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的測量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評價鏡片周邊屈光性能的裝置,此裝置不僅評價鏡片中央,還分別評價鏡片周邊各視場角度上的有效屈光力,使鏡片屈光性能的衡量更好地適應學科發展。
【背景技術】
[0002]近期研宄認為視網膜周邊的屈光狀態是影響近視發展的重要因素。視網膜周邊屈光不正也叫“周邊離焦”,指與視軸成一定夾角的視場方向(即周邊視野,見圖1)上的屈光不正。目前市面上已出現多種基于“周邊離焦控制”理論的鏡片產品,其原理是通過矯正周邊視野的屈光狀態來達到控制近視的目的。周邊離焦臨床研宄的慣例為:測量方向與被測眼視軸的夾角為待測視場角,視場角發起點位于瞳孔中心。一般以水平方向鼻側/顳側20、30、40度視場角的屈光狀態作為研宄依據。目前,鏡片的測量主要依靠焦度計和鏡片地形圖儀,而又以焦度計法應用更廣。在地形圖儀技術中,無論被測位置為何,其測量方向總是與鏡片基弧面主光軸平行;在自動焦度計中,測量方向總與所測區域后表面的法線重合。上述兩種方法只測量鏡片主光軸方向上的焦度分布,所測得的屈光力都不與周邊視野方向重合,無法直接反映鏡片在該方位上的屈光性能,而“周邊離焦控制”鏡片的性能主要體現在周邊視野上。因此,評價這些新型鏡片的效能,就需要根據設計原理改進焦度測量方法。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的測量裝置,其通過旋轉機構帶動焦度計做三維旋轉,為焦度測量引入反映視場角度的測量方向,以評估佩戴后鏡片在周邊視野上真正的屈光性能。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的測量裝置,其包括焦度計,所述焦度計包括光源和光電探測器,其中,所述光源和光電探測器相對分布且位于同一直線上,鏡片放置于所述光電探測器上且位于光源和光電探測器之間,所述測量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旋轉機構,所述旋轉機構與焦度計轉動連接以驅動所述焦度計沿該旋轉機構的旋轉中心做三維旋轉,并且,在該焦度計上安裝有用于監測焦度計旋轉角度的陀螺儀;所述旋轉中心與光電探測器同側且始終位于光源的光路上,該旋轉中心到鏡片后表面頂點的距離等于配戴該鏡片時鏡片后表面與瞳孔中心之間的距離。
[0005]所述旋轉機構為旋轉座,所述旋轉座設置于焦度計的側部或底部。
[0006]所述焦度計上設有一凹槽,在該凹槽內并開設有一球槽,所述旋轉座上設有與該球槽相匹配的球柱,所述球柱穿過該凹槽安裝于所述球槽中,以使焦度計沿旋轉座做三維旋轉。
[0007]所述焦度計上設有一凹槽,在該凹槽內并設有一球柱,所述旋轉座上設有與該球柱相匹配的球槽,所述球槽穿過該凹槽與所述球柱相配合,以使焦度計沿旋轉座做三維旋轉。
[0008]所述焦度計為CL-2800。
[0009]在本實用新型中:1、引入視場;2、“鏡片視場”與眼視野(視場)的關系,3、鏡片周邊屈光性能的測量指標。
[0010]成像光學系統的視場指以角幅度表示的成像范圍,大小用視場角表示。視場角指從視場內某處射入眼內的光束的主光線(Chief Ray)在物空間內與主光軸所成的夾角。配戴眼鏡后,鏡片與眼球組成成像光學系統(以下簡稱鏡眼系統)。本實用新型所述鏡眼系統具有以下特征:1)鏡片與眼共軸,即鏡片主光軸與眼視軸重合;2)在I基礎上,鏡片后表面頂點與角膜前表面的距離等于鏡眼距。
[0011]鏡片不是成像光學系統,必須在鏡-眼系統背景中才具有視場。本申請定義“鏡片視場”為配戴后鏡-眼系統所具有的視場,其應用為:規定鏡片凸面為前表面,對應空間為物空間,鏡片凹面為后表面,對應空間為像空間,光柱行進方向為像空間-鏡片前表面-鏡片后表面-物空間,則視場發起點(ο)位于鏡片像空間主光軸上、與鏡片后頂點距離為L處,L為鏡片后頂點到瞳孔中心的距離;視場角為以ο為頂點、發射向物空間的射線與鏡片主光軸的夾角(圖1)。
[0012]與現有技術比較:本實用新型所引入的測量方向均指向佩戴后對應眼的瞳孔中心,因此總是與周邊視野方向所重合,能體現鏡片在周邊視野上的屈光性能,在應用上更貼近學科和產業發展。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現有周邊屈光力測試的原理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的測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圖2中,旋轉機構旋轉一定角度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7]實施例:
[0018]請參照圖2所示,一種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的測量裝置,其包括焦度計2和旋轉座3,焦度計2可以采用拓普康公司的CL-2800焦度計測試儀,其包括光源21和光電探測器22,其中,光源21和光電探測器22相對分布且位于同一直線上,鏡片I放置于光電探測器22上且位于光源21和光電探測器22之間,旋轉座3與焦度計2轉動連接以驅動焦度計2沿該旋轉機構的旋轉中心做三維旋轉,并且,在該焦度計2上安裝有用于監測焦度計2旋轉角度的陀螺儀4。
[0019]旋轉機構的旋轉中心始終位于光源21的光路上。旋轉中心與鏡片I后表面頂點之間的距離等于配戴該鏡片I時鏡片I后表面與瞳孔中心之間的距離。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旋轉機構的旋轉中心即相當于圖1中的視場發起點(O)。將圖1的測試原理應用于本實用新型中,則視場角發起點(ο)位于鏡片像空間主光軸上、與鏡片后表面頂點距離為L處,L為鏡片后表面頂點到瞳孔中心的距離;測量方向與各周邊視場角所在直線分別重合,并以一定切入角度通過鏡片中心外的某一區域。通過陀螺儀4記錄焦度計2的旋轉角度,從而通過焦度計可測得在焦度計2在一定的旋轉角度下的鏡片I的周邊有效屈光力。
[0020]具體地,旋轉機構采用旋轉座3的結構,旋轉座3設置于焦度計2的側部或底部。在焦度計2的側部或底部上設有凹槽,在該凹槽內并開設有球槽23 (或球柱),旋轉座3上設有與該球槽23 (或球柱)相匹配的球柱31 (或球槽),球柱31 (或球槽)穿過該凹槽與球槽23 (或球柱)相配合,以使焦度計2沿旋轉座3做三維旋轉。
[0021]采用本實用新型進行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測量的方法是:
[0022]1、在目標人群中測得鏡眼距、角膜厚度和前房深度的代表值,作為計算鏡片后頂點到視場發起點(ο)之間距離(L)的依據(L=鏡眼距+前房深度-角膜厚度,即鏡片后頂點到瞳孔中心的距離)。
[0023]2、設計旋轉座3,同時將陀螺儀4安裝于焦度計2上。
[0024]2.1、旋轉座3通過球柱球槽的配合關系與焦度計2的底部或側部轉動連接,放置鏡片I于光電探測器22上,旋轉中心到鏡片I后表面頂點的距離為L,定義光源21的光路穿過鏡片I的中心時為初始位置,調整陀螺儀4。旋轉座3帶動焦度計2繞X、y、z軸、以L為半徑作有限度轉動,焦度計2向任意方向轉動的幅度不小于45度。
[0025]2.2、焦度計2旋轉過程中,光源21、光電探測器22和旋轉中心始終在同一直線上。
[0026]2.3、焦度計2旋轉一定角度后(如圖3所示),鏡片主光軸所在直線(光源21與旋轉中心的連線)與旋轉中心到鏡片I的后表面頂點所在直線之間的夾角反映視場角,焦度計2的旋轉方向和角度(即視場角)可通過陀螺儀4進行測量。
[0027]2.4、記錄旋轉后的視場角和該視場角下的光焦度,通過多次測量后,即可得到該鏡片I的周邊有效屈光力。
[0028]上列詳細說明是針對本實用新型可行實施例的具體說明,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本案的專利范圍中。
【主權項】
1.一種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的測量裝置,其包括焦度計,所述焦度計(2)包括光源(21)和光電探測器(22),其中,所述光源(21)和光電探測器(22)相對分布且位于同一直線上,鏡片(I)放置于所述光電探測器(22)上且位于光源(21)和光電探測器(22)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測量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旋轉機構,所述旋轉機構與焦度計(2)轉動連接以驅動所述焦度計(2)沿該旋轉機構的旋轉中心做三維旋轉,并且,在該焦度計(2)上安裝有用于監測焦度計(2)旋轉角度的陀螺儀(4);所述旋轉中心與光電探測器(22)同側且始終位于光源(21)的光路上,該旋轉中心到鏡片(I)后表面頂點的距離等于配戴該鏡片(I)時鏡片(I)后表面與瞳孔中心之間的距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的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機構為旋轉座(3),所述旋轉座(3)設置于焦度計(2)的側部或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的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焦度計(2)上設有一凹槽,在該凹槽內并開設有一球槽(23),所述旋轉座(3)上設有與該球槽(23)相匹配的球柱(31),所述球柱(31)穿過該凹槽安裝于所述球槽(23)中,以使焦度計(2)沿旋轉座(3)做三維旋轉。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的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焦度計(2)上設有一凹槽,在該凹槽內并設有一球柱,所述旋轉座(3)上設有與該球柱相匹配的球槽,所述球槽穿過該凹槽與所述球柱相配合,以使焦度計(2)沿旋轉座(3)做三維旋轉。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的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焦度計為 CL-280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鏡片周邊有效屈光力的測量裝置,其包括焦度計,所述焦度計包括光源和光電探測器,其中,光源和光電探測器相對分布且位于同一直線上,鏡片放置于光電探測器上且位于光源和光電探測器之間,測量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旋轉機構,旋轉機構與焦度計轉動連接以驅動焦度計沿該旋轉機構的旋轉中心做三維旋轉,在該焦度計上安裝有用于監測焦度計旋轉角度的陀螺儀;旋轉中心與光電探測器同側且始終位于光源的光路上,該旋轉中心到鏡片后表面頂點的距離等于配戴該鏡片時鏡片后表面與瞳孔中心之間的距離。本實用新型通過旋轉機構帶動鏡片做三維旋轉,為焦度測量引入反映視場角度的測量方向,以評估佩戴后鏡片在周邊視野上真正的屈光性能。
【IPC分類】G01M11-02
【公開號】CN204373887
【申請號】CN201520029439
【發明人】陳翔, 佘志輝, 樂美華, 伍衛東
【申請人】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
【公開日】2015年6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