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計算機機殼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計算機機殼構造。
技術背景習用的計算機機殼上常設有一個可被取下的蓋體,以利于更換或擴充該計算機機殼內所安裝的零組件,但由于該蓋體在蓋合該機殼后,是以螺絲的鎖合方式固定于該機殼上,因此,每次欲拆換該計算機機殼內所安裝的零組件時,都需要大費周章地拆卸下該機殼上所有的螺絲后,才能夠將該蓋體自該機殼上取下,在使用上造成了許多的不便與困擾。
制造廠家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研發出一種易開式機殼構造,如圖1、2所示,其是包括一中空的殼體5,以及可蓋合于該殼體5上的一蓋體6,其中該殼體5的一面設有一開口50,于沿著該開口50的二相對側上設有復數個凸狀體51與一擋塊52,而任二相鄰的該凸狀體51之間,是保持一等間距而形成一凹槽53,此外,該蓋體6的二相對側上是等距離地設有復數個套接體61,而其表面上鄰近該蓋體6的二相對側的位置處,是各自嵌設一限位部62,各該限位部62的一端是開露于該蓋體6的外表面,而形成可被向下按壓的一按壓面621,而另端則延伸至該蓋體6的內表面而與一彈片622的一端相鄰接,各該彈片622的另端是設有一限位塊623。
當該蓋體5被蓋合于該開口上,復如圖1所示,使得各該套接體61恰位于各該凹槽53內,且各該限位塊623恰位于該擋塊52的一側邊時,即可令各該按壓面621被向下按壓,并持續保持此一動作,使得各該彈片622的另端朝向遠離該蓋體6的方向彎曲,以使各該限位塊623得以遠離該蓋體6,此時,水平地推移該蓋體6,復如圖2所示,各該限位塊623將不會受到各該擋塊52的抵擋,是可自各該擋塊52的下緣處通過,而由各該擋塊52的一側邊移至另一側邊,此外,于進行此一動作的同時,各該凸狀體51恰可與各該套接體61相互套合,此時,若解除施加于各該按壓面621上的外力,將使得各該限位塊623藉由各該彈片622的彈力,再次回復至原始位置處,由于各該限位塊623已由各該擋塊52的一側移至另一側邊,因此,若將該蓋體6作一反向的水平推移,將使得各該限位塊623與各該擋塊53相互抵擋,俾該蓋體無法被取下而固定于該殼體5上。
此上所述的設計,雖可改善使用螺絲鎖合的傳統方式所帶來的不便與困擾,但是一使用者欲將該蓋體6固定于該殼體5上時,一定要以其左、右手的大拇指同時保持下壓各該按壓面621的動作,如此,才能推移該蓋體6,因此,其設計上仍有些許不便之處,反之,當該使用者欲自該殼體5上取下該蓋體6時,該使用者亦需以其左、右手的大拇指各自持續下壓各該按壓面621,并以其余各指頭反向推移該蓋體6,直到各該套接體61恰位移至各該凹槽53內,且各該限位塊623由各該擋塊52的另一側反向地移至各該限位塊623的一側邊時,即可向上取下該蓋體6,但是,各該凸狀體51與各該套接體61間的卡合狀態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緊密性,因此,該使用者的左、右手的大拇指施力于各該按壓面621后,其余手指頭卻須施以較強大的力量才可推移該蓋體6,而令各該凸狀體51與各該套接體61相互分離,因此,在整體操作上仍無法令人感到足夠的便利與快速。
所以,如果能有一種機殼構造,不僅可令該蓋體6可被快速且輕易地固定于該殼體5上,反之,亦可毫不費力且快速地自該殼體5上取下該蓋體6,若此,對于企業主而言,是可加速組裝時間,藉以提高生產率,而對于廣大的消費大眾而言,亦可提高更換或擴充該殼體5內的電子元件時的便利性。
發明內容
有鑒于上述提及傳統采用螺絲鎖合以固定一蓋體于一殼體上的方式,于每次拆換該殼體內所安裝的電子元件時,都需要大費周章地拆卸下該機殼上所有的螺絲后,才能夠將該蓋體自該機殼上取下,因此,在使用上造成了許多的不便與困擾,而制造廠家為解決上述問題所研發的易開式機殼構造,雖較傳統采用螺絲鎖合的方式較為便利,但在使用上卻仍有許多不便之處,基于此,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發明人經過長久努力研究與實驗,終于開發設計出一種機殼構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計算機機殼構造,通過對傳統計算機機殼的扣合構造的改良,不僅可令-蓋體被快速且輕易地自一殼體上拆卸下,并可輕易地固定安裝于該殼體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提供一種計算機機殼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殼體,其一面設有與該殼體內部相連通的一開口,于該殼體上沿著該開口的二相對側上,是間隔地設有復數個卡制部,并于該殼體上正對該開口的一內表面上設有至少一彈性卡合部,各該彈性卡合部于面對該開口的一面則凸設有一限位元件與一擋板;一蓋體,其兩相對側,是間隔地設有可與該等卡制部相互配合的復數個另一卡制部,而于該蓋體的內表面上且與各該限位元件相對應的位置處,是凸設有至少一另一限位元件,而與各該彈性卡合部相對應的位置處,則活動地樞設一連動臂,該連動臂的一端是延伸至該蓋體的外表面而形成一拉桿,而另端則延伸至該蓋體的內表面而形成一抵壓部。
各該卡制元件是可為等間距排列的凸狀板,任二相鄰的該凸狀板間形成一凹槽,各該凸狀板的同一側邊的垂直方向是設有一嵌接柱,而各該另一卡制元件是可為等間距設置的套接體,各該凸嵌接柱是可與各該套接體相互卡制。
各該限位元件可為一三角形卡鉤,該三角形卡鉤是包括一傾斜面與一垂直面,而各該另一限位元件則可為凸設于該蓋體內表面的一板體。
各該蓋體上是可安裝至少一拉桿座,使各該連動臂可藉由一軸桿樞設于該拉桿座上。
各該另一限位元件是可與各該連動臂保持一設定距離而凸設于各該拉桿座上。
各該拉桿座于相鄰該蓋體外表面的一面,是可凹設成一容置空間,該拉桿是恰被收納于該容置空間。
各該拉桿上是可開設一貫穿孔。
各該彈性卡合部包括一支撐臂,以及分別與該支撐臂兩端相連接的一固定部與一作用部,其中該固定臂是一可被固定于該殼體上,而該作用部則藉由該支撐臂懸空而延伸至鄰近該開口的位置處,其上是設有該限位元件與該擋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殼體設有復數個卡制部以及至少一彈性卡合部,各該彈性卡合部上凸設有一限位元件與一擋板,而該蓋體上設有復數個另一卡制部、至少一另一限位元件以及一旋轉臂,該旋轉臂的一端是延伸至該蓋體的外表面而形成一拉桿,而另端則延伸至該蓋體的內表面而形成一抵壓部,當該蓋體被蓋合于該殼體上,并使得各該另一卡制元件恰位于相鄰的二該卡制元件之間,該蓋體即可于該殼體上被平行地推移,以使各該另一限位元件下壓各該彈性卡合部,藉以滑過各該限位元件,并使得各該卡制部與各該另一卡制部相互卡制,此時,各該限位元件將藉由各該彈性卡合部的彈性力回復至原來的設定位置,藉以將各該另一限位元件限位于各該限位元件的一側邊,使該蓋體被固定于該殼體上。并且,只要輕輕地反向水平地推移該蓋體,即可令各該卡制部與各該另一卡制部間完全的分離,如此,即可自該殼體上輕易地取下該蓋體。
圖1習用的殼體構造立體圖之一。
圖2習用的殼體構造立體圖之二。
圖3本實用新型的殼體構造立體圖。
圖4本實用新型的動作示意圖之一。
圖5本實用新型的動作示意圖之二。
件號說明殼體 1 開口 10卡制部 11 凸狀板111凹槽 112彈性卡合部12限位元件 121垂直面1212擋板 122支撐臂123固定部 124作用部125蓋體 2 另一卡制部20套接體 201拉桿座3連動臂 31 拉桿 311抵壓部 312軸桿 313貫穿孔 314另一限位元件 32板體 321容置空間 33傾斜面 121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形狀、構造裝置特征及其功效,做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茲舉實施例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計算機機殼構造,如圖3所示,包括一殼體1以及與該殼體1相配合的一蓋體2,其中該殼體1的一面設有一開口10,于沿著該開口10的二相對側上,是間隔地設有復數個卡制部11,并于該殼體1正對該開口10的一內表面上設有至少一彈性卡合部12,各該彈性卡合部12于面對該蓋體2的一面則凸設有一限位元件121與一擋板122,而該蓋體2的兩相對側,是間隔地設有復數個另一卡制部20,且其內表面上,如圖4所示,是凸設有至少一另一限位元件32,并活動地樞設一連動臂31,該連動臂31的一端是延伸至該蓋體2的外表面而形成一拉桿311,而另端則延伸至該蓋體2的內表面而形成一抵壓部312,當該蓋體2被蓋合于該殼體1上,并使得各該另一卡制部20恰位于相鄰各該卡制元件11的位置處后,該蓋體2即可被推移,俾各該另一限位元件32下壓各該彈性卡合部12,如圖4所示,藉以滑過各該限位元件121,并使得各該卡制部11與各該另一卡制部20相互卡制,此時,各該限位元件121將藉由各該彈性卡合部12的彈性力回復至原來的位置,俾各該另一限位元件32恰被限制于各該限位元件121的一側邊,如此,該蓋體2即可被固定于該殼體1上。
簡言之,如圖3、4所示,本實用新型是藉由各該另一限位元件32與各該限位元件121相互抵擋的效果,使得該蓋體2將無法自該殼體1的水平方向作一推移,并藉由各該卡制部11與各該另一卡制部20相互卡制的作用,則使得該蓋體2無法自該殼體1的垂直方向被取下,因此,綜合上述兩種機制,即可令該蓋體2被穩固地安裝于該殼體1上。
反之,如圖3、4所示,當各該拉桿311被施以一遠離該殼體1的扳動時,即可令該連動臂31作一軸心旋轉,使各該抵壓部312可連帶地轉動而與各該彈性卡合部12相抵觸,以令各該彈性卡合部12朝著該殼體1內部方向被推移,并使得各該限位元件121遠離各該另一限位元件32,藉以解除相互抵擋的效果,之后,該連動臂31繼續被轉動而與各該擋板122相互推擠,以藉由各該抵壓部312施以朝向各該擋板122的推擠后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使得該蓋體2于該殼體1上作一適度的位移,亦即使得各該卡制部11與各該另一卡制部20之間產生松脫的現象,因此,此時只要輕輕地反向水平地推移該蓋體2,即可令各該卡制部11與各該另一卡制部20間完全的分離,如此,即可自該殼體1上輕易地取下該蓋體2。
在本實用新型中,如圖4、5所示,各該卡制部11是可為一凸狀體111,而相鄰該凸狀體111的位置處則設有一凹槽112,另,各該另一卡制部20是可為呈環狀的一套接體201,因此,當該蓋體2被蓋合于該殼體1上,且令各該套接體201恰位于各該凹槽112時,即可令該蓋體2被推移,直到各該凸狀體111與各該套接體201相互結合為止,因此,藉由各該凸狀體111與各該套接體201的卡制機制,將使得該蓋體2無法直接地自遠離該殼體1的垂直方向被直接取下。
在本實用新型中,如圖3、4以及5所示,為使得該蓋體2可輕易且快速地被固定于該殼體1上,各該限位元件121可設計成一直角三角形的外觀,是包括一傾斜面1211與一垂直面1212,而各該另一限位元件32則可為凸設于該蓋體2內表面的一板體321,如此的設計,當該蓋體2于該殼體1上被推移時,各該板體321是可下壓該彈性卡合部12,并沿著各該傾斜面1211,輕易地滑移至各該垂直面1212為止,此時,各該限位元件121將藉由該彈性卡合部12的彈性力回復至原始位置,使該蓋體2因各該板體321受到各該垂直面1212的抵擋,而無法水平地被反向推移,如再加上各該凸狀體111與各該套接體201的卡制作用,該蓋體2根本無法自該殼體1的垂直或水平方向被取下,因而完全地達到固定該蓋體2于該殼體1上的目的。
在本實用新型中,復如圖3、4以及5所示,由于各該連動臂31若直接地樞設于該蓋體2上,于制程上較為不易,而欲拆換時亦是困難,因此,該蓋體2上是可嵌設至少一拉桿座3,如圖4、5所示,俾各該連動臂31可藉由一軸桿223樞設于該拉桿座3的一端上,而各該另一限位元件32亦可與各該連動臂31保持一適當距離,而凸設于各該拉桿座3的另端上,另,各該拉桿座3于相鄰該蓋體2外表面的一面,是可凹設一容置空間33,以使該拉桿311可收納而平同縱該蓋體2的外表面,又,該拉桿311上可開設一貫穿孔312(如圖3所示),以便一使用者可利用一手指頭穿過該貫穿孔312而鉤拉該拉桿311。
如圖3所不,各該彈性卡合部12是設有一支撐臂123,以及分別與該支撐臂123兩端相連接的一固定部124與一作用部125,其中該固定部124是可被固定于該殼體1的適當位置上,而該作用部125則藉由該支撐臂123,懸空地延伸至鄰近該開口10位置處,其上則凸設有該限位元件121與該擋板122。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最佳的一具體實施例,惟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該項技藝者在本創作領域內,可輕易思及的變化或修飾,皆可涵蓋在本案的專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計算機機殼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殼體,其一面設有與該殼體內部相連通的一開口,于該殼體上沿著該開口的二相對側上,間隔地設有復數個卡制部,并于該殼體上正對該開口的一內表面上設有至少一彈性卡合部,各該彈性卡合部于面對該開口的一面凸設有一限位元件與一擋板;一蓋體,其兩相對側,間隔地設有可與該等卡制部相互配合的復數個另一卡制部,在該蓋體的內表面上且與各該限位元件相對應的位置處,凸設有至少一另一限位元件,與各該彈性卡合部相對應的位置處,活動地樞設一連動臂,該連動臂的一端延伸至該蓋體的外表面而形成一拉桿,另端則延伸至該蓋體的內表面而形成一抵壓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計算機機殼構造,其特征在于各該卡制元件可為等間距排列的凸狀板,任二相鄰的該凸狀板間形成一凹槽,各該凸狀板的同一側邊的垂直方向設有一嵌接柱,各該另一卡制元件可為等間距設置的套接體,各該凸嵌接柱可與各該套接體相互卡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計算機機殼構造,其特征在于各該限位元件可為一三角形卡鉤,該三角形卡鉤是包括一傾斜面與一垂直面,各該另一限位元件則可為凸設于該蓋體內表面的一板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計算機機殼構造,其特征在于各該蓋體上可安裝至少一拉桿座,各該連動臂可藉由一軸桿樞設于該拉桿座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計算機機殼構造,其特征在于各該另一限位元件是可與各該連動臂保持一設定距離而凸設于各該拉桿座上。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計算機機殼構造,其特征在于各該拉桿座于相鄰該蓋體外表面的一面,可凹設成一容置空間,該拉桿是恰被收納于該容置空間。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計算機機殼構造,其特征在于各該拉桿上是可開設一貫穿孔。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計算機機殼構造,其特征在于各該彈性卡合部包括一支撐臂,以及分別與該支撐臂兩端相連接的一固定部與一作用部,其中該固定部是可被固定于該殼體上,該作用部則藉由該支撐臂懸空而延伸至鄰近該開口的位置處,其上是設有該限位元件與該擋板。
專利摘要一種計算機機殼構造,包括一殼體與一蓋體,該殼體設有復數個卡制部與至少一彈性卡合部,各該彈性卡合部上設有一限位元件與一擋板,而該蓋體上設有復數個另一卡制部、至少一另一限位元件與一旋轉臂,該旋轉臂的一端延伸至該蓋體的外表面形成一拉桿,而另端則延伸至該蓋體的內表面形成一抵壓部,當該蓋體被蓋合于該殼體上,并使得各該另一卡制元件恰位于相鄰的二該卡制元件之間,該蓋體即可于該殼體上被平行地推移,使得各該卡制部與各該另一卡制部相互卡制,此時,各該限位元件將藉由各該彈性卡合部的彈性力回復至原來的設定位置,以將各該另一限位元件限位于各該限位元件的一側邊,使該蓋體被固定于該殼體上。
文檔編號G06F1/16GK2648491SQ03276649
公開日2004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03年8月21日
發明者張林偉 申請人: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