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介面卡的定位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定位結構,特別是指一種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用于定位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Express,PCI Express)的小型介面卡。
背景技術:
由于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中央處理器的運作速度大幅提升,周邊設備的傳輸速度也跟著加快,舊有的傳輸介面也因此不敷使用,傳輸介面也必須跟著升級,現今常用的周邊元件連接介面(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在與所有的外圍設備進行數據傳輸時,因只能單靠著一條共同總線分享頻寬,所以周邊設備于進行數據傳輸時,是以先后順序排列,如果遇到傳輸裝置傳送較大的資料時,計算機系統處理速度就會變慢,也因此讓外圍設備的效能大打折扣。
為了因應此問題,現今已發展出一種優于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PCIExpress),PCI Express比舊有的PCI傳輸速度快,原因是PCI Express以交換式傳輸技術與點對點傳輸技術,每一組PCI Express都擁有單獨的傳輸通道,不再采用舊有共同總線的架構,這樣可以免去周邊設備的數據傳輸時,共享一總線而產生傳輸速度遲緩的問題,因此比傳統的PCI要來得快上許多,且PCI Express還支持熱插拔功能,可以在不關機、不打開機殼的情形下,直接插入或拔除,可以大幅減少停機維修時間,這項設計對服務器的使用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請參閱圖1A圖與圖1B,其為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大型介面卡10與小型介面卡20的立體圖;如圖所示,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介面卡有大型介面卡10與小型介面卡20兩種型式,大型介面卡10為小型介面卡20的延伸型態,為了因應使用大型介面卡10與小型介面卡20,所以如圖2A所示,用于插設使用大型介面卡10與小型介面卡20的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型態,同于大型介面卡20,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設于計算機系統的主機殼體40,此兩種介面卡于插設使用時,大型介面卡10可穩固插設于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內。
但是,如圖2B所示,小型介面卡20于插設至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后,小型介面卡20會露出一小部份于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插入口,以便于使用者抽取,如此外露于插入口的部份,使用者容易于使用時不經意的碰撞而朝向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右側空間移動,導致小型介面卡20與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傳輸針腳發生接觸不良的情形,影響小型介面卡20的使用,甚至有傳輸針腳折損的情形發生,使大型介面卡10與小型介面卡20無法再次插設使用。
因此本實用新型對上述問題提出一種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可讓小型介面卡于插設于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后,防止小型介面卡移動,以可解決上述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介面卡的定位結構,于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小型介面卡插設至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后,可避免小型介面卡移位,使小型介面卡更穩固的插設在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內。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包含有一本體,本體延伸設置有一固定體,固定體可裝配于設有一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的一殼體的一固定孔,本體更延伸設有一定位塊,定位塊位于固定體的一側,于插設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小型介面卡至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后,定位塊可置入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的插入口,如此可定位小型介面卡,使小型介面卡更穩固的插設于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內。
圖1A為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大型介面卡的立體圖;圖1B為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小型介面卡的立體圖;圖2A為已知設有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的殼體的立體圖;圖2B為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小型介面卡插設至插槽的立體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設于裝有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的殼體的立體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定位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小型介面卡的立體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于無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附圖標號10大型介面卡20小型介面卡30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40殼體45固定孔50本體55凹槽60柱體64固定頭68溝槽
70定位塊74凹槽78固定件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介面卡定位結構包含有一本體50,本體50為一彈性體,例如橡膠,本體50一端延伸設有一柱體60,柱體60則延伸設有一固定體,固定體于本實施例為一固定頭64,固定頭64設有一溝槽68,而溝槽68延伸設至柱體60,本體50延伸設有一定位塊70,其位于柱體60的一側,定位塊70相對于柱體60的面為斜面,且定位塊70設有至少一凹槽74,定位塊70的一側更延伸設有一固定件78,固定件78可為一塊體或柱體,本體50更設有一凹槽55,其位于固定體即固定頭64與定位塊70之間。
請一并參閱圖4,為本實用新型設于裝有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的殼體的立體圖;于使用本實用新型時,將固定體即固定頭64裝配至殼體40所設的一固定孔45,為了使固定頭64更容易的置入固定孔45,固定頭64可為圓錐狀,此外固定體除了可為固定頭64外,也可為任意幾何形狀的柱體,而固定孔45的形狀必須可于柱體相配合,另外為了讓固定頭64更輕易的擠壓插置固定孔45,所以固定頭64設有溝槽68。
請一并參閱圖5,為本實用新型定位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小型介面卡的立體圖;如圖所示,當小型介面卡20插設至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后,旋轉本實用新型定位結構的本體50,使定位塊70置入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插入口,以抵住小型介面卡20,如此即可定位小型介面卡20,為了使定位塊70易于置入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插入口,因此定位塊70設置有凹槽74,可使定位塊70更具彈性,且可因設置凹槽74而節省制作成本,此外,為了防止定位塊70脫落出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插入口,所以定位塊70一側更設置有固定件78,以勾住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
請一并參閱圖6,為本實用新型于無使用狀態的立體圖;如圖所示,當大型介面卡10插設于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時,定位塊70即不需置入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插入口,所以于小型介面卡20更換為大型介面卡10插設時,需將定位塊70由插入口移出,為了讓使用者容易扳動本體50,使定位塊70移出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插入口,所以本實用新型于本體50設置有凹槽55,供使用者于扳動時不需耗費太多力量,即可輕易將定位塊70移出,此外因本實用新型設有柱體60且外徑小于固定孔45,又固定頭64設于固定孔45,所以即可轉動本體50,如圖所示的狀態,而不影響大型介面卡10的使用情形。
此外,為了本體50易于轉動使用,所以柱體60的高度于設計上最佳為大于等于定位塊70的高度,且為了避免于轉動本體50時,相對于固定頭64的部份定位塊70卡于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插入口,所以定位塊70相對于固定頭64的面設計為斜面,然而本實用新型也可不需設置柱體60,而固定頭64直接設置于本體50,當需定位小型介面卡20時,再直接將固定頭64置入固定孔45內,將定位塊70插設至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插入口,而不需使用時,則直接將本體50連同固定頭64移出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30的插入口與固定孔45。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由本體延伸設置固定體,而于固定體一側設置定位塊,如此一來,本實用新型即可由固定體設于殼體,當小型介面卡插設于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后,即可讓定位塊置入于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的插入口,以定位小型介面卡,避免移位,以不影響小型介面卡的使用情形。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具體實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范圍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組件的置換,或依本實用新型專利保護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專利涵蓋之范疇。
權利要求1.一種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設于裝有一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的一殼體,用于定位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一小型介面卡,其特征在于該定位結構包含有一本體;一固定體,設于該本體,該固定體可插設于該殼體所設的一固定孔;一定位塊,設于該本體,位于該固定體的一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為一彈性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固定體設有一溝槽。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延伸設有一柱體,其中該柱體設置該固定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固定體為一固定頭,該固定頭可為圓錐狀。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固定體更設有一溝槽,該溝槽延伸設至該柱體。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定位塊可設置至少一凹槽。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定位塊相對于該固定體的面為斜面。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定位塊的一側更延伸設有一固定件。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在該固定體與該定位塊之間設有一凹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介面卡的定位結構,其包含有一本體、一固定體、一定位塊,本體一端延伸設置該固定體,本體于固定體的一側則延伸設置該定位塊,本實用新型設置于裝設有一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的一殼體,裝設方式為以固定體裝配于殼體所設的固定孔,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的小型介面卡插設于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后,定位塊可設置于高速周邊元件連接介面插槽的插入口,以定位小型介面卡,避免小型介面卡移位,影響使用狀態。
文檔編號G06F1/18GK2768069SQ20052000501
公開日2006年3月29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24日 優先權日2005年2月24日
發明者郭彥麟 申請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