述前斜面42,該些鰭片40的第二斜片404 共同組成所述后斜面43。無論如何,這只是所述鰭片組4的較佳實施方式之一,實際上也可選擇以鋁擠型方式來制造所述的鰭片組4。其中,所述鰭片組4的前斜面42是傾斜地面對所述第一風扇1,所述后斜面43是傾斜地面對所述第二風扇2,后斜面43是用來協助將風導向所述第二風扇2,一如圖4中所示。而所述鰭片組4的前斜面42是用來協助將風導向所述第一風扇1,一如圖5中所示。 然而,所述前斜面42與后斜面43兩者均非必要。無論如何,任何人都可以從上述例子的說明獲得足夠教導,并據而了解本發明內容確實不同于先前技術,且具有實用性,及足具創造性。是本發明確已符合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
權利要求
1.一種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鰭片組,包括多片沿一橫向而間隔并排的散熱片,且所述鰭片組的底部有一接觸面供接觸一熱源;一風罩,包括一主板,所述主板蓋于所述鰭片組的頂部,且具有沿一縱向而間隔排列的兩通孑L ;一第一風扇,位于所述風罩的其中一通孔內,且在被啟動后,產生風吹向所述鰭片組的頂部前段;一第二風扇,位于所述風罩的另一通孔內,且在被啟動后,產生風吹向所述鰭片組的頂部后段;及一控制電路,其能在接收到一工作信號后,啟動所述第一、二風扇,并能在接收到一除塵信號后,依序運行下列步驟(a)啟動所述第一風扇,并同時關掉所述第二風扇;及(b)啟動所述第二風扇,并同時關掉所述第一風扇;其中所述(a)、(b)步驟都維持一段預定時間。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電路在運行完所述(a)步驟后, 即同時啟動所述第一、二風扇,然后再運行所述(b)步驟。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鰭片組的底部還有一前斜面及一后斜傾面分別位在所述接觸面的前、后,且所述前斜面是傾斜地面對所述第一風扇,及所述后斜面是傾斜地面對所述第二風扇,其中,所述前、后斜面都是往所述接觸面傾斜。
4.一種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是用于連接一第一風扇及一第二風扇,且能在接收到一工作信號后,啟動所述第一、二風扇,并能在接收到一除塵信號后,依序運行下列步驟(a)啟動所述第一風扇,并同時關掉所述第二風扇;及(b)啟動所述第二風扇,并同時關掉所述第一風扇;其中所述(a)、(b)步驟都維持一段預定時間。
5.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電路在運行完(a)步驟后,即同時啟動所述第一、二風扇,然后再運行所述(b)步驟。
6.一種鰭片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片沿一橫向而間隔并排的散熱片,其中,所述鰭片組的底部有一接觸面、一前斜面、及一后斜面,所述接觸面供接觸一熱源且位于所述前、后斜面之間,所述前、后斜面都是往所述接觸面傾斜。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揭露一種具有除塵功能的雙風扇式散熱裝置,其包括一鰭片組、一風罩、一第一風扇、一第二風扇、及一控制電路。重點在于所述控制電路能在接收到一工作信號后,啟動所述第一、二風扇,并能在接收到一除塵信號后,依序運行隨后所述的(a)、(b)步驟分別一段時間。所述(a)步驟包括啟動所述第一風扇,并同時關掉所述第二風扇。所述(b)步驟包括啟動所述第二風扇,并同時關掉所述第一風扇。藉此,所述第一、二風扇就能輪流互相替對方除塵,及對所述鰭片組除塵兼散熱。
文檔編號G06F1/20GK102236397SQ201010163219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30日
發明者毛黛娟, 黃順治 申請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