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尤指一種將導熱管埋設在導熱塊的周緣面上,可使發熱組件的熱量均勻傳導到各導熱管上,以得到一均溫傳導的散熱效果。
背景技術:
隨著計算機信息科技的蓬勃發展,個人計算機相關領域的設計也隨之日新月異。以往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運行速度緩慢,用鋁擠型或鰭片型散熱器加散熱風扇所構成的散熱裝置作為中央處理器(CPU)散熱的設備已經足夠,但是近年來CPU的時鐘頻率已突破1GHz,有的更超過3GHz,由于CPU的時鐘頻率與發熱量為成正比關系,因此,上述的散熱裝置受到機殼的空間限制,已越來越難以隨著CPU運行速度的提高而有效地解決散熱的問題,因此用與導熱管組成的散熱裝置,再度成為散熱課題的另一解決方案。
圖1為公知散熱裝置的結構剖視圖。如圖1所示,包括一導熱板10a、多個導熱管20a及一散熱器30a,其中導熱板10a具有一平板狀的本體,該本體底面平貼在發熱組件(如CPU)上,其頂面開設有多個相互平行的槽溝11a,多個熱管20a分別埋設在槽溝11a中。導熱管20a內部具有毛細組織及工作流體。導熱管20a的下端為一吸熱部,上端為一散熱部。該吸熱部與導熱板10a緊密接觸并相互配合,該散熱部與散熱器30a連接,由此形成一散熱裝置。該發熱組件運行時所產生的高熱量按照熱傳導方式傳導至導熱板10a上,再由導熱管20a經散熱器30a將熱量散發出去,以達到散熱的作用。
然而,公知的散熱裝置結構,仍然具有以下的缺陷由于中央處理器的發展趨勢為體積越來越小并且運行速度越來越快,其產生的熱量熱源集中且快速,因此由于中間兩支導熱管20a與發熱組件的距離最短,導熱管20a的吸熱部能快速吸收熱量并使內部的工作流體蒸發,可以將熱量迅速帶離熱源并傳導至散熱部,但散熱部上方的散熱器30a來不及將熱量散發出去,使得工作流體無法產生冷卻凝結再回流至吸熱部,使導熱管20a喪失汽液兩相相互變化的熱傳導機制。位于兩側的導熱管20a由于與發熱組件相距有一段距離,且熱源的熱量傳導路徑為直線,所以熱量不易傳導至位于兩側的導熱管20a上,因而極易發生計算機死機或處理器燒毀的現象。
本設計人鑒于上述缺陷,憑借從事該行業多年的經驗,針對可進行改建的不便與缺陷,經過潛心研究并配合實際的運用,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終于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建上述缺陷的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其利用該等導熱管埋設在導熱塊上,且依熱量傳導的行走路徑,可使各該導熱管同時承受相同的熱量,從而得到均溫熱傳導的散熱效果。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包括一導熱塊及多個導熱管。其中,該導熱塊具有一凸出狀的本體,在該本體上開設有多個相互平行連接部,該導熱管分別埋設在該連接部中。該導熱管內部具有毛細組織及工作流體,外部形成有吸熱部及散熱部。該吸熱部與導熱塊緊密接觸并相互配合,該散熱部可將熱量傳導并帶離,從而達到上述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具有以下優點1.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導熱塊的凸出狀本體的設計,可以按照熱量傳導的行走路徑,使各導熱管同時承受相同的熱量,從而得到均溫熱傳導的散熱效果。
2.由于該導熱管具有反應迅速且熱阻小的高熱傳導性,可以將熱源所產生的熱量以最快速的傳導方式傳導并帶離大部分的熱量,避免出現瞬間溫度升高而使計算機死機或處理器燒毀的現象。
3.本實用新型的導熱管均勻凸設在導熱塊上,可以使固定安裝在上方的散熱器利于跨設及定位,進而提高散熱裝置整體的散熱效果。
附圖的簡要說明圖1為公知散熱裝置的結構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的組合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的組合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的組合剖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的組合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的組合示意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0a-導熱板 11a-槽溝20a-導熱管30a-散熱器10-導熱塊11-本體 12-連接部20-導熱管21-吸熱部22-散熱部30-散熱器31-散熱鰭片 32-容置口33-承接部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與附圖,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圖2、圖3及圖4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的立體分解圖、組合示意圖及組合剖視圖。如圖2、圖3及圖4所示,包括一導熱塊10及多個導熱管20,其中導熱塊10用銅等導熱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具有一凸出狀的本體11,本體11可為一半圓柱體、梯狀體(如圖5所示)或其它的幾何形狀,在本實施例中為一半圓柱體,在其上方的圓周面上開設有多個相互平行的連接部12,連接部12可為一槽溝或圓孔,本實施例為一槽溝。
導熱管20可為一長條形或“U”字形的圓形管體,在其內部具有毛細組織及工作流體,可利用該毛細組織及工作流體的汽液兩相相互轉換的熱傳導機制,將發熱源所產生的熱量迅速帶離。導熱管20的外部形成有一吸熱部21及一散熱部22,吸熱部21與導熱塊10的連接部12的形狀相配合,從而形成緊密地接觸。
利用導熱管20均勻埋設在導熱塊10的圓周面上且按照熱量傳導的行走路徑,可以使各導熱管20同時承受相同的熱量,從而得到均溫熱傳導的散熱效果。
本實用新型可以進一步包括一散熱器30,散熱器30固定安裝在導熱管20上,由多個的散熱鰭片31連續排列組成。散熱鰭片31可由鋁或銅等導熱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在其底部中間處開設有一容置口32,容置口32的形狀與導熱塊10的本體11的形狀相配合,在容置口32的圓周上設有多個承接部33,承接部33可為一半圓槽并與導熱管20的散熱部22對應設置并相互配合。
圖6及圖7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及第四實施例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的組合示意圖。如圖6及圖7所示,導熱塊10的連接部12為圓孔形狀,散熱器30的承接部33也為圓孔形狀,導熱管20的吸熱部21及散熱部22分別插入導熱塊10的連接部12和散熱器30的承接部33的圓孔中。由此,可以增加導熱管20與導熱塊10及散熱器30的接觸表面積(如圖6所示),還可以增加散熱器30的散熱表面積(如圖7所示),用來提高散熱裝置整體的散熱效率。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具有實用性、新穎性及創造性,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也不曾見于同類產品及公開使用過,申請前更未見于任何刊物上,完全符合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要件。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化,或直接或間接運用于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專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包括導熱塊及多個導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塊具有凸出狀的本體,在所述本體上開設有多個連接部,所述導熱管分別埋設在所述連接部中,所述導熱管具有吸熱部及散熱部,所述吸熱部與導熱塊接觸并相互配合,所述散熱部可將熱量傳導并帶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塊由銅材料制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塊本體為半圓柱體或梯形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塊的連接部為一槽溝或圓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管為一長條形或U形管體。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一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安裝在所述導熱管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底部開設有一容置口,在所述容置口的圓周上設有承接部,所述承接部與所述導熱管的散熱部對應設置并相互配合,所述容置口的形狀與導熱塊本體的形狀相配合。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的承接部為一半圓槽。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設有承接部,所述承接部與所述導熱管的散熱部對應設置并相互配合。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的承接部為一圓孔。
專利摘要一種均溫熱傳導散熱裝置,包括一導熱塊及多個導熱管。其中,該導熱塊具有一凸出狀的本體,在該本體上開設有多個相互平行連接部,所述多個導熱管分別埋設在該連接部中。該導熱管內部具有毛細組織及工作流體,外部形成有吸熱部及散熱部,該吸熱部與導熱塊緊密接觸并相互配合,該散熱部可將熱量傳導并帶離。由此,通過該導熱管埋設在導熱塊上,按照熱量傳導的行走路徑,可以使各導熱管同時承受相同的熱量,從而得到均溫熱傳導的散熱效果。
文檔編號G06F1/20GK2679740SQ20032012791
公開日2005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12日
發明者黃孟正, 曾文海, 康建鏘 申請人:超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