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屬于食品檢測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二氧化硫已成為食品安全的大敵,大批二氧化硫超標食品被曝光,而且幾乎涉及所有的食品種類。從近幾年市場上食品檢測結果看,超過50%的不合格項目與二氧化硫有關,且一部分廣品的超標率呈上升趨勢。一■氧化硫具有一定的腐蝕性,若用量超標,將對人體健康產生極大的危害,因此,加強對二氧化硫的監管和檢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0003]蒸餾滴定法是檢測食品中二氧化硫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步驟是在密閉容器中對樣品進行酸化并加熱蒸餾,以釋放其中的二氧化硫,釋放物用乙酸鉛溶液吸收,吸收后用濃鹽酸酸化,再以碘標準溶液滴定,根據所消耗的碘標準溶液量計算出樣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但此法存在吸收液對二氧化硫吸收率不高、檢測準確度差和操作步驟復雜等技術問題,應用國家標準中的蒸餾裝置測定食品中二氧化硫殘留量回收率大多在65-85%左右,說明檢測結果還是偏低。申請號201420075911.6公開了一種用于食品中二氧化硫測定的蒸餾裝置,其吸收瓶為比色管形,不利于后續的碘滴定操作。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氣密性好,重復性好,檢測準確度高的二氧化硫蒸餾裝置。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該裝置包括蒸餾燒瓶、冷凝管和吸收瓶,所述冷凝管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連接所述蒸餾燒瓶,所述出口端連接所述吸收瓶,所述冷凝管的出口端固定連接一多孔裝置,該多孔裝置置于所述吸收瓶內,所述多孔裝置包括殼體及位于殼體內部的空腔,該空腔與所述出口端相貫通,所述殼體上設有若干個通孔,若干個通孔均與所述空腔相連通。
[0006]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
[0007]優選的,所述多孔裝置的形狀為球形、長方體、正多邊體或不規則多邊體。
[0008]優選的,所述殼體壁厚為5mm-10mm。
[0009]優選的,所述通孔的孔徑由殼體內部向外部逐漸增大。
[0010]優選的,所述通孔的平均孔徑為l_2mm。
[0011]優選的,所述通孔的平均孔徑為lmm0
[0012]優選的,所述蒸餾燒瓶與冷凝管為一體化結構。
[0013]優選的,所述通孔的形狀均為圓柱形。
[0014]有益效果:
[0015]a.多孔裝置的使用增大了二氧化硫與吸收液接觸的表面積,提高了二氧化硫的吸收率,有效減小實驗誤差,提尚試驗準確度;
[0016]b.蒸餾燒瓶與冷凝管的一體化設置避免因結合處存在縫隙而發生的漏氣現象,保證了本實用新型氣密性,減小實驗誤差。
[0017]c.蒸餾燒瓶與冷凝管的一體化設置無需再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簡約了實驗步驟,節約了實驗時間。
[0018]d.若為透明的多孔裝置則可以直觀的觀察二氧化硫的發生過程,根據二氧化硫氣泡量指示實驗的開始和結束。
[0019]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0020]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
[0021 ] 圖1是二氧化硫蒸餾裝置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多孔裝置放大示意圖;
[0023]圖3是多孔裝置剖面圖;
[0024]其中:蒸餾燒瓶1,冷凝管2,電熱套3,第一墊塊4,吸收瓶5,多孔裝置6,通孔7,溫度計8,鐵架臺9,第二墊塊10。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
[0026]如圖1所示的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該裝置包括蒸餾燒瓶1、冷凝管2和吸收瓶5,所述冷凝管2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連接所述蒸餾燒瓶1,所述出口端連接所述吸收瓶5,所述冷凝管2的出口端固定連接一多孔裝置6,該多孔裝置6置于所述吸收瓶5內。多孔裝置6包括殼體及位于殼體內部的空腔,該空腔與所述出口端相貫通,所述殼體上設有若干個通孔7,若干個通孔7均與所述空腔相連通。
[0027]具體的,蒸餾燒瓶1與冷凝管2為一體化結構,這樣可以避免蒸餾燒瓶1與冷凝管2的接口處因連接不緊存有縫隙而導致的漏氣現象,增加了儀器的氣密性,減少實驗誤差,提高實驗結果準確率。
[0028]具體的,多孔裝置6的通孔7與中間的空腔相通(如圖3所示),二氧化硫氣體從冷凝管2出口端流進多孔裝置6空腔內分散成若干股小氣流從通孔7流出與吸收瓶5里的吸收液接觸被吸收,通過將二氧化硫氣體分散開相當于增大了吸收液對二氧化硫吸收的表面積,從而更易吸收二氧化硫氣體,減少實驗誤差。
[0029]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多孔裝置6的材料可以為聚乙烯、聚氯乙烯、丙烯酸樹月旨、聚四氟乙烯、聚氨酯、石英、陶瓷或玻璃中的一種。
[0030]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多孔裝置6的材料為透明玻璃,在二氧化硫發生過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多孔裝置6內部的氣泡從多個通孔7溢出,在惰性材料6表面被吸收液,并且未有氣泡冒出吸收液液面,表示二氧化硫吸收良好。另外,以透明玻璃為材料可以通過觀察二氧化硫氣泡從通孔7冒出的的多少來判斷實驗開始、過程以及結束,有利于觀察實驗進程。當二氧化硫氣泡冒出量逐漸減少至不再發生時,表示二氧化硫發生完畢,此時可以結束二氧化硫的蒸餾實驗。
[0031]具體的,多孔裝置6的形狀可以為球形、長方體、正多邊體或不規則多邊體中的一種。
[0032]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多孔裝置6的形狀為球形,殼體壁厚為5mm,如圖2所示。其中,通孔7為圓柱形,孔徑為1mm。
[0033]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多孔裝置6的形狀為球形,殼體壁厚為10mm,其中,通孔7的孔徑由殼體內部向外部逐漸增大,殼體內壁孔徑為1mm,殼體外壁孔徑為2mm,由于外壁孔徑較大,可以降低因毛細作用而進入通孔7的液面高度,減少二氧化硫氣體流出通孔7的阻力,從而使二氧化硫氣體更好地分流流出通孔7。
[0034]使用方法:稱取10g樣品置于容量為1L的蒸餾燒瓶1中,加蒸餾水250ml,按照圖1所示連接各裝置,將蒸餾燒瓶1加入待測樣品,蒸餾燒瓶1瓶口處用塞子固定一溫度計8,使溫度計8的一段處于蒸餾燒瓶1內,將蒸餾燒瓶1放到電熱套3中,電熱套3下方墊有第一墊塊4,用鐵架臺9固定蒸餾燒瓶1,冷凝管2的冷卻水入口端連接冷卻水,冷卻水出口端連接下水槽,冷凝管2出口端連接吸收瓶5,使多孔裝置6沒入乙酸鉛吸收液內,吸收瓶5下方墊有第二墊塊10,打開電熱套3開關,緩慢加熱蒸餾燒瓶1進行實驗。
[0035]采用上述實施例的裝置與國家標準GB/T 22427.13-2008規定的的裝置就二氧化硫吸收量進行對比,選取5中不同樣品,各裝置對每種樣品平行三次,結果顯示,本發明裝置對二氧化硫的吸收率高于國家標準規定的裝置2.13% -6.49%,有效證明了本發明裝置能夠有效促進一■氧化硫的吸收,提尚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0036]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權項】
1.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該裝置包括蒸餾燒瓶、冷凝管和吸收瓶,所述冷凝管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連接所述蒸餾燒瓶,所述出口端連接所述吸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的出口端固定連接一多孔裝置,該多孔裝置置于所述吸收瓶內,所述多孔裝置包括殼體及位于殼體內部的空腔,該空腔與所述出口端相貫通,所述殼體上設有若干個通孔,若干個通孔均與所述空腔相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裝置的形狀為球形、長方體、正多邊體或不規則多邊體。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壁厚為5mm-10mm。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孔徑由殼體內部向外部逐漸增大。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平均孔徑為l_2mm。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平均孔徑為1mm。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餾燒瓶與冷凝管為一體化結構。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形狀均為圓柱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食品檢測用二氧化硫蒸餾裝置,包括蒸餾燒瓶、冷凝管和吸收瓶,所述冷凝管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連接所述蒸餾燒瓶,所述出口端連接所述吸收瓶,所述冷凝管的出口端固定連接一多孔裝置,該多孔裝置置于所述吸收瓶內,所述多孔裝置包括殼體及位于殼體內部的空腔,該空腔與所述出口端相貫通,所述殼體上設有若干個通孔,若干個通孔均與所述空腔相連通。本實用新型中多孔裝置的使用增大了二氧化硫與吸收液接觸的表面積,提高了二氧化硫的吸收率,有效減小實驗誤差;另外,蒸餾燒瓶與冷凝管的一體化設置保證了本實用新型氣密性好,重復性好,檢測準確度高。
【IPC分類】G01N1/44
【公開號】CN204988852
【申請號】CN201520626725
【發明人】高堯華, 劉冰, 宋衛得, 李林杰, 王凱, 孫燦
【申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日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公開日】2016年1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