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散熱冷卻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散熱裝置,特別是應用于電子元器件、處理器、顯卡、芯片組和硬盤的蒸發散熱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工業領域,對發熱的電子元器件、處理器、顯卡、芯片組和硬盤的冷卻主要是采用散熱片結合風扇進行空冷,原理為利用對流換熱原理將從熱源產生的熱量盡快散失到機箱中去。這種技術的主要缺陷是散熱的效果依賴風扇的功耗,而功耗不可能大幅提高,制約了散熱能力。另外由于主動式風扇所發出的噪音很大,影響周圍使用環境。近年來,微通道技術在芯片散熱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其相變蒸發熱流原理也被證明是一種高效能的散熱冷卻方式。但應用微通道技術生產設計的蒸發冷卻裝置產品,大規模應用很少,無形中阻礙了我國新技術應用的步伐。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為利用微通道技術,提供一種適合大規模生產、應用廣泛的無功耗、安靜、散熱總能力大的蒸發冷卻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新型散熱冷卻裝置,由蒸發區(1)、冷凝區(3)以及它們之間的連通管(2)、和(4)構成一氣態或液態物質可以循環流動的密閉腔體。蒸發區(1)包括一具有微槽道(5)的受熱面,受熱面的微槽道由以下工藝制成在成型的金屬板(銅板或鋁板)平面上加工出高低一致,間隔均勻的槽片,高度和寬度均為毫米級或微米級。兩端再用高于微槽道的金屬塊(6)封裝并留出輸入輸出端口與連通管相接,其上再用一金屬板封裝。冷凝區(2)可做成箱體結構,外設散熱片,冷凝區也有輸入輸出端口與連通管相接。由蒸發區、冷凝區、連通管構成的密閉腔體內的空間為抽真空的且灌注有液體工質的密閉空間。為保證在重力作用下,液體從冷凝區回流到蒸發區,所說的冷凝區出液位置高于蒸發區進液位置。
連通管可以包括至少一根冷凝管和至少一根蒸發管,且蒸發管的截面積可大于所述冷凝管的截面積。
本蒸發冷卻裝置應用時,將蒸發冷卻裝置蒸發區受熱面的外表面與發熱電子元器件的外表面相貼,蒸發區里的液體受熱蒸發,通過連通管進入冷凝區。由于冷凝區散熱裝置的作用,蒸汽冷卻后重新變成液體,通過連通管回流到蒸發區,如此反復即可達到冷卻芯片等電子元器件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為由于微槽道加工簡便、經濟,提高了工藝效率,另外,密閉腔體內的空間為抽真空的且灌注有液體工質,由于無雜質干擾,大大改善了傳熱性能和循環速度。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帶微槽道的蒸發區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見圖1和圖2,一種新型散熱冷卻裝置,包括蒸發區(1)、冷凝區(3)以及它們之間的連通管(2)和(4)構成的一氣態或液態物質可以循環流動的密閉腔體,該密閉腔體內的空間為抽真空的且灌注有液體工質。所述蒸發區(1)包括一具有微槽道的受熱面,所述冷凝區(3)包括有散熱面,所述蒸發區(1)和冷凝區(3)均為方形盒式結構,蒸發區(1)的受熱面帶有微槽道如圖2所示。由蒸發區連出一根蒸發管(2)至冷凝區(3),冷凝區(3)連出一根冷凝管(4)至蒸發區(1)下端。所說的冷凝區(3)出液位置高于蒸發區(1)進液位置。所說的冷凝區(3)外表面帶有散熱翅片裝置。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散熱冷卻裝置,包括蒸發區、冷凝區以及它們之間的連通管構成的一氣態或液態物質可以循環流動的密閉腔體,所述蒸發區包括一具有微槽道的受熱面,所述冷凝區包括有散熱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閉腔體內的空間為抽真空的且灌注有液體工質的密閉空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通管包括至少一根冷凝管和至少一根蒸發管。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連通管分為上下兩組,一組為蒸發管,一組為冷凝管。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區的外表面與發熱體的外表面相貼。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蒸發區位于冷凝區之下。
6.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型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管的截面積大于所述冷凝管的截面積。
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區的散熱面外表裝設有散熱片。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散熱冷卻裝置,包括蒸發區、冷凝區以及它們之間的連通管構成的一氣態或液態物質可以循環流動的密閉腔體,所述蒸發區包括一具有微槽道的受熱面,所述冷凝區包括有散熱面,所述密閉腔體內的空間為抽真空的且灌注有液體工質的密閉空間。所述連通管包括至少一根冷凝管和至少一根蒸發管,且蒸發管的截面積可大于所述冷凝管的截面積。所說的冷凝區出液位置高于蒸發區進液位置。應用時,將蒸發冷卻裝置蒸發區受熱面的外表面與發熱電子元器件的外表面相貼,蒸發區里的液體受熱蒸發,通過連通管進入冷凝區。由于冷凝區散熱裝置的作用,蒸汽冷卻后重新變成液體,通過連通管回流到蒸發區,如此反復即可達到冷卻芯片等電子元器件的作用。
文檔編號G06F1/20GK2711901SQ20042007155
公開日2005年7月20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13日
發明者紀惠紅 申請人:紀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