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屬于礦山監測領域。利用角反射器在SAR強度圖上強散射特點,以及脈沖響應特征,通過有限長單位沖激響應濾波器(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對角反射器強度信號進行百倍以上過采樣,求取時間序列影像上識別的強度峰值位置變化量,作為角反射器點形變時間序列。該發明解決了InSAR技術監測礦區大量級形變場的難點,且與SAR強度偏移量跟蹤算法相比監測精度更高。
【專利說明】
一種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礦山監測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 測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這 一新興對地觀測技術,憑借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全天候、全天 時、高精度及大范圍覆蓋等優勢,近十幾年得到迅速發展,已廣泛應用于各類地質災害監 測:城市地面沉降、地震、火山、滑坡等,同時也在礦山開采沉陷監測方面得到大量應用。
[0003] 國內大部分礦山開采引起地表形變具有形變量級大、時間上非線性、空間上不連 續,以及覆蓋范圍小等特征,這使得基于相位信息的各類InSAR技術面臨技術瓶頸,最主要 的是無法解決實際最大形變量與InSAR可監測的最大形變梯度之間的矛盾。另外基于SAR強 度偏移量跟蹤技術(Intensity offset-tracking)提出,雖然解決了InSAR技術可監測形變 梯度的限制問題,但其受影像分辨率等其他因素的影響,解算精度較低。
[0004] 在實現本發明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0005] 現有的InSAR技術無法突破其可監測形變梯度的限制,準確獲取礦區大部分沉陷 區的形變量以及最大沉陷量;另外基于SAR強度圖的偏移量跟蹤技術受影像分辨率、地表相 關性等因素影響其解算的精度較低。上述問題會進一步影響對開采沉陷參數的準確估計, 進而影響對特定區域內礦山開采沉陷規律的掌握。
【發明內容】
[0006]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 變監測方法,所述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包括:
[0007] 從基于時間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選取參考影像,確定全部影像中除參考影像之外的 剩余影像與參考影像之間的系統偏移量;
[0008] 根據已知的角反射器點的經煒度和高度,基于距離-多普勒定位模型確定所述角 反射器點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將所述位置定為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初始位置,基于初始位 置,在全部影像中以初始位置為中心開取一定大小窗口進行過采樣處理,獲取處理后的強 度峰值位置;
[0009] 基于獲取到的強度峰值,結合之前確定的系統偏移量進行差分處理,確定所述角 反射器點的像元偏移量,根據像元偏移量,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實際偏移量。
[0010] 可選的,從基于時間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選取參考影像,確定全部影像中除參考影 像之外的剩余影像與參考影像之間的系統偏移量,包括:
[0011] 基于時間基線、空間基線和多普勒中心頻率差的最優主影像選取方法,從全部影 像中選出參考影像;基于公式1,結合衛星軌道數據或大窗口強度相關法確定參考影像與剩 余影像之間的系統偏移量,
[0013]其中(RhAO表示目標在第i景影像中距離向和方位向位置,A(R,Ah表示同名目 標在第i景影像與參考影像之間位置差,ao,'",a5;bQ,…,b5為待求系數。
[0014]可選的,參考影像選取對應的函數模型為
[0016] 其中,K表示影像的數量,表示干涉對的垂直基線,Tk,m表示干涉對的時間基 線,表示多普勒中心頻率差,B。、T。和f。分別為對應的臨界條件,α、β和Θ分別為對應的指 數因子,ym表示整體相關系數,最小即為最優。
[0017] 可選的,根據已知的角反射器點的經煒度和高度,基于距離-多普勒定位模型確定 所述角反射器點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將所述位置定為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初始位置,基于 初始位置,在全部影像中以初始位置為中心開取一定大小窗口進行過采樣處理,獲取處理 后的強度峰值位置,包括:
[0018] 確定角反射器點的經煒度和高度,基于定位模型,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全部影 像中的初始位置,所述初始位置包括初始行號和初始列號;
[0019] 以初始位置為中心,在參考影像中選取預設大小的窗口,使用低通數字濾波器對 全部影像在方位向和距離向上分別進行過采樣處理,獲取采樣后參考影像中的強度峰值位 置;
[0020] 同樣獲取采樣后在剩余影像中的強度峰值位置。
[0021] 可選的,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全部影像中的初始位置的函數模型為
[0023] 其中R為衛星到地面的斜距,F、S分別為地面點和衛星點的坐標矢量,F為衛星 速度矢量,獲為衛星到地面距離矢量,λ為波長,fd〇 PSP點信號的多普勒頻率,Xp、Yp、Zp為P 點的三維坐標,h為P點的大地高,a和b分別為橢球的長半軸和短半軸。
[0024] 可選的,基于獲取到的強度峰值,結合之前確定的系統偏移量進行差分處理,確定 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像元偏移量,根據像元偏移量,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實際偏移量,包 括:
[0025] 基于強度峰值,結合之前確定的剩余影像相對于參考影像的系統偏移量,將初始 位置與系統偏移量進行差分處理,得到所述角反射器點的更新位置;
[0026]從全部影像中選取第一景影像,將所述角反射器點在第一景影像中的位置定為起 始位置,提取全部影像中角反射器點的強度峰值位置,與第一景影像中的強度峰值位置進 行差分處理,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距離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偏移量;
[0027]基于所述角反射器點在距離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大小,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距 離向和方位向上的實際位移量。
[0028]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0029] 通過低通濾波器對角反射器強度信號進行百倍以上過采樣,求取時間序列影像上 識別的強度峰值位置變化量,作為角反射器點形變時間序列。該發明解決了 InSAR技術監測 礦區大量級形變場的難點,且與SAR強度偏移量跟蹤算法相比監測精度更高。
【附圖說明】
[0030]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 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 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31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流程示意圖;
[0032]圖2(a)為本發明提供的獲取影像覆蓋范圍;
[0033]圖2(b)為本發明提供的角反射器在SAR強度圖上的顯示;
[0034]圖2(c)為本發明提供的實驗采用的TerraSAR數據列表;
[0035]圖3(a)為本發明提供的18207-1角反射器的識別;
[0036]圖3(b)為本發明提供的18207-2角反射器的識別;
[0037]圖4(a)為本發明提供的18207-1角反射器點對比;
[0038]圖4(b)為本發明提供的18207-2角反射器點對比;
[0039] 圖5(a)為本發明提供的四種SAR方法與GPS差值均值比較;
[0040] 圖5(b)為本發明提供的四種SAR方法與GPS差值均方根誤差比較;
[0041] 圖5(c)為本發明提供的兩種偏移量方法的精度比較;
[0042] 圖5(d)為本發明提供的兩種偏移量方法精度具體數值。
【具體實施方式】
[0043] 為使本發明的結構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作進一步地 描述。
[0044] 實施例一
[0045]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如圖1所示,本 監測方法,包括:
[0046] 11、從基于時間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選取參考影像,確定全部影像中除參考影像之 外的剩余影像與參考影像之間的系統偏移量。
[0047] 12、根據已知的角反射器點的經煒度和高度,基于距離-多普勒定位模型確定所述 角反射器點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將所述位置定為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初始位置,基于初始 位置,在全部影像中以初始位置為中心開取一定大小窗口進行過采樣處理,獲取處理后的 強度峰值位置。
[0048] 13、基于獲取到的強度峰值,結合之前確定的系統偏移量進行差分處理,確定所述 角反射器點的像元偏移量,根據像元偏移量,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實際偏移量。
[0049] 步驟11中,從基于時間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選取參考影像,確定全部影像中除參考 影像之外的剩余影像與參考影像之間的系統偏移量,包括:
[0050] 101、基于時間基線、空間基線和多普勒中心頻率差的最優主影像選取方法,從全 部影像中選出參考影像。
[0051] 102、基于公式1,結合衛星軌道數據或影像強度相關法確定參考影像與剩余影像 之間的系統偏移量,
[0053]其中(R^AO表示目標在第i景影像中距離向和方位向位置,△(RJh表示同名目 標在第i景影像與參考影像之間位置差,ao,'",a5;bQ,…,b5為待求系數。
[0054]可選的,為了實現對參考影像的準確選取,參考的選取函數模型為
[0056]其中,K表示影像的數量,表示干涉對的垂直基線,Tk,m表示干涉對的時間基 線,表示多普勒中心頻率差,B。、!1。和f。分別為對應的臨界條件,α、β和Θ分別為對應的指 數因子,y m表示整體相關系數,最小即為最優。
[0057]這里的選取函數模型采用的是Kampes等人提出的綜合考慮時間基線、空間基線和 多普勒中心頻率差的最優主影像選取方法,從時間序列η景SAR影像中選取一景影像作為參 考影像。
[0058]步驟12中,根據已知的角反射器點的經煒度和高度,基于距離-多普勒定位模型確 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將所述位置定為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初始位置,基 于初始位置,在全部影像中以初始位置為中心開取一定大小窗口進行過采樣處理,獲取處 理后的強度峰值位置,包括:
[0059] 201、確定角反射器點的經煒度和高度,基于定位模型,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全 部影像中的初始位置,所述初始位置包括初始行號和初始列號。根據已知角反射器點經煒 度及大地高,基于嚴密RD定位模型,計算角反射器點在所有影像中位置(行列號),作為角反 射器點初始位置。本步驟中的經煒度和高度信息可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獲取,還可以根據其他定位系統,例如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等定位系統獲取。定位模型為典型的距離-多普勒 (RD: Range-Dopp 1 er)模型。
[0060] 202、以初始位置為中心,在參考影像中選取預設大小的窗口,使用低通數字濾波 器對全部影像在方位向和距離向上分別進行過采樣處理,獲取采樣后在參考影像中的強度 峰值位置。以角反射器點初始位置為中心,在SAR強度影像上取一定大小窗口(一般上下左 右各取3、5或7,以給定角反射器點位精度為準,隨著精度的提高窗口可適當減小),采用低 通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數字濾波器對窗口內強度圖在方位向和距離向分別進 行過采樣(考慮到角反射器強度峰值的位置識別的精度,過采樣倍數多100),求取過采樣后 強度峰值所在位置并存儲。對所有影像依次進行上述操作,最終求得所有影像中角反射器 峰值所在的位置(R(i),Azi(i))〇,i = l,2,......η。
[0061 ] 203、同樣獲取采樣后在剩余影像中的強度峰值位置。將步驟202中求取的(R(i), Azi(i))o帶入(公式2),求得角反射器點位置處各從影像相對于主影像的系統偏移量,然后 將初次識別的角反射器的位置與系統偏移量差分,由此得到配準至主影像之后的所有影像 中新的角反射器位置(R(i),Azi(i))i,i = l,2,......η。
[0062]其中,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全部影像中的初始位置的函數模型為
[0064] 其中R為衛星到地面的斜距,P、J分別為地面點和衛星點的坐標矢量,f為衛星 速度矢量,5戶為衛星到地面距離矢量,λ為波長,fdoAP點信號的多普勒頻率,Χρ、Υρ、Ζρ為Ρ 點的三維坐標,h為Ρ點的大地高,a和b分別為橢球的長半軸和短半軸。
[0065] 步驟13中,基于獲取到的強度峰值,結合之前確定的系統偏移量進行差分處理,確 定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像元偏移量,根據像元偏移量,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實際偏移量,包 括:
[0066] 301、基于強度峰值,結合之前確定的剩余影像相對于參考影像的系統偏移量,將 初始位置與系統偏移量進行差分處理,得到所述角反射器點的更新位置。
[0067] 302、從全部影像中選取第一景影像,將所述角反射器點在第一景影像中的位置定 為起始位置,提取全部影像中角反射器點的強度峰值位置,與第一景影像中的強度峰值位 置進行差分處理,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距離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偏移量。
[0068] 303、基于所述角反射器點在距離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大小,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 在距離向和方位向上的實際位移量。
[0069]在實施中,以第一景影像中角反射器點位置作為該角反射器的起始位置,將其它 所有影像識別的角反射器強度峰值位置在距離向和方位向上與第一景影像做差分,以此求 得該角反射器點在距離向和方位向的像元偏移量。計算公式如下:
[0070] ( AR(i), AAzi(i)) = (R(i) ,Azi(i))i-(R(l) ,Azi(l))i,i = 2,......n〇
[0071] 根據角反射器所在位置距離向和方位向的像元大小,求取角反射器在距離向和方 位向的實際位移量。計算公式如下:
[0072] (DR(i),DAzi(i)) = (AR(i),AAzi(i)) · diag(r,azi),i = 2,......n〇
[0073] 其中(r,azi)為影像距離向和方位向的像元大小,(DR(i),DAzl(i))表示第i個時間 序列角反射器分別在距離向和方位向的形變量。
[0074]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參考影像和剩余影像在內的全部影像為合成孔徑雷達獲取到 的影像。此之前需要在礦區安裝角反射器,角反射器盡量安裝在弱散射體周圍。
[0075] 本發明中采用"點對點"的方式消除系統偏移量,避免影像配準重采樣插值引起的 相位誤差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提高角反射器點峰值的識別精度,精確求取角反射器形變時 間序列。需要注意的是,在求取系統偏移量多項式時,要將形變區域掩模掉,不參與系統偏 移量多項式的擬合。另外,系統偏移量多項式的求取也可采用其它方法:干涉系數法、最大 干涉頻譜法、相位差影像平均波動函數法等。此外,該發明利用了角反射器較精確的地理位 置信息,如若已知角反射器大致范圍,則可通過對SAR強度影像的目視判讀獲取角反射器初 始位置(角反射器強散射特征決定了該方法的可行性)。
[0076]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人工角反射器識別的偏移量算法進行礦區大量級形變監 測的方法。利用角反射器在SAR強度圖上強散射特點,以及符合2D SINC函數的脈沖響應特 征,通過低通FIR濾波器對角反射器強度信號進行百倍以上過采樣,求取時間序列影像上識 別的強度峰值位置變化量,作為角反射器點形變時間序列。該發明解決了 InSAR技術監測礦 區大量級形變場的難點,且與SAR強度偏移量跟蹤算法相比監測精度更高。
[0077] 為了提高本發明的可讀性,具體實施方案以安裝有角反射器的太原古交礦區某工 作面監測為例來詳細描述。
[0078] 研究區域內地形復雜,總體呈中等山區,局部地形陡峭,巖石部分裸露,緩坡及低 洼處有荒土,溝谷深切多呈"V"字形。實驗區域為古交礦區的蘭屯礦18207及18a203工作面, 兩個工作面相鄰開采,開采時間有一定重疊。18207工作面回采年份為2011年5月-2012年10 月,開采深度約為354~355m。煤層厚度2.3~3.65,走向長1254m,傾向寬201米,煤層傾角約 為5° ;18a203工作面回采年份為2012年6月至今(2014年6月),開采深度313~493m,平均采 厚約1.46米,走向長817米,傾向寬198米,煤層傾角約為4°。
[0079] 實驗數據采用DLR(德國空間局)提供的自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的7景TerraSAR 數據,地距向及方位向分辨率約2米,影像覆蓋范圍見圖2(a),實驗區域內安裝的角反射器 在SAR強度圖上的顯示見圖2(b),詳細數據列表見圖2(c)。
[0080]本發明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0081 ] (1)主影像的選取:結合公式(1),最終選取影像2012-04-04作為參考影像。
[0082] (2)計算偏移量多項式:采用步驟2中所述,基于GAMMA軟件中DIFF模塊,最終求得 其余6景影像與參考影像2012-04-04的系統偏移量多項式。這一步驟基于裁剪影像進行,參 考影像的裁剪范圍不宜過大(區域過大時,容易引入局部區域計算的系統偏移量誤差),此 次試驗主影像參考范圍如圖2(b)所示,圖中紅色虛線框為研究礦區位置,強度為裁剪后參 考影像范圍。
[0083] (3)影像中角反射器點定位:根據GPS測定的18207-1角反射器點位置信息(經度、 煒度及高程)以及各個影像參數文件(包含影像軌道等基本信息),初步計算角反射器點影 像中的位置(像元所在位置取整)。
[0084] (4)角反射器位置解算:以(3)步中角反射器初始位置為中心,在SAR強度影像上下 左右各取7個像元,采用低通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數字濾波器對窗口內強度圖 在方位向和距離向分別進行300倍過采樣,求取過采樣后強度峰值所在位置并存儲,18207-1角反射器點識別如圖3(a)所示。
[0085] (5)將步驟4中求取的(R(i),Azi(i))o帶入(公式2),求得角反射器點位置處各從 影像相對于主影像的系統偏移量,然后將初次識別的角反射器的位置與系統偏移量差分, 由此得到配準至主影像之后的所有影像中新的角反射器位置,重新定義的18207-1位置。
[0086] (6)以第一景影像定義的角反射器位置作為該角反射器的起始位置,將其它所有 影像識別的角反射器強度峰值位置在距離向和方位向上與第一景影像做差分,以此求得該 角反射器點在距離向和方位向的像元偏移量。最終18207-1點像元偏移量斜距向差分值依 次為:0·000,0.043,0.087,0· 103,0· 120,0.100,0· 107,0· 167;方位向差分值依次為: 0·00,-0·027,-0·037,-0·043,-0·063,-0·170,-0·147,-0·127。
[0087] (7)根據角反射器所在位置斜距向和方位向的單位像元代表距離,求取角反射器 在距離向和方位向移動的實際偏移量。本次試驗選用的TerraSAR影像斜距向分辨率為 0.909m,方位分辨率為1.965m,由此計算的角反射器在斜距向形變量依次為:0m,0.085m, 0.171m,0.20 2m,0.23 6m,0.197m,0.210m;方位向分辨率為:0m,-〇 .053m,-〇 .07 3m,_ 0.085m,-0.124m,-0.334m,-0.289m(斜距向正值表示遠離SAR衛星,負值靠近SAR衛星;方位 向正值表示沿衛星飛行方向,負值表示背離衛星飛行方向)。
[0088] (8)重復步驟3-7,再次求得18207-2點角反射器形變時間序列,其中18207-2角反 射器點位置識別如圖3 (b)所示。
[0089]為驗證本發明的應用效果,與InSAR/SAR技術的其他方法進行了對比,包括時序 SBAS技術、D-InSAR單干涉圖疊加技術、基于相干點的IPTA技術以及強度偏移量跟蹤技術。 五種方法在角反射器點位置形變時間序列與GPS時序對比如圖4所示(圖中比較的為垂向形 變,是將上述5種技術計算的斜距向形變投影到垂直方向上與GPS垂向形變進行對比),圖4 為SBAS、D-InSAR相位疊加技術(Chain)、偏移量跟蹤技術(Offset-tracking)及基于角反射 器識別技術的時序偏移量技術在研究區內兩個角反射器點處出形變時間序列與GPS監測結 果對比圖。圖4的精度評定結果如圖5所示。圖4及圖5中可看出:面對大量級形變時,基于偏 移量方法總體上比基于相位的InSAR監測方法要好,與GPS監測值結果更接近,而基于角反 射器識別的偏移量方法整體上優于強度偏移量跟蹤方法,其均值最接近與GPS觀測量,均方 根誤差最小,較好地補充了 InSAR及SAR強度偏移量跟蹤技術的不足,說明本發明是可行的 和可靠的。
[009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 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 一種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人工角 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包括: 從基于時間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選取參考影像,確定全部影像中除參考影像之外的剩余 影像與參考影像之間的系統偏移量; 根據已知的角反射器點的經締度和高度,基于距離-多普勒定位模型確定所述角反射 器點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將所述位置定為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初始位置,基于初始位置,在 全部影像中W初始位置為中屯、開取一定大小窗口進行過采樣處理,獲取處理后的強度峰值 位置; 基于獲取到的強度峰值,結合之前確定的系統偏移量進行差分處理,確定所述角反射 器點的像元偏移量,根據像元偏移量,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實際偏移量。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從基于時間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選取參考影像,確定全部影像中除參考影像之外的剩余影像 與參考影像之間的系統偏移量,包括: 基于時間基線、空間基線和多普勒中屯、頻率差的最優主影像選取方法,從全部影像中 選出參考影像; 基于公式1,結合衛星軌道數據或影像強度相關法確定參考影像與剩余影像之間的系 統偏移量,其中(Ri,Ai)表示目標在第i景影像中距離向和方位向位置,A(R,A)i表示同名目標在 第i景影像與參考影像之間位置差,加,…,a日;b日,…,b日為待求系數。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參考影像選取對應的函數模型為其中,K表示影像的數量,度^"表示干設對的垂直基線,Tk'm表示干設對的時間基線, ./^:m表示多普勒中屯、頻率差,Bc、Tc和fc分別為對應的臨界條件,α、β和Θ分別為對應的指數 因子,丫 m表示整體相關系數,最小即為最優。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據已知的角反射器點的經締度和高度,基于距離-多普勒定位模型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 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將所述位置定為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初始位置,基于初始位置,在全部 影像中W初始位置為中屯、開取一定大小窗口進行過采樣處理,獲取處理后的強度峰值位 置,包括: 確定角反射器點的經締度和高度,基于定位模型,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全部影像中 的初始位置,所述初始位置包括初始行號和初始列號; W初始位置為中屯、,在參考影像中選取預設大小的窗口,使用低通數字濾波器對全部 影像在方位向和距離向上分別進行過采樣處理,獲取采樣后在參考影像中的強度峰值位 置; 同樣獲取采樣后在剩余影像中的強度峰值位置。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全部影像中的初始位置的函數模型為其中R為衛星到地面的斜距,歹、夏分別為地面點和衛星點的坐標矢量,f為衛星速度 矢量,惡為衛星到地面距離矢量,λ為波長,fdnp為P點信號的多普勒頻率,Xp、押、Zp為P點的 Ξ維坐標,h為P點的大地高,a和b分別為楠球的長半軸和短半軸。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礦區形變監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獲取到的強度峰值,結合之前確定的系統偏移量進行差分處理,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 的像元偏移量,根據像元偏移量,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的實際偏移量,包括: 基于強度峰值,結合之前確定的剩余影像相對于參考影像的系統偏移量,將初始位置 與系統偏移量進行差分處理,得到所述角反射器點的更新位置; 從全部影像中選取第一景影像,將所述角反射器點在第一景影像中的位置定為起始位 置,提取全部影像中角反射器點的強度峰值位置,與第一景影像中的強度峰值位置進行差 分處理,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距離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偏移量; 基于所述角反射器點在距離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大小,確定所述角反射器點在距離向 和方位向上的實際位移量。
【文檔編號】G01B15/06GK106093938SQ201610326486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7日
【發明人】趙超英, 牛玉芬, 朱武, 楊成生
【申請人】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