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解除與外部裝置相互定位的傳動機構的接合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接合座,特別是指一種可供如筆記本電腦等外部裝置組合而形成如塢站擴充座(DOCKING)的接合座。
(2)背景技術已知將兩種裝置可分離地相互組合的應用,在許多電子產品中相當常見。例如筆記本電腦等可攜式的電子裝置,為了達到擴充其功能的目的,大多會設計一可與筆記本電腦連接的塢站擴充座(DOCKING),藉此提供多樣化的連接界面,以連接各種周邊設備而大幅提高筆記本電腦的擴充功能。
而筆記本電腦與塢站擴充座間的連接,除了各自用以傳遞信號的電連接器必須相互電性接合外,一般還有相互固定的機構設計,例如在筆記本電腦的底面上設有若干扣孔,而在塢站擴充座的上表面對應位置處設有可卡扣于筆記本電腦的扣孔內的卡勾等,藉此使筆記本電腦與塢站擴充座相互連結而固定,但前述定位機構通常在筆記本電腦的底面與塢站擴充座的上表面組合后并不能為使用者所接觸,因此通常必須藉助設于塢站擴充座內用以連動該定位機構的傳動機構,才能將定位機構的固定作用解除,使得使用者能順利將筆記本電腦與塢站擴充座相互分離。
而歸納現有的各種塢站擴充座在解除或退出筆記本電腦的傳動機構的設計上大致可區分為兩種,一種是采用杠桿原理而作動的傳動機構,此種傳動機構設計上雖相對簡單,但其所需的作動空間相對較大,且動作上不盡可靠,操作所需的作用力也較大,故使得應用此種傳動機構所形成的塢站擴充座通常厚度大而不易操作。另外一種則是采用平面式多連桿傳動的傳動機構,雖然可大幅縮減塢站擴充座的厚度,但以目前可見的產品而言,其連桿數目眾多,傳動機構的連動性復雜,故在設計上各連桿間的運動關系計算相當不易,同時,連桿眾多意味著組裝后的公差累積也大,故對于連動后的確切位置更難以控制,相對地使制作成本大幅提高,并不符合經濟效益。
(3)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平面連桿式但結構簡化、易于組裝及操作的傳動機構的接合座。
本實用新型具有解除與外部裝置相互定位的傳動機構的接合座包含一殼體、一傳動機構及一作用機構。其中殼體用以供外部裝置組接。傳動機構包括一驅動桿、一扳桿及一傳動桿,驅動桿是相對于殼體沿一作動方向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間變動,扳桿則可相對轉動地樞接于殼體,傳動桿具有一可樞轉地連接扳桿非轉動中心位置的第一連接部及一可樞轉地連接驅動桿的第二連接部,并使傳動桿的長度延伸方向與作動方向形成一非直角的夾角。而作用機構可活動地定位于殼體并受驅動桿的運動而產生相對運動,以與外部裝置產生機械式交互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傳動機構與殼體實際動作上可視為平面四連桿機構,在扳桿轉動以連動傳動桿的第一連接部改變位置,將使傳動桿的第二連接部對應地推動驅動桿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以驅動作用機構,進而使外部裝置自殼體上解除定位。藉此,使傳動機構的構造簡化,不但所占空間小、組裝容易、運動行程可靠且易于控制,另由單手撥動扳桿即可解除外部裝置的定位,可達到施力小而容易操作的目的。
為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結構特點和效果,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4)
圖1是本實用新型接合座的一較佳實施例立體分解圖;圖2是該較佳實施例組合后的外觀圖,并說明其與一筆記本電腦的組合型態;圖3是一俯視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的一傳動機構組合后的連接關系并說明傳動機構的一驅動件位于一第一位置及其相關構件的位置關系;
圖4是圖3的驅動件位于一第二位置及其相關構件的位置關系;圖5是圖2中V-V剖面線的剖視圖,并說明一抵頂件位于隱藏位置時與其相關構件的位置關系;圖6是圖5中的抵頂件位于頂出位置時與其相關構件的位置關系;圖7是圖2中VII-VII剖面線的剖視圖,并說明一勾扣件位于扣合位置時與其相關構件的位置關系;圖8是圖7中的勾扣件位于解扣位置時與其相關構件的位置關系;及圖9是該較佳實施例中的勾扣件與抵頂件與一頂壁以倒置方式表示的組裝示意圖。
(5)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明白。
參閱圖1與圖2,本實用新型的接合座100主要供一外部裝置可分離地相互組合。在本實施例中,接合座100是作為一塢站擴充座使用,而外部裝置則為一筆記本電腦200(以下外部裝置即以筆記本電腦200稱之)。而筆記本電腦200的底面設有二扣孔201。
接合座100包含有一殼體1、一傳動機構4及一用以與筆記本電腦200產生機械式交互作用的作用機構,本例中,作用機構是由二勾扣件2與二抵頂件3所構成。
殼體1呈矩形體,包括一位于上方的頂壁11、一位于下方的底壁12及分別連接頂壁11與底壁12對應四邊的四側壁13,而頂壁11、底壁12與側壁13中間界定出一容置空間14,容置空間14可供電路裝置(圖未示)容納定位于其內,以使接合座100具備連接各種周邊設備的連接界面。頂壁11的上表面形成一供筆記本電腦200底部貼合的組合面110,而頂壁11的相反兩側設有分別供各抵頂件3(容后敘述)裝設的一第一安裝部,及分別供各勾扣件2(容后敘述)裝設的一第二安裝部。
第一安裝部(放大后的細部構造參照圖9)具有多個由頂壁11內面向容置空間14內延伸的直立壁113,以及相對間隔一定距離且與直立壁113同向延伸的二卡勾117,多個直立壁113與卡勾117中間共同形成沿一推頂方向(以下以直角座標系統的Z方向稱之)延伸的一直立槽114,另于頂壁11的組合面110上設有一貫穿頂壁11且與直立槽114連通的方形孔115。
第二安裝部(放大后的細部構造同樣參照圖9)具有沿一線性方向(以下以X方向稱之)延伸且貫穿頂壁11以形成位于組合面110上的開槽111,及位于開槽111兩側且由頂壁11內面朝向容置空間14延伸且相對的二固定勾112,而各固定勾112在遠離開槽111的一側間隔一定距離之處分別設有一沿X方向延伸的限位壁116。另外,在筆記本電腦200與頂壁11的組合面110接合后,筆記本電腦200的扣孔201將與第二安裝部的開槽111互相對位。
如圖1和圖9所示,勾扣件2包括由上而下依序連接的一勾部21、一本體部22及一靠接部23,勾部21上端形成一斜面211,而本體部22在與勾部21連接處的相反兩側各設有一沿X方向延伸且貫穿本體部22的穿槽221。勾扣件2是由殼體1的頂壁11的內面與第二安裝部組裝,使得勾部21得以穿過開槽111而凸伸出殼體1的組合面110外,同時固定勾112則可略為彈性變形后分別穿過本體部22兩側的穿槽221并勾設在穿槽221中,以將本體部22定位在頂壁11上,另本體部22的相反兩側也可分別接觸在限位壁116上而受二限部壁116的限制,使得靠接部23可凸伸在容置空間14內。
而由于穿槽221在X方向上的長度大于固定勾112在X方向上的寬度,使得穿槽221與固定勾112在X方向上可彼此相對移動,并借著限位壁116對本體部22移動方向上的限制,造成勾扣件2僅能循開槽111的X方向在一扣合位置及一解扣位置間移動。
參考圖7及圖8,在扣合位置時,勾扣件2的勾部21用以扣合在筆記本電腦200的扣孔201邊緣而在Z方向上產生相互干涉定位(如圖7所示位置),而在解扣位置時,勾扣件2的勾部21則可相對通過筆記本電腦200的扣孔201而不發生干涉(如圖8所示位置)。另外設有一彈性件5,本例中為一拉伸彈簧,使彈性件5兩端分別固接在勾扣件2的本體部22一側及頂壁11的內面上,使勾扣件2在不受外力作用的狀態下可彈性復位地保持在扣合位置上。
再參照圖1和圖9,抵頂件3包括一位于上方橫截面為方形的頂部31及一位于下方呈楔形的底部32,而由頂部31四邊緣向底部32方向則各形成一側部33,其中二相反位置的側部33接近底部32的位置上分別設有一凹部34(圖9僅顯示其中一側部33上的凹部34)。
抵頂件3也是由頂壁11的內面與第一安裝部組裝,使抵頂件3的頂部31先伸入直立槽114內,而抵頂件3的側部33則可與直立壁113及略為彈性變形的卡勾117接觸,直到卡勾117前端的勾部進入抵頂件3的凹部34內并回復原形狀后,可將抵頂件3定位在直立槽114當中,并受直立槽114的限制而僅能循Z方向上下移動,使得抵頂件3可在一頂部31通過方形孔115而凸出于組合面110外的頂出位置(如圖6所示位置)及一頂部31縮入方形孔115內而位于組合面110下的隱藏位置(如圖5所示位置)間變動。而因受重力以及卡勾117的限制,抵頂件3可自然地具有向隱藏位置移動及保持在隱藏位置處的趨勢。
再回到圖1及圖2,并參照圖3所示,傳動機構4主要包括位于殼體1的容置空間14內的一驅動桿41、一扳桿42及一傳動桿43。
驅動桿41呈狹長的扁形桿狀體以平置在殼體1的底壁12的內面上,驅動桿41分別接近兩端處設有一向上突起的楔形塊414,使得各楔形塊414傾斜的部份構成一第一傳動斜面415,第一傳動斜面415則用以與抵頂件3的底部32接觸,由驅動桿41長度方向的兩側邊緣輪廓分別形成有一第一長邊側面411及一第二長邊側面412,在第一長邊側面411于在接近第一傳動斜面415的位置上藉由驅動桿41寬度的變化各形成有一第二傳動斜面413,第二傳動斜面413則是用以與勾扣件2的靠接部23接觸。
而驅動桿41在設計上是可相對于殼體1沿一作動方向(以下以Y方向稱之)移動,為此,本例中的做法是在殼體1的底壁12由其內面向容置空間14內凸伸出二平行間隔排列且沿Y方向延伸的導引壁121,二導引壁121間的距離是配合驅動桿41的最大寬度而形成一通道,在驅動桿41位于二導引壁121中間時,驅動桿41的第一長邊側面411與第二長邊側面412分別受到對應的導引壁121的阻擋限制而使驅動桿41無法在X方向上移動,故使得驅動桿41僅能在Y方向上運動。
另外,殼體1的底壁12上進一步設有向容置空間14內凸出的一凸柱122,而驅動桿41則在對應位置處設有一供凸柱122穿置于內且具有特定長度的限位槽416,因此,當驅動桿41沿Y方向移動時,限位槽416長度延伸方向的相反兩極限端將隨驅動桿41移動而會在特定位置與凸柱122形成擋止,藉以限定驅動桿41相對于底壁12移動的距離,使得驅動桿41因此可在一第一位置(如圖3所示位置)及一第二位置(如圖4所示位置)間變動。此外,驅動桿41上還設有一鏤空部417,另外,傳動機構4還包括一位于鏤空部417內的彈性件44,本例中彈性件44為一拉伸彈簧,使彈性件44的兩端分別連接驅動桿41位于鏤空部417內的固定勾419,以及設于殼體1的底壁12向鏤空部417內突起的固定勾123,目的在于提供一彈性力,使驅動桿41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可因彈性體44的作用向第一位置處移動進而保持在第一位置上。
扳桿42包括一樞接部421,使扳桿42利用樞接部421可樞轉地定位在殼體1的底壁12接近其中一側壁13的位置上,而扳桿42還包括以樞接部421為軸心可轉動地改變方位的一扳轉部422及一連接部423,并使扳轉部422顯露于殼體1的一側壁13所在相同平面上以供使用者扳動。
傳動機構4還設有一彈性件45,本例中彈性件45為一扭轉彈簧,使彈性件45兩端分別抵靠在扳桿42上以及一設于殼體1的底壁12朝上突起的擋止凸塊124上,其作用也為提供一彈性力,可使扳桿42可彈性復位地保持在扳轉部422與相應的側壁13在同一平面上的位置。
傳動桿43為具剛性的扁形長條狀,其長度方向的相反兩端形成有一第一連接部431及一第二連接部432,使第一連接部431可樞轉地連接在扳桿42的連接部423上,而第二連接部432則可樞轉地連接在驅動桿41上,使得驅動桿41的長度延伸方向與驅動桿41移動的Y方向夾有一非直角的角度。
此外,為了避免使用者誤觸扳桿42而立即藉由傳動桿43帶動驅動桿41移動的情況發生,本實用新型特別設計有一空行程,主要是在驅動桿41上進一步設有一沿Y方向延伸特定長度以供傳動桿43的第二連接部432于內活動的導槽418,使得傳動桿43的第二連接部432受扳桿42帶動后,第二連接部432可先于導槽418內移動而不會立即連動驅動桿41。
應用時如圖2、圖7及圖8所示,筆記本電腦200與接合座100的組合過程大致與習知方式類似,使筆記本電腦200的底部32以Z方向與殼體1的組合面110相互接近而貼合,造成筆記本電腦200底部32所設的扣孔201邊緣會先接觸凸出于組合面110上的勾扣件2的勾部21上所形成的斜面211,因斜面211與扣孔201邊緣的相互推擠而迫使勾扣件2離開扣合位置,待勾部21進入扣孔201后,因彈性體5的作用,使得勾部21自動地回復至扣合位置而勾扣于扣孔201內的邊緣處,使得筆記本電腦200與接合座100形成固定作用。
如圖3所示,而當使用者欲將筆記本電腦200與接合座100分離時,需將顯露于殼體1其中一側壁13上的扳桿42的扳轉部422朝外扳動,使得與扳桿42的連接部423以其樞接部421為軸轉動而改變角度方位,進而使與扳桿42的連接部423相互樞接的傳動桿43的第一連接部431隨之轉動而向驅動桿41方向偏轉接近,而因傳動桿43的固有剛性無法變形,故傳動桿43將傳遞因扳桿42轉動而產生的推力,但由于設計上,傳動桿43長度延伸方向與驅動桿41移動的Y方向形成有一非垂直的夾角,故相對于驅動桿41而言,傳動桿43的第二連接部432將在Y方向產生一推動驅動桿41移向第二位置的分力,另由于驅動桿41上設有供傳動桿43的第二連接部432活動的導槽418,使得傳動桿43的第二連接部432必須移動至導槽418最末端處才能進一步帶動驅動桿41,故從使用者開始轉動扳桿42以至驅動桿41開始移動的中間過程當中將形成有一僅有傳動桿43移位但尚未推動驅動桿41的無作用的空行程,可用以避免使用者誤觸扳桿42,并兼有提醒使用者將進行解扣的作用,而本例中是藉由導槽418長度的設計,致使扳桿42由靜止的0度相對于側壁13朝外扳轉至21度間的行程構成一前述的空行程。
接著如圖4所示,若使用者持續轉動扳桿42超過21度后,傳動桿43的第二連接部432因抵觸至導槽418的末端而推動驅動桿41開始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方向移動,此時驅動桿41上與勾扣件2的靠接部23接觸的第二傳動斜面413,及與抵頂件3的底部32接觸的第一傳動斜面415也隨之移動,當扳桿連動傳動桿43持續推動驅動桿41到達第二位置時,第二傳動斜面413則藉由推擠勾扣件2的靠接部23而將勾扣件2由扣合位置(圖7所示)沿X方向推至解扣位置(圖8所示),使得勾扣件2的勾部21位于可相對通過筆記本電腦200的扣孔201,而第一傳動斜面415也藉由推擠抵頂件3的底部32將抵頂件3由隱藏位置(圖5所示)推至凸出于組合面110的頂出位置(圖6所示),使得抵頂件3的頂部31將筆記本電腦200頂離殼體1的組合面110一定的高度,且此一頂出作用力有助于筆記本電腦200與作為塢站擴充座使用的接合座100已經相互接合的電連接器(圖未示)彼此脫離,故使用者可輕易地將筆記本電腦200自接合座100上分離。待使用者不再對扳桿42施力后,扳桿42、驅動桿41及勾扣件2均能以對應的彈性件45、44、5所提供的彈性力而回復原位。
再參考圖9,并輔以結合參考圖1及圖2,本實用新型的勾扣件2及抵頂件3均采用單件式的設計,意即傳動桿43對筆記本電腦200的勾扣及頂出的作用分別直接利用勾扣件2及抵頂件3直接施力,故沒有一般筆記本電腦采用多件式連動而易有制作公差累積、導致無法準確到位的問題產生,同時因單件式設計零件少、易于組裝,可具有降低制作及組裝成本的功效。
而本實用新型為了提高勾扣件2在動作上的順暢性,特別在頂壁11的內面上位于固定勾112與限位壁116間分別設有一沿X方向延伸的凸肋118,而勾扣件2的本體部22相反兩側也設有二沿Z方向延伸的凸肋222,使得勾扣件2的本體部22朝向勾部21凸出方向的一面可與凸肋118接觸,而本體部22相反兩側的凸肋222則可分別與對應的限位壁116接觸,如此,可將原本面與面的接觸型態,藉由凸肋118及222的設計改為線或點的接觸型態,可因此大幅降低勾扣件2與限位壁11或頂壁11內面的摩擦力,在勾扣件2沿X方向移動時增進其靈敏度與順暢性。
同理,在直立壁113上也設有一沿Z方向延伸且向直立槽114方向突起的凸肋119,目的也使抵頂件3的側部33與直立壁113間可由面對面型態的接觸改變成線或點型態的接觸,以減低摩擦力的影響,使抵頂件3的動作更為可靠,同時使用者所施加的作用力也可減少,而有較為容易操作的特性。再者,抵頂件3的底部32在楔形的最頂點處則可進一步設計成一呈微小面積且與頂部31平行的平面狀的接觸面321,可在驅動桿41的楔形塊414所形成的第一傳動斜面415推擠抵頂件3的底部32且完全通過后,平面狀的接觸面415可與楔形塊414的上方平面部份接觸而使抵頂件3到達頂出位置,此一平面狀接觸面415的設計可有助于抵頂件3的頂部31確實達到凸出于組合面110所需高度的控制。
此外,上述雖同時應用有兩組保持一定距離的勾扣件2與抵頂件3所構成的作用機構,主要目的在于考慮筆記本電腦200與接合座100相互結合與頂出施力上的平均性,因此勾扣件2與抵頂件3的數目并非一定,若在有其他機構的搭配下,也可僅使用單一勾扣件2或單一抵頂件3,或者可同時使用二個以上的勾扣件2或抵頂件3,此為熟習本技術的人士可輕易思及的改變,于此不再一一舉例說明。
歸納上述,本實用新型的接合座100,其傳動機構4配合殼體1的連動關系,實際上可視為一平面四連桿機構,有別于習知平面五連桿、更多連桿或杠桿機構的設計,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更加簡化而易于組裝。而本實用新型藉助扳桿42的轉動作為作用力的輸入,而由驅動桿41的線性運動作為驅使作用機構產生對應運動的作用力輸出,不但使用者單手即可操作,且運動行程可靠、公差不易累積、組裝容易且占用高度小,可因此大幅降低設計及制作的成本。另外,在驅動桿41上設有分別連動勾扣件2及抵頂件3的第二傳動斜面413與第一傳動斜面415,藉斜面自然的推擠作用,可減少輸入的作用力,而有易于操作的特性,故確實能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但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雖然上述說明是以作為供筆記本電腦連接使用的塢站擴充座為例,并設計有空行程,但實際上也可應用在其他外部裝置的接合的結構設計上,且空行程也可為選擇性的設計,因此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凡是按本實用新型申請的權利要求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等效替換,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解除與外部裝置相互定位的傳動機構的接合座,包含一殼體,供該外部裝置組接;一傳動機構,包括一驅動桿、一扳桿及一傳動桿,該驅動桿是相對于該殼體沿一作動方向可移動地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間變動,該扳桿則可相對轉動地樞接于該殼體,該傳動桿具有一可樞轉地連接該扳桿非轉動中心位置的第一連接部及一可樞轉地連接該驅動桿的第二連接部,并使該傳動桿的長度延伸方向與該作動方向形成一非直角的夾角;及一作用機構,可活動地定位于該殼體并受該驅動桿的運動而產生相對運動,以與該外部裝置產生機械式交互作用;該扳桿轉動連動該傳動桿的第一連接部改變位置,以使該傳動桿的第二連接部對應地推動該驅動桿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以驅動該作用機構,進而使該外部裝置自該殼體上解除定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作用機構包括有一可移動地位于該殼體的抵頂件,該殼體則形成有一與該外部裝置接觸的組合面,而該驅動桿具有一接觸該抵頂件的第一傳動斜面,使該驅動桿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后,該第一傳動斜面使該抵頂件沿一推頂方向對應地由一位于該組合面下的隱藏位置移動至一凸出于該組合面外以推離該外部裝置的頂出位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作用機構還包括有一可移動地凸伸出該殼體的組合面外的勾扣件,該外部裝置在對應位置處則設有供該勾扣件卡扣的一扣孔,而該驅動桿具有一接觸該勾扣件的第二傳動斜面,在該驅動桿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后,該第二傳動斜面將使該勾扣件對應地沿一線性方向由一與該扣孔產生干涉定位的扣合位置移動至一與該扣孔不發生干涉的解扣位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傳動機構進一步包括一彈性件,該彈性件兩端分別抵接該扳桿及該殼體,使該扳桿彈性復位地相對于該殼體轉動。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傳動機構進一步包括一彈性件,該彈性件兩端分別連接該驅動桿及該殼體,使該驅動桿彈性復位地保持在該第一位置處。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一頂壁及一底壁,使該頂壁與該底壁間界定出一容置空間,而該頂壁朝外的面形成一組合面。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傳動機構是設于該底壁上而位于該容置空間內。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的底壁上設有向該容置空間內凸出且沿該作動方向平行間隔排列的二導引壁,使該驅動桿位于該二導引壁間受其限制而沿該作動方向活動。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的底壁上設有向該容置空間內凸出的一凸柱,而該驅動桿則對應設有一供該凸柱穿置于內且具有特定長度的限位槽,使該凸柱在該驅動桿移動時可與該限位槽長度延伸方向的相反兩端形成擋止,藉以限定該驅動桿相對于該底壁移動的該第一位置及該第二位置。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傳動機構的扳桿具有一顯露于該殼體外供使用者扳動的扳轉部。
11.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一頂壁及一底壁,該頂壁與該底壁間界定出一容置空間,而該頂壁朝外的面形成該組合面,該頂壁設有安置該抵頂件的一第一安裝部,該第一安裝部包括多個由該頂壁內面向該容置空間內延伸的直立壁,二相對間隔一定距離且與該直立壁同向延伸的卡勾,使該直立壁與該卡勾間共同形成一沿該推頂方向延伸的直立槽,并在該頂壁上形成一與該直立槽連通的孔,而該抵頂件包括一可通過該孔以凸伸出該組合面的頂部、一呈楔形且位于該容置空間內以接觸該驅動件的第一傳動斜面的底部及二由該頂部兩相反邊緣向該底部方向延伸且位于該直立槽內的側部,該側部并分別設有一對應地供該卡勾扣合限位的該凹部。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抵頂件的呈楔形的底部最遠離該頂部之處形成有一平面狀的接觸面。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直立壁向該直立槽方向還設有一與該抵頂件的側部接觸的凸肋。
1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一頂壁及一底壁,該頂壁與該底壁間界定出一容置空間,而該頂壁朝外的面形成該組合面,該頂壁設有安置該勾扣件的一第二安裝部,該第二安裝部包括一沿該線性方向延伸且貫穿該頂壁的開槽、二位于該開槽兩側且朝向該容置空間延伸且互為相對的固定勾,而該勾扣件包括一勾部、一本體部及一靠接部,該本體部在與該勾部連接處的相反兩側各設有一以該線性方向延伸且貫穿該本體部而對應地供該固定勾卡置的穿槽,使該勾部得以凸伸出該殼體的組合面外,而該靠接部位于該容置空間內與該驅動桿的第二傳動斜面接觸。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安裝部還包括沿該線性方向延伸且分別位于對應的該固定勾遠離該開槽方向間隔有一定距離處的二限位壁,該限位壁分別與該勾扣件的本體部的相反兩側接觸。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的頂壁內面還設有一與該勾扣件的本體部接觸的凸肋。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勾扣件的本體部相反兩側還分別設有一對應與該限位壁接觸的凸肋。
1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接合座為一供筆記本電腦接合以提供其連接電腦周邊設備的塢站擴充座。
19.一種具有解除與外部裝置相互定位的傳動機構的接合座,供設有一扣孔的該外部裝置組合,該接合座包含一殼體,供該外部裝置組接;一傳動機構,包括一驅動桿、一扳桿及一傳動桿,該驅動桿是相對于該殼體沿一作動方向可移動地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間變動,該驅動桿設有一沿該作動方向延伸特定長度的導槽,該扳桿則可相對轉動地樞接于該殼體,該傳動桿具有一可樞轉地連接該扳桿非轉動中心位置的第一連接部及一可樞轉地位于該驅動桿的導槽內的第二連接部,并使該傳動桿的長度延伸方向與該作動方向形成一非直角的夾角;及一作用機構,可活動地定位于該殼體并受該驅動桿的運動而產生相對運動,以與該外部裝置產生機械式交互作用;該扳桿轉動連動該傳動桿的第一連接部改變位置,以使該傳動桿的第二連接部先于該導槽內移動以形成不會立即連動該驅動桿的空行程,直至該第二連接部抵觸該導槽末端而對應地推動該驅動桿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以驅動該作用機構,進而使該外部裝置自該殼體上解除定位。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作用機構包括有一可移動地位于該殼體的抵頂件,該殼體形成有一與該外部裝置接觸的組合面,而該驅動桿具有一接觸該抵頂件的第一傳動斜面,使該驅動桿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后,該第一傳動斜面使該抵頂件沿一推頂方向對應地由一位于該組合面下的隱藏位置移動至一凸出于該組合面外以推離該外部裝置的頂出位置。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作用機構還包括有一可移動地凸伸出該殼體的組合面外的勾扣件,該外部裝置在對應位置處設有供該勾扣件卡扣的一扣孔,而該驅動桿具有一接觸該勾扣件的第二傳動斜面,在該驅動桿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后,該第二傳動斜面將使該勾扣件對應地沿一線性方向由一與該扣孔產生干涉定位的扣合位置移動至一與該扣孔不發生干涉的解扣位置。
22.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傳動機構進一步包括一彈性件,該彈性件兩端分別抵接該扳桿及該殼體,使該扳桿彈性復位地相對于該殼體轉動。
23.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傳動機構進一步包括一彈性件,該彈性件兩端分別連接該驅動桿及該殼體,使該驅動桿彈性復位地保持在該第一位置處。
24.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一頂壁及一底壁,使該頂壁與該底壁間界定出一容置空間,而該頂壁朝外的面并形成一組合面。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傳動機構是設于該底壁上而位于該容置空間內。
26.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的底壁上設有向該容置空間內凸出且沿該作動方向平行間隔排列的二導引壁,使該驅動桿位于該二導引壁間受其限制而沿該作動方向活動。
27.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的底壁上設有向該容置空間內凸出的一凸柱,而該驅動桿則對應設有一供該凸柱穿置于內且具有特定長度的限位槽,使該凸柱在該驅動桿移動時可與該限位槽長度延伸方向的相反兩端形成擋止,藉以限定該驅動桿相對于該底壁移動的該第一位置及該第二位置。
28.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傳動機構的扳桿具有一顯露于該殼體外供使用者扳動的扳轉部。
29.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一頂壁及一底壁,該頂壁與該底壁間界定出一容置空間,而該頂壁朝外的面形成該組合面,該頂壁并設有安置該抵頂件的一第一安裝部,該第一安裝部包括多個由該頂壁內面向該容置空間內延伸的直立壁,二相對間隔一定距離且與該直立壁同向延伸的卡勾,使該直立壁與該卡勾間共同形成一沿該推頂方向延伸的直立槽,并在該頂壁上形成一與該直立槽連通的孔,而該抵頂件包括一可通過該孔以凸伸出該組合面的頂部、一呈楔形且位于該容置空間內以接觸該驅動件的第一傳動斜面的底部及二由該頂部兩相反邊緣向該底部方向延伸且位于該直立槽內的側部,該側部并分別設有一對應地供該卡勾扣合限位的該凹部。
30.如權利要求29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抵頂件的呈楔形的底部最遠離該頂部之處形成有一平面狀的接觸面。
31.如權利要求29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直立壁向該直立槽方向還設有一與該抵頂件的側部接觸的凸肋。
3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一頂壁及一底壁,該頂壁與該底壁間界定出一容置空間,而該頂壁朝外的面形成該組合面,該頂壁設有安置該勾扣件的一第二安裝部,該第二安裝部包括一沿該線性方向延伸且貫穿該頂壁的開槽、二位于該開槽兩側且朝向該容置空間延伸且互為相對的固定勾,而該勾扣件包括一勾部、一本體部及一靠接部,該本體部在與該勾部連接處的相反兩側各設有一以該線性方向延伸且貫穿該本體部而對應地供該固定勾卡置的穿槽,使該勾部得以凸伸出該殼體的組合面外,而該靠接部則位于該容置空間內與該驅動桿的第二傳動斜面接觸。
33.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安裝部還包括沿該線性方向延伸且分別位于對應的該固定勾遠離該開槽方向間隔有一定距離處的二限位壁,該限位壁分別與該勾扣件的本體部的相反兩側接觸。
34.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殼體的頂壁內面還設有一與該勾扣件的本體部接觸的凸肋。
35.如權利要求33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勾扣件的本體部相反兩側還分別設有一對應與該限位壁接觸的凸肋。
36.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接合座,其特征在于該接合座為一供筆記本電腦接合以提供其連接電腦周邊設備的塢站擴充座。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解除與外部裝置相互定位的傳動機構的接合座,包含一殼體、一傳動機構及一作用機構,殼體是供外部裝置組接,傳動機構包括一驅動桿、一扳桿及一傳動桿,驅動桿是相對于殼體沿一作動方向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間變動,扳桿則可相對轉動地樞接于殼體,傳動桿具有一可樞轉地連接扳桿非轉動中心位置的第一連接部及一可樞轉地連接驅動桿的第二連接部,并使傳動桿的長度延伸方向與作動方向形成一非直角的夾角。而作用機構可活動地定位于殼體并隨驅動桿的運動而產生相對運動,以使外部裝置解除與該殼體的定位關系。
文檔編號G06F1/16GK2665788SQ20032012376
公開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10日
發明者梁慧音, 盧龍璋, 田凱誠 申請人: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