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物聯網的智能傳感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傳感器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用于物聯網的智能傳感器。
【背景技術】
[0002]智能化物聯網是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而傳感器是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設備。現有傳感器技術的普遍現狀是:傳感器往往都需要跟被控制的設備有物理連接,如果需要控制多個設備,則這些設備彼此之間也要有物理連接,這種物理連接要么是電力線,要么是信號線。由于物理連接的存在,每個傳感器能控制的設備也就對應固定不變,在安裝和調整的時候,都會帶來高昂的施工,布線成本;同時,傳感器之間彼此獨立,沒辦法關聯組成更大型的系統;并且傳感器的感知內容是固定的,沒有辦法引入新的諸如時間,強弱等變量;另一方面,傳感器一旦安裝調試完畢,不拆除的話,沒辦法輕易讓其暫停工作,使用上的便利性不尚。
[0003]上述缺陷,值得解決。
【發明內容】
[0004]為了克服現有的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物聯網的智能傳感器。
[0005]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如下所述:
[0006]—種用于物聯網的智能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源模塊、傳感器模塊、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以及控制邏輯處理模塊;
[0007]所述電源模塊分別與所述傳感器模塊、所述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以及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連接;
[0008]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分別與所述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以及所述傳感器模塊雙向連接,所述傳感器模塊將探測到的外界信息發送給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進行處理,并接收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發來的指令,所述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傳送和接受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經過邏輯判斷后給出的指令,并根據指令向控制終端或指定的設備發送信號。
[0009]進一步的,所述電源模塊包括AC-DC模塊、供電管理模塊以及電池模塊,所述供電管理模塊分別與所述AC-DC模塊和所述電池模塊雙向連接,所述供電管理模塊把所述電源模塊接收的交流輸入轉換成直流輸出并為所述傳感器模塊、所述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以及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供電。
[0010]進一步的,所述傳感器模塊經微波傳感器、感光傳感器或溫度傳感器探測外界信息。
[0011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內設有存儲器。
[0012]根據上述結構的本實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不僅可以根據傳感器件的類型對外界信息正常搜集,同時具備接收并處理無線控制信號的能力,并針對控制信號和傳感信號進行邏輯計算,加入時間、地址碼等信息,從而使得傳感器件觸發的信號可以在需要的時間,發往需要的設備。
[0013]本實用新型應用范圍廣泛,可以用在各種智控場所,比如農業自動化系統中使用的各種土壤,環境等傳感器信息的收集,并且據此對自動噴灌,自動通風或者光照管理等形成聯動的全智能化系統;智能家居中的自動感應式窗簾,燈光,安防,消防系統,等等。
[0014]本實用新型傳感器具備的開放平臺的特點,也使得內部的場景和參數可以通過網絡,隨時對各種參數做調整。
[0015]本實用新型簡化了布線的難度和成本,賦予傳感器更強大的智能化功能,做到了傳感器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在需要的時間,控制需要的設備,實現了一個傳感器控制多個設備;本實用新型還實現了由傳感器組建大系統,形成真正意義物聯網的功能,對環境和設備進行全方位的網絡再現和管理。
[0016]本實用新型還對傳感器的供電方式做了改進,增加了斷電備份電池方案,確保發生電力異常的時候,系統也仍然正常工作。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組成聯動系統的結構以及各自向控制系統反饋信息的過程示意圖。
[0019]在圖中,1、電源模塊;2、控制邏輯處理模塊;3、發射模塊;4、傳感器模塊;5、AC-DC模塊;6、供電管理模塊;7、電池模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描述:
[0021]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物聯網的智能傳感器的內部結構,包括電源模塊1,控制邏輯處理模塊2,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3,傳感器模塊4。電源模塊1分別與傳感器模塊4、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3以及控制邏輯處理模塊2連接,控制邏輯處理模塊2分別與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3以及傳感器模塊4雙向連接。
[0022]電源模塊1內部又包含AC-DC模塊5,供電管理模塊6,以及電池模塊7,供電管理模塊6分別與AC-DC模塊5和電池模塊7雙向連接。其中AC-DC模塊5負責將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通過供電管理模塊6分別給控制邏輯處理模塊2,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3,和傳感器模塊4供電;電池模塊7的功能同AC-DC模塊5相同,只是直流電由內部的電池組直接提供。供電管理模塊6的作用是根據實際情況在AC-DC模塊5和電池模塊7之間選擇供電線路,并隨時切換,其邏輯是:當交流電正常的時候,電池模塊7的輸出被切斷,只保留給模塊7充電的回路暢通,這時電池保持在充電,不工作的狀態;充電完成后,整個電池模塊7處于待機狀態;當交流電發生異常時,AC-DC模塊5的輸出中斷,供電線路則被切換至電池模塊7狀態,此時電池模塊7內的電池組給整個傳感器系統提供直流電,保證傳感器繼續正常工作。
[0023]控制邏輯處理模塊2的存儲器內也存有對應的場景,可以根據預先設定好的邏輯關系自動進行信號處理。
[0024]整個智能傳感器會有兩個信號來源,一個是傳感器本身感測到外界后產生的傳感信號,另一個是來自于控制終端發來的指令。傳感器偵測的信號來自于外界條件對傳感器件本身的觸發,比如移動物體對微波傳感器件的信號觸發,環境光照度對感光傳感器的電壓值改變,等等;控制終端的指令則是終端發來的關于傳感器信號如何傳遞,傳遞到哪些設備上去,何時傳遞等。當外界條件達到傳感器件的觸發值以后,傳感器模組會有電信號產生。這部分電信號會送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同時,控制邏輯處理模塊也會收到經由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送達的控制終端發來的指令。這兩種信號會在控制邏輯處理模塊內被軟件進行邏輯計算,然后根據計算結果,將傳感器的指令會通過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發送出去。發送出去的信號,根據不同的計算結果,會附加上時間,地址等信息,送去給到控制終端作為狀態反饋,或者在預定的時間送去給需要執行的設備,最終完成整個信號的觸發,運算,執行的控制過程。
[0025]本實用新型中的傳感器件不限定器件類型,可以是任何種類的傳感器或具備傳感功能的器件。
[0026]無線信號可以是數字蜂窩通訊的900MHz、1800MHz,也可以是ZigBee、WiF1、GPRS、
2.4GHz,或者是微波等5GHz,本實用新型都可以識別并處理。
[0027]如圖2所示,多個本實用新型接入同一系統內,共同組成整個聯動系統的情形。系統內的每一個本實用新型都會有一個獨立的地址,所有的交流信號中都包含了地址碼和控制指令。信號發出后,所有的智能傳感器都會收到指令,每個傳感器中的控制邏輯處理模塊都會率先檢索信號中的地址碼信息,只有命令中的地址碼信息跟自己的匹配時,才會執行指令,從而保證整個系統中的個體有序工作,服務于整個系統的穩定和順暢。
[0028]圖2中還示出了同一系統內接入的智能傳感器,各自向控制系統反饋信息的過程。反饋的信息由控制系統定義,在發送反饋信息時,各自傳感器的地址也會包含進來。
[0029]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0030]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專利進行了示例性的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專利的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用于物聯網的智能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源模塊、傳感器模塊、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以及控制邏輯處理模塊; 所述電源模塊分別與所述傳感器模塊、所述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以及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連接; 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分別與所述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以及所述傳感器模塊雙向連接,所述傳感器模塊將探測到的外界信息發送給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進行處理,并接收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發來的指令,所述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傳送和接受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經過邏輯判斷后給出的指令,并根據指令向控制終端或指定的設備發送信號。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物聯網的智能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模塊包括AC-DC模塊、供電管理模塊以及電池模塊,所述供電管理模塊分別與所述AC-DC模塊和所述電池模塊雙向連接,所述供電管理模塊把所述電源模塊接收的交流輸入轉換成直流輸出并為所述傳感器模塊、所述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以及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供電。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物聯網的智能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模塊經微波傳感器、感光傳感器或溫度傳感器探測外界信息。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物聯網的智能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邏輯處理模塊內設有存儲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物聯網的智能傳感器,包括電源模塊、傳感器模塊、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以及控制邏輯處理模塊;傳感器模塊將探測到的外界信息發送給控制邏輯處理模塊進行處理,并接收控制邏輯處理模塊發來的指令,信號接收和發射模塊傳送和接受控制邏輯處理模塊經過邏輯判斷后給出的指令,并根據指令向控制終端或指定的設備發送信號。本實用新型不僅可以根據傳感器件的類型對外界信息正常搜集,同時具備接收并處理無線控制信號的能力,本實用新型應用范圍廣泛,簡化了布線的難度和成本,實現了一個傳感器控制多個設備的功能,本實用新型確保發生電力異常的時候,系統也仍然正常工作。
【IPC分類】G01D21/02, G08C17/02
【公開號】CN205138538
【申請號】CN201520864396
【發明人】郭逢剛, 馬宗華
【申請人】郭逢剛, 馬宗華
【公開日】2016年4月6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