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涉及電力傳輸技術領域。該系統包括:串補保護測試儀、串補保護裝置、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與用于測量串補平臺電路中各部分電流的電流互感器連接;各電流互感器與所述串補保護裝置連接;所述串補保護裝置與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連接;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與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連接;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還與上位機連接。本實用新型可以解決當前的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過程需要較多人力配合完成,過程繁瑣復雜的問題;以及解決串補平臺上的人員和設備容易受輸電線路的感應電影響,人員和設備安全難以保證的問題。
【專利說明】
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力傳輸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特高壓交流輸電系統以及超高壓交流輸電系統是我國實現大容量遠距離電力傳輸的主要手段。采用輸電線路串聯電容補償技術(簡稱串補),可以有效縮短輸電線首末端間的電氣距離,增加線路電力傳輸能力,因此,輸電線路的串聯電容補償技術是提高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輸電能力的有效手段。一般情況下,在位于架空線路的下方設置有串補平臺,其距離架空線路較近,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串聯電容器組C,金屬氧化物限壓器M0V,觸發間隙GAP、阻尼設備D,旁路斷路器BPCB,串補隔離開關DS-1、串補隔離開關DS-2,串補接地開關ES-1,串補接地開關ES-2,旁路隔離開關BPDS。為了采集串補平臺各部分的電流,一般需要將各電流測點(線路電流101、電容器電流102、M0V電流103、間隙電流104、平臺電流105、不平衡電流106)對應的電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簡稱CT)的二次側集中于一個平臺測試箱中。另外,為了串補系統的正常運行,一般需要設置對串補各部分進行保護的串補保護裝置(設置于串補保護小室中),通過采集串補各部分的電流和部分開關量實現各種保護功能,各種保護功能由保護功能壓板和控制字等進行控制。
[0003]為了測試串補保護系統的工作穩定性,當前一般需要較多的人力來完成,其過程為:如圖2所示,串補保護小室內的調試人員設置好保護功能壓板和保護定值后,通過對講機與攀爬到串補平臺上且攜帶筆記本電腦的調試人員進行溝通,確定需要測試的保護項目和測試過程中需要加入的電流值。串補平臺上的測試人員通過筆記本電腦控制繼電保護測試儀,給各個CT 二次側通入指定的測試電流。串補保護小室中的調試人員在串補保護裝置上查看保護動作情況,并結合現場開關的動作情況,人為分析保護動作是否正確。
[0004]當前的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過程需要較多人力配合完成,過程繁瑣復雜。另外串補平臺上的人員和設備容易受輸電線路的感應電影響,人員和設備安全難以保證。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以解決當前的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過程需要較多人力配合完成,過程繁瑣復雜;以及解決串補平臺上的人員和設備容易受輸電線路的感應電影響,人員和設備安全難以保證的問題。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7]—種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包括:串補保護測試儀、串補保護裝置、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與用于測量串補平臺電路中各部分電流的電流互感器連接;各電流互感器與所述串補保護裝置連接;所述串補保護裝置與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連接;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與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連接;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還與上位機連接。
[0008]具體的,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通過第一光纖與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連接;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還通過網線與所述上位機連接;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還通過信號傳輸電纜與所述串補保護裝置連接。
[0009]此外,所述各電流互感器包括:線路電流互感器、電容器電流互感器、MOV電流互感器、間隙電流互感器、平臺電流互感器和不平衡電流互感器;所述線路電流互感器、電容器電流互感器、M0V電流互感器、間隙電流互感器、平臺電流互感器和不平衡電流互感器分別通過各自對應的電流信號電纜與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連接;所述線路電流互感器、電容器電流互感器、M0V電流互感器、間隙電流互感器、平臺電流互感器和不平衡電流互感器還分別通過各自對應的第二光纖與所述串補保護裝置連接。
[001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通過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中的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與串補保護測試儀連接,實現對串補保護測試儀的控制,無需人工攀爬作業對串補保護測試儀進行控制,避免了當前的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過程需要較多人力配合完成,過程繁瑣復雜,且人員和設備安全難以保證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1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2]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串補平臺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現有技術中的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結構示意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6]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包括:串補保護測試儀31、串補保護裝置32、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33;串補保護測試儀31與用于測量串補平臺電路中各部分電流的電流互感器34連接;各電流互感器34與串補保護裝置32連接;串補保護裝置32與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33連接;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33與串補保護測試儀31連接;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33還與上位機35連接。
[0017]具體的,如圖3所示,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33通過第一光纖36與串補保護測試儀31連接;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33還通過網線37與上位機35連接;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33還通過信號傳輸電纜38與串補保護裝置32連接。
[0018]此外,各電流互感器34包括:線路電流互感器、電容器電流互感器、MOV電流互感器、間隙電流互感器、平臺電流互感器和不平衡電流互感器;線路電流互感器、電容器電流互感器、MOV電流互感器、間隙電流互感器、平臺電流互感器和不平衡電流互感器可以分別通過各自對應的電流信號電纜39與串補保護測試儀31連接;該線路電流互感器、電容器電流互感器、MOV電流互感器、間隙電流互感器、平臺電流互感器和不平衡電流互感器還可以分別通過各自對應的第二光纖40與串補保護裝置32連接。
[0019]此處,第二光纖40為串補保護裝置32正常工作使用的光纖,一般情況下,為了檢修的方便,該串補保護裝置32還設置有第二光纖40的備用光纖,因此,第一光纖36可以借用串補保護裝置32的備用光纖,而無需重新敷設光纖,避免了冗余的光纖敷設。
[0020]值得說明的是,上述串補保護測試儀31可以設置于串補平臺上,而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33與串補保護裝置32均可以設置于串補控制小室內。
[002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通過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中的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與串補保護測試儀連接,實現對串補保護測試儀的控制,無需人工攀爬作業對串補保護測試儀進行控制,避免了當前的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過程需要較多人力配合完成,過程繁瑣復雜,且人員和設備安全難以保證的問題。
[0022]本實用新型中應用了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主權項】
1.一種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串補保護測試儀、串補保護裝置、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與用于測量串補平臺電路中各部分電流的電流互感器連接;各電流互感器與所述串補保護裝置連接;所述串補保護裝置與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連接;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與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連接;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還與上位機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通過第一光纖與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連接;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還通過網線與所述上位機連接;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控制裝置還通過信號傳輸電纜與所述串補保護裝置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電線路串補保護測試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電流互感器包括:線路電流互感器、電容器電流互感器、MOV電流互感器、間隙電流互感器、平臺電流互感器和不平衡電流互感器;所述線路電流互感器、電容器電流互感器、MOV電流互感器、間隙電流互感器、平臺電流互感器和不平衡電流互感器分別通過各自對應的電流信號電纜與所述串補保護測試儀連接;所述線路電流互感器、電容器電流互感器、MOV電流互感器、間隙電流互感器、平臺電流互感器和不平衡電流互感器還分別通過各自對應的第二光纖與所述串補保護裝置連接。
【文檔編號】G01R31/00GK205427082SQ201620244938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8日
【發明人】鄒學燦
【申請人】北京銳創新智科技有限公司, 武漢顯明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