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包括有檢測平臺,以及厚度檢測裝置,檢測平臺包括有上料端與出料端,上料端設置有上料機械手,下料端設置有下料機械手,上料機械手與下料機械手均包括有驅動裝置與夾持裝置,其通過連接端體進行連接,驅動裝置之中包含有可在水平方向上進行運動的運動部件,夾持裝置之中設置有沿豎直方向進行延伸的第一氣壓缸,以及沿水平方向進行延伸的第二氣壓缸,夾持裝置包括有兩個夾持端塊,其均與第一氣壓缸相連接,至少一個夾持端塊連接有第二氣壓缸;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上料機械手、下料機械手以及厚度檢測裝置使得發動機連桿在完成加工后,自行進行厚度檢測與分類。
【專利說明】
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檢測裝置,尤其是一種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發動機在工作過程中,需要連桿對活塞進行連接與傳動,發動機連桿的尺寸精度不僅關系發動機裝配過程中的匹配度,亦會對發動機的工作性能有所影響。現有的發動機連桿生產工藝中,其往往采取抽樣檢測的方式對連桿的厚度等尺寸進行檢測,其僅能一定程度的表達批量生產的產品合格率,難以對每一個連桿尺寸進行監測。部分生產工藝在連桿生產結束后統一對其進行檢測,其使得檢測過程與生產流程相獨立,致使發動機連桿的整體生產效率受到影響。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發動機連桿檢測裝置,其可在發動機連桿完成生產后自動對其進行厚度檢測與分類,同時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涉及一種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包括有檢測平臺,以及與檢測平臺彼此相對的厚度檢測裝置;所述檢測平臺包括有上料端與出料端,上料端對應位置設置有上料機械手,下料端對應位置設置有下料機械手,上料機械手與下料機械手均包括有驅動裝置與夾持裝置,驅動裝置與夾持裝置之間通過連接端體進行連接;所述驅動裝置之中包含有可在水平方向上進行運動的運動部件,所述夾持裝置之中設置有沿豎直方向進行延伸的第一氣壓缸,以及沿水平方向進行延伸的第二氣壓缸,夾持裝置包括有兩個在水平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夾持端塊,兩個夾持端塊均與第一氣壓缸相連接,其中,至少一個夾持端塊連接有第二氣壓缸。
[0005]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上料機械手中,驅動裝置包括有驅動電機,其在豎直方向上進行延伸,所述連接端體固定于驅動電機的主軸之上,且其在水平方向上進行延伸;所述夾持裝置之中包括有固定端體與移動端體,其中,固定端體通過轉軸連接于連接端體之上,固定端體與移動端體之間通過第一氣壓缸進行連接,夾持端塊設置于移動端體之上。上述技術方案之中,其可通過驅動電機作為驅動裝置中的運動部件,以使得連接端體在不同角度位置之間進行擺動,從而使得夾持裝置的位置發生變化,以實現對連桿的移動;與此同時,夾持裝置之中的固定端體與連接端體之間的轉軸連接,則使得固定端體連通移動端體始終保持同一方面,以避免其工作角度發生變化;上述技術方案即可使得上料機械手的運動范圍得以控制,致使設備整體面積得以減小,又可使得上料機械手的工作精度與穩定性得以保證。
[0006]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上料機械手之中包括有至少兩個彼此平行的連接端體,其分別由一個驅動電機進行控制;所述夾持裝置之中,固定端體在多個連接端體之間進行延伸,且其與每一個連接端體之間均通過轉軸進行連接。上述技術方案可通過多個彼此平行的連接端體的設置,使得連接端體與夾持裝置中的固定端體構成多變形結構,以使得固定端體在隨連接端體擺動過程中,其可始終保持方向的一致性,從而使得夾持裝置的工作精度得以進一步的改善。
[0007]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下料機械手中,驅動裝置包括有驅動液壓缸,其在水平方向上進行延伸,所述連接端體固定于驅動液壓缸的端部,且其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驅動液壓缸的軸向進行延伸,所述夾持裝置固定于連接端體的端部。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液壓缸對下料機械手進行驅動,以確保其在對連桿進行夾持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精度。
[0008]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下料機械手的對應位置設置有平行于驅動液壓缸的軸向進行延伸的定位滑塊,定位滑塊位于驅動液壓缸以及夾持端塊之間;所述連接端體與定位滑塊的相對端面之上設置有定位滑槽,定位滑槽貼合于定位滑塊進行延伸。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連接端體連同夾持裝置在隨驅動液壓缸進行移動過程中,通過定位滑槽與定位滑塊之間的貼合運動以實現對連接端體的支撐,并使得連接端體的運動軌跡更為精度,以使得其工作精度得以進一步的改善。
[0009]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厚度檢測裝置包括有千分表,以及用于安裝千分表的固定載臺;所述固定載臺采用“門”型結構,其固定于檢測平臺的上端面。
[0010]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檢測平臺之中,其相背于厚度檢測裝置的一側設置有傳輸裝置,傳輸裝置包括有第一傳輸氣壓缸,其沿水平方向進行延伸,第一傳輸氣壓缸的推桿端部連接有第二傳輸氣壓缸,其沿豎直方向進行延伸;所述檢測平臺之上設置有傳輸槽,其位于厚度檢測裝置正下方,傳輸槽的長度方向平行于第一傳輸氣壓缸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傳輸氣壓缸的推桿端部設置有沿豎直方向進行延伸的傳輸桿件,傳輸桿件延伸至傳輸槽內部。
[0011]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發動機連桿通過上料機械手放置于檢測平臺之上時,通過第二傳輸氣壓缸驅動傳輸桿件自傳輸槽內向上運動,以使其進入發動機連桿的軸孔內部;當傳輸桿件與發動機連桿之間完成接觸后,第一傳輸氣壓缸驅動傳輸桿件連同發動機連桿沿傳輸槽進行運動,此時,發動機連桿通過厚度檢測裝置,并到達下料端;上述傳輸裝置使得發動機連桿在檢測平臺中可在上料端、厚度檢測裝置以及下料端之間進行移動,從而避免發動機連桿由于上料機械手的上料位置影響,致使厚度檢測裝置對連桿進行檢測時的檢測區域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其檢測精度得以下降;與此同時,上述傳輸機構通過在豎直方向延伸的傳輸桿件與連桿之間的貼合以對連桿進行傳輸,從而有效確保了發動機連桿在傳輸過程中位置的穩定性;第一傳輸氣壓缸與傳輸桿件的共同作用使得發動機連桿在上料端與厚度檢測裝置之間保持較為平緩的移動速度,以確保連桿的位置保持穩定,同時使得發動機連桿在厚度檢測裝置與下料端之間保持較快的移動速率,以使得其下料效率得以改善。
[0012]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檢測平臺之中設置有連桿定位裝置,其包括有分別設置在厚度檢測裝置兩側的定位氣壓缸,定位氣壓缸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傳輸槽的長度方向進行延伸;所述定位氣壓缸的推桿端部設置有平行于傳輸槽長度方向進行延伸的定位端體。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定位氣壓缸驅動定位端體彼此相對運動,以在厚度檢測裝置對應位置對發動機連桿形成夾持作用,從而使得其在檢測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待檢測位置,以提高檢測精度與穩定性。
[0013]上述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其可通過上料機械手中的夾持裝置對發動機連桿進行固定,并通過驅動裝置帶動夾持裝置連同發動機連桿朝向檢測平臺上進行運動;發動機連桿位于檢測平臺中厚度檢測裝置對應位置時,厚度檢測裝置中的千分表對于發動機連桿的厚度進行檢測,并將其厚度數據與標準厚度數據相比較,如若發動機連桿厚度符合標準,則通過下料機械手將其夾持至后續工藝裝置之中,如若發動機連桿厚度不符合標準,則通過下料機械手將其夾持至回收容器內。
[0014]上述上料機械手與下料機械手在工作過程中,其可通過驅動裝置在水平方向上控制夾持裝置的位置,以使得夾持裝置連同發動機連桿可在不同的工位上進行移動;夾持裝置中的第一氣壓缸可驅動夾持端塊在豎直方向上進行升降,以實現工件的抓取與放下,第二氣壓缸則可使得兩個夾持端塊彼此相對運動,以實現其對于發動機連桿的夾持。
[001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可通過上料機械手、下料機械手以及厚度檢測裝置使得發動機連桿在完成加工后,自行進行厚度檢測與分類,從而即可實現對于發動機連桿生產尺寸精度的良好監控,又可避免檢測過程對于發動機連桿的生產或傳輸效率造成影響。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發明不意圖;
[0017]圖2為本發明中夾持裝置內部示意圖;
[0018]圖3為本發明中上料機械手驅動裝置示意圖;
[0019]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定位滑塊示意圖;
[0020]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3中連桿定位裝置示意圖;
[0021]附圖標記列表:
[0022]I一檢測平臺、101 —上料端、102—下料端、2—厚度檢測裝置、201 —千分表、202—固定載臺、3—連接端體、4 一第一氣壓缸、5—第二氣壓缸、6—夾持端塊、7—驅動電機、8—固定端體、9一移動端體、10—驅動液壓缸、11一第一傳輸氣壓缸、12—第二傳輸氣壓缸、13一傳輸槽、14一傳輸桿件、15—定位滑塊、16—定位滑槽、17—定位氣壓缸、18—定位端體。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發明,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0024]實施例1
[0025]如圖1所示的一種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包括有檢測平臺I,以及與檢測平臺I彼此相對的厚度檢測裝置2,厚度檢測裝置2之中包括有千分表201,其采用激光式千分表。所述檢測平臺I包括有上料端101與出料端102,上料端101對應位置設置有上料機械手,下料端102對應位置設置有下料機械手,上料機械手與下料機械手均包括有驅動裝置與夾持裝置,驅動裝置與夾持裝置之間通過連接端體3進行連接;如圖2所示,所述夾持裝置之中設置有沿豎直方向進行延伸的第一氣壓缸4,以及沿水平方向進行延伸的第二氣壓缸5,夾持裝置包括有兩個在水平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夾持端塊6,兩個夾持端塊6均與第一氣壓缸4相連接,其中,至少一個夾持端塊6連接至第二氣壓缸5。
[0026]如圖3所示,所述上料機械手中,驅動裝置包括有驅動電機7,其在豎直方向上進行延伸,所述連接端體3固定于驅動電機7的主軸之上,且其在水平方向上進行延伸;所述夾持裝置之中包括有固定端體8與移動端體9,其中,固定端體8通過轉軸連接于連接端體3之上,固定端體8與移動端體9之間通過第一氣壓缸4進行連接,即第一氣壓缸4固定于固定端體8之上,移動端體9設置于第一氣壓缸4的推桿之上;所述夾持端塊6設置于移動端體9之上。
[0027]上述技術方案之中,其可通過驅動電機作為驅動裝置中的運動部件,以使得連接端體在不同角度位置之間進行擺動,從而使得夾持裝置的位置發生變化,以實現對連桿的移動;與此同時,夾持裝置之中的固定端體與連接端體之間的轉軸連接,則使得固定端體連通移動端體始終保持同一方面,以避免其工作角度發生變化;上述技術方案即可使得上料機械手的運動范圍得以控制,致使設備整體面積得以減小,又可使得上料機械手的工作精度與穩定性得以保證。
[0028]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上料機械手之中包括有兩個彼此平行的連接端體3,其分別由一個驅動電機7進行控制;所述夾持裝置之中,固定端體8在多個連接端體3之間進行延伸,且其與每一個連接端體3之間均通過轉軸進行連接。上述技術方案可通過多個彼此平行的連接端體的設置,使得連接端體與夾持裝置中的固定端體構成多變形結構,以使得固定端體在隨連接端體擺動過程中,其可始終保持方向的一致性,從而使得夾持裝置的工作精度得以進一步的改善。
[0029]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下料機械手中,驅動裝置包括有驅動液壓缸10,其在水平方向上進行延伸,所述連接端體3固定于驅動液壓缸10的端部,且其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驅動液壓缸10的軸向進行延伸,所述夾持裝置固定于連接端體3的端部。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液壓缸對下料機械手進行驅動,以確保其在對連桿進行夾持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精度。
[0030]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厚度檢測裝置2包括有用于安裝千分表201的固定載臺202;所述固定載臺202采用“門”型結構,其固定于檢測平臺的上端面。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顯著改善千分表的穩定性,以避免千分表由于機械振動等因素造成其發生傾斜,以致影響其檢測精度。
[0031]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檢測平臺I之中,其相背于厚度檢測裝置2的一側設置有傳輸裝置,傳輸裝置包括有第一傳輸氣壓缸11,其沿水平方向進行延伸,第一傳輸氣壓缸11的推桿端部連接有第二傳輸氣壓缸12,其沿豎直方向進行延伸;所述檢測平臺I之上設置有傳輸槽13,其位于厚度檢測裝置2正下方,傳輸槽2的長度方向平行于第一傳輸氣壓缸11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傳輸氣壓缸12的推桿端部設置有沿豎直方向進行延伸的傳輸桿件14,傳輸桿件14延伸至傳輸槽13內部。
[0032]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發動機連桿通過上料機械手放置于檢測平臺之上時,通過第二傳輸氣壓缸驅動傳輸桿件自傳輸槽內向上運動,以使其進入發動機連桿的軸孔內部;當傳輸桿件與發動機連桿之間完成接觸后,第一傳輸氣壓缸驅動傳輸桿件連同發動機連桿沿傳輸槽進行運動,此時,發動機連桿通過厚度檢測裝置,并到達下料端;上述傳輸裝置使得發動機連桿在檢測平臺中可在上料端、厚度檢測裝置以及下料端之間進行移動,從而避免發動機連桿由于上料機械手的上料位置影響,致使厚度檢測裝置對連桿進行檢測時的檢測區域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其檢測精度得以下降;與此同時,上述傳輸機構通過在豎直方向延伸的傳輸桿件與連桿之間的貼合以對連桿進行傳輸,從而有效確保了發動機連桿在傳輸過程中位置的穩定性;第一傳輸氣壓缸與傳輸桿件的共同作用使得發動機連桿在上料端與厚度檢測裝置之間保持較為平緩的移動速度,以確保連桿的位置保持穩定,同時使得發動機連桿在厚度檢測裝置與下料端之間保持較快的移動速率,以使得其下料效率得以改善。
[0033]上述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其可通過上料機械手中的夾持裝置對發動機連桿進行固定,并通過驅動裝置帶動夾持裝置連同發動機連桿朝向檢測平臺上進行運動;發動機連桿位于檢測平臺中厚度檢測裝置對應位置時,厚度檢測裝置中的千分表對于發動機連桿的厚度進行檢測,并將其厚度數據與標準厚度數據相比較,如若發動機連桿厚度符合標準,則通過下料機械手將其夾持至后續工藝裝置之中,如若發動機連桿厚度不符合標準,則通過下料機械手將其夾持至回收容器內。
[0034]上述上料機械手與下料機械手在工作過程中,其可通過驅動裝置在水平方向上控制夾持裝置的位置,以使得夾持裝置連同發動機連桿可在不同的工位上進行移動;夾持裝置中的第一氣壓缸可驅動夾持端塊在豎直方向上進行升降,以實現工件的抓取與放下,第二氣壓缸則可使得兩個夾持端塊彼此相對運動,以實現其對于發動機連桿的夾持。
[003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可通過上料機械手、下料機械手以及厚度檢測裝置使得發動機連桿在完成加工后,自行進行厚度檢測與分類,從而即可實現對于發動機連桿生產尺寸精度的良好監控,又可避免檢測過程對于發動機連桿的生產或傳輸效率造成影響。
[0036]實施例2
[0037]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如圖4所示,所述下料機械手的對應位置設置有平行于驅動液壓缸10的軸向進行延伸的定位滑塊15,定位滑塊15位于驅動液壓缸10以及夾持端塊6之間;所述連接端體3與定位滑塊15的相對端面之上設置有定位滑槽16,定位滑槽16貼合于定位滑塊15進行延伸。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連接端體連同夾持裝置在隨驅動液壓缸進行移動過程中,通過定位滑槽與定位滑塊之間的貼合運動以實現對連接端體的支撐,并使得連接端體的運動軌跡更為精度,以使得其工作精度得以進一步的改善。
[0038]本實施例其余特征與優點均與實施例1相同。
[0039]實施例3
[0040]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如圖5所示,所述檢測平臺之中設置有連桿定位裝置,其包括有分別設置在厚度檢測裝置兩側的定位氣壓缸17,定位氣壓缸17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傳輸槽13的長度方向進行延伸;所述定位氣壓缸17的推桿端部設置有平行于傳輸槽13長度方向進行延伸的定位端體18。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定位氣壓缸驅動定位端體彼此相對運動,以在厚度檢測裝置對應位置對發動機連桿形成夾持作用,從而使得其在檢測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待檢測位置,以提高檢測精度與穩定性。
[0041 ]本實施例其余特征與優點均與實施例2相同。
【主權項】
1.一種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包括有檢測平臺,以及與檢測平臺彼此相對的厚度檢測裝置;所述檢測平臺包括有上料端與出料端,上料端對應位置設置有上料機械手,下料端對應位置設置有下料機械手,上料機械手與下料機械手均包括有驅動裝置與夾持裝置,驅動裝置與夾持裝置之間通過連接端體進行連接;所述驅動裝置之中包含有可在水平方向上進行運動的運動部件,所述夾持裝置之中設置有沿豎直方向進行延伸的第一氣壓缸,以及沿水平方向進行延伸的第二氣壓缸,夾持裝置包括有兩個在水平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夾持端塊,兩個夾持端塊均與第一氣壓缸相連接,其中,至少一個夾持端塊連接有第二氣壓缸。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機械手中,驅動裝置包括有驅動電機,其在豎直方向上進行延伸,所述連接端體固定于驅動電機的主軸之上,且其在水平方向上進行延伸;所述夾持裝置之中包括有固定端體與移動端體,其中,固定端體通過轉軸連接于連接端體之上,固定端體與移動端體之間通過第一氣壓缸進行連接,夾持端塊設置于移動端體之上。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機械手之中包括有至少兩個彼此平行的連接端體,其分別由一個驅動電機進行控制;所述夾持裝置之中,固定端體在多個連接端體之間進行延伸,且其與每一個連接端體之間均通過轉軸進行連接。4.按照權利要求1至3任意一項所述的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機械手中,驅動裝置包括有驅動液壓缸,其在水平方向上進行延伸,所述連接端體固定于驅動液壓缸的端部,且其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驅動液壓缸的軸向進行延伸,所述夾持裝置固定于連接端體的端部。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機械手的對應位置設置有平行于驅動液壓缸的軸向進行延伸的定位滑塊,定位滑塊位于驅動液壓缸以及夾持端塊之間;所述連接端體與定位滑塊的相對端面之上設置有定位滑槽,定位滑槽貼合于定位滑塊進行延伸。6.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檢測裝置包括有千分表,以及用于安裝千分表的固定載臺;所述固定載臺采用“門”型結構,其固定于檢測平臺的上端面。7.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檢測平臺之中,其相背于厚度檢測裝置的一側設置有傳輸裝置,傳輸裝置包括有第一傳輸氣壓缸,其沿水平方向進行延伸,第一傳輸氣壓缸的推桿端部連接有第二傳輸氣壓缸,其沿豎直方向進行延伸;所述檢測平臺之上設置有傳輸槽,其位于厚度檢測裝置正下方,傳輸槽的長度方向平行于第一傳輸氣壓缸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傳輸氣壓缸的推桿端部設置有沿豎直方向進行延伸的傳輸桿件,傳輸桿件延伸至傳輸槽內部。8.按照權利要求7所述的發動機連桿厚度自動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檢測平臺之中設置有連桿定位裝置,其包括有分別設置在厚度檢測裝置兩側的定位氣壓缸,定位氣壓缸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傳輸槽的長度方向進行延伸;所述定位氣壓缸的推桿端部設置有平行于傳輸槽長度方向進行延伸的定位端體。
【文檔編號】G01M15/00GK205449500SQ201521124538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31日
【發明人】袁海平, 朱劍峰, 臧躍東
【申請人】江蘇宏寶鍛造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