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導風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導流結構,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適用于電腦設備 的導風罩。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電腦科技的突飛猛進,使得電腦的運作速度不斷地提高,并且 電腦主機內部的電子元件的發熱功率也不斷地攀升。為了預防電腦主機的內部 的電子元件過熱,而導致電子元件發生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失效,必須提供足夠 的散熱效能予電腦內部的電子元件。因此,對于高發熱功率的電子元件,例如 中央處理器、顯示芯片、北橋芯片、南橋芯片及內存模組等,通常會加裝散熱 鰭片組來降低這些電子元件的溫度。并且,為了讓散熱鰭片組所吸收的熱量能 夠充份地散出機殼之外,機殼內部的熱對流效率就顯得格外地重要。
特別以服務器來說,由于服務器必須具備足夠的穩定度與可靠度,才能夠 避免所提供的服務中斷。因此,在服務器的機殼內部通常還會配置有輔助散熱 的導流結構,以增加熱對流的效率。舉例來說,服務器內配置有一導風罩
(wind-guiding cover)與一風扇,且風扇配置于導風罩中,以讓風扇與導風罩 一體地安裝至服務器中或是一體地自服務器卸下。風扇形成一流經導風罩內部 的氣流,使得服務器中中的熱量隨著導風罩所導引的氣流而散逸出機殼之外。 如此一來,服務器的溫度得以降低,便能夠穩定運作。
一般而言,現有技術會在導風罩上樞設一把手,用以拆卸導風罩。然而, 現有導風罩上的把手往往會貼齊導風罩,使用者不容易抓持把手,使得操作上
較為不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導風罩,其把手方便操作。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導風罩,包括一罩體、 一彈性卡扣件以及一把手。罩 體具有一第一面。彈性卡扣件配置于第一面。把手樞設于罩體,且具有兩臂體 與一第一手持部。第一手持部連接于兩臂體之間。第一手持部具有一第一卡扣 部,適于與彈性卡扣件相卡扣,以讓第一手持部與第一面至少維持一手持空間。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卡扣部具有一開口,彈性卡扣件具有一 第二卡扣部與一第二手持部,第二卡扣部與第二手持部適于穿過開口,使得部 分的第一手持部位于第二卡扣部與罩體之間。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第二卡扣部為一卡鉤。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卡扣部具有一卡槽,對應第二卡扣部, 且位于開口的一側。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罩體更具有至少一止擋部,位于罩體相鄰第 一面的一第二面,且適于與兩臂體其中的一相接觸,以維持第一手持部與第一 面之間的手持空間。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把手更具有兩樞設部,分別連接至兩臂體, 且把手借由兩樞設部樞設于罩體。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把手更具有兩退卡部,且兩樞設部分別位于 兩臂體與兩退卡部之間。
本實用新型導風罩在把手的第一手持部與罩體的第一面之間至少維持一 手持空間。因此,使用者即可利用第一手持部與第一面之間的手持空間來操作 把手,而能夠方便地卸除導風罩。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
以下結合附圖對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詳細說明,其中-
圖1為示意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導風罩的立體圖。 圖2為示意圖1的把手的立體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導風罩110:罩體
112:止擋部
120:彈性卡扣件
122:本體
124:第二卡扣部
126:第二手持部
130:把手
132:臂體
134:第一手持部
134a:第一卡扣部
136:樞設部 138:退卡部 Al、 A2:箭頭
F:外力 G:導槽 H:手持空間
o:開n
Sl:第一面 S2:第二面 T: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示意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導風罩的立體圖。請參考圖1,導風罩
100包括一罩體110、 一彈性卡扣件120以及一把手130。罩體110具有一第一 面Sl。彈性卡扣件120配置于第一面Sl。舉例來說,彈性卡扣件120可為一 金屬彈片,且可具有一本體122、 一第二卡扣部124與一第二手持部126。第 二手持部126連接至本體122,且第二卡扣部124連接至第二手持部126。在 本實施例中,第二卡扣部124例如為一卡鉤。
把手130樞設于罩體110,且具有兩臂體132與一第一手持部134。第一手持部134連接于兩臂體13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把手130更可具有兩樞設 部136,分別連接至兩臂體132。把手130可借由兩樞設部136樞設至罩體110。 此外,第一手持部134具有一第一卡扣部134a,適于與彈性卡扣件120相卡扣。 當第一卡扣部134a與彈性卡扣件120相卡扣時,第一手持部134與第一面Sl 至少維持一手持空間H。
值得一提的是,當導風罩IOO應用于一電腦主機(未繪示)中時,在第一 卡扣部134a與彈性卡扣件120解卡扣之后,使用者即可利用第一手持部134 與第一面Sl之間的手持空間H來操作把手130。借由把手130的操作,使用 者便能夠將導風罩100自電腦主機上卸除,相當方便。此外,罩體100更可具 有至少一導槽G (例如兩個,對稱地位于罩體100的兩側)。當導風罩100組 裝至電腦主機時,導風罩100便可借由導槽G與電腦主機中的至少一導引部(未 繪示,例如是一凸肋)的配合,而平順地組裝至電腦主機。
圖2為示意圖1的把手的立體圖。請參考圖1與圖2,詳細來說,第一卡 扣部134a可具有一開口 0。第二卡扣部124與第二手持部126適于穿過開口 O。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卡扣部134a可具有一卡槽T,對應第二卡扣部124,且位 于開口 O的一側。當第二卡扣部124與第二手持部126穿過開口 O時,第二卡 扣部U4與卡槽T相卡扣。在第二卡扣部124與卡槽T相卡扣之后,部分的第 一手持部134位于第二卡扣部124與罩體110之間,以限制把手130往箭頭Al 方向的樞轉。
相對地,罩體110更可具有至少一止擋部112,位于罩體110相鄰第一面 Sl的一第二面S2。止擋部112適于與兩臂體132其中之一相接觸。當止擋部 112與臂體132接觸時,把手130往箭頭A2方向的樞轉便會受到限制。如此一 來,便可維持第一手持部134與第一面S1之間的手持空間H。在本實施例中, 止擋部112的數量也可為兩個,另一個止擋部112 (未繪示)例如可配置于罩 體110相對第二面S2的第三面(未繪示),而適于與兩臂體132的其中另一 相接觸。在另一實施例中,止擋部112也可配置在罩體110上其他的適當位置 或甚至配置在把手130上,只要能夠維持第一手持部134與第一面Sl之間的 手持空間H即可。
更進一步來說,當使用者欲將導風罩100自電腦主機中拆卸下來時,可利用姆指施予一外力F于第二手持部126上,使得第二卡扣部124與第一卡扣部 134a解卡扣。此時,使用者可持續施力F,并將其他四指置入第一手持部134 與第一面Sl之間的手持空間H。之后,再用四指帶動第一手持部134往箭頭 Al的方向樞轉,即可將帶動將整個導風罩100從電腦主機中卸除。亦即,使用 者僅需單手即可完成第二卡扣部124與第一卡扣部134a解卡扣,以及帶動把手 130樞轉的動作。如此一來,使用者用單手便能夠卸除導風罩100,相當方便。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把手130更可具有兩退卡部138,且兩樞設部136 分別位于兩臂體132與兩退卡部138之間。當把手130往箭頭Al方向樞轉時, 可借由兩退卡部138與電腦主機在結構上的干涉,而輔助導風罩IOO退出電腦 主機。
綜上所述,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導風罩在把手的第一手持部與罩體的第一面
之間至少維持一手持空間。因此,使用者即可利用第一手持部與第一面之間的
手持空間來操作把手,而能夠方便地卸除導風罩。此外,由于彈性卡扣件的第 二手持部與第二卡扣部能夠穿過把手的第一卡扣部上的開口。因此,使用者可
單手完成第二卡扣部與第一卡扣部解卡扣,并同時帶動把手樞轉,操作上相當 方便且容易。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 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 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以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1. 一種導風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罩體,具有一第一面;一彈性卡扣件,配置于該第一面;以及一把手,樞設于該罩體,且具有兩臂體與一第一手持部,其中該第一手持部連接于該兩臂體之間,且該第一手持部具有一第一卡扣部,適于與該彈性卡扣件相卡扣,以讓該第一手持部與該第一面至少維持一手持空間。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風罩,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卡扣部具有一開口, 該彈性卡扣件具有一第二卡扣部與一第二手持部,該第二卡扣部與該第二手持 部適于穿過該開口,使得部分的該第一手持部位于該第二卡扣部與該罩體之 間。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風罩,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卡扣部為一卡鉤。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風罩,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卡扣部具有一卡槽, 對應該第二卡扣部,且位于該開口的一側。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導風罩,其特征在于,該罩體更具有至少一止擋部, 位于該罩體相鄰該第一面的一第二面,且適于與該兩臂體其中之一相接觸,以 維持該第一手持部與該第一面之間的該手持空間。
6.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導風罩,其特征在于,該把手更具有兩樞設部,分 別連接至該兩臂體,且該把手借由該兩樞設部樞設于該罩體。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導風罩,其特征在于,該把手更具有兩退卡部,且 該兩樞設部分別位于該兩臂體與該兩退卡部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導風罩,包括一罩體、一彈性卡扣件以及一把手。罩體具有一第一面。彈性卡扣件配置于第一面。把手樞設于罩體,且具有兩臂體與一第一手持部。第一手持部連接于兩臂體之間。第一手持部具有一第一卡扣部,適于與彈性卡扣件相卡扣,以讓第一手持部與第一面至少維持一手持空間。因此,使用者即可利用第一手持部與第一面之間的手持空間來操作把手,而能夠方便地卸除導風罩。
文檔編號G06F1/20GK201251750SQ200820112369
公開日2009年6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27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27日
發明者宋子雯 申請人: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