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用于對應用終端進行智能控制,其包括有控制電路、MCU、電源、檢測電路、智能終端,其中,智能終端與MCU雙向連接,電源的輸出端與MCU的第一輸入端連接,MCU的輸出端與控制電路的輸入端連接,該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與應用終端的輸入端控制連接,應用終端通過檢測電路反饋連接于MCU的第二輸入端上;電源對MCU供電,MCU接收智能終端發出的指令,由檢測電路對應用終端的當前狀態參數、環境參數、供電狀態進行判定,根據判定結果,MCU通過控制電路對應用終端進行閉環控制。該實用新型通用性強,智能化程度高,且能滿足人們對工業設備或通用工具的智能化控制要求,非常實用。
【專利說明】
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屬于智能控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工業設備及現代化通用工具已無法滿足人們對智能化及自動化的要求,在生活中人們對工業設備及通用工具的自動化程度、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理想的狀態是工業設備及通用工具既能夠根據生產所需和使用所需的環境及要求進行智能開啟、關閉及進行自我調節,又能夠保證使用安全,在存在使用安全隱患的情況下進行自我保護或斷電。
[0003]目前市場上具有類似智能控制產品,但它們功能不夠強大,只具備部分功能或者智能化程度不高,且通用性較差,不易于推廣。
【發明內容】
[0004]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通用性強,智能化程度高,且能滿足人們對工業設備或通用工具的智能化控制要求,非常實用。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用于對應用終端進行智能控制,其包括有控制電路、MCU、電源、檢測電路、智能終端,其中,所述智能終端與所述MCU雙向連接,所述電源的輸出端與所述MCU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MCU的輸出端與所述控制電路的輸入端連接,該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與所述應用終端的輸入端控制連接,所述應用終端通過所述檢測電路反饋連接于所述MCU的第二輸入端上;
[0006]所述電源對所述MCU供電,MCU接收所述智能終端發出的指令,由所述檢測電路對所述應用終端的當前狀態參數、環境參數、供電狀態進行判定,根據判定結果,所述MCU通過所述控制電路對所述應用終端進行閉環控制。
[0007]進一步的,所述智能終端通過通訊電路與所述MCU無線雙向連接。
[0008]進一步的,所述智能終端還與一云端或后臺服務器雙向通訊連接。
[0009]進一步的,所述控制電路的輸出端通過一執行電路與所述應用終端控制連接,該執行電路集成于閉環控制器或應用終端上。
[0010]進一步的,所述電源包括有蓄電池,該蓄電池通過市電或備用電源進行充電;所述檢測電路另一檢測端與所述蓄電池相連接,該檢測電路將所述蓄電池的電量飽和狀態反饋于所述MCU上,該MCU通過該反饋結果控制所述控制電路對所述蓄電池進行充電。
[0011]進一步的,所述應用終端包括汽車或摩托車的電器通訊領域或通用動力產品電器通訊控制領域。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用性強,智能化程度高,通過電源對MCU供電,M⑶接收智能終端發送的指令,再根據指令要求,通過檢測電路判定應用終端的當前狀態、環境狀態、供電狀態,并通過控制電路對應用終端進行啟動、停止、參數設定及修改,進而實現閉環控制,同時,MCU通過串口將系統運作數據傳輸至智能終端,由智能終端監控應用終端的運行狀態進行遠程監控、數據交付等后臺操控,能滿足人們對工業設備或通用工具的智能化控制要求,非常實用。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來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0015]—種如圖1所述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用于對應用終端5進行智能控制,其包括有控制電路3、MCU2、電源1、檢測電路6、智能終端8,其中,智能終端8與MCU2雙向連接,電源I的輸出端與MCU2的第一輸入端連接,MCU2的輸出端與控制電路3的輸入端連接,該控制電路3的輸出端與應用終端5的輸入端控制連接,應用終端5通過檢測電路6反饋連接于MCU2的第二輸入端上;
[0016]電源I對M⑶2供電,MCU接收智能終端8發出的指令,由檢測電路6對應用終端5的當前狀態參數、環境參數、供電狀態進行判定,根據判定結果,MCU2通過控制電路3對應用終端5進行閉環控制。
[0017]本實用新型采用雙向通訊及智能閉環控制,通過電源I對M⑶2供電,MCU2接收智能終端8發送的指令,再根據指令要求,通過檢測電路6判定應用終端5的當前狀態、環境狀態、供電狀態,并通過控制電路3對應用終端5進行啟動、停止、參數設定及修改,進而實現閉環控制,同時,M⑶2通過串口將系統運作數據傳輸至智能終端8,由智能終端8監控應用終端5的運行狀態進行遠程監控、數據交付等后臺操控,能滿足人們對工業設備或通用工具的智能化控制要求,非常實用。
[0018]具體地,智能終端8通過通訊電路7與MCU2無線雙向連接,該智能終端8可采用藍牙設備,移動智能產品等,智能終端8與MCU2之間可采用藍牙、無線或CAN線等進行通訊連接。智能終端8還與一云端9或后臺服務器雙向通訊連接。應用終端5在工作過程中,通過檢測電路6將應用終端5或整個閉環控制器的當前狀態傳輸至M⑶2,MCU2通過串口將各數據傳輸至通訊電路7,再由通訊電路7無線傳輸至智能終端8,智能終端8可監控該應用終端5或整個閉環控制器的運行狀態,通過該智能終端8可設置MCU2的控制參數及應用終端5的控制及輸出狀態,同時該智能終端8還可將運行狀態、故障診斷、運行時間等參數傳輸至云端9或后臺服務器,進而實現遠程監控及數據交付。
[0019]控制電路3的輸出端通過一執行電路4與應用終端5控制連接,該執行電路4作為對應用終端5的開啟、停止等直接執行開關,可集成于閉環控制器上,也可集成于應用終端5上,還可獨立出來形成單獨的執行電路,用于對應用終端5的直接啟動、停止、參數設定及修改。
[0020]電源I包括有蓄電池,該蓄電池通過市電或備用電源進行充電;檢測電路6另一檢測端與蓄電池相連接,該檢測電路6將蓄電池的電量飽和狀態反饋于MCU2上,該MCU2通過該反饋結果控制控制電路3對蓄電池進行充電。
[0021]檢測電路除了檢測應用終端5的運行狀態及故障診斷之外,還可對市電有無進行監控,若無市電時可控制備用電源啟動供電,或者直接對應用終端5的當前狀態進行啟動及停止控制,實現無人值守及遠程操控功能。
[0022]為了保證整個系統的正常工作,電源I供電使用市電及備用電源雙重給蓄電池供電,由蓄電池給系統供電,并通過檢測電路6判斷蓄電池的電量飽和狀態,當飽和度低于設定值時,由MCU2控制充電器工作,待飽和度達到上限時再有MCU2關閉充電功能,蓄電池飽和狀態可由MCU2通過通訊電路7直接無線傳輸至智能終端8,便于監控蓄電池狀態。
[0023]最后,應用終端5包括有汽車或摩托車的電器部分或通用動力機電器部分等,通過本實用新型中的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對其進行智能控制,能滿足人們對工業設備或通用工具的智能化控制要求,非常實用。
[0024]以上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原理以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適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原理;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方式】以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主權項】
1.一種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用于對應用終端(5)進行智能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控制電路(3)、MCU(2)、電源(1)、檢測電路(6)、智能終端(8),其中,所述智能終端(8)與所述MCU (2)雙向連接,所述電源(I)的輸出端與所述MCU (2)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MCU (2)的輸出端與所述控制電路(3)的輸入端連接,該控制電路(3)的輸出端與所述應用終端(5)的輸入端控制連接,所述應用終端(5)通過所述檢測電路(6)反饋連接于所述MCU(2)的第二輸入端上; 所述電源(I)對所述MCU(2)供電,MCU接收所述智能終端⑻發出的指令,由所述檢測電路(6)對所述應用終端(5)的當前狀態參數、環境參數、供電狀態進行判定,根據判定結果,所述MCU(2)通過所述控制電路(3)對所述應用終端(5)進行閉環控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終端(8)通過通訊電路(7)與所述MCU(2)無線雙向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終端(8)還與一云端(9)或后臺服務器雙向通訊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電路(3)的輸出端通過一執行電路(4)與所述應用終端(5)控制連接,該執行電路(4)集成于閉環控制器或應用終端(5)上。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I)包括有蓄電池,該蓄電池通過市電或備用電源進行充電;所述檢測電路(6)另一檢測端與所述蓄電池相連接,該檢測電路(6)將所述蓄電池的電量飽和狀態反饋于所述MCU(2)上,該MCU(2)通過該反饋結果控制所述控制電路(3)對所述蓄電池進行充電。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通訊智能閉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應用終端(5)包括汽車或摩托車的電器通訊領域或通用動力產品電器通訊控制領域。
【文檔編號】G05B19/042GK205427512SQ201521010640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7日
【發明人】李藝
【申請人】重慶市小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李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