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緩沖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一種緩沖結構,特別是有關一種組合方式更為簡易以及可使電腦產品在包裝后的總體積更為減小的緩沖結構。
(2)背景技術一般來說,為使一電腦裝置于運送過程中不會遭受損壞,通常會在電腦裝置的包裝中加入一些緩沖材料,以提供抗震或吸震的效果。早期設置于包裝箱中的緩沖材料是以保利龍等發泡性材料所制成,但此種材料在使用上具有許多的缺點及限制,例如,因為發泡性材料因必須達到一定的厚度,其本身的結構強度才足以形成,并且才能具有緩沖的效果,故發泡性材料的體積龐大且為固定的形狀,其成品倉儲以及裝載運送的數量均會受到限制,因而增加倉儲及運送成本。另外,發泡性材料是屬于一種化學材料,消費者于使用后幾乎都是予以拋棄,因此造成極大的環保問題。
因此,目前放置于電腦裝置的包裝盒中的緩沖材料大都已改采紙制的材料來替代,以克服發泡性材料所具有的缺點及限制。
請參閱圖1A,一種習知的紙制緩沖材料1是用來對一電腦裝置的主機及底座提供緩沖保護效果。緩沖材料1具有一本體11以及二支撐座12,二支撐座12是分別設置于本體11的二端部附近,本體11上具有一容納部13,電腦裝置的主機及底座可以放置于容納部13的中。如圖1A及圖1B所示,本體11具有二端面14,此二端面14可以用來支撐本體11。如圖1A及圖1C所示,每一支撐座12皆具有二支撐部15,如同端面14一樣,支撐部15亦可以用來支撐本體11。
如圖2A及圖2B所示,當欲將一電腦裝置的主機連同底座P裝入一包裝盒C中時,首先,需將主機連同底座P放入二緩沖材料1的容納部13中,也就是說,二緩沖材料1的容納部13是分別包覆著主機連同底座P的二端部。接著,再將二緩沖材料1以及被其所包覆的主機連同底座P一起放入包裝盒C的中,并將電源線E以及使用說明書U等放入至包裝盒C的空隙處,即可已完成主機連同底座P的包裝程序。在此,如圖2B所示,緩沖材料1可以藉由其端面14或支撐部15來與包裝盒C形成接觸支撐。
然而,習知的緩沖材料1具有諸多的缺點,至少包含(1)構造及組合方式太過于復雜及;(2)對包裝盒C的底面16的施力點不理想。其缺點分別敘述如下。
首先,緩沖材料1的構造及組合方式太過于復雜,因此在包裝線上組合緩沖材料1時會浪費許多的人力與時間,同時,由于緩沖材料1的復雜構造形狀,故在其紙板成形或軋制上會占用較大的用紙面積,因而增加許多制造成本。
另外,理想上希望支撐部15對此包裝盒C的底面16的施力能盡量落在此包裝盒C的底面16的四個角落上,然而習知的緩沖材料1并無法達成上述要求,因為不論緩沖材料1是以其端面14或支撐部15來與包裝盒C形成接觸支撐,由于其端面14或支撐部15皆不是位于包裝盒C的任一平面的角落邊緣處,而是位于包裝盒C的任一平面的靠近中央處,故支撐部15對此包裝盒C的底面16的施力點間的距離會過于接近且靠近此包裝盒C的底面16的中央處,并且每一個端面14或支撐部15的施力點范圍過小,因此,包裝盒C很容易會因緩沖材料1的施力集中而發生穿底或破裂情形,此情形特別是在包裝盒C摔落時更為明顯。
除此之外,由于主機連同底座P是同時被包覆于緩沖材料1的容納部13的中,然后再一起被放入至包裝盒C中,故緩沖材料1的體積勢必會較為龐大,進而會使包裝后的體積(包裝盒C的體積)亦較為龐大,因此會使運送車輛所能運送的數量受到限制。
另外,如圖2B所示,由于兩緩沖材料是以一左一右夾合主機連同底座P的方式一起被放入至包裝盒C中,故在取出主機連同底座P時勢必同時運用雙手才能將主機連同底座P與兩緩沖材料1一起取出,此會造成使用者取出不易,進而降低使用者對于產品的滿意度。此外,因主機連同底座P是與兩緩沖材料1一起被放入至包裝盒C的中,故在包裝或運送過程中,其底座會很容易產生彎曲變形。
在臺灣專利第524243號中亦揭示有一種結構改進的緩沖材,以承載一液晶顯示器。此習知的結構改進的緩沖材與緩沖材料1一樣,亦具有如上所述的各種缺點,而仍未被予以克服。
(3)發明內容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緩沖結構以克服上述的問題,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構造及組合方式較為簡化、占用較小的用紙面積、組合后的體積更為減小、支撐更為穩固以及從包裝盒中拆裝或取出更為容易方便。
為要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提出如下所詳述的緩沖結構。本發明適用于一包裝盒,并且包括一下緩沖組成,具有一下緩沖主體、一第一支撐座以及一第二支撐座,其中,該下緩沖主體具有一第一凹入部、一第二凹入部、二第一凹槽以及二第二凹槽,該第一凹入部以及該第二凹入部是分別成形于該下緩沖主體的底部的相對端部上,該第一凹槽以及該第二凹槽是分別成形于該下緩沖主體的頂部的相對端部上,該第一凹槽是位于該第一凹入部之上,該第二凹槽是位于該第二凹入部之上,該第一支撐座是設置于該第一凹入部以及該第一凹槽中,該第二支撐座是設置于該第二凹入部以及該第二凹槽中;以及一上緩沖組成,設置于該下緩沖組成之上,并且具有一上緩沖主體、一第三支撐座以及一第四支撐座,其中,該上緩沖主體具有一第三凹入部、一第四凹入部、二第三凹槽、二第四凹槽以及一第一收納部,該第三凹入部以及該第四凹入部是分別成形于該上緩沖主體的頂部的相對端部上,該第三凹槽以及該第四凹槽是分別成形于該上緩沖主體的底部的相對端部上,該第三凹槽是位于該第三凹入部之下,該第四凹槽是位于該第四凹入部之下,該第三支撐座是設置于該第三凹入部以及該第三凹槽中,該第四支撐座是設置于該第四凹入部以及該第四凹槽中,該第一收納部是成形于該上緩沖主體的一側邊之上。
同時,根據本發明的緩沖結構,該下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一壁面以及一第二壁面,該第一壁面是平行于該第二壁面,每一第一凹槽以及每一第二凹槽是成形于該第一壁面之上,每一第一凹槽以及每一第二凹槽是成形于該第二壁面之上,該第一凹入部以及該第二凹入部是位于該第一壁面以及該第二壁面之下,并且是位于該第一壁面與該第二壁面之間。
又在本發明中,該第一支撐座還具有一第一抵擋板以及一第一支撐部,該第二支撐座還具有一第二抵擋板以及一第二支撐部,該第一抵擋板是連接于該第一支撐部,該第二抵擋板是連接于該第二支撐部,該第一抵擋板是卡合于該第一壁面的該第一凹槽以及該第二壁面的該第一凹槽中,該第二抵擋板是卡合于該第一壁面的該第二凹槽以及該第二壁面的該第二凹槽中。
又在本發明中,該第一抵擋板還具有二第五凹槽,該第二抵擋板還具有二第六凹槽,該第五凹槽是分別卡合于該第一壁面的該第一凹槽以及該第二壁面的該第一凹槽中,該第六凹槽是分別卡合于該第一壁面的該第二凹槽以及該第二壁面的該第二凹槽中。
又在本發明中,該下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二收納部,是成形于該第一壁面、該第二壁面、該第一支撐座的該第一抵擋板與該第二支撐座的該第二抵擋板之間。
又在本發明中,該下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五凹入部,是成形于該下緩沖主體的底部上,并且是位于該第一壁面與該第二壁面之間以及該第一凹入部與該第二凹入部之間。
又在本發明中,該下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一支撐板、一第二支撐板以及一第三支撐板,該第一支撐板是位于該第一凹入部之上,該第二支撐板是位于該第二凹入部之上,該第三支撐板是位于該第五凹入部之上。
又在本發明中,該上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三壁面以及一第四壁面,該第三壁面是平行于該第四壁面,每一第三凹槽以及每一第四凹槽是成形于該第三壁面之上,每一第三凹槽以及每一第四凹槽是成形于該第四壁面之上,該第三凹入部以及該第四凹入部是位于該第三壁面以及該第四壁面之上,并且是位于該第三壁面與該第四壁面之間,該第一收納部是位于該第三壁面之上,并且連接于該第三壁面。
又在本發明中,該第三支撐座還具有一第三抵擋板以及一第三支撐部,該第四支撐座還具有一第四抵擋板以及一第四支撐部,該第三抵擋板是連接于該第三支撐部,該第四抵擋板是連接于該第四支撐部,該第三抵擋板是卡合于該第三壁面的該第三凹槽以及該第四壁面的該第三凹槽中,該第四抵擋板是卡合于該第三壁面的該第四凹槽以及該第四壁面的該第四凹槽中。
又在本發明中,該第三抵擋板還具有二第七凹槽,該第四抵擋板還具有二第八凹槽,該第七凹槽是分別卡合于該第三壁面的該第三凹槽以及該第四壁面的該第三凹槽中,該第八凹槽是分別卡合于該第三壁面的該第四凹槽以及該第四壁面的該第四凹槽中。
又在本發明中,該上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三收納部,是成形于該第三壁面、該第四壁面、該第三支撐座的該第三抵擋板與該第四支撐座的該第四抵擋板之間。
又在本發明中,該上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六凹入部,是成形于該上緩沖主體的頂部上,并且是位于該第三壁面與該第四壁面之間以及該第三凹入部與該第四凹入部之間。
又在本發明中,該上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四支撐板、一第五支撐板以及一第六支撐板,該第四支撐板是位于該第三凹入部之上,該第五支撐板是位于該第四凹入部之上,該第六支撐板是位于該第六凹入部之上。
又在本發明中,該上緩沖主體的該第一收納部還具有二卡合部,是分別卡合于該第三支撐座以及該第四支撐座。
又在本發明中,該上緩沖主體的該第一收納部還具有二卡合部,是分別卡合于該第三支撐座的該第三支撐部以及該第四支撐座的該第四支撐部。
又在本發明中,該下緩沖組成以及該上緩沖組成是由瓦楞紙板所制成。
又在本發明中,該下緩沖主體、該第一支撐座、該第二支撐座、該上緩沖主體、該第三支撐座以及該第四支撐座是以軋制方式而成形。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點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4)
圖1A是顯示一習知的緩沖材料的立體圖;圖1B是顯示根據圖1A的側視圖;圖1C是顯示根據圖1A的前視圖;圖2A是顯示習知的緩沖材料的包裝過程圖;圖2B是顯示根據圖2A的緩沖材料的包裝過程圖;圖3是顯示一包裝盒的俯視平面圖;圖4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立體分解圖5A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下緩沖組成的立體圖;圖5B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下緩沖組成的下緩沖主體的立體圖;圖6A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上緩沖組成的立體圖;圖6B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上緩沖組成的上緩沖主體的側視圖;圖6C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上緩沖組成的仰視圖;圖7A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下緩沖組成的下緩沖主體的平面展開圖;圖7B是顯示根據圖7A的下緩沖主體的成形過程圖;圖7C是顯示根據圖7B的下緩沖主體的成形過程圖;圖8A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下緩沖組成的第一支撐座的平面展開圖;圖8B是顯示根據圖8A的第一支撐座的成形過程圖;圖8C是顯示根據圖8B的第一支撐座的成形過程圖;圖8D是顯示根據圖8C的第一支撐座與下緩沖主體的組合過程圖;圖8E是顯示根據圖8D的第一支撐座與下緩沖主體的組合過程圖;圖9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下緩沖組成的第二支撐座的平面展開圖;圖10A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上緩沖組成的上緩沖主體的平面展開圖;圖10B是顯示根據圖10A的上緩沖主體的成形過程圖;圖10C是顯示根據圖10B的上緩沖組成的組合過程圖;圖11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上緩沖組成的第三支撐座的平面展開圖;圖12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上緩沖組成的第四支撐座的平面展開圖;圖13A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的包裝過程;圖13B是顯示根據圖13A的緩沖結構的包裝過程;圖13C是顯示根據圖13B的緩沖結構的包裝過程;圖13D是顯示根據圖13C的緩沖結構的包裝過程;以及圖13E是顯示本發明的緩沖結構完成包裝于包裝盒之中。
(5)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
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
請參閱圖3及圖4,本發明的緩沖結構100是置于一包裝盒(gift box)G中,以承載一電腦或電子產品的主機、底座與其他零組件,并且提供一良好的緩沖及保護效果。同時,緩沖結構100主要是由一下緩沖組成200以及一上緩沖組成300所組成。
以下先說明下緩沖組成200的構造特征。如圖4、圖5A及圖5B所示,下緩沖組成200主要是由一下緩沖主體210、一第一支撐座230以及一第二支撐座250所構成。在下緩沖主體210之上還具有一第一凹入部211、一第二凹入部212、兩第一凹槽213以及兩第二凹槽214。下緩沖主體210具有一第一壁面215以及一第二壁面216,并且第一壁面215是平行于第二壁面216。
如圖5B所示,第一凹入部211以及第二凹入部212是分別成形于下緩沖主體210的底部的相對端部上,也就是說,第一凹入部211以及第二凹入部212是位于第一壁面215以及第二壁面216之下,并且第一凹入部211以及第二凹入部212亦是位于第一壁面215與第二壁面216之間。此外,兩第一凹槽213以及兩第二凹槽214是分別成形于下緩沖主體210的頂部的相對端部上,換言之,在第一壁面215之上成形有一第一凹槽213以及一第二凹槽214,而在第二壁面216之上亦成形有一第一凹槽213以及一第二凹槽214。同時,仍如圖5B所示,兩第一凹槽213是位于第一凹入部211的上方,而兩第二凹槽214則是位于第二凹入部212的上方。如圖5A所示,第一支撐座230是藉由第一凹入部211以及兩第一凹槽213而卡合于下緩沖主體210,而第二支撐座250亦是藉由第二凹入部212以及兩第二凹槽214而卡合于下緩沖主體210。
此外,如圖5A所示,第一支撐座230具有一第一抵擋板231以及一第一支撐部232,第二支撐座250具有一第二抵擋板251以及一第二支撐部252。第一抵擋板231是連接于第一支撐部232,而第二抵擋板251是連接于第二支撐部252。同時,第一抵擋板231是卡合于第一壁面215的第一凹槽213以及第二壁面216的第一凹槽213中,第二抵擋板251是卡合于第一壁面215的第二凹槽214以及第二壁面216的第二凹槽214中。至于第一抵擋板231卡合于第一凹槽213以及第二抵擋板251卡合于第二凹槽214的方式會在稍后的敘述中詳細說明。
此外,如圖5A及圖5B所示,下緩沖主體210還具有一第二收納部217,此第二收納部217是由第一壁面215、第二壁面216、第一支撐座230的第一抵擋板231與第二支撐座250的第二抵擋板251所圍繞而成。
此外,仍如圖5A及圖5B所示,下緩沖主體210還具有一第五凹入部218。第五凹入部218是成形于下緩沖主體210的底部上,并且是位于第一壁面215與第二壁面216之間以及第一凹入部211(或第一支撐座230)與第二凹入部212(或第二支撐座250)之間。此外,下緩沖主體210的底部還具有三個支撐板,分別是一第一支撐板219、一第二支撐板220以及一第三支撐板221。第一支撐板219是位于第一凹入部211之上,第二支撐板220是位于第二凹入部212之上,而第三支撐板221是位于第五凹入部218之上。因此,當第一支撐座230以及第二支撐座250組裝于下緩沖主體210之上時,第一支撐座230的第一支撐部232是抵接于第一支撐板219,而第二支撐座250的第二支撐部252是抵接于第二支撐板220。
接下來說明上緩沖組成300的構造特征。如圖4、圖6A、圖6B以及圖6C所示,上緩沖組成300的構造大致上是與下緩沖組成200相同的,其唯一的差別是在于上緩沖組成300比下緩沖組成200多了一個第一收納部328。上緩沖組成300主要是由一上緩沖主體310、一第三支撐座330以及一第四支撐座350所構成。在上緩沖主體310之上還具有一第三凹入部311、一第四凹入部312、二第三凹槽313、二第四凹槽314以及一第一收納部328。上緩沖主體310具有一第三壁面315以及一第四壁面316,并且第三壁面315是平行于第四壁面316。
如圖6B所示,第三凹入部311以及第四凹入部312是分別成形于上緩沖主體310的頂部的相對端部上,也就是說,第三凹入部311以及第四凹入部312是位于該第三壁面315以及第四壁面316之上,并且第三凹入部311以及第四凹入部312亦是位于第三壁面315與第四壁面316之間。此外,兩第三凹槽313以及兩第四凹槽314是分別成形于上緩沖主體310的底部的相對端部上,換言之,在第三壁面315之上成形有一第三凹槽313以及一第四凹槽314,而在第四壁面316之上亦成形有一第三凹槽313以及一第四凹槽314。
同時,仍如圖6B所示,兩第三凹槽313是位于第三凹入部311的下方,而兩第四凹槽314則是位于第四凹入部312的下方。第三支撐座330是設置于第三凹入部311以及二第三凹槽313中,而第四支撐座350是設置于第四凹入部312以及兩第四凹槽314中。特別的是,第一收納部328是位于第三壁面315之上,并且連接于第三壁面315。
此外,如圖6A所示,第三支撐座330具有一第三抵擋板331以及一第三支撐部332,第四支撐座350具有一第四抵擋板351以及一第四支撐部352。第三抵擋板331是連接于第三支撐部332,而第四抵擋板351是連接于第四支撐部352。同時,第三抵擋板331是卡合于第三壁面315的第三凹槽313以及第四壁面316的第三凹槽313的中,第四抵擋板351是卡合于第三壁面315的第四凹槽314以及第四壁面316的第四凹槽314中。至于第三抵擋板331卡合于第三凹槽313以及第四抵擋板351卡合于第四凹槽314的方式會在稍后的敘述中詳細說明。
此外,如圖6C所示,上緩沖主體310還具有一第三收納部317,此第三收納部317是成形于第三壁面315、第四壁面316、第三支撐座330的第三抵擋板331與第四支撐座350的第四抵擋板351之間。
此外,如圖6B所示,上緩沖主體310還具有一第六凹入部318。第六凹入部318是成形于上緩沖主體310的頂部上,并且是位于第三壁面315與第四壁面316之間以及第三凹入部311(或第三支撐座330)與第四凹入部312(或第四支撐座350)之間。
此外,如圖6C所示,上緩沖主體310的底部還具有三個支撐板,分別是一第四支撐板319、一第五支撐板320以及一第六支撐板321。第四支撐板319是位于第三凹入部311之上,第五支撐板320是位于第四凹入部312之上,而第六支撐板321是位于第六凹入部318之上。因此,當第三支撐座330以及第四支撐座350組裝于上緩沖主體310之上時,第三支撐座330的第三支撐部332是抵接于第四支撐板319,而第四支撐座350的第四支撐部352是抵接于第五支撐板320。
接下來分別說明緩沖結構100的下緩沖組成200以及上緩沖組成300的組裝方式。由于下緩沖組成200以及上緩沖組成300全是由瓦楞紙板所制成,因此,下緩沖主體210、第一支撐座230、第二支撐座250、上緩沖主體310、第三支撐座330以及第四支撐座350均可以裁制的方式而成形。
請參閱圖7A,將下緩沖主體210左右二側的板面222沿著折線224向內彎折,接著將鄰接于板面222的板面223沿著折線225再向內彎折成如圖7B所示剖面類似U形的形狀。然后,將第一壁面215連同左右二側已彎折的板面222與板面223沿著折線226及割線227向第二壁面216彎折,同時,將第二壁面216連同左右二側已彎折的板面222與板面223沿著折線226及割線227向第一壁面215彎折,即可形成如圖7C所示的形狀,并進而形成如圖5B所示的下緩沖主體210的形狀。
請參閱圖8A,在第一支撐座230的第一抵擋板231之上具有兩第五凹槽233。首先,將第一支撐部232的板面234沿著折線235向第一抵擋板231方向彎折,再將板面236沿著折線237向第一抵擋板231方向彎折,接著再將板面238沿著折線239向第一抵擋板231方向彎折,接著再將板面240沿著折線241向第一抵擋板231方向彎折,接著再將板面242沿著折線243向第一抵擋板231方向彎折,即可形成如8B圖所示的第一支撐部232的形狀。然后,將板面244與第一抵擋板231沿著折線245向第一支撐部232方向彎折,即可形成如圖8C所示的形狀。然后,再將第一抵擋板231沿著折線246向下彎折,并將二第五凹槽233卡合于下緩沖主體210的第一壁面215的第一凹槽213以及第二壁面216的第一凹槽213中,即可形成如圖8D所示的形狀。
接著,再將板面247沿著折線248向內彎折,并使第一支撐部232卡合于下緩沖主體210的第一凹入部211中,即可形成如圖8E所示的形狀。
請參閱圖9,在第二支撐座250的第二抵擋板251之上具有二第六凹槽253。由于第二支撐座250的構造及成形過程是與第一支撐座230的構造及成形過程完全相同,故為了簡化內容起見而在此省略其重復說明。同樣地,在將第二抵擋板251的二第六凹槽253卡合于下緩沖主體210的第一壁面215的第二凹槽214以及第二壁面216的第二凹槽214的中后,并使第二支撐部252卡合于下緩沖主體210的第二凹入部212中后,即可形成如圖5A所示的下緩沖組成200。
請參閱圖10A,將上緩沖主體310左右二側的板面322沿著折線324向內彎折,接著將鄰接于板面322的板面323沿著折線325再向內彎折。然后,將第三壁面315連同左右二側已彎折的板面322與板面323沿著折線326及割線327向第四壁面316彎折,同時,將第四壁面316連同左右二側已彎折的板面322與板面323沿著折線326及割線327向第三壁面315彎折,即可形成如圖10B所示的上緩沖主體310的形狀。
請參閱圖11以及圖12,在第三支撐座330的第三抵擋板331之上具有二第七凹槽333,而在第四支撐座350的第四抵擋板351之上具有二第八凹槽353。由于第三支撐座330與第四支撐座350的構造及成形過程是與第一支撐座230的構造及成形過程完全相同,故為了簡化內容起見而在此省略其重復說明。同樣地,將第三抵擋板331的二第七凹槽333卡合于上緩沖主體310的第三壁面315的第三凹槽313以及第四壁面316的第三凹槽313中,并使第三支撐部332卡合于上緩沖主體310的第三凹入部311中,以及在將第四抵擋板351的二第八凹槽353卡合于上緩沖主體310的第三壁面315的第四凹槽314以及第四壁面316的第四凹槽314中,并使第四支撐部352卡合于上緩沖主體310的第四凹入部312中,即可形成如圖10C所示的形狀。接著,如圖10A以及圖10C所示,將上緩沖主體310的板面341沿著折線342彎折,然后再將板面343沿著折線344向下彎折,并使二卡合部329沿著折線345彎折以卡合于第三支撐座330的第三支撐部332以及第四支撐座350的第四支撐部352,即可形成第一收納部328以及如圖6A所示的上緩沖組成300的形狀。
接下來說明使用緩沖結構100來承載一電腦或電子產品的方式,特別的是,本發明的緩沖結構100是以當一電腦產品具有一主機、一底座、使用說明書及電源線時為主要的設計考量。
請參閱圖13A,首先將下緩沖組成200放入包裝盒(gift box)G中,使下緩沖組成200的第一支撐座230的第一支撐部232以及第二支撐座250的第二支撐部252接觸包裝盒G的底部并位于包裝盒G的底部邊緣上,同時,下緩沖組成200的第二收納部217是朝向包裝盒G的開口。接著,如圖13B所示,將一電腦產品的主機M放入包裝盒G的中,并且主機M是放置于下緩沖組成200的第二收納部217中,更詳細的說,主機M是放置于第二收納部217之中并且被第一支撐板219、第二支撐板220以及第三支撐板221所支撐。接著,如圖13C所示,將電腦產品的底座B以及使用說明書U放入上緩沖組成300的第一收納部328中。然后,如圖13D所示,在第一收納部328上的二卡合部329分別卡合于第三支撐座330的第三支撐部332以及第四支撐座350的第四支撐部352后,將上緩沖組成300放入包裝盒G中,并使主機M的上部是位于上緩沖組成300的第三收納部317之中。最后,將電源線E放入上緩沖組成300的第六凹入部318中,并且閉合包裝盒G即可完成電腦產品的包裝,如圖13D及圖13E所示。
接下來說明本發明的緩沖結構100所具有的優點。首先,緩沖結構100的下緩沖組成200以及上緩沖組成300的構造及組合方式較為簡化,不需黏合且直接以卡合的方式即可完成組合,因此,在組合緩沖結構100時,可以節省許多人力與時間,同時,由于緩沖結構100的構造形狀簡單,故在紙板成形或軋制上會占用較小的用紙面積,因而減少其制造成本。另外,緩沖結構100是以下緩沖組成200的第一支撐部232與第二支撐部252或上緩沖組成300的第三支撐部332與第四支撐部352來與包裝盒G形成接觸支撐,由于其第一支撐部232、第二支撐部252、第三支撐部332以及第四支撐部352皆是位于包裝盒G的支撐平面的角落邊緣處,并與之形成完整而廣大的面接觸,故第一支撐部232、第二支撐部252、第三支撐部332以及第四支撐部352的施力會平均分散于包裝盒G的支撐平面的角落邊緣上,而不會產生施力集中于某一處的情形,因此,包裝盒G便不會因施力集中而發生破裂情形。此外,在電腦產品的包裝上,電腦產品的主機M是放置于下緩沖組成200的第二收納部217以及上緩沖組成300的第三收納部317中,而電腦產品的底座B以及使用說明書U則是另外分開放置于上緩沖組成300的第一收納部328中,因此,相較于習知將主機連同底座P一起放入緩沖材料1中而言,緩沖結構100的體積會較緩沖材料1來得減小許多,進而可使包裝盒G的體積減小,因此可增加運送車輛所能裝載包裝盒G的數量,并因而降低其運送成本。此外,如上所述,由于電腦產品的主機M以及底座B是分開放置于緩沖結構100中,故在包裝或運送過程中,底座B產生彎曲變形的情形會大為減少。此外,在電腦產品的包裝過程上,下緩沖組成200是先被放入至包裝盒G中,接著再將主機M放置于下緩沖組成200之上,然后再將上緩沖組成300放置于主機M之上,故使用者在取出時,可以很輕易地將上緩沖組成300、底座B以及主機M依序取出,因此可以提升使用者對于產品的滿意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示于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技術的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出種種的更動與替換,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緩沖結構,用于一包裝盒中,該緩沖結構包括一第一支撐座;一第二支撐座;及一下緩沖主體,包括一第一凹入部、一第二凹入部、兩第一凹槽及兩第二凹槽;該第一支撐座及該第二支撐座位分別于該下緩沖主體的兩端;其中該第一凹入部以及該第二凹入部是分別成形于該下緩沖主體的底部的相對端部上,該第一凹槽以及該第二凹槽是分別成形于該下緩沖主體的頂部的相對端部上,該第一凹槽是位于該第一凹入部之上,該第二凹槽是位于該第二凹入部之上,該第一支撐座是設置于該第一凹入部以及該第一凹槽之中,該第二支撐座是設置于該第二凹入部以及該第二凹槽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上緩沖主體、一第三支撐座以及一第四支撐座;該上緩沖主體具有一第三凹入部、一第四凹入部、兩第三凹槽、兩第四凹槽以及一第一收納部,該第三凹入部以及該第四凹入部是分別成形于該上緩沖主體的頂部的相對端部上,該第三凹槽以及該第四凹槽是分別成形于該上緩沖主體的底部的相對端部上,該第三凹槽是位于該第三凹入部之下,該第四凹槽是位于該第四凹入部之下,該第三支撐座是設置于該第三凹入部以及該第三凹槽之中,該第四支撐座是設置于該第四凹入部以及該第四凹槽之中。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緩沖主體還包含一第一收納部,該第一收納部形成于所述下緩沖主體的一側邊上。
4.如權利要求1至3之任一項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下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一壁面以及一第二壁面,該第一壁面平行于該第二壁面,每一第一凹槽以及每一第二凹槽是成形于該第一壁面之上,每一第一凹槽以及每一第二凹槽是成形于該第二壁面之上,該第一凹入部以及該第二凹入部是位于該第一壁面以及該第二壁面之下,并且是位于該第一壁面與該第二壁面之間。
5.如權利要求1至3之任一項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撐座還具有一第一抵擋板以及一第一支撐部,該第二支撐座還具有一第二抵擋板以及一第二支撐部,該第一抵擋板是連接于該第一支撐部,該第二抵擋板是連接于該第二支撐部,該第一抵擋板是卡合于該第一壁面的該第一凹槽以及該第二壁面的該第一凹槽之中,該第二抵擋板是卡合于該第一壁面的該第二凹槽以及該第二壁面的該第二凹槽之中。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抵擋板還具有二第五凹槽,該第二抵擋板還具有二第六凹槽,該第五凹槽是分別卡合于該第一壁面的該第一凹槽以及該第二壁面的該第一凹槽之中,該第六凹槽是分別卡合于該第一壁面的該第二凹槽以及該第二壁面的該第二凹槽之中。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下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二收納部,是成形于該第一壁面、該第二壁面、該第一支撐座的該第一抵擋板與該第二支撐座的該第二抵擋板之間。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下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五凹入部,是成形于該下緩沖主體的底部上,并且是位于該第一壁面與該第二壁面之間以及該第一凹入部與該第二凹入部之間。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下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一支撐板、一第二支撐板以及一第三支撐板,該第一支撐板是位于該第一凹入部之上,該第二支撐板是位于該第二凹入部之上,該第三支撐板是位于該第五凹入部之上。
10.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上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三壁面以及一第四壁面,該第三壁面平行于該第四壁面,每一第三凹槽以及每一第四凹槽是成形于該第三壁面之上,每一第三凹槽以及每一第四凹槽是成形于該第四壁面之上,該第三凹入部以及該第四凹入部是位于該第三壁面以及該第四壁面之上,并且是位于該第三壁面與該第四壁面之間,該第一收納部是位于該第三壁面之上,并且連接于該第三壁面。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三支撐座還具有一第三抵擋板以及一第三支撐部,該第四支撐座還具有一第四抵擋板以及一第四支撐部,該第三抵擋板是連接于該第三支撐部,該第四抵擋板是連接于該第四支撐部,該第三抵擋板是卡合于該第三壁面的該第三凹槽以及該第四壁面的該第三凹槽之中,該第四抵擋板是卡合于該第三壁面的該第四凹槽以及該第四壁面的該第四凹槽之中。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三抵擋板還具有二第七凹槽,該第四抵擋板還具有二第八凹槽,該第七凹槽是分別卡合于該第三壁面的該第三凹槽以及該第四壁面的該第三凹槽之中,該第八凹槽是分別卡合于該第三壁面的該第四凹槽以及該第四壁面的該第四凹槽之中。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上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三收納部,是成形于該第三壁面、該第四壁面、該第三支撐座的該第三抵擋板與該第四支撐座的該第四抵擋板之間。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上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六凹入部,是成形于該上緩沖主體的頂部上,并且是位于該第三壁面與該第四壁面之間以及該第三凹入部與該第四凹入部之間。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上緩沖主體還具有一第四支撐板、一第五支撐板以及一第六支撐板,該第四支撐板是位于該第三凹入部之上,該第五支撐板是位于該第四凹入部之上,該第六支撐板是位于該第六凹入部之上。
16.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上緩沖主體的該第一收納部還具有二卡合部,是分別卡合于該第三支撐座以及該第四支撐座。
17.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二支撐座和下緩沖主體以及該第三、四支撐座和上緩沖主體是由瓦楞紙板所制成。
18.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緩沖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下緩沖主體、該第一支撐座、該第二支撐座、該上緩沖主體、該第三支撐座以及該第四支撐座是以軋制方式而成形。
全文摘要
一種緩沖結構,包括一第一支撐座、一第二支撐座及一緩沖主體。其中第一支撐座及第二支撐座位分別于該緩沖主體的兩端。
文檔編號G06F1/16GK1581014SQ0315225
公開日2005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03年7月30日
發明者李國安 申請人: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