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踏板總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包括踏板臂總成、踏板支架、踏板軸、踏板襯套。所述踏板臂總成包括踏板臂和連接在踏板臂上端的套管,所述套管安裝在踏板支架之間,所述踏板軸穿過踏板支架和踏板臂套管,并通過卡片將所述踏板臂總成固定在踏板支架上。所述踏板襯套安裝在所述踏板軸與所述套管之間,其包括端部和管部,其中所述端部的端面上設有用于涂抹油脂的儲油槽。在踩踏板的過程中,槽內的油脂可以進入踏板支架與襯套的結合面,確保踏板襯套端部與踏板支架之間長時間有油脂,在踏板的整個生命周期內無異響。
【專利說明】
-種汽車踏板總成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設及一種汽車踏板總成。
【背景技術】
[0002] 請參閱圖7所示,目前汽車內常用的踏板總成包括踏板臂總成、踏板支架72、踏板 軸73和踏板襯套74。
[0003] 其中所述踏板臂總成包括踏板臂711和連接在踏板臂711上端的套管712,所述套 管712設置在踏板支架72之間,所述踏板支架72在與所述套管712的兩端相對應的位置設有 開孔,所述踏板軸73通過該開孔穿過所述踏板支架72和位于踏板支架之間的套管712,并通 過卡片77將所述踏板臂總成固定在所述踏板支架72上。
[0004] 進一步的,其中所述踏板襯套74位于所述套管712的兩端處,設置在所述踏板軸73 與所述套管712之間,用來隔離所述踏板軸73和踏板套管712。
[0005] 所述踏板襯套74的材質通常為塑料P0M。同樣一般情況下,所述踏板軸73和踏板套 管712也都是塑料材料。所述踏板襯套74與踏板套管712之間是過盈配合,與所述踏板臂711 一起轉動。所述踏板襯套74與踏板支架72之間是間隙配合,兩者之間涂有油脂,用于消除所 述襯套74與踏板支架72之間干摩擦產生的異響。
[0006] 請參閱圖8所示,其圖示了現有技術中的踏板襯套74的結構,其端部的端面741平 滑,無任何設計特征。如此,由于踏板臂形狀存在偏置,故而在踩踏板的過程中,踏板襯套與 踏板支架之間某個區域的油脂會受到擠壓。經過較長時間的使用后,此區域的油脂就會被 全部擠出,運樣襯套與踏板支架之間出現干摩擦,從而產生異響,影響駕駛員駕駛感覺。
[0007] 因此,確有必要研發一種新型的汽車踏板總成,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000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的汽車踏板總成,其踏板襯套和踏板之間能 在長時間使用后,兩者間依然能保持有效的油脂潤滑。
[0009]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10] -種汽車踏板總成,其包括踏板臂總成、踏板支架、踏板軸、踏板襯套,其中所述踏 板臂總成包括踏板臂和連接在所述踏板臂上端的套管,所述套管設置在所述踏板支架之 間,所述踏板支架在與所述套管的兩端相對應的位置設有開孔,所述踏板軸通過所述開孔 穿過所述踏板支架和位于所述踏板支架之間的套管,并通過卡片將所述踏板臂總成固定在 所述踏板支架上;所述踏板襯套設置于所述套管的兩端,并位于所述踏板軸與所述套管的 兩端之間,其包括端部和從所述端部延伸的管部,所述管部位于所述套管與所述踏板軸之 間,所述端部位于所述套管與所述踏板支架之間,所述踏板襯套端部的端面上設置有用于 存儲油脂的儲油槽。
[0011] 進一步的,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端面設置有至少兩個凸臺,所述凸臺 之間形成所述儲油槽。
[0012] 進一步的,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端面均勻分布設置有Ξ個凸臺,所述 凸臺之間形成Ξ個扇形儲油槽。
[0013] 進一步的,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端面均勻分布設置有四個凸臺,所述 凸臺之間形成四個扇形儲油槽。
[0014] 進一步的,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凸臺豎直設置于所述端面上,即其上 端面與豎立面的夾角為90度,其下端面與豎立面的夾角也為90度。
[0015] 進一步的,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凸臺的高度范圍在0.3~0.8mm。
[0016] 進一步的,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凸臺的高度范圍在0.4~0.6mm。
[0017] 進一步的,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凸臺的寬度范圍在0.3~0.8mm。
[0018] 進一步的,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凸臺的寬度范圍在0.4~0.6mm。
[0019]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踏板襯套端面上設有 凸臺和扇形槽,油脂即可W儲存在扇形槽內。運樣在踩踏板的過程中,槽內的油脂便能通過 凸臺均勻地涂抹在所述踏板支架與襯套的結合面,從而確保所述踏板襯套與踏板支架之間 長時間存有油脂,使得踏板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無異響。
【附圖說明】
[0020]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方式設及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0021] 圖2是沿圖1的A-A方向的剖視圖。
[0022] 圖3是圖2圈B的放大圖。
[0023] 圖4是圖1所示一種汽車踏板總成的踏板襯套的結構示意圖。
[0024] 圖5是圖4所示的踏板襯套的主視圖。
[0025] 圖6是圖4所示的踏板襯套的側視圖。
[0026] 圖7是現有技術中設及的汽車踏板總成結構的剖視圖。
[0027] 圖8是現有技術中汽車踏板總成的踏板襯套的結構示意圖。
[0028] 圖^6中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Γ00291
【具體實施方式】
[0032] W下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設及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的技術方案作 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33] 請參閱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設及的一個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 包括踏板臂總成11、踏板支架12、踏板軸13、踏板襯套16。
[0034] 其中所述踏板臂總成11包括踏板臂111和連接在所述踏板臂111上端的套管112, 所述套管112設置在所述踏板支架12之間,所述踏板支架12在與所述套管112的兩端相對應 的位置設有開孔,所述踏板軸13通過該開孔穿過踏板支架12和位于踏板支架之間的套管 112,并通過卡片15將踏板臂總成11固定在踏板支架12上。
[0035] 進一步的,請參閱圖3、4所示,其中所述踏板襯套16分別設置在所述踏板軸13與所 述套管112的兩端之間,用來隔離踏板軸13和踏板套管112。其包括端部和管部,所述管部位 于所述套管112與踏板軸13之間,所述端部位于所述套管112與所述踏板支架12之間。
[0036] 且,所述踏板襯套16端部的端面上還設有4個均勻分布的凸臺161,所述凸臺161與 凸臺161之間形成有扇形槽162,運樣用于潤滑的油脂可W儲存在扇形槽162內。
[0037] 在踩踏板的過程中,所述扇形槽162內的油脂能通過所述凸臺161涂抹在所述踏板 支架12與踏板襯套16的結合面,從而確保所述踏板襯套16與所述踏板支架12之間長時間存 有油脂,使得在踏板的整個生命周期內無異響。
[0038] 進一步的,請參閱圖5、6所示,所述端部端面設置的凸臺161,在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中,其高度和寬度可W均為0.5mm。且所述凸臺161豎直于所述端面,即所述凸臺161的上端 面與豎立面的夾角為90度,其下端面與豎立面的夾角也為90度,運樣凸臺的剛度較低,確保 其能左右擺動,并將所述扇形槽162內的油脂均勻地涂抹在襯套16與踏板支架12之間。
[0039] 本實用新型設及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踏板襯套端面上設有凸臺和扇形槽,油 脂即可W儲存在扇形槽內。運樣在踩踏板的過程中,槽內的油脂便能通過凸臺均勻地涂抹 在所述踏板支架與襯套的結合面,從而確保所述踏板襯套與踏板支架之間長時間存有油 月旨,使得踏板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無異響。
[0040]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不僅僅局限于上述說明中的內容,本領域技術人員可W在 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前提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形和修改,而運些變形和 修改均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
【主權項】
1. 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踏板臂總成、踏板支架、踏板軸、踏板襯套, 其中所述踏板臂總成包括踏板臂和連接在所述踏板臂上端的套管,所述套管設置在所述踏 板支架之間,所述踏板支架在與所述套管的兩端相對應的位置設有開孔,所述踏板軸通過 所述開孔穿過所述踏板支架和位于所述踏板支架之間的套管,并通過卡片將所述踏板臂總 成固定在所述踏板支架上;所述踏板襯套設置于所述套管的兩端,并位于所述踏板軸與所 述套管的兩端之間,其包括端部和從所述端部延伸的管部,所述管部位于所述套管與所述 踏板軸之間,所述端部位于所述套管與所述踏板支架之間,所述踏板襯套端部的端面上設 置有用于存儲油脂的儲油槽。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端面上設置有至少 兩個凸臺,所述凸臺之間形成所述儲油槽。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端面均勻分布設置 有三個凸臺,所述凸臺之間形成三個扇形儲油槽。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端面均勻分布設置 有四個凸臺,所述凸臺之間形成四個扇形儲油槽。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臺的上端面與豎 立面的夾角為90度。6.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臺的下端面與豎 立面的夾角也為90度。7.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臺的高度范圍在 0·3~0·8mm〇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臺的高度范圍在 0·4~0·6mm〇9.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臺的寬度范圍在 0·3~0·8mm〇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汽車踏板總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臺的寬度范圍 在0·4~06mm〇
【文檔編號】G05G1/30GK205485712SQ201620154182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日
【發明人】馮祖軍
【申請人】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