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快速全盲打人體工程學鍵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計算機鍵盤,是一種快速全盲打人體工程學鍵盤。
現在市場上有一種鍵盤,將鼠標只不過是簡單地安放在鍵盤上,鍵盤本身沒有太多的變化。鍵盤設計上沒有充分考慮人的生理需求,人在操作時,手要曲腕來符合鍵位,時間一長,手易疲勞,并且鍵的布局也不甚合理,不適應快速“全盲打”的要求。還有一種人體工程學鍵盤,外型做成“蝴蝶”型或“海灣”型。人操作時,不需要彎曲手腕,只是在生理特點上改善了手腕的工作狀態。但缺乏對手指輸入規律的全面、細致的研究,鍵位布局存在局限,仍然不能適應快速“全盲打”的要求,外形也太“肥胖”。
“快速”鍵盤在整體設計上,繼承優良傳統,更注重以人為本的觀念,將傳統習慣、快速多能、人體工程學、簡潔美觀幾方面完美統一。遵循手的生理特點及輸入的規律,對鍵盤進行科學地分區,優化組合,簡潔流暢地排列,達到手及手指的分工更加合理化。手操作時,既不需要彎曲手腕,手指姿勢自然舒展,而且盲打敲鍵的準確率、速度也大大提高,實現快速“全盲打”。工作桌面也更寬松整潔了。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符合人體工程學、高效率的快速全盲打人體工程學鍵盤。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方案是對現有鍵盤的一種改進,特點是a.按鍵是按橫平豎直方式對齊排列;b.按鍵分左鍵區和右鍵區進行重新布置,左鍵區包括有原輸入區的左半部分鍵及定義鍵、方向鍵和部分特殊功能鍵,取消原輸入區的數字鍵及特殊符號鍵并增設一個“變臉”鍵,并且原輸入區的左半區上映射有原輸入區的右半區上的字母鍵和標點符號鍵,詳見附圖一的左半按鍵布置;右輸入區包括有原數字鍵區、原輸入區的右半部分鍵及特殊符號鍵、括號鍵、部分特殊功能鍵;增設一個“變臉”鍵一個“愛心”鍵及一個“愛心”指示燈,詳見附圖一的右半按鍵布置。
為增加本實用新型的功能,在本實用新型的鍵盤上開設中區,設置機械鼠標裝置,將原機械鼠標的底部滾動球翻過來裝于鍵盤表面上。
本實用新型的中區還設置有手寫系統。
本實用新型是在繼承傳統105鍵盤的優點,充分考慮人們的操作習慣的基礎之上,應用人體工程學原理,遵循手的生理及輸入的規律,對105鍵盤進行科學地分區,簡潔流暢地排列,使手及手指分工更加合理,手指盲打敲鍵更準確、更迅捷,實現真正的“全盲打”。
本實用新型將鼠標和手寫筆組合在鍵盤中間,在整體設計上,以人為本,將傳統習慣、快速多能、人體工程學、高性價比、簡潔美觀五者完美統一。人在操作時,左右手臂間隔始終保持肩寬,手指姿勢自然順暢,有效地防止了類似“蜘蛛手”的毛病發生;操作鼠標時,以指動代替臂動,使工作更輕松舒適。本鍵盤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并且工作桌面也更寬松整潔了。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盤面布置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左鍵區的常態按鍵的含義表示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左鍵區按下“變臉”鍵時按鍵的含義表示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右鍵區的常態按鍵的含義表示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右鍵區按下“變臉”鍵時按鍵的含義表示圖。
實施例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的盤面1布置分為左鍵區、中區、右鍵區;其左右鍵區的所有按鍵是按橫平豎直方式對齊排列的。在左鍵區設置有控制鍵、字母鍵、特殊功能鍵、方向鍵、定義鍵等,特別增設了一個“變臉”鍵2,詳見圖1左半按鍵布置。在中區的上方設置有鼠標滾動控制球8,鼠標控制鍵7,在中區的下方設置有手寫系統3。
在本實用新型的右鍵區設置有控制鍵、數字、字母合并鍵,特殊功能鍵、括號鍵、特殊符號鍵、指示燈等,特別增設了一個“變臉”鍵4、“愛心”鍵6,相應的“愛心”指示燈5,詳見圖1的右半按鍵布置。
本鍵盤的結構特點說明如下左鍵區有54個鍵,中區有一個3D鼠標和一個手寫系統,右鍵區有34個鍵和4個指示燈,總鍵數為88個。本鍵盤的長度與傳統鍵盤幾乎一樣,寬度比傳統鍵盤寬2CM左右。所有按鍵按橫平豎直方式對齊排列,鼠標和手寫板為人體工程學造型,鍵盤和主機連接采用同一電纜,分接頭分別連接方式,兼容現有的主機板。
本鍵盤左鍵區常態鍵位分布見圖2,其中有一個“變臉”鍵2有特殊用途,組合了一個[!?]鍵,其他鍵功能保持了傳統習慣。為了實現本鍵盤獨特的“左手快速輸入法”,特別加強了左輸入區中間15個鍵的功能。按著“變臉”2鍵時,鍵位功能含義變換見圖3。
本鍵盤右鍵區常態鍵位分布見圖4。其中有一個“變臉”鍵4和一個“愛心”鍵6有特殊用途,[“‘]鍵代替了[?/]鍵的位置,其他鍵功能保持傳統習慣。鍵盤的右鍵區把傳統105鍵盤的右手區和數字鍵區及括號符、特殊符號整合在一起。當按”變臉“鍵”4時,鍵位功能含義變換見圖5。
本鍵盤因為基本保持傳統功能,即使新增功能,使用方法也保持了傳統習慣,所以在電路上為了實現新增功能,只需要稍加改進。
本鍵盤的使用方法簡述如下
本鍵盤盡量多的保持傳統風格,除了新增加的“變臉”鍵和“愛心”鍵有其特殊功能外,其他鍵的功能都保持了傳統輸入習慣。
本鍵盤的“變臉”鍵使用方法當持續按下“變臉”鍵時,左右區鍵符表示為圖3和圖5所示,松開“變臉”后,左右區鍵符反映為常態,見圖2、圖4。當按傳統方法輸入時,要快速輸入數字符號時,左手按著左“變臉”鍵2,右區鍵符表示為圖5所示,右手可以迅速輸入數字符號、括號符號了。這避免了頻繁操作[Num Lock]鍵,這在漢字輸入中遇到重碼時尤其有用。
本鍵盤獨特的“左手快速輸入法”當右手按著右“變臉”鍵4時,左區鍵符轉換為圖3所示,將右輸入區常態時的15個鍵對稱地映射在了左輸入區的15個鍵上,這時左手可以快速地輸入右手區的符號。同時按著右“變臉”鍵4和右[shift]鍵時,左手可以輸入如圖3所示的大寫字母符號和上檔符號。也就是說,右手分別控制,或者是同時控制右區的“變臉”鍵4和[shift]鍵,左手就可以進行全部字母大小寫和標點符號的輸入,如果持續鎖定[Num Lock]鍵,右手就可以方便地完成數字符、括號符及一些特殊符的輸入。右“變臉”鍵4和右[shift]鍵設計在一起,操作時很方便。這種全新的獨特輸入方式,左、右手分工明確,左手保持定位操作,非常順手,很適合于盲打,能夠達到很高的輸入速度。
右區鍵盤中的“愛心”鍵按一下時,相對應的“愛心”指示燈5會亮,此時鍵符鎖定為上檔鍵,如果同時按下[Caps Lock]鍵,效果相當于按下[shift]鍵。再按一下“愛心”鍵,相對應的指示燈會熄滅,鍵符恢復常態。這種設計是為了滿足于只能用一支手輸入的要求。
就鍵盤而言,提高盲打效率,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讓手指準確擊鍵更容易;二是讓手指平均移動距離更小;三是盡量減輕手指的疲勞程度。
本鍵盤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將大塊鍵區科學地分割成小塊鍵區,充分利用“邊際”鍵識別率高的特點,將105鍵的40個非“邊際”鍵減至27個,也就是說,在減少的17個鍵中有13個鍵是非“邊際”鍵;簡化盤面,簡化操作動作,增強單個鍵的功能,相應增加了兩個“變臉”鍵和一個“愛心”控制鍵;按手指的能力大小,合理分工各手指的控鍵數,發揮食指優勢,減輕小指負擔;鍵的排列,縱橫對齊,使手指敲鍵自然、容易,方向性更好,敲鍵更準確;輸入區的鍵數以適合于手的定位操作為準,對使用頻率高的控制鍵進行加大,使其更適合盲打。對特定功能鍵[Insert]、[Delete]、[Home]、[End]、[PageUp]、[PageDowm],根據功能特點,調整排列,減少誤操作;把[BackSpace]鍵和[Delete]鍵,空白鍵和方向鍵,相互間靠近,方便編輯。根據手指三長兩短的特點,將F1至F12定義鍵,按三個一組合,做到三指一觸即發。把不常用的鍵放在右上角,減少操作阻礙。
本鍵盤的數字鍵區合并在右區鍵盤中,基本保持傳統風格。與其相鄰的鍵為括號鍵,為輸入算式提供方便。
本鍵盤的鼠標為三鈕機械鼠標,設計成人體工程學造型,使手在使用時,手腕托在與之配合默契的手寫板上,手指保持自然彎曲。食指控制小球,中指、無名指、小指按順序控制三個鍵,鍵的功能和傳統3D鼠標鍵的功能一樣。這種方式較傳統靠桌面磨擦使小球滾動的方式更容易、更準確地控制鼠標。過去操作鼠標是移動整個手臂時間長了手臂可不輕松,而現在只需要動一下手指,自然是輕松了許多,特別是用筷子的中國人,受益匪淺。小球周圍有一個環形卡蓋,只要輕輕旋開卡蓋,就可以方便地清潔鼠標內部了。
權利要求1.用于計算機上的一種快速全盲打人體工程學鍵盤,主要由外殼、按鍵、電路板組成,其特征在于a.按鍵是按橫平豎直方式對齊排列;b.按鍵分左鍵區和右鍵區進行重新布置,左鍵區包括有原輸入區的左半部分鍵及定義鍵、方向鍵和部分特殊功能鍵,取消原輸入區的數字鍵及特殊符號鍵并增設一個“變臉”鍵,并且原輸入區的左半區上映射有原輸入區的右半區上的字母鍵和標點符號鍵;右輸入區包括有原數字鍵、原輸入區的右半部分鍵及特殊符號鍵、括號鍵、部分特殊功能鍵;增設一個“變臉”鍵一個“愛心”鍵及一個“愛心”指示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鍵盤,其特征是在鍵盤開設中區,設置機械鼠標裝置,將原機械鼠標的底部滾動球翻過來裝于鍵盤表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鍵盤,其特征是在鍵盤的中區,設置手寫系統。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計算機上用的一種快速全盲打人體工程學鍵盤,是對現有鍵盤的一種改進,特別是:a.按鍵是按橫平豎直方式對齊排列;b.按鍵分左鍵區和右鍵區進行重新布置,左鍵區包括有:原輸入區的左半部分鍵及定義鍵、方向鍵和部分特殊功能鍵,取消原輸入區的數字鍵及特殊符號鍵并增設一個“變臉”鍵,并且原輸入區的左半區上映射有原輸入區的右半區上的字母鍵和標點符號鍵,詳見附圖一的左半按鍵布置;右輸入區包括有:原數字鍵、原輸入區的右半部分鍵及特殊符號鍵、括號鍵、部分特殊功能鍵;增設一個“變臉”鍵一個“愛心”鍵及一個“愛心”指示燈,詳見附圖一的右半按鍵布置。本實用新型結構更符合體工程學,操作舒適,可實現快速全盲打。
文檔編號G06F3/023GK2492881SQ0123978
公開日2002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01年4月13日 優先權日2001年4月13日
發明者吳俊華 申請人:吳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