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礦用提升絞車制動力矩現場檢測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礦山開采安全設施檢測領域,尤其涉及礦用提升絞車制動力矩現場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煤礦安全規程》規定:提升絞車的常用閘和保險閘制動時,所產生的力矩和實際提升靜荷重旋轉力矩之比值不得小于3。因制動器的碟簧更換、閘間隙調整、閘盤被油污染等都會引起制動力矩變化,常導致提升機制動失靈事故。若能經常測量制動力矩,就可避免制動力矩不足導致提升機制動失靈事故。
[0003]目前在對礦用提升絞車制動力矩檢測常用的方法是將盤在滾筒的鋼絲繩繩頭與拉力傳感器的一端相連接,傳感器另一端與牽引葫蘆相連接,然后再將牽引葫蘆固定在一個能夠承受足夠拉力的構筑物上,使絞車處于剎車狀態,人工拉動牽引鏈條使用絞車鋼絲繩繃緊直至絞車滾筒轉動,記下此刻拉力傳感器的拉力值。但采用上述方式進行礦用絞車制動力矩現場檢測,由于礦上生產條件的復雜性,很多情況下找不到能夠承受足夠拉力的構筑物,導致該項檢測無法進行,即使具備檢測條件,但實施起來極其繁瑣,且不夠安全,有時會發生連接處固定不牢固蹦開傷到人員的現象。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礦用提升絞車制動力矩現場檢測裝置,能夠有效解決現場不具備檢測條件和現有檢測方式易引發安全事故的問題,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
[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它包括千斤頂,千斤頂的上方設置有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的上方設置有頂桿,千斤頂、壓力傳感器和頂桿位于同一直線上;頂桿的上端為扁平狀;頂桿的上端設置有銷子,銷子的直徑比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上的通孔直徑小3?6mm。
[0006]上述的銷子遠離頂桿的一端設有螺紋。設置螺紋后可以通過銷子和螺母將頂桿和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鉸接在一起,并限制兩者之間的位移偏差。
[0007]前述的壓力傳感器的底部設置有凹槽,凹槽的開口方向與頂桿的上端扁平面平行。這一設計使得壓力傳感器和千斤頂的連接更為簡單,將千斤頂頂部的凸臺卡入壓力傳感器底部的凹槽即可。
[0008]在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的千斤頂固定在地面上,通過銷子將頂桿和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鉸接在一起,啟動千斤頂推動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當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開始轉動那一刻、通過壓力傳感器讀數即計算得到提升絞車的制動力矩。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能夠有效解決現場不具備檢測條件和現有檢測方式易引發安全事故的問題,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不足。
【附圖說明】
[0009]附圖標記: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1、銷子2、頂桿3、壓力傳感器4、千斤頂5、凹槽6。
[0010]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1]附圖2為壓力傳感器4和千斤頂5連接部位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將銷子2的直徑制作成比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I上的通孔直徑小3?6mm,將頂桿3的上端制作成扁平狀,將銷子2固定在頂桿3的上端,將頂桿3固定在壓力傳感器4的上方,將壓力傳感器4的上方固定在千斤頂5的上方,保證千斤頂5、壓力傳感器4和頂桿3位于同一直線上。
[0013]在銷子2遠離頂桿3的一端外表面制作出螺紋。
[0014]壓力傳感器4和千斤頂5的連接方式可采用如下方案:在壓力傳感器4的底部制作出凹槽6,將千斤頂5頂部的凸臺卡入壓力傳感器4底部的凹槽即可;在裝配頂桿3和壓力傳感器4時,注意保證凹槽6的開口方向與頂桿3的上端扁平面平行。
【主權項】
1.一種礦用提升絞車制動力矩現場檢測裝置,它包括千斤頂(5),其特征在于:千斤頂(5)的上方設置有壓力傳感器(4),壓力傳感器(4)的上方設置有頂桿(3),千斤頂(5)、壓力傳感器(4)和頂桿(3)位于同一直線上;頂桿(3)的上端為扁平狀;頂桿(3)的上端設置有銷子(2),銷子(2)的直徑比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I)上的通孔直徑小3?6_。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用提升絞車制動力矩現場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銷子(2)遠離頂桿(3)的一端設有螺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用提升絞車制動力矩現場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壓力傳感器(4)的底部設置有凹槽(6),凹槽(6)的開口方向與頂桿(3)的上端扁平面平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礦用提升絞車制動力矩現場檢測裝置,它包括千斤頂,千斤頂的上方設置有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的上方設置有頂桿,千斤頂、壓力傳感器和頂桿位于同一直線上;頂桿的上端為扁平狀;頂桿的上端設置有銷子,銷子的直徑比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上的通孔直徑小3~6mm。在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的千斤頂固定在地面上,通過銷子將頂桿和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鉸接在一起,啟動千斤頂推動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當被制動的工作機圓盤開始滑動那一刻、通過壓力傳感器讀數即可得到提升絞車的制動力矩。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能夠有效解決現場不具備檢測條件和現有檢測方式易引發安全事故的問題,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不足。
【IPC分類】G01L5/28
【公開號】CN205280274
【申請號】CN201620033276
【發明人】孟絮屹, 李 昊, 張頌業
【申請人】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實驗室
【公開日】2016年6月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