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腦散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腦散熱器,特別涉及一種散熱效率高的電腦散熱器。
已知的電腦散熱器如
圖1所示,其主要結構體是于一塊疊在芯片組或處理器頂端的鋁材底座1頂面的周邊,向上延伸許多間隔排列的多個散熱鰭片2,并于底座1頂面的中間位置設置一風扇3,底座1吸收芯片組或處理器的熱量后傳導到多個散熱鰭片2上,再由風扇3鼓風使空氣流經多個散熱鰭片2之間的間隙而驅散熱量,能降低芯片組或處理器的溫度。
上述已知電腦散熱器的底座1與多個散熱鰭片2是利用一鋁材擠制成型件A,再切削加工成一具散熱鰭片2的件體B,除了加工程序較復雜外,在材料的運用上也造成浪費,且散熱鰭片2的數量因受鋁材擠制成型的加工條件限制,使其數量少、散熱面積亦較小。
如圖2所示,第二種已知電腦散熱器亦為鋁材擠制成型件A’再切削加工,與圖1所示的電腦散熱器不同之處是在多個散熱鰭片2呈一彎弧形,如此可增加空氣的流通效果,以此已知電腦散熱器仍然有加工程序復雜、浪費材料及散熱鰭片數量受限的缺點。
如圖3所示,第三種已知的電腦散熱器是利用鋁板C預先沖壓出底座1與多個散熱鰭片2的形狀后,再將多個散熱鰭片2向上彎折,以形成豎立在底座1上的多個散熱鰭片2,這種已知結構可避免材料的浪費,但其缺點是在多個散熱鰭片2的內側面對空氣的流通形成一垂直的阻擋面,使空氣無法很快速的由多個散熱鰭片2之間的間隙逸出,散熱效果不佳。
如圖4所示,第四種已知的電腦散熱器與圖3所示類似,但不同的是多個散熱鰭片2之間的間隙并非以切削掉部分材料來形成,而是由相鄰的兩散熱鰭片2距離底座1中心的位置長短不同而形成,相較于第三種已知的電腦散熱器,其散熱鰭片2的數量增加,但空氣無法很快速的由多個散熱鰭片2之間的間隙逸出的缺點仍未改善。
有鑒于此,本創作人根據其多年從事各類散熱器設計制造的實務經驗,針對上述已知散熱器的缺點加以改進,并各取其優點而設計出本實用新型,以能提高電腦散熱器的散熱效果。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電腦散熱器,是于一底座的周邊向上延伸多個散熱鰭片,該底座中央部位形成一以固定風扇的容置空間,其特征是兩相鄰的散熱鰭片頂部距離底座中心位置具有一位差,該散熱鰭片頂部與底座中心線的垂直相交線呈一傾斜角度;該多個散熱鰭片與底座一體成型;該位差是由相鄰的兩散熱鰭片由底座向上彎折的不同仰角形成;該傾斜角度是由扭曲的散熱鰭片的底端與頂端之間的角度差形成;該散熱鰭片的側邊厚度漸薄,該散熱鰭片的側邊表面形成傾斜的導引面;該底座的側邊預設有固定風扇的扣孔。
本實用新型主要是在一底座的周邊向上延伸有多個散熱鰭片,使底座中央部位形成一容置空間以固定風扇,風扇運轉時產生的流動空氣由散熱鰭片之間的間隙通過時,可使散熱鰭片與空氣產生熱交換作用而達致散熱的效果;其特征是該兩相鄰的散熱鰭片頂部距離底座中心位置具有位差,以增加兩者之間的間隙,且散熱鰭片頂部與底座中心線的垂直相交線呈一傾斜角度,使流動空氣通過散熱鰭片之間的間隙時,由該傾斜角度的導流作用而加速通過,以提高散熱效率;根據上述結構特征,當風扇鼓風時由于兩相鄰的散熱鰭片頂部具有位差,且散熱鰭片頂部與底座中心線的垂直相交線呈一傾斜角度,使流動空氣通過散熱鰭片之間的間隙時得以加速通過,以達到提高散熱效率的功效;該散熱鰭片頂部與底座的成型方式可先以鋁材制成片狀體,并在其周邊預先沖壓切割出多個散熱鰭片,使多個散熱鰭片皆呈傾斜的放射狀排列,然后仍可利用沖壓加工將多個散熱鰭片全部向上彎折即可完成,具有加工方便、成本低廉的優點;上述的傾斜角度可以由扭曲多個散熱鰭片,使散熱鰭片的底端與頂端之間形成一角度差而簡易完成;實施時可將散熱鰭片側邊加以沖壓,令該散熱鰭片側邊向外延展而形成厚度漸縮的狀態,不但可增加散熱面積,對流通空氣的導引作用亦有助益,能加速空氣的流通;從而解決了使其提高散熱效率,并具加工方便,成本低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是提供一種電腦散熱器,其兩相鄰的散熱鰭片頂部距離底座中心位置具有位差,以增加兩者之間的間隙,且散熱鰭片頂部與底座中心線的垂直相交線呈一傾斜角度,使流動空氣通過散熱鰭片之間的間隙時,由該傾斜角度的導流作用而加速通過,以提高散熱效率;特別適用于電腦運作時會產生高熱的各類芯片組或處理器,例如電腦VGA卡上的芯片組及中央處理器CPU的散熱,具有散熱效率佳及制造成本低廉的特點與功效,而具實用性。
圖3是已知散熱器三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已知散熱器四的立體分解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安裝風扇的立體分解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底座及多個散熱鰭片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加工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彎折多個散熱鰭片的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扭曲其中一散熱鰭片的立體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其中一散熱鰭片側邊表面形成導引面的示意圖。
請同時參閱圖7,該多個散熱鰭片20、20′可與底座10一體成型,成型的方式是先以鋁材制成片狀體A”,并在其周邊預先沖壓切割出多個散熱鰭片20、20′,使多個散熱鰭片20、20′,皆呈傾斜的放射狀排列,然后仍可利用沖壓加工將多個散熱鰭片20、20′全部向上彎折,彎折后,由于多個散熱鰭片20、20′皆呈傾斜的放射狀排列,故可使多個散熱鰭片20、20′頂部形成上述的傾斜角度θ,而片狀體A”的中央位置則形成底座10,該多個散熱鰭片20、20′環繞在底座10的周邊,使底座10中央部位的上方由多個散熱鰭片20、20′的環繞而形成容置空間11。當然,將多個散熱鰭片20、20′向上彎折時,可利用工具使兩相鄰的散熱鰭片20、20′頂部距離底座10中心位置具有位差H(如圖8所示)。
除了上述利用鋁材制成片狀體A”再沖壓加工之外,上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形成亦可以利用模具一體壓鑄成型,也是可行的實施例之一。
另外,本實用新型實施時底座10并不限于圓形,例如,圖示中片狀體A”為圓形,使底座10形成圓形;當片狀體為矩形時,底座亦形成矩形。
如圖8所示,該兩相鄰的散熱鰭片20、20′頂部距離底座10中心位置具有位差H,位置差H的形成可以在將多個散熱鰭片20、20′向上彎折時完成;例如彎折加工時,將第一片散熱鰭片20向上彎折成90度垂直,而相鄰的第二片散熱鰭片20′僅向上彎折60度,如此兩散熱鰭片20、20′因為仰角的不同而形成與底座10中心位置的距離不同,故可形成上述的位置差H。
本實用新型的多個散熱鰭片20、20′頂部與底座10中心線X的垂直相交線Y呈一傾斜角度θ,此傾斜角度θ的形成可以如圖7所示,在預先沖壓切割出多個散熱鰭片20、20′時,使相鄰的散熱鰭片20、20′之間切割線Z與底座10的中心線X形成一夾角θ’,如此將多個散熱鰭片20、20′向上彎折后,多個散熱鰭片20、20′頂部與底座10中心線X的垂直相交線Y間,即形成前述的傾斜角度θ。
如圖9所示,前述的傾斜角度θ亦可由扭曲多個散熱鰭片而形成;以其中一片散熱鰭片20為例,散熱鰭片20底端21與底座10中心線X的垂直相交線Y平行,而將該散熱鰭片20頂端扭曲后,散熱鰭片20的底端21與頂端22之間形成一角度差,此角度差即形成上述的傾斜角度θ。
如圖6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為了加速流動空氣通過相鄰的兩散熱鰭片20、20′(如圖6所示)的間隙,進而提升散熱效果,使多個散熱鰭片20、20′呈一傾斜角度θ,以對流動空氣形成一導流作用;而實施時,亦可使多個散熱鰭片20、20′形成厚薄漸層,使導流效果更佳。例如圖10所示為其中一散熱鰭片20,該散熱鰭片20的側邊厚度漸縮,使散熱鰭片20的側邊表面形成傾斜的導引面23,如此即可在流動空氣通過時形成更佳的導流作用。另外,所述的散熱鰭片20側邊厚度漸縮,其加工方法可以利用沖壓加工,將原本厚度均勻的散熱鰭片20側邊加以沖壓,令該散熱鰭片20側邊向外延展而形成厚度漸縮的狀態;此時,該散熱鰭片20除了導流效果較佳之外,其側面的面積亦可因此而增加而擴大散熱面積,使該散熱鰭片20與流通空氣的熱交換作用更為加速,并提高散熱效果。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時底座10的側邊可預設扣孔12,以方便將底座10固定于待散熱物體(芯片組或處理器)上。
上述各元件名稱是為方便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所定,而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創作精神所做的等效轉換替代,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已具先進性、實用性,符合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要件,故依法提出實用新型專利申請。
權利要求1.一種電腦散熱器,是于一底座的周邊向上延伸多個散熱鰭片,該底座中央部位形成一以固定風扇的容置空間,其特征是兩相鄰的散熱鰭片頂部距離底座中心位置具有一位差,該散熱鰭片頂部與底座中心線的垂直相交線呈一傾斜角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散熱器,其特征是該多個散熱鰭片與底座一體成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散熱器,其特征是該位差是由相鄰的兩散熱鰭片由底座向上彎折的不同仰角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散熱器,其特征是該傾斜角度是由扭曲的散熱鰭片的底端與頂端之間的角度差形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散熱器,其特征是該散熱鰭片的側邊厚度漸薄,該散熱鰭片的側邊表面形成傾斜的導引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散熱器,其特征是該底座的側邊預設有固定風扇的扣孔。
專利摘要一種電腦散熱器,是于一底座的周邊向上延伸多個散熱鰭片,該底座中央部位形成一以固定風扇的容置空間,其特征是兩相鄰的散熱鰭片頂部距離底座中心位置具有一位差,該散熱鰭片頂部與底座中心線的垂直相交線呈一傾斜角度;該風扇運轉時產生的流動空氣由散熱鰭片之間的間隙通過時,可使散熱鰭片與空氣產生熱交換作用,以及由該傾斜角度的導流作用的加速通過,而達到提高散熱效率;特別適用于電腦運作時會產生高熱的各類芯片組或處理器的散熱,具有散熱效率佳及制造成本低廉的特點與功效,而具實用性。
文檔編號G06F1/20GK2532523SQ02201650
公開日2003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2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02年1月18日
發明者陳仰霄 申請人:陳仰霄, 洋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