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速傳感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用傳感器領域,具體來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輪速傳感器。
【背景技術】
[0002]輪速傳感器用于測量汽車車輪的轉速,之后,將該所測得的轉速信息輸送給ABS(Ant1-lock Brake System,即制動防抱死系統)以及自動變速器等系統,實現對該信息的后續利用。以ABS為例,為避免輪胎抱死,采用輪速傳感器對車輪轉速進行監測,當車輪即將出現抱死情況時,EQJ(Electronic Control Unit,即電子控制單元)控制制動裝置減少制動力以避免抱死。
[0003]現有技術中,輪速傳感器通常包括由注塑成型的殼體,該殼體具有一個法蘭部,該法蘭部上開設通孔,通孔內設置與殼體一體加工(注塑實現)的金屬環,該金屬環內可以穿入螺栓以將該輪速傳感器進行安裝固定。然而,現有技術中的輪速傳感器,金屬環內為光孔,穿入的螺栓需要用戶另行匹配,效率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輪速傳感器,其能夠解決現有的輪速傳感器不便于攜帶螺栓的問題。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輪速傳感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法蘭部,所述法蘭部上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內設置有與所述殼體固定的金屬環,所述金屬環內能夠穿入螺栓以將所述輪速傳感器安裝,所述金屬環的內壁設置有能夠卡入或旋入所述螺栓的相鄰螺牙之間、以對所述螺栓進行限位的間隔的若干個凸起。
[0006]優選地,所述殼體為注塑成型,所述金屬環與所述殼體一體加工。
[0007]優選地,所述金屬環的內壁具有與所述殼體一體的注塑層,所述凸起由所述注塑層的內壁凸設而成。
[0008]優選地,所述注塑層為環狀。
[0009]優選地,若干個所述凸起沿著所述注塑層的內壁周向均勻分布。
[0010]優選地,所述注塑層的內壁凸設有若干個沿所述金屬環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半圓柱體,若干個所述半圓柱體間隔地設置于相鄰的所述凸起之間,所述半圓柱體由所述注塑層突出的高度小于所述凸起由所述注塑層突出的高度,并且若干個所述半圓柱體的內切圓直徑小于所述螺栓的螺紋外徑。
[0011]優選地,所述半圓柱體的數量為六個,沿著所述注塑層的內壁周向均勻分布。
[0012]優選地,所述凸起的斷面尺寸由靠近所述金屬環一側至遠離所述金屬環一側逐漸縮小。
[0013]優選地,所述凸起為梯形體。
[0014]優選地,所述金屬環為鐵環。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在金屬環的內壁設置凸起,螺栓可以預旋入金屬環內并通過該凸起進行限位,從而便于輪速傳感器直接攜帶螺栓;
[0017]2、注塑層與殼體為一體,通過殼體在注塑時溢流至金屬環的內壁形成,便于金屬環良好固定;
[0018]3、在注塑層的內壁設置若干半圓柱體,其內切圓直徑小于螺栓的螺紋外徑,在螺栓旋入時,可以將該半圓柱體破壞,使得其緊緊圍繞于螺栓外,進一步加強對螺栓的限位。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輪速傳感器的立體示意圖;
[0020]圖2為圖1的剖視圖;
[0021 ]圖3為圖2的法蘭部的局部結構放大圖;
[0022]圖4為圖3的俯視不意圖;
[0023]圖5為圖4的A-A向剖視圖;
[0024]圖6為圖2的法蘭部組裝螺栓后的示意圖;
[0025]圖7為法蘭部的另一角度的組裝螺栓后的示意圖。
[0026]附圖標記說明
[0027]1-殼體;101-法蘭部;102-注塑層;103-凸起;104-半圓柱體;2-金屬環;201-流通孔;5_螺檢。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29]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是輪速傳感器,其主要改進點在于其外部結構,通過該改進使得其便于攜帶螺栓,以便后續對輪速傳感器的安裝定位。
[0030]參見圖1、圖2,本實用新型的輪速傳感器,包括殼體I,殼體I具有法蘭部101,該法蘭部101用于實現該輪速傳感器與其他部件的安裝固定。法蘭部101上開設有通孔(圖中未標示),通孔內設置有與殼體I固定的金屬環2,金屬環2內能夠穿入螺栓以將輪速傳感器與前述的其他部件安裝固定。作為一種方式,殼體I為注塑成型,金屬環2與殼體I一體加工,SP在注塑時,將金屬環2放入模具,成型后金屬環2與殼體I便形成一體結構。
[0031]金屬環2可以選擇為鐵環,該金屬環2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張附圖所示出的為開口環。
[0032]進一步參見圖3?圖5,為便于使得該輪速傳感器在出廠時攜帶螺栓,金屬環2的內壁設置有若干個間隔設置的凸起103,該間隔設置的凸起103能夠卡入或旋入螺栓的相鄰螺牙之間、以對螺栓進行限位。所謂卡入,是指類似于卡合的方式;所謂旋入,是指當螺栓旋轉時,該凸起103能夠嵌入至螺牙之間。
[0033]具體而言,該凸起103的厚度可以小于、等于或者是略大于螺栓的相鄰螺牙的間距,當為前述的小于時,操作螺栓,凸起103可以較為容易地卡入或旋入至相鄰的螺牙之間,但螺栓可能會發生晃動,攜帶的可靠性一般;當為前述的等于或者是略大于時,需要更大的力操作螺栓,凸起103才能夠卡入或旋入至相鄰的螺牙之間,但這種情形下,凸起103與螺栓之間緊密接觸,攜帶的可靠性得到提升。
[0034]為保證殼體I與金屬環2連接的可靠性,金屬環2的內壁具有與殼體I一體的注塑層102,凸起103位于注塑層102的內壁,由該注塑層102的內壁凸設(同為注塑材料)而成。與殼體I 一體的注塑層102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例如,圖3所示的在金屬環2的側壁開設流通孔201,這樣,在注塑時,原料便可以通過流通孔201流入至金屬環2的內壁,形成該注塑層102,另外,還可以通過金屬環2的兩端流通實現。
[0035]如圖4所示,為便于加工,該注塑層102選擇為環狀。為便于螺栓均衡受力,凸起103的數量為若干個,例如,圖中所示的三個,其沿著注塑層102的內壁周向均勻分布。凸起103的形狀可以選擇為多種,優選地,凸起103的斷面尺寸由靠近金屬環2—側至遠離金屬環2—偵叭即向著金屬環的中心方向)逐漸縮小,這樣,能夠保證凸起103的根部牢靠,避免輕易損壞,并且頭部易于卡入或旋入至螺栓的相鄰螺牙之間。進一步地,結合圖3、圖4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中,凸起103為梯形體。
[0036]如圖4、圖5所示,為更好地對預裝入該輪速傳感器的螺栓進行限位,注塑層102的內壁凸設有若干個沿金屬環2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半圓柱體104(與注塑層102材質一致),若干個半圓柱體104間隔設置于相鄰的凸起103之間,半圓柱體104由注塑層102突出的高度小于凸起103由注塑層102突出的高度,并且若干個半圓柱體104的內切圓直徑小于螺栓的螺紋外徑。這樣,在安裝螺栓時,需用力旋轉螺栓使其破壞半圓柱體104,之后,凸起103同樣地卡入至螺栓的相鄰螺牙之間。這種結構,在安裝后,半圓柱體104與螺栓之間形成輕微過盈配合,避免螺栓脫出。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中,半圓柱體104的數量為六個,沿著注塑層102的內壁周向均勻分布。
[0037]參見圖6、圖7,在本實施例下,旋轉螺栓5使其破壞半圓柱體104,之后,凸起103被旋入相鄰的螺牙之間,此時,被破壞的半圓柱體104亦緊緊圍繞于螺栓5的螺紋外周,使得該螺栓5不易晃動。在具體使用該輪速傳感器時,可以再次旋轉螺栓5,以便裝配。
[0038]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保護范圍內,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輪速傳感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法蘭部,所述法蘭部上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內設置有與所述殼體固定的金屬環,所述金屬環內能夠穿入螺栓以將所述輪速傳感器安裝,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環的內壁設置有能夠卡入或旋入所述螺栓的相鄰螺牙之間、以對所述螺栓進行限位的間隔的若干個凸起。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速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為注塑成型,所述金屬環與所述殼體一體加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速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環的內壁具有與所述殼體一體的注塑層,所述凸起由所述注塑層的內壁凸設而成。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速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層為環狀。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輪速傳感器,其特征在于,若干個所述凸起沿著所述注塑層的內壁周向均勻分布。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輪速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層的內壁凸設有若干個沿所述金屬環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半圓柱體,若干個所述半圓柱體間隔地設置于相鄰的所述凸起之間,所述半圓柱體由所述注塑層突出的高度小于所述凸起由所述注塑層突出的高度,并且若干個所述半圓柱體的內切圓直徑小于所述螺栓的螺紋外徑。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輪速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圓柱體的數量為六個,沿著所述注塑層的內壁周向均勻分布。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速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斷面尺寸由靠近所述金屬環一側至遠離所述金屬環一側逐漸縮小。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輪速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為梯形體。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速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環為鐵環。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輪速傳感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法蘭部,所述法蘭部上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內設置有與所述殼體固定的金屬環,所述金屬環內能夠穿入螺栓以將所述輪速傳感器安裝,所述金屬環的內壁設置有能夠卡入或旋入所述螺栓的相鄰螺牙之間、以對所述螺栓進行限位的間隔的若干個凸起。采用這種輪速傳感器,便于直接在輪速傳感器上配裝螺栓。
【IPC分類】G01P3/00, G01P1/00
【公開號】CN205280746
【申請號】CN201620005912
【發明人】蔡美
【申請人】大陸汽車電子(長春)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