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油筒組件試漏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貯油筒組件加工制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貯油筒組件試漏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貯油筒組件是減震器上的重要組件之一,它由貯油筒和吊環焊接而成。由于貯油筒需要貯油,因此完成焊接后需要進行試漏,為此急需解決上述技術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貯油筒組件試漏裝置,欲對貯油筒試漏。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貯油筒組件試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
(I)和空壓機(12),其中機架(I)頂部安裝有一個矩形的試漏水池(2),在試漏水池的底部開有一個排水孔(2a),該排水孔中堵有用于封水的堵頭(3);所述試漏水池(2)的內底面左右并排有兩個貯油筒組件支撐塊(4),該貯油筒組件支撐塊的頂部前后并排有一組圓弧形的定位缺口(4a);兩塊所述貯油筒組件支撐塊(4)上的定位缺口(4a)的大小相同,左邊貯油筒組件支撐塊上的定位缺口(4a)高于右邊貯油筒組件支撐塊上的定位缺口(4a),且兩個對應定位缺口的軸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該軸心線與水平面之間形成一個夾角(α ),該夾角的數值為30° —60° ;
[0005]所述試漏水池(2)左側壁的外表面固定安裝有一個安裝架(5),該安裝架上安裝有一個氣缸(6)和兩個導向套(7),這兩個導向套對稱設在氣缸(6)的前、后側,且兩個導向套(7)的軸心線均與氣缸(6)活塞桿的軸心線平行,且氣缸(6)活塞桿的軸心線與所述定位缺口(4a)的軸心線平行;所述氣缸(6)的活塞桿穿過試漏水池(2)上的過孔后,伸到該試漏水池內,并在氣缸¢)的活塞桿伸入端固定有一個通氣塊(8),而通氣塊左端面的前、后側分別固定有一根導向桿(9),這兩根導向桿分別與對應側的所述導向套(7)滑動配合;
[0006]所述通氣塊(8)的右端面前后并排有一組壓頭(10),該壓頭與所述定位缺口(4a)——對應,每個壓頭(10)上沿軸向開有一個中心出氣孔(10a),且中心出氣孔(1a)的軸心線分別與對應定位缺口(4a)的軸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有所述壓頭(10)的中心出氣孔(1a)分別通過對應的支氣孔(Sa)與同一個主氣孔(Sb)連通,該支氣孔(Sa)與主氣孔(8b)均開在所述通氣塊(8)上,且主氣孔(8b)的進氣端接有一個進氣接頭(11);
[0007]所述空壓機(12)通過一根第一進氣管(13)對氣缸(6)供氣,該空壓機同時接有一根第二進氣管(14),該第二進氣管從所述試漏水池(2)頂部伸入該試漏水池中,并與所述進氣接頭(11)相接,且第二進氣管(14)上裝有閥門(15),從而有選擇地對主氣孔(8b)和中心出氣孔(1a)供氣。
[0008]試漏前,先依次在試漏水池內加入清水,清水的液面略高于定位缺口,然后在兩塊貯油筒組件支撐塊之間放置一個貯油筒組件,每個貯油筒組件支撐兩塊貯油筒組件支撐塊的定位缺口上;然后啟動空壓機,該空壓機對氣缸供氣,從而驅使通氣塊帶動所有壓頭向右移動,這些壓頭的右端部分別與對應貯油筒組件的貯油筒緊密接觸,從而實現密封;同時,空壓機通過第二進氣管對所有壓頭的中心出氣孔供氣,且中心出氣孔向貯油筒內吹氣,若貯油筒與吊環沒焊接好,則對應處會冒氣泡,這樣就表式這個貯油筒組件不合格,反之則合格。需要說明的是,試漏時,需要打開閥門,完成試漏后便關閉閥門。另外,夾角(α)的設置,目的是為了讓壓頭(10)與貯油筒在水面上緊密接觸,從而防止發生氣泡,進而避免誤判。
[0009]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能方便、快捷地對貯油筒組件進行試漏,試漏觀察方便、醒目,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于實施。
[0010]作為優化設計,所述壓頭(10)的左端部為圓柱部,其右端部為錐形部。
[0011]采用以上結構設計,壓頭(10)的錐形部伸入貯油筒內,從而能夠很好地起到密封作用,從而改善試漏效果。
[0012]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能方便、快捷地對貯油筒組件進行試漏,試漏觀察方便、醒目,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于實施。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6]如圖1、2所不,一種It油同組件試漏裝置,王要由機架1、試漏水池2、堵頭3、|!二油筒組件支撐塊4、安裝架5、氣缸6、導向套7、通氣塊8、導向桿9和壓頭10構成。其中,機架I為框架結構,該機架I由角鋼焊接而成。機架I的頂部安裝有一個矩形的試漏水池2,在試漏水池2的底部開有一個排水孔2a,該排水孔2a中堵有用于封水的堵頭3,需要防水時取下堵頭3即可。試漏水池2的內底面左右并排有兩個貯油筒組件支撐塊4,該貯油筒組件支撐塊4的頂部前后并排有一組圓弧形的定位缺口 4a。兩塊貯油筒組件支撐塊4上的定位缺口 4a的大小相同,左邊貯油筒組件支撐塊上的定位缺口 4a位置高于右邊貯油筒組件支撐塊上的定位缺口 4a,且兩個對應定位缺口 4a的軸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該軸心線與水平面之間形成一個夾角α,該夾角的數值為30° —60°,并可進一步優選為40°、45°或50。。
[0017]試漏水池2左側壁的外表面固定安裝有一個安裝架5,該安裝架5上安裝有一個氣缸6和兩個導向套7,這兩個導向套7對稱設在氣缸6的前側和后側,而兩個導向套7的軸心線均與氣缸6活塞桿的軸心線平行,且氣缸6活塞桿的軸心線與定位缺口 4a的軸心線平行。氣缸6的活塞桿穿過試漏水池2上的過孔后,伸到該試漏水池內,并在氣缸6的活塞桿伸入端固定有一個通氣塊8,而通氣塊8左端面的前側和后側分別固定有一根導向桿9,這兩根導向桿9分別與對應側的導向套7內孔滑動配合。
[0018]如圖1、2所示,通氣塊8的右端面前后并排有一組壓頭10,該壓頭10與定位缺口4a——對應,每個壓頭10上沿軸向開有一個中心出氣孔10a,且中心出氣孔1a的軸心線分別與對應定位缺口 4a的軸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作為優選,壓頭10的左端部為圓柱部,其右端部為錐形部。所有壓頭10的中心出氣孔1a分別通過對應的支氣孔8a與同一個主氣孔8b連通,該支氣孔8a與主氣孔8b均開在通氣塊8上,且主氣孔8b的進氣端接有一個進氣接頭11。
[0019]空壓機12通過一根第一進氣管13對氣缸6供氣,該空壓機12同時接有一根第二進氣管14,該第二進氣管14從試漏水池2頂部伸入該試漏水池中,并與所述進氣接頭11相接,且第二進氣管14上裝有閥門15,從而有選擇地對主氣孔8b和中心出氣孔1a供氣。
[002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實用新型為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貯油筒組件試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I)和空壓機(12),其中機架(I)頂部安裝有一個矩形的試漏水池(2),在試漏水池的底部開有一個排水孔(2a),該排水孔中堵有用于封水的堵頭(3);所述試漏水池(2)的內底面左右并排有兩個貯油筒組件支撐塊(4),該貯油筒組件支撐塊的頂部前后并排有一組圓弧形的定位缺口(4a);兩塊所述貯油筒組件支撐塊(4)上的定位缺口(4a)的大小相同,左邊貯油筒組件支撐塊上的定位缺口(4a)高于右邊貯油筒組件支撐塊上的定位缺口(4a),且兩個對應定位缺口的軸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該軸心線與水平面之間形成一個夾角U),該夾角的數值為30° -60° ; 所述試漏水池(2)左側壁的外表面固定安裝有一個安裝架(5),該安裝架上安裝有一個氣缸(6)和兩個導向套(7),這兩個導向套對稱設在氣缸(6)的前、后側,且兩個導向套(7)的軸心線均與氣缸(6)活塞桿的軸心線平行,且氣缸(6)活塞桿的軸心線與所述定位缺口(4a)的軸心線平行;所述氣缸(6)的活塞桿穿過試漏水池(2)上的過孔后,伸到該試漏水池內,并在氣缸¢)的活塞桿伸入端固定有一個通氣塊(8),而通氣塊左端面的前、后側分別固定有一根導向桿(9),這兩根導向桿分別與對應側的所述導向套(7)滑動配合; 所述通氣塊(8)的右端面前后并排有一組壓頭(10),該壓頭與所述定位缺口(4a) —一對應,每個壓頭(10)上沿軸向開有一個中心出氣孔(10a),且中心出氣孔(1a)的軸心線分別與對應定位缺口(4a)的軸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有所述壓頭(10)的中心出氣孔(1a)分別通過對應的支氣孔(Sa)與同一個主氣孔(Sb)連通,該支氣孔(Sa)與主氣孔(8b)均開在所述通氣塊(8)上,且主氣孔(8b)的進氣端接有一個進氣接頭(11); 所述空壓機(12)通過一根第一進氣管(13)對氣缸(6)供氣,該空壓機同時接有一根第二進氣管(14),該第二進氣管從所述試漏水池(2)頂部伸入該試漏水池中,并與所述進氣接頭(11)相接,且第二進氣管(14)上裝有閥門(15),從而有選擇地對主氣孔(8b)和中心出氣孔(1a)供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貯油筒組件試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頭(10)的左端部為圓柱部,其右端部為錐形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貯油筒組件試漏裝置,機架頂部安裝有試漏水池,在試漏水池的底部開有排水孔;試漏水池的內底面左右并排有兩個貯油筒組件支撐塊,貯油筒組件支撐塊的頂部前后并排有一組圓弧形的定位缺口;兩個對應定位缺口的軸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軸心線與水平面之間形成一個夾角;試漏水池左側壁的外表面固定安裝有安裝架,安裝架上安裝有一個氣缸和兩個導向套;氣缸的活塞桿的活塞桿伸入端有通氣塊;通氣塊的右端面前后并排有一組壓頭,壓頭與定位缺口一一對應,每個壓頭上沿軸向開有一個中心出氣孔,中心出氣孔的軸心線分別與對應定位缺口的軸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本實用新型能方便、快捷地對貯油筒組件進行試漏,試漏觀察方便、醒目。
【IPC分類】G01M3/10
【公開號】CN204831726
【申請號】CN201520646955
【發明人】黃海, 蔣文革
【申請人】重慶川東減震制造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2日
【申請日】201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