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及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及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作為這種技術,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5-30480號公報)公開了將操作旋鈕嵌合安裝在例如音量調控器或編碼器等旋轉操作部件的旋轉操作軸(旋轉軸)上的結構。就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結構而言,在對操作旋鈕施加從旋轉軸脫離的方向的無意識的力的場合,存在操作旋鈕容易從旋轉軸脫離的可能性。因此,根據狀況有操作旋鈕丟失等的危險,從而期望進行改善。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申請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操作旋鈕不會容易地從旋轉軸脫離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和具備該結構的電子設備。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結構。I) 一種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保持操作旋鈕安裝在旋轉軸的狀態,其特征在于,具備第一限制部14、14A、14B、3f、KS、TS,該第一限制部構成為根據是否抵接來選擇禁止和容許上述操作旋鈕5、5A、5A1、5B在上述旋轉軸3、3A、3AA、3B的軸線C方向上的移動;以及第二限制部3c、13、AN、AN2,該第二限制部在上述旋轉軸3、3A、3AA、3B的前端部分利用摩擦力來限制上述操作旋鈕5、5A、5A1、5B在上述旋轉軸3、3A、3AA、3B的軸線C方向上的移動,從而使上述操作旋鈕5、5A、5A1、5B保持在上述旋轉軸3、3A、3AA、3B上。2)根據I)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限制部14、3f、KS, TS構成為只在上述第二限制部3c、10、AN的限制被解除的狀態下能夠選擇上述容許。3)根據I)或2)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限制部3c、13、AN限制上述操作旋鈕5、5A、5A1相對于上述旋轉軸3、3A、3AA的轉動方向的相對移動,上述第一限制部14、3f、KS、TS通過伴隨用戶轉動上述操作旋鈕5、5A、5A1的操作,容許上述操作旋鈕5、5A、5A1在上述旋轉軸3、3A、3AA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4)根據I)或2)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被上述第一限制部14、3f、KS、TS容許時的上述操作旋鈕5、5A、5AI和上述旋轉軸3、3A、3AA的軸線方向相對位置,與在被上述第二限制部3c、13、AN限制時的上述操作旋鈕5、5A、5A1和上述旋轉軸3、3A、3AA的軸線方向相對位置不同。5)根據I)或2)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轉軸3、3A、3AA在前端具有被壓入部3c,并在外周一體地或分體地設有第一限制面3h、3Afs,該第一限制面與上述旋轉軸3、3A、3AA的軸線C正交或隨著離開上述軸線C而朝向上述旋轉軸3、3A、3AA的前端側傾斜,上述操作旋鈕5、5A、5A1具有容納上述旋轉軸3、3A、3AA的上述被壓入部3c的容納空間13,并形成有第二限制面14a,并且通過上述被壓入部3c被壓入上述容納空間13而成為安裝在上述旋轉軸3、3A、3AA的前端上的狀態,在將上述操作旋鈕5、5A、5A1安裝在上述旋轉軸3、3A、3AA的狀態下,上述第二限制面14a、14Au位于比上述第一限制面3h、3Afs更遠離上述被壓入部3c的位置,在從上述軸線C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二限制面設在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一限制面3h、3Afs重合的位置,上述第二限制面14a、14Au通過在上述軸線方向上移動而與上述第一限制面3h、3Afs抵接,通過上述第二限制面和上述第一限制面抵接,禁止在上述第一限制部14、3丨、1 、13的在上述旋轉軸3、34、344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6)根據5)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轉軸3的外周形成有預定牙數的外螺紋3f。上述第一限制面3h是上述外螺紋的螺紋牙的齒側面3h,在上述操作旋鈕5上形成有能與上述旋轉軸3的上述外螺紋3f螺紋結合的卡爪部14,上述第二限制面14a形成在上述卡爪部14上。7)根據6)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轉軸3的軸線方向上,上述操作旋鈕5的上述容納空間13和上述第二限制面14a之間的最短距離LI設定為比上述旋轉軸3的上述被壓入部3c和上述外螺紋3f之間的最長距離L2大。 8)根據I)或2)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限制部KS在上述操作旋鈕5A、5A1繞上述旋轉軸3A、3AA的軸線的預定的角度范圍內通過抵接來限制上述操作旋鈕5A、5A1在上述旋轉軸3A、3AA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并在上述預定的角度范圍以外容許上述操作旋鈕5A、5A1在上述旋轉軸3A、3AA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在上述操作旋鈕5A、5A1安裝在上述旋轉軸3A、3AA上時,上述操作旋鈕5A、5A1在利用上述第一限制部KS容許在上述旋轉軸3A、3AA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后,利用上述第二限制部AN保持在上述旋轉軸3A、3AA上。9)根據8)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限制部AN在上述旋轉軸3、3AA的軸線方向上的多個位置通過抵接來進行限制。10)根據I)或2)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轉軸3A、3AA在上述前端部分具有被壓入部3c,并且一體地或分體地設有凸部3Af,該凸部從外周向徑向外側以凸緣狀突出,且具有在周向上一部分欠缺的欠缺部3Afl,在上述操作旋鈕5A、5A1上具有容納上述旋轉軸3A、3AA的上述被壓入部3c的容納空間13,并且形成有能與上述旋轉軸3A、3AA的上述凸部3Af抵接的抵接部14A,通過上述凸部3Af和上述抵接部14A、14B抵接,禁止上述操作旋鈕5A、5A1在上述第一限制部AN的在上述旋轉軸3A、3AA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11)根據10)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從上述旋轉軸3A、3AA的前端到上述凸部3Af的上述旋轉軸3A、3AA的根部側的面的距離L2A是上述容納空間13和上述抵接部14A、14B之間的距離之中最短的距離LlA以下。12)根據10)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3Af在上述旋轉軸3A、3AA的軸線方向上形成多個,上述多個凸部之中至少兩個凸部KS1、KS2的上述欠缺部3Afl、3Af2在周向的相對位置不同。13)根據12)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個凸部之中至少兩個凸部KS1、KS3之間形成有周向限制部KS4、KS5,該周向限制部向上述旋轉軸3A、3AA的軸線方向延伸且限制上述抵接部14A的周向的移動,上述抵接部14A通過具有向上述旋轉軸3A、3AA的徑向外側的撓性的臂部IlB形成于上述操作旋鈕5A1上。[0019]14)根據12)或13)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個凸部之中的一個凸部KS3形成于在上述軸線方向上與至少另一個凸部KSl的上述欠缺部3Afl對應的位置。15)根據10)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KSl中朝向上述旋轉軸3A的前端側的面3Afu形成為隨著朝向上述欠缺部3ΑΠ而接近上述旋轉軸3A的根部側。16)根據I)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限制部KS在上述操作旋鈕5B繞上述旋轉軸3B的軸線的預定的角度位置,通過抵接來限制上述操作旋鈕5B在上述旋轉軸3B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及繞軸線的轉動,通過由上述第一限制部KS和上述第二限制部AN2同時對上述操作旋鈕5B在上述軸線方向上的移動及繞上述軸線的移動 進行限制,上述操作旋鈕5B被保持在上述旋轉軸3B上。17) 一種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保持操作旋鈕安裝在旋轉軸的狀態,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轉軸3、3A、3AA在前端具有被壓入部3c,并在外周一體地或分體地設有第一限制面3h、3Afs,該第一限制面與上述旋轉軸3、3A、3AA的軸線C正交或隨著離開上述軸線C而朝向上述旋轉軸3、3A、3AA的前端側傾斜,上述操作旋鈕5、5A、5A1具有容納上述旋轉軸3、3A、3AA的上述被壓入部3c的容納空間13,并形成有第二限制面,并且通過上述被壓入部3c被壓入上述容納空間13而成為安裝在上述旋轉軸3、3A、3AA的前端上的狀態,在將上述操作旋鈕5、5A、5A1安裝在上述旋轉軸3、3A、3AA上的狀態下,上述第二限制面14a、14Au位于比上述第一限制面3h、3Afs更遠離上述被壓入部3c的位置,在從上述軸線C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二限制面設在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一限制面3h、3Afs重合的位置。18) 一種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保持操作旋鈕安裝在旋轉軸的狀態,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轉軸3A、3AA在前端部分具有被壓入部3c,并且一體地或分體地設有凸部3Af,該凸部從外周向徑向外側以凸緣狀突出,且具有在周向上一部分欠缺的欠缺部3Af I,在上述操作旋鈕5A、5A1上具有容納上述旋轉軸3A、3AA的上述被壓入部3c的容納空間13,并且形成有能與上述旋轉軸3A、3AA的上述凸部3Af抵接的抵接部14A,通過上述被壓入部3c被壓入上述容納空間13而成為將上述操作旋鈕安裝在上述旋轉軸3A、3AA的前端上的狀態,并且通過上述凸部3Af和上述抵接部14A抵接來禁止上述操作旋鈕5A、5A1在上述旋轉軸3A、3AA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19) 一種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具備I) 1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并且具有根據上述旋轉軸3、3A、3AA、3B的旋轉,使電特性發生變化或使電特性變得不同的結構。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如下。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得到操作旋鈕不會容易地從旋轉軸脫離的效果。
圖I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電子設備的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I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I的主要部分立體圖。[0030]圖4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I的縱剖視圖。圖5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I的縱剖視圖,是表示將操作旋鈕安裝在旋轉軸上之前的狀態的圖。圖6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I的縱剖視圖,是表示將操作旋鈕安裝在旋轉軸上的中途的第一狀態的圖。圖7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I的縱剖視圖,是表示將操作旋鈕安裝在旋轉軸上的中途的第二狀態的圖。圖8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I的縱剖視圖,是表示將操作旋鈕安裝在旋轉軸上的中途的第三狀態及由于外力等導致旋轉軸和操作旋鈕的壓入部分脫離的狀態的圖。圖9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I的縱剖視圖,是表 示將操作旋鈕安裝在旋轉軸上的狀態的圖。圖10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2的剖視圖。圖11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2的另一圖。圖12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2中的變形例I的局部立體圖。圖13(a)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2中的變形例2的立體圖。圖13(b)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2中的變形例2的剖視圖。圖14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2中的變形例2的首1J視圖。圖15 Ca)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2中的變形例2A的立體圖。圖15 (b)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2中的變形例2A的剖視圖。圖16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2中的變形例2的另一方式的局部立體圖。圖17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3的分解立體圖。圖18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3的剖視圖。圖19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3中的變形例的局部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I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電子設備的實施例。實施例的電子設備是無線電設備KM。無線電設備KM例如是便攜式無線電收發兩用機。無線電設備KM構成為在頂面具備具有操作旋鈕5的旋轉操作部I和天線Ma。在無線電設備KM的內部容納未圖示的底座15 (參照圖4)。旋轉操作部I及天線Ma由底座15直接或間接地支撐。如圖2所示,旋轉操作部I具備音量調控器2、旋轉軸3、螺母4及操作旋鈕5。以下,以旋轉操作部I為例,說明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優選實施方式。實施例I 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I是下述結構具有操作旋鈕與旋轉軸的壓入部,在旋轉軸及操作旋鈕的一側設置螺紋部,并且在另一側具備在使操作旋鈕在軸線方向上直線移動時與該螺紋部抵接而限制操作旋鈕移動的卡爪部,通過使操作旋鈕以從壓入部拔出的狀態旋轉,卡爪部能夠通過螺紋部。以下,對各部件進行詳細敘述。音量調控器2音量調控器2由音量調控器主體2a和底座安裝用的外螺紋部2b構成。音量調控器主體2a容納可變型電阻器。外螺紋部2b是從音量調控器主體2a突出而形成的筒體。在外螺紋部2b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紋2c。旋轉軸3旋轉軸3由音量調控器2可旋轉地支撐。旋轉軸3構成為具有被容納部3a和露出部3b。被容納部3a容納在音量調控器2內。露出部3b從外螺紋部2b向圖2的上方延伸并向外部露出。露出部3b構成為具有被壓入部3c和延長部3d。被壓入部3c被壓入操作旋鈕5中。被壓入部3c形成于旋轉軸3的前端側。被壓入部3c在沿旋轉軸3的軸線C觀察時,即在俯視時,成為缺少了一部分的字母“D”字狀的形狀(所謂D切割)。在延長部3d的外周面3e上形成有用于對操作旋鈕5進行防脫的外螺紋部3f。外螺紋部3f形成于被壓入部3c附近。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具有上齒側面3g和下齒側面3h(參照圖4)。上齒側面3g是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的朝向被壓入部3c側(圖4的上方側)的齒側面。下齒側面3h是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的朝向被容納部3a側(圖4的下方側)的齒側面。具體地說,上齒側面3g是以隨著朝向旋轉軸3的軸線C而離開底座15的方式延伸的斜面。另一方面,下齒側面3h是以隨著朝向旋轉軸3的軸線C而接近底座15的方式延伸的斜面、或與軸線C正交的面。S卩,在圖4的剖視中,將與下齒側面3h正交且從下齒側面3h離開的方向定義為第一方向E,該第一方向E與旋轉軸3的軸線C所成的角度Θ為O。以上且小于90°。在本實施方式中,角度Θ是銳角,例如Θ大約是45°。優選角度Θ為O。或接近0°。該理由后述。旋轉軸3由金屬材料形成。旋轉軸3的材料未局限于金屬,也可以是樹脂材料。在樹脂材料的場合,更優選高強度的纖維強化樹脂。螺母4圖2所示的螺母4是與音量調控器2的底座安裝用的外螺紋部2b的外螺紋2c螺紋結合的螺母。如圖4所示,以將底座15夾在螺母4和音量調控器主體2a之間的方式將旋轉操作部I安裝在底座15上。操作旋鈕5如圖2、圖4等所示,操作旋鈕5構成為具有旋鈕主體6和D彈簧7。D彈簧7是橫截面為D形狀且具有軸線方向的狹縫的環狀,并且形成為能夠發揮徑向的彈性推斥力。D彈簧7被壓入到設在旋鈕主體6上的嵌合孔6k(參照圖4)中,且向縮徑方向對插入到內側的旋轉軸3加力,使旋鈕主體6相對于旋轉軸3以壓入狀態嵌合。旋轉軸3的D切割形狀的部分插入D彈黃7中。旋鈕主體6是樹脂制的旋鈕。如圖3及圖4所示,旋鈕主體6形成為有底圓筒的杯狀。旋鈕主體6構成為具有用戶用手指捏住的筒部8、封閉筒部8的一端的蓋部9、D彈簧容納部10和多個臂部11。在實施例中,設有三個臂部11。筒部8、蓋部9、D彈簧容納部10及臂部11 一體地形成。筒部8及蓋部9在旋鈕主體6的內部形成預定的空間12。D彈簧容納部10和臂部11配置在空間12內。臂部11為臂形狀。在利用注射成形來形成旋鈕主體6且未在蓋部9設置開口部的場合,臂部11成為所謂的下挖部。在該場合,利用臂部11的撓性,在使臂部11撓曲的同時從模具中取出(所謂強行脫模)。如果在蓋部9的與臂部11對應的位置設置開口部,則避免下挖部,不使臂部11彎曲而能夠以所謂的順暢脫模從模具中取出旋鈕主體6。D彈簧容納部10壓入地容納D彈簧7并保持。D彈簧容納部10與蓋部9連續而形成。在D彈簧7內形成有容納旋轉軸3的露出部3b中的被壓入部3c并保持的容納空間13。臂部11形成為與D彈簧容納部10連接并向離開蓋部9的方向延伸。在臂部11的前端部Ila形成有卡爪部14。具體地說,卡爪部14形成為與臂部11的前端部Ila連續,并從臂部11的前端部Ila向旋轉軸3的軸線C突出。卡爪部14形成為向卡爪部14的前端·變得尖細的形狀。例如為與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的形狀對應的形狀。卡爪部14與外螺紋部3f螺紋結合。卡爪部14具有里側傾斜面14a和跟前側傾斜面14b。里側傾斜面14a朝向蓋部9側。里側傾斜面14a形成為隨著朝向旋轉軸3的軸線C而接近底座15的傾斜面。更詳細地說,里側傾斜面14a設在與旋轉軸3的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上的下齒側面3h相對且在軸線C的方向上干涉的位置。另一方面,跟前側傾斜面14b朝向與蓋部9相反的一偵U。跟前側傾斜面14b形成為隨著朝向旋轉軸3的軸線C而離開底座15的傾斜面。里側傾斜面14a是形成于卡爪部14上的傾斜面之中從旋鈕主體6的開口部觀察位于里側的傾斜面。跟前側傾斜面14a是形成于卡爪部14上的傾斜面之中從旋鈕主體6的開口部觀察位于跟前側的傾斜面。旋鈕主體6的多個臂部11的各卡爪部14形成為沿旋轉軸3的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同時螺紋結合并能螺旋地移動。即,各卡爪部14的軸線C方向的位置如下設定,外螺紋部3f的外螺紋的螺距與繞軸線C的卡爪部14的位置相對應,且所有的卡爪部14同時與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螺紋結合。如圖5所示,在軸線C的方向,操作旋鈕5的D彈簧7的旋轉軸容納空間13與操作旋鈕5的多個卡爪部14之間的距離之中最短的距離LI設定為,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和外螺紋部3f能夠同時容納在容納空間13的卡爪部14側端與卡爪部14之間的空間。換言之,在旋轉軸3的軸線C的方向上的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的前端和外螺紋3f的下端的合計長度L2是距離LI以下。由于各部位在軸線C方向上具有寬度,因此更詳細地說,操作旋鈕5的容納空間13和卡爪部14之間的最短距離設定為比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和外螺紋部3f之間的最長距離大。通過這樣設定,在卡爪部14越過外螺紋部3f之后,能夠確保為了將被壓入部3c嵌入操作旋鈕5的D彈簧7的容納空間13內所需的、操作旋鈕5和旋轉軸3的相對的可動范圍。接著,參照圖5 圖8說明旋轉操作部I的組裝方法。在實施例I中,多個卡爪部14的軸線C方向的位置設定在能與外螺紋部3f的外螺紋螺紋結合的位置即可。例如,根據外螺紋的螺紋升角等,多個卡爪部14的軸線C方向的各個位置在軸線C方向上偏離(參照圖7)。另外,圖3 圖8等所示的臂部11適當地記載為能夠理解為具有撓性,對臂部11的臂長度而言,未限定軸線C方向的長度。首先,如圖5所示,將音量調控器2的底座安裝用的外螺紋部2b插入底座15的安裝孔15a中。接著,以夾住底座15的方式使環形螺母4與外螺紋部2b螺紋結合并擰緊。由此,音量調控器2固定在底座15上。接著,如圖6所示,將操作旋鈕5覆蓋在由音量調控器2可旋轉地支撐的旋轉軸3上。由此,旋鈕主體6的臂部11的卡爪部14上的跟前側傾斜面14b與旋轉軸3的外螺紋部3f的上齒側面3g接觸。接著,在圖6的狀態下,從圖6的上方側觀察,使操作旋鈕5相對于旋轉軸3順時針旋轉。于是,如圖7所示,卡爪部14與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螺紋結合并螺旋移動,其結果,如圖8所示,卡爪部14越過外螺紋部3f。接著,在圖8的狀態下,為了使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嵌入操作旋鈕5的D彈簧7的容納空間13內,在注意操作旋鈕5和旋轉軸3的繞軸線C的相對位置的同時,將操作·旋鈕5向底座15壓入。其結果,如圖9所示,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被壓入操作旋鈕5的D彈簧7的容納空間13中,因此,操作旋鈕5安裝在旋轉軸3的前端(被壓入部3c)。在該安裝狀態下,若將下齒側面3h作為第一限制面,將里側傾斜面14a作為第二限制面,則第二限制面位于比第一限制面更遠離被壓入部3c的位置,并且設置于在軸線C的方向上與上述第一限制面干涉的位置。以下,參照圖8及圖9說明旋轉操作部I的使用方法等。一般來說,優選操作旋鈕5在保養維修時能相對于旋轉軸3裝卸。這是由于,既然操作旋鈕5是露出的部件,則在反復使用中就存在污染或損壞的情況,因此根據需要更換為新品。因此,優選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在操作旋鈕5的D彈簧7內以能夠裝卸的程度的強度壓入。相對于此,假設例如用戶由于手滑而使無線電設備KM跌落,并由于該沖擊導致操作旋鈕5的被壓入部3c從D彈簧7脫離。或者,假設在用戶在緊急情況下匆忙地捏住旋鈕5并拿起無線電設備KM時,無線電設備KM在口袋中等卡住,操作旋鈕5的被壓入部3c從D彈簧7脫離。該狀態表示在圖8中。圖8還表示由于施加來自外部的未意識的拉拔力等,導致操作旋鈕5從被壓入部3c拔出的狀態。在越過這種通常的使用狀態的狀態下,如圖8所示,由于旋轉軸3的外螺紋部3f的下齒側面3h和操作旋鈕5的卡爪部14上的里側傾斜面14a卡合(抵接),因此旋轉軸3不會完全從操作旋鈕5的旋鈕主體6的內部空間12中拔出。另一方面,要想有意識地從旋轉軸3拆卸操作旋鈕5,在圖8的狀態下,將操作旋鈕5在向離開底座15的方向輕輕地拉引的同時相對于旋轉軸3向從圖8的上方側觀察的逆時針方向旋轉即可。根據該例,操作旋鈕5不會容易地從旋轉軸3脫落。另外,操作旋鈕5向旋轉軸3的安裝、拆卸變得容易,并且可多次反復操作。以上說明了本實施方式的優選的實施方式。上述實施方式主要具有以下特點。S卩,如圖2 圖4所示,旋轉操作部I具備音量調控器2 (旋轉旋鈕主體);由音量調控器2可旋轉地支撐,且在前端具有被壓入部3c的旋轉軸3 (旋轉軸);以及操作旋鈕5 (旋鈕部件),該操作旋鈕5形成有容納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的容納空間13,通過將被壓入部3c壓入容納空間13,將操作旋鈕5安裝在旋轉軸3的前端。在旋轉軸3的外周面3e (外周)形成有下齒側面3h (第一限制面)。第一方向E定義為與下齒側面3h正交且從下齒側面3h離開的方向,第一方向E和旋轉軸3的軸線C所成的角度Θ是0°以上且小于90°。在操作旋鈕5上形成有里側傾斜面14a。里側傾斜面14a設在與旋轉軸3的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上的下齒側面3h相對且在軸線C的方向上干涉的位置。該實施方式通過以上的結構,即使不知因何種原因導致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從操作旋鈕5的容納空間13中脫離,但若想進一步將操作旋鈕5從旋轉軸3拔出,則由于旋轉軸3的下齒側面3h和操作旋鈕5的里側傾斜面14a互相卡合(抵接),因此操作旋鈕5難以從旋轉軸3脫離。另外,如圖2 圖4所示,在旋轉軸3的外周面3e (外周)上形成有防脫用的外螺紋部3f。下齒側面3h形成為防脫用的外螺紋部3f上的螺紋牙的齒側面。在操作旋鈕5上形成有可沿旋轉軸3的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螺紋溝)螺旋移動的卡爪部14。里側傾斜面14a形成在卡爪部14上。該實施方式通過以上的結構,發揮操作旋鈕5難以從旋轉軸3脫離的上述效果,并且可實現根據需要將操作旋鈕5從旋轉軸3拆卸的結構。·另外,如圖5所示,在旋轉軸3的軸線C方向上,操作旋鈕5的容納空間13和卡爪部14之間的距離LI設定為,D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和外螺紋部3f能夠同時容納在操作旋鈕5的旋轉軸容納空間13和卡爪部14之間。該實施方式通過以上的結構,能夠不伴隨旋轉地將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直接壓入操作旋鈕5的容納空間13。因此,能夠將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做成所謂的D切割形狀。另外,由卡爪部14和外螺紋部3f構成第一限制部。另外,由被壓入部3c和容納空間13構成第二限制部。上述實施方式例如能夠如下進行變更。S卩,旋轉操作部I不限于音量調控器,即使是頻道轉換器或旋轉開關等也能夠應用上述技術思想。另外,形成操作旋鈕5的旋鈕主體6的臂部11的技術未特別限定,例如能夠采用從模具中強行地拔出的所謂強行脫模。另外,說明了圖4所示的旋轉軸3的外螺紋部3f的下齒側面3h和操作旋鈕5的旋鈕主體6的臂部11上的卡爪部14的里側傾斜面14a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斜著傾斜的情況,但不是必須傾斜的。即,下齒側面3h和里側傾斜面14a可以形成為與旋轉軸3的軸線C正交。在該場合,角Θ是0°。臂部11說明了形成三處的情況,但可以是一處,可以是兩處,也可以是三處以上。另外,也可以在一處的臂部11上形成兩個以上的卡爪部14。卡爪部14不必預先形成為與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螺紋結合的形狀,例如也可以將前端面做成圓筒的內表面狀。在該場合,將卡爪部14的內徑形成為比外螺紋部3f的螺紋牙的牙徑小,且比螺紋溝的溝徑大。在該例子中,在將操作旋鈕5安裝在旋轉軸上時,以在卡爪部14上切削內螺紋的所謂的自攻螺釘的方式進行安裝。外螺紋部3f可以不與旋轉軸3形成為一體。可以利用樹脂材料等形成具有與外螺紋部3f相當的形狀的環部件,在旋轉軸3的預定位置形成縮徑部,并嵌入該環部件。也可以使實施例中的外螺紋部3f和卡爪部14的關系相反,將臂部11形成得寬且預先形成內螺紋,使旋轉軸3的外螺紋部3f只形成為與形成于臂部11上的內螺紋螺紋結合的卡爪狀。作為與卡爪部14配合的對象,代替外螺紋部3f或內螺紋部,可以形成不是螺紋的截面為螺紋牙狀的圓周肋或圓周槽。可以在操作旋鈕5的上表面或側面等設置與D彈簧7的容納空間13內的D形狀對應的標記。根據該例子,即使在通過用戶旋轉操作旋鈕5而卡爪部14通過外螺紋部3f之后,用戶也能夠知道容納空間13內的D形狀的位置。因此,如果用戶在將操作旋鈕5覆蓋在旋轉軸3上之前確認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的D切割的位置,則即使在操作旋鈕5通過螺紋結合而旋轉后,也能夠容易知道操作旋鈕5和旋轉軸3的繞軸線C的相對位置。因此,用戶能夠容易將操作旋鈕5向底座15壓入。實施例2就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2而言,具有通過操作旋鈕5A和旋轉軸3A嵌合,
利用摩擦力限制操作旋鈕5A相對于旋轉軸3A的在軸線C方向上的直線移動,并且利用配合形狀限制繞軸線C的轉動的壓入部AN,而且,在操作旋鈕5A及旋轉軸3A的任一方側設置由凹部或凸部構成的移動限制部KS,在另一方側設置由凸部或凹部構成抵接部TS,該抵接部TS在使操作旋鈕5A在軸線C方向上直線移動時,在預定的相對周向位置以外的周向范圍內與該移動限制部KS抵接而限制其移動。這是如下結構在操作旋鈕5A從壓入部AN拔出的狀態下只在預定的相對周向位置的場合,卡爪部14A通過移動限制部KS,進而從旋轉軸3A卸下。以下,主要對與實施例I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圖10表示在實施例2中將操作旋鈕5A安裝在旋轉軸3A上之前的狀態。在旋轉軸3A上設有移動限制部KS。移動限制部KS是從旋轉軸3A的外表面向徑向外側突出為凸緣狀的凸部3Af。圖11是從軸線C的圖10的上方側觀察旋轉軸3A的圖。如圖11所示,凸部3Af在周向上偏離預定的角度的兩個位置,具有在寬度Wll的范圍內未突出的欠缺部3Afl。在圖11中,一對欠缺部3Afl位于偏離180°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圖10所示,在操作旋鈕5A上設有抵接部TS。抵接部TS是在繞軸線C的偏離預定的角度的兩處的位置上向軸突出而設置的一對卡爪部14A。預定的角度設定為與欠缺部3Afl的偏離角度相同。即,在圖10中,預定的角度是180°。卡爪部14A的寬度(圖10中的紙面表里方向的距離)小于寬度W11。因此,操作旋鈕5A相對于旋轉軸3A只在繞軸線C的預定位置,抵接部TS的卡爪部14A通過限制部KS的欠缺部3Afl,從而容許在軸線C方向的移動。在該例子中,預定的位置為偏離180°的兩個位置。在繞軸線C的預定的位置以外的位置(角度范圍),在操作旋鈕5A從圖10的上方側向下方側的移動中,卡爪部14A的下表面14As與凸部3Af的上表面3Afu抵接而限制移動。另外,在操作旋鈕5A從圖10的下方側向上方側的移動中,卡爪部14A的上表面14Au與凸部3Af的下表面3Afs抵接而限制移動。卡爪部14A的個數設為欠缺部3Afl的個數以下,在設置多個的場合,只要形成為各卡爪部14A的周向的相對位置與各欠缺部3Afl的周向位置至少有一處一致即可。返回圖10。壓入部AN由被壓入部3c和D彈簧7構成。在軸線C的方向上,操作旋鈕5A的D彈簧7的旋轉軸容納空間13和操作旋鈕5的多個卡爪部14A之間的距離之中最短距離LlA設定為,旋轉軸3的被壓入部3c和凸部3Af能夠同時容納在容納空間13的卡爪部14側端和卡爪部14A之間的空間中。S卩,從旋轉軸3A的前端到凸部3Af的下表面3Afs的距離L2A為距離LlA以下。通過如上所述設定,在卡爪部14A越過凸部3Af之后,能夠確保為將被壓入部3c嵌入操作旋鈕5A的D彈簧7的容納空間13內所需的、操作旋鈕5A和旋轉軸3的相對的可動范圍。具體地說明操作者將操作旋鈕5A安裝在旋轉軸3A上的方法。操作者首先將操作旋鈕5A覆蓋在旋轉軸3A上并壓入。于是,在大多數場合,卡爪部14A與凸部3Af的上表面3Afu抵接而限制壓入。在此,操作者在向壓入方向對操作旋鈕5A加力的同時使操作旋鈕5A繞軸線3C轉動。通過該轉動,若各卡爪部14A的周向的位置與各欠缺部3Afl的周向位置一致,則卡爪部14A通過欠缺部3Afl,且操作旋鈕5A被壓入到能夠將被壓入部3c壓入容納空間13內的位置。在通過最初的壓入而卡爪部14A位于通過欠缺部3Afl的位置的場合,由于卡爪部14A未與上表面3Afu抵接,因此操作者能夠原樣地將操作旋鈕5A壓入到能夠將被壓入部3c壓入容納空間13內的位置。接著,使操作旋鈕5A繞軸線C轉動,在被壓入部3c能夠壓入D彈簧7的容納空間13中的周向位置將操作旋鈕5A的被壓入部3c壓入容納空間13中。另外,在操作者將操作旋鈕5A從旋轉軸3A拔出時,在將被壓入部從D彈簧7內的容納空間13內拔出后,在向拉拔方向對操作旋鈕5A加力的同時使操作旋鈕5A繞軸線C轉動。在該轉動中,若各卡爪部14A的周向的位置與各欠缺部3Af I的周向位置一致,則卡爪部14A通過欠缺部3Af 1,操作旋鈕5A從旋轉軸3A拔出。 欠缺部3Afl、3Af2的寬度、位置、個數能夠自由地設定。通過這些設定,能夠將繞軸線C的、容許限制部KS通過的操作旋鈕5A的位置(以下也稱為容許位置)的個數及角度范圍(以下,也稱為容許角度范圍)設為一個以上的任意數和任意的角度范圍。通過使操作旋鈕5的能夠將被壓入部3c壓入容納空間13中的繞軸線C的位置和容許位置及容許角度范圍偏離,能夠有效地防止操作旋鈕5A從旋轉軸3A脫離。作為實施例2的變形例,也可以在軸線C方向上并排設置多個限制部KS。圖12是表示作為實施例2的變形例I (以下,稱為變形例I)設置兩個限制部KS的例子的立體圖。如圖12所示,限制部KS具有旋轉軸3A的前端側的上限制部KSl和位于比旋轉軸3A的上限制部KSl更靠根部側的位置的下限制部KS2。上限制部KSl的欠缺部3ΑΠ和下限制部KS2的欠缺部3Af2的繞軸線C的位置不同。在將操作旋鈕5A安裝在旋轉軸3A上的場合,首先,操作者使操作旋鈕5A (參照圖10)繞軸線C轉動并使卡爪部14A與欠缺部3ΑΠ的位置(第一容許位置)一致,以該姿勢壓入操作旋鈕5A。由此,卡爪部14A通過上限制部KSl的欠缺部3ΑΠ。另外,操作者壓入操作旋鈕5A,使操作旋鈕5A繞軸線C轉動并使卡爪部14A與欠缺部3Af2的位置(第二容許位置)一致,并在該位置壓入操作旋鈕5A。由此,卡爪部14A通過下限制部KS2的欠缺部3Af2。操作旋鈕5A從旋轉軸3A的拔出為相反的順序。各尺寸設定為,在操作旋鈕5A的安裝中,在卡爪部14A通過上限制部KSl及下限制部KS2之后,開始進行被壓入部3c向容納空間13的壓入。即,從旋轉軸3A的前端到下限制部KS2的下表面(遠離旋轉軸3A的前端的面)的距離L2B為距離LlA以下。通過設置多個限制部KS,能夠設定為用于通過各限制部KS1、KS2的操作旋鈕5A的各容許位置(第一及第二容許位置)或各容許角度范圍不同,因此能夠更有效地防止操作旋鈕5A從旋轉軸3A脫離。圖13 (a)、圖13 (b)及圖14是用于說明實施例2的變形例2 (以下稱為變形例2)的圖。使用圖10及圖14對實施例2的操作旋鈕5A1進行說明。圖13(a)是變形例2的旋轉軸3A的局部立體圖,圖13(b)是圖13(a)的S13-S13剖視圖。S13-S13剖視圖是從旋轉軸3A的前端側觀察利用與軸C正交的平面剖切旋轉軸3A的形成有上限制部KSl和下限制部KS3的位置而成的截面的剖視圖。圖14是表示變形例2的操作旋鈕5A1中的卡爪部14B的剖視圖(圖10中的S14-S14剖視圖)。S14-S14剖視圖是從操作旋鈕5A1的里側觀察利用與軸C正交的平面剖切操作旋鈕5A1的臂部IlB而成的截面的剖視圖。變形例2作為限制部KS具有上限制部KS1、下限制部KS3、在軸線C方向上連接兩限制部的一對周向限制部KS4、KS5。另外,在變形例2中,臂部IlB形成為向徑向外側(圖14的箭頭DR14方向)具有撓性,卡爪部14B形成于臂部IlB的前端。下限制部KS3形成為覆蓋與形成于上限制部KSl上的欠缺部3Afl對應的周向的位置。周向限制部KS4、KS5從上限制部KSl的周向端部向軸線C方向延伸。周向限制部KS4、KS5與欠缺部3Afl在周向上形成于相同位置。如圖14所示,在卡爪部14B上形成有在周向上面對的一對側面14Ba,該一對側面14Ba形成為相對于通過軸線C的中心線CL傾斜的傾斜面。S卩,在圖14中,將一對側面14Ba分別虛擬地延長的虛擬線段的交點P14位于作為卡爪部14B的寬度方向(紙面上下方向) 的中心線且通過軸線C的虛擬線段CL14上,并且,位于比軸線C的位置接近卡爪部14B的位置。上限制部KSl是與變形例I的上限制部KSl相同的形狀。下限制部KS3是形成為在繞軸線C包括與上限制部KSl的欠缺部3Afl對應的范圍的弧狀的凸部。周向限制部KS4、KS5是分別從上限制部KSl的欠缺部3Afl的側面向軸線C方向延伸到下限制部KS3的壁狀部。周向限制部KS4、KS5相對于欠缺部3Afl的中心線形成為對稱形狀(也可以不是完全的對稱形狀)。例如,如圖13(b)所示,周向限制部KS4的與周向限制部KS5相對的一側的面ml成為相對于通過頂點Pl和軸線C的線CL13傾斜角度β的面。另一方面,與面ml相反的一側的壁面m2成為包括通過頂點P2和軸線C的線的面。面ml可以只有KS4、KS5的一方傾斜。即使是周向限制部KS5,也是同樣的對稱形狀。在將操作旋鈕5A安裝在旋轉軸3A上的場合,首先,將操作旋鈕5A覆蓋在旋轉軸3A上并壓入。于是,在大多數場合,卡爪部14B的下表面與上限制部KSl的上表面抵接而限制壓入。在此,向壓入方向對操作旋鈕5A加力并使操作旋鈕5A繞軸線C轉動。在該轉動中,若各卡爪部14B的周向位置成為容許位置而與欠缺部3Af I的周向位置一致,則卡爪部14B通過欠缺部3ΑΠ,并與下限制部KS3的上表面抵接而再次限制壓入。在通過最初的壓入而卡爪部14B位于通過欠缺部3Afl的容許位置的場合,卡爪部14B不與上限制部KSl的上表面抵接,操作旋鈕5A原樣地與下限制部KS3的上表面抵接而被限制壓入。在該狀態下,若施加預定的轉動力以上的力而使操作旋鈕5A繞軸線C例如順時針轉動,則卡爪部14B朝向周向限制部KS4,側面14Ba與相對于移動方向為上坡的斜面的面ml抵接。由于側面14Ba形成為積極地將卡爪部14B向登上面ml的方向引導的斜面,因此通過臂部IlB在撓曲的同時滑動,越過周向限制部KS5。在越過之后,臂部IlB的撓曲狀態被解除。若卡爪部14B越過周向限制部KS5,則即使對操作旋鈕5A施加拔出的方向的力,也在周向限制部KS4、KS5的壁面m2間的角度β 2以外的范圍內與上限制部KSl的下表面抵接。因此,防止操作旋鈕5Α從旋轉軸3Α拔出。在卡爪部14Β位于比下限制部KS3靠旋轉軸3Α的根部側的位置的場合,操作旋鈕5Α可在周向上自由地轉動。即使在卡爪部14Β位于下限制部KS3所在的角度范圍時操作旋鈕5Α受到拔出的方向的力,卡爪部14Β也與下限制部KS3抵接而防止操作旋鈕5Α拔出。周向限制部KS4、KS5的互相背對的面即壁面m2是相對于卡爪部14B的移動正交的面。因此,即使想要使卡爪部14B從周向限制部KS4的壁面m2側越過,也在壁面m2和側面14Ba之間產生大的阻力。由此,臂部IlB不會容易地撓曲。即,與安裝操作旋鈕5A的場合相比,在拆卸的場合用于越過周向限制部KS4、KS5所需的力格外地大,操作旋鈕5A難以從旋轉軸3A脫離。就該變形例2而言,在假設安裝在旋轉軸3A上的操作旋鈕5A1由于某些來自外部的力而脫離的場合,不僅要施加用于操作旋鈕5A1在軸線C方向上直線移動的力,還必須施加繞軸線C的轉動力。并且,該力必須是足以越過周向限制部KS4、KS5的壁面m2的大小。因此,可以說操作旋鈕5A1無意識地從旋轉軸3A脫離的機會實質上幾乎不存在。相對于變形例2,也可以是使上限制部KSl和下限制部KS3的軸線C方向位置相反的變形例2A。變形例2A使用操作旋鈕5A1。圖15 (a)是表示變形例2A的立體圖,圖15 (b) 是圖15(a)中的S15-S15剖視圖。在變形例2A的旋轉軸3AA中,設有使變形例2的旋轉軸3A上的上限制部KSl和下限制部KS3的軸線C方向的位置關系顛倒的下限制部KSlA和上限制部KS3A。上限制部KS3A形成為覆蓋與上限制部KSl的欠缺部3ΑΠ對應的周向的位置。周向限制部KS4、KS5從上限制部KS3A的周向端部向軸線C方向延伸。周向限制部KS4、KS5與欠缺部3Afl在周向上形成于相同的位置。另外,如圖15(b)所示,周向限制部KS4、KS5上的面ml及壁面m2的位置也變得相反。S卩,互相相對的相對面成為壁面mm2,遠離的互相背向的面成為傾斜面即面mml。在將操作旋鈕5A1安裝在旋轉軸3AA上的場合,首先,將操作旋鈕5A1覆蓋在旋轉軸3AA上并壓入。于是,在大多數場合,卡爪部14B的下表面與下限制部KSlA的上表面抵接而限制壓入。在通過最初的壓入而卡爪部14B與上限制部KS3A的上表面抵接的場合,若在將操作旋鈕5A1壓入的同時使操作旋鈕5A1繞軸線C轉動,則卡爪部14B從上限制部KS3A脫離并向旋轉軸3AA的根部側移動,從而與下限制部KSlA的上表面抵接。在該狀態下,若只施加預定的轉動力以上的力且不壓入而使操作旋鈕5A1繞軸線C例如順時針轉動,則臂部IlB撓曲,且卡爪部14B在周向限制部KS5的作為傾斜面的面mml上滑動的同時登上并越過。越過之后,臂部IlB的撓曲狀態被解除。若卡爪部14B越過周向限制部KS5,則自然而然地位于與下限制部KSlA的欠缺部3ΑΠ對應的容許位置。因此,在卡爪部14B越過周向限制部KS5后,只壓入操作旋鈕5A1,卡爪部14B就會通過下限制部KS1A,從而能夠將被壓入部3c容納在容納空間13內。在該狀態下,即使操作旋鈕5A1受到拔出方向的力,卡爪部14B也與下限制部KSlA或上限制部KS3A的下表面抵接。因此,防止操作旋鈕5A1從旋轉軸3AA拔出。即使在上述的變形例2及變形例2A中,面ml、mml及壁面m2、mm2的傾斜角度、卡爪部14B的側面14Ba的傾斜角度也可以任意地設定。另外,在變形例2中,上限制部KSl上的欠缺部3Af I、周向限制部KS4、KS5及下限制部KS3的組也可在周向上設置多組。另外,在變形例2A中,下限制部KSlA上的欠缺部3Afl、周向限制部KS4、KS5及上限制部KS3A的組也可在周向上設置多組。由于變形例2及變形例2A為了通過限制部KS而需要轉動力,因此即使容許向容納空間13壓入被壓入部3c的操作旋鈕5A、5A1的周向的與旋轉軸3A、3AA的相對位置、和卡爪部14B通過欠缺部3ΑΠ的操作旋鈕5A、5A1與旋轉軸3A、3AA的相對位置是相同位置,操作旋鈕5A、5A1也幾乎沒有從旋轉軸3A、3AA脫離的機會。當然,優選位于互相不同的位置。另外,就變形例2A而言,在使操作旋鈕5A的姿勢與能通過欠缺部3Afl的容許位置一致時,由于只要對操作旋鈕5A施加轉動力即可,因此能夠比需要壓入力的變形例2更輕松地進行安裝作業。如圖16所示,在變形例2中,上限制部KSl的上表面3Afu最好是隨著接近欠缺部3ΑΠ而接近下限制部KS3的斜面。S卩,上表面3Afu形成為隨著朝向欠缺部3Afl而接近旋轉軸3A的根部側。由此,在將操作旋鈕5A安裝在旋轉軸3A上時,若將操作旋鈕5A向圖16的下方側壓入,則卡爪部14B自然地被欠缺部3ΑΠ引導,能夠減小使操作旋鈕5A與卡爪部14B通過上限制部KSl的容許位置一致的勞動力。欠缺部3ΑΠ可以不是全部為傾斜面,而是在局部具有不傾斜(與下限制部KS3的距離不變)的平坦部。變形例2中的上限制部KSl上的欠缺部3Af I、周向限制部KS4、KS5及下限制部KS3的組可以不與旋轉軸3A形成為一體。變形例2A中的下限制部KSlA上的欠缺部3Af I、周向限制部KS4、KS5及上限制部KS3A的組也可以不與旋轉軸3AA形成為一體。例如,可以利用樹脂材料等形成具有與這些組相當的形狀的環部件,在旋轉軸3A、3AA的預定位置形成縮徑部,并嵌入該環部件。實施例3·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的實施例3為下述結構設置利用摩擦力限制操作旋鈕5B相對于旋轉軸3B的在軸線C方向上的直線移動及繞軸線C的轉動的壓入部AN2、和在操作旋鈕5B及旋轉軸3B的任一方側設置由凹部或凸部構成的軸線C方向的移動限制部KS,并且使移動限制部KS具有通過抵接來限制操作旋鈕5B相對于旋轉軸3B的繞軸線C的轉動的功能。以下,主要對與實施例I及實施例2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圖17表示在實施例3中將操作旋鈕5B安裝在旋轉軸3B上之前的狀態。在圖17中,旋轉軸3B在前端具有設有切槽SW的被壓入部3Bc。旋轉軸3B在比被壓入部3Bc靠根部側的位置具有弧狀的縮徑部3Bs。圖18是圖17的S16-S16剖視圖。S16-S16剖視圖是利用與軸線C正交的面剖切旋轉軸3B的縮徑部3Bs的位置,并從旋轉軸3B的前端側觀察的剖視圖。如圖18所示,縮徑部3Bs在預定的角度范圍內軸對稱地形成在兩處。安裝在旋轉軸3B上的操縱旋鈕5B具有壓入被壓入部3Bc的旋轉軸承受部5Ba、和具備與縮徑部3Bs配合的臂部5Bd的配合部5Bb。配合部5Bb具備在前端具有突起部5Bt的臂部5Bb。突起部5Bt在軸線C方向和周向上幾乎沒有晃動地與縮徑部3Bs的形狀配合。在圖17中,方便地用點劃線表示操作旋鈕5B的外徑線。臂部5Bd具備一對突起部5Bt。臂部5Bd具有在突起部5Bt與縮徑部3Bs對應的位置能夠向擴徑方向移動的撓性。被壓入部3Bc只設有切槽SW,且通過壓入以切槽SW在旋轉軸承受部5Ba內變窄的方式被壓入。由此,操作旋鈕5B只利用由壓入產生的摩擦力而限制在軸線C方向及在繞軸線C的轉動方向上的移動,從而保持在旋轉軸3B上。在將操作旋鈕5B安裝在旋轉軸3B上時,使突起部5Bt和縮徑部3Bs的周向位置一致,并壓入旋轉軸3B中。若壓入了預定量,則突起部5Bt嵌入縮徑部3Bs中,安裝結束。突起部5Bt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和在將操作旋鈕5B安裝在旋轉軸3B的預定位置上的狀態下與突起部5Bt相對的縮徑部3Bs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優選以期望的角度傾斜,以使在拆卸操作旋鈕5B時的拔出力成為預定的力。如圖19所示,也可以在旋轉軸3B上形成沿軸線C的切口 3Bst,并在操作旋鈕5B的例如配合部5d上設置與切口 3Bst配合且在軸線C方向上被引導的突起。在將操作旋鈕5B插入旋轉軸3B上時,通過使突起與切口 3Bst配合,決定操作旋鈕5B相對于旋轉軸3B的周向位置,之后只原樣地壓入便能結束安裝。也可以不形成沿旋轉軸3B的軸線C的切口3Bst、及操作旋鈕5B的與切口 3Bst配合且在軸線C方向上被引導的突起。在實施例3中,在縮徑部3Bs和突起部5Bt的嵌合中,也可以在嵌合狀態下能夠在軸線C方向上移動預定的距離。另外,可以將旋轉軸承受部5Ba壓入旋轉軸3B的壓入部AN2在軸線C方向上的長度設定為比該預定的距離短。在該場合,即使壓入部AN2脫離,通過突起部5Bt和縮徑部3Bs的抵接,操作旋鈕5B難以脫落。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及各變形例沒有局限于上述結構,當然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圍內采用其他的變形例。 在實施例I及實施例2中,旋轉軸3、3A、3AA與操作旋鈕5、5A、5A1的壓入形狀、SP配合形狀不局限于D切割形狀。可以是十字孔形狀、方孔形狀及異形形狀等。無論哪種形狀,只要利用由壓入產生的摩擦力限制操作旋鈕5、5A、5A1在軸線C方向上的移動,根據配合形狀,限制繞軸線C的轉動即可。另外,只要操作旋鈕5、5A、5A1的臂部11具有向外側的撓性,也可以不是臂形狀。例如,可以是切槽具有一處以上且覆蓋周向的形狀。另外,限制部可以是形成于旋轉軸上的螺紋、未形成欠缺部的簡單的突起或利用臂部11的撓性而越過傾斜部的結構。另外,可以不是D彈簧,而是樹脂彈簧。本實用新型的電子設備構成為通過所具備的旋轉操作部I的旋轉軸3、3A、3B的旋轉,使電特性發生變化或電特性變得不同。旋轉操作部I不局限于無限地旋轉。可適用于各種裝置,例如,能夠在預定的角度范圍(包括360°以上)內旋轉(轉動),并根據旋轉角度使電特性變化的裝置,如選擇器那樣能夠在預定的角度范圍內轉動,并以預定的角度間隔得到咔噠感并且電特性分別不同的裝置等。具備旋轉操作部I的電子設備不局限于無線電設備KM。例如,也可以是汽車導航裝置、音響裝置、樂器等。尤其能夠適用于能夠捏住操作旋鈕而拿起的攜帶式類型。
權利要求1.一種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保持操作旋鈕安裝在旋轉軸的狀態,其特征在于,具備 根據是否抵接來選擇禁止和容許上述操作旋鈕在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的第一限制部;以及 在上述旋轉軸的前端部分利用摩擦力來限制上述操作旋鈕在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而使上述操作旋鈕保持在上述旋轉軸上的第二限制部。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被上述第一限制部容許時的上述操作旋鈕和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相對位置,與在被上述第二限制部限制時的上述操作旋鈕和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相對位置不同。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轉軸在前端具有被壓入部,并在外周一體地或分體地設有第一限制面,該第一限制面與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正交或隨著離開上述軸線而朝向上述旋轉軸的前端側傾斜, 上述操作旋鈕具有容納上述旋轉軸的上述被壓入部的容納空間并形成有第二限制面,并且通過上述被壓入部被壓入上述容納空間而成為安裝在上述旋轉軸的前端上的狀態, 在將上述操作旋鈕安裝在上述旋轉軸的狀態下,上述第二限制面位于比上述第一限制面更遠離上述被壓入部的位置,在從上述軸線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二限制面設在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一限制面重合的位置, 上述第二限制面通過在上述軸線方向上移動而與上述第一限制面抵接,通過上述第二限制面和上述第一限制面抵接,禁止在上述第一限制部的在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轉軸的外周形成有規定牙數的外螺紋,上述第一限制面是上述外螺紋的螺紋牙的齒側面, 在上述操作旋鈕上形成有能與上述旋轉軸的上述外螺紋螺紋結合的卡爪部,上述第二限制面形成在上述卡爪部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上,上述操作旋鈕的上述容納空間和上述第二限制面之間的最短距離設定為比上述旋轉軸的上述被壓入部和上述外螺紋之間的最長距離大。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限制部在上述操作旋鈕繞上述旋轉軸的軸線的預定的角度范圍內通過抵接來限制上述操作旋鈕在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并在上述預定的角度范圍以外容許上述操作旋鈕在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 在上述操作旋鈕安裝在上述旋轉軸上時,上述操作旋鈕在由上述第一限制部容許在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后,利用上述第二限制部保持在上述旋轉軸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限制部在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上的多個位置通過抵接來進行限制。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轉軸在上述前端部分具有被壓入部,并且一體地或分體地設有凸部,該凸部從外周向徑向外側以凸緣狀突出,且具有在周向上一部分欠缺的欠缺部,在上述操作旋鈕上具有容納上述旋轉軸的上述被壓入部的容納空間,并且形成有能與上述旋轉軸的上述凸部抵接的抵接部, 通過上述凸部和上述抵接部的抵接,禁止上述操作旋鈕在上述第一限制部的在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從上述旋轉軸的前端到上述凸部的上述旋轉軸的根部側的面的距離是上述容納空間和上述抵接部之間的距離之中最短的距離以下。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在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上形成多個,上述多個凸部之中至少兩個凸部的上述欠缺部在周向的相對位置不同。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個凸部之中至少兩個凸部之間形成有周向限制部,該周向限制部向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延伸且限制上述抵接部的周向的移動,上述抵接部通過具有向上述旋轉軸的徑向外側的撓性的臂部形成于上述操作旋鈕上。
12.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個凸部之中的一個凸部形成于在上述軸線方向上與至少另一個凸部的上述欠缺部對應的位置。
13.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中朝向上述旋轉軸的前端側的面形成為隨著朝向上述欠缺部而接近上述旋轉軸的根部側。
1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限制部在上述操作旋鈕繞上述旋轉軸的軸線的預定的角度位置,通過抵接來限制上述操作旋鈕在上述旋轉軸的軸線方向上的移動及繞軸線的轉動, 通過由上述第一限制部和上述第二限制部同時對上述操作旋鈕在上述軸線方向上的移動及繞上述軸線的移動進行限制,上述操作旋鈕被保持在上述旋轉軸上。
15.—種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 具備權利要求I 14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 并且具有根據上述旋轉軸的旋轉,使電特性發生變化或使電特性變得不同的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及電子設備。操作旋鈕的安裝結構具備第一限制部(14、3f、KS),該第一限制部構成為根據是否抵接來選擇禁止和容許操作旋鈕(5、5A、5A1、5B)在旋轉軸(3、3A、3AA、3B)的軸線(C)方向上的移動;以及第二限制部(3c、13、AN、AN2),該第二限制部在旋轉軸(3、3A、3AA、3B)的前端部分利用摩擦力限制操作旋鈕(5、5A、5A1、5B)在旋轉軸(3、3A、3AA、3B)的軸線(C)方向上的移動,從而使操作旋鈕(5、5A、5A1、5B)保持在上述旋轉軸(3、3A、3AA、3B)上。
文檔編號G05G1/10GK202694198SQ201120382018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5日
發明者井內淳二, 中山博史 申請人:株式會社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