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控制和檢測的方法及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實現待測物聚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應用于包括壓電諧振器件的系統中,該方法包括:A、設置一作用于所述溶液以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壓電諧振器;B、通過控制所述壓電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一位置形成所述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于該駐點處聚集。由上,本發明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由于溶液中的質量傳輸限制以及物質間相互作用中的親和力限制造成的檢測不靈敏的缺陷,有利于實現對待測物的高靈敏度檢測。
【專利說明】
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控制和檢測的方法及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生物傳感器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控制和檢測的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向微觀尺度的發展,實現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的監測在醫療診斷、藥物研發、環境監測等領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對極低濃度下的微量樣品實現高靈敏度、快速地檢測已成為相關領域的發展趨勢。因此,人們陸續研發出各種基于新穎的傳感機理的微納器件,比如納米線傳感器和微納機電傳感器等。由于這些器件體積微小,消耗樣品量少,另外其表體比很高,在傳感過程中具有很高的信噪比,這對低濃度及微量樣本檢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0003]然而盡管基于不同傳感機理的傳感器件層出不窮,但是在液體傳感中依舊存在兩個不可忽視的限制:質量傳輸限制以及物質間相互作用中的親和力限制。在幾乎所有的基于固液界面的傳感中,待測物需要從溶液中運動到傳感界面后才能與已經修飾在界面上作為探針的物質結合。在溶液中,這一過程中的動力學速度受限于待測物在溶液中的對流以及擴散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質量傳輸限制;而在界面上,這一過程中的動力學速度受限于待測物與界面上探針物質的結合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親和力限制,由于存在上述兩種限制,極大的降低了對低濃度下的待測物檢測的靈敏度。
【發明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控制和檢測的方法及裝置,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由于溶液中的質量傳輸限制以及物質間相互作用中的親和力限制造成的檢測不靈敏的缺陷,通過設置一壓電諧振器,并通過控制所述壓電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一位置形成所述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于該駐點處聚集,有利于實現對待測物的高靈敏度檢測。
[0005]本發明提供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控制方法,包括:
[0006]A、設置一作用于所述溶液以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諧振器件;
[0007]B、通過控制所述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至少一位置形成所述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向該駐點聚集形成聚集區。
[0008]由上,通過設置于溶液中一諧振器件并控制該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由于溶液中的質量傳輸限制以及物質間相互作用中的親和力限制,使得該溶液中的待測物于駐點處聚集,有利于對溶液中的低濃度的待測物進行檢測。
[0009]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的檢測方法,包括:
[0010]A、設置一作用于所述溶液以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諧振器件;
[0011]B、通過控制所述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至少一位置形成所述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向該駐點聚集形成聚集區;
[0012]C、于所述聚集區位置對所述待測物進行檢測。
[0013]由上,通過設置于溶液中一諧振器件并控制該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由于溶液中的質量傳輸限制以及物質間相互作用中的親和力限制,使得該溶液中的待測物于駐點處聚集,并進一步對聚集后的待測物進行檢測,提高了對低濃度的待測物的檢測濃度。
[0014]優選地,步驟B和C之間還包括:通過確定出所述流體力學駐點位置來確定出聚集區位置的步驟。
[0015]由上,對駐點位置的確定有利于快速且有效的檢測待測物。
[0016]優選地,所述確定出所述流體力學駐點位置的步驟包括:
[0017]對所述諧振器件周圍溶液通過顯微鏡方法、全息攝影方法、共聚焦顯微方法、粒子追蹤方法、或激光-超聲旋渦測量方法觀測確定出所述流體力學駐點位置。
[0018]優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
[0019]預先設置對所述待測物進行檢測的預期聚集區位置;
[0020]控制所述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使形成的所述流體力學駐點位置匹配所述預期聚集區位置對應的預期駐點位置。
[0021]由上,通過控制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控制駐點的位置,有利于快速且有效的檢測待測物。
[0022]優選地,步驟B通過至少以下參數之一控制所述形成聚集區的位置和/或大小:
[0023]所述諧振器件尺寸、所述電控參數中的諧振頻率、施加功率、品質因數、所述溶液的邊界、體積。
[0024]由上,通過多種參數控制,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聚集區的位置和/或大小。
[0025]優選地,步驟B通過至少以下參數之一控制所述待測物向該駐點聚集形成聚集區的聚集效率和/或濃度:
[0026]所述電控參數中的諧振頻率、施加功率、品質因數。
[0027]優選地,所述溶液中待測物包括但不限于至少以下之一:生物化學分子、蛋白、細胞組織或微納米小球、磁珠。
[0028]本發明還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檢測的裝置,包括:
[0029]諧振器件,與諧振器件電連接的電控部件,所述電控部件用于通過控制所述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至少一位置形成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向該駐點聚集形成聚集區;
[0030]待測物檢測部件,用于檢測所述聚集區的待測物。
[0031]由上,通過控制上述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由于溶液中的質量傳輸限制以及物質間相互作用中的親和力限制,使得該溶液中的待測物于駐點處聚集,使得該溶液中的待測物于駐點處聚集,并進一步對聚集后的待測物進行檢測,提高了對低濃度的待測物的檢測濃度。
[0032]優選地,所述裝置還包括:用于觀測和/或檢測所產生的流體力學駐點的駐點檢測部件。
[0033]由上,通過駐點檢測部件檢測駐點位置,從而確定待測物聚集的聚集區域,便于檢測部件位置的設置。
[0034]優選地,所述待測物檢測部件所檢測區域預先設定;
[0035]所述電控部件還根據所述檢測部件觀測/檢測到的駐點調整電控參數,以使所形成的駐點所對應的聚集區匹配所述待測物檢測部件所檢測區域。
[0036]由上,通過電控參數的調整,有利于保證檢測部件與駐點所對應的聚集區匹配,有利于保證檢測準確而有效。
[0037]優選地,所述待測物檢測部件包括至少以下之一:
[0038]聲表面波傳感器、體聲波傳感器、晶體微天平傳感器、熒光光譜傳感器、生物膜干涉技術傳感器、拉曼光譜傳感器、紅外光譜傳感器、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傳感器、酶聯免疫傳感器、場效應管傳感器、電化學傳感器、碳納米管場效應傳感器、半導體納米線場效應傳感器、石墨烯場效應傳感器、二硫化鉬場效應傳感器、黑磷場效應傳感器、阻抗傳感器、電阻型傳感器、懸臂梁傳感器、巨磁阻傳感器、等溫滴定量熱儀器。
[0039]由上可以看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控制和檢測的方法及裝置,通過設置一壓電諧振器,并通過控制所述壓電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一位置形成所述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于該駐點處聚集,并進一步對待測物進行檢測,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由于溶液中的質量傳輸限制以及物質間相互作用中的親和力限制造成的檢測不靈敏的缺陷,實現了對待測物的高靈敏度檢測。
【附圖說明】
[004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41]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圖;
[0042]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的檢測方法結構示意圖;
[0043]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壓電諧振器件對待測物濃度的影響分析的示意圖;
[0044]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對人免疫球蛋白進行聚集和檢測的示意圖;
[0045]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對前列腺特異性抗原進行聚集和檢測的示意圖;
[0046]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壓電諧振器件的剖視圖的結構示意圖;
[0047]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壓電諧振器件的俯視圖的結構示意圖;
[0048]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壓電諧振器件的剖視圖的結構示意圖;
[0049]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壓電諧振器件的俯視圖的結構示意圖;
[0050]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壓電諧振器件的剖視圖的結構示意圖;
[0051]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壓電諧振器件的俯視圖的結構示意圖;
[0052]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壓電諧振器件在溶液中實現待測物聚集的結構剖視圖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3]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區間。
[0054]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控制和檢測的方法及裝置,通過設置一壓電諧振器,并通過控制所述壓電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一位置形成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于該駐點處聚集,并進一步在該駐點處對待測物進行檢測,實現了對待測物的高靈敏度檢測。
[0055]實施例一
[0056]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該實施例中提供的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圖,所述方法具體如下:
[0057]SlOl,設置一作用于所述溶液以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壓電諧振器。
[0058]具體的,為了提高對待測物的聚集效果,首先需要根據所述溶液的體積及邊界,設置一相應尺寸和\或位置的作用于所述溶液以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壓電諧振器。
[0059]S102,通過控制所述壓電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一位置形成所述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于該駐點處聚集。
[0060]通過控制所述壓電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控制所述待測物于該駐點處聚集的效率和所述待測物于該駐點處聚集的濃度。其中,所述電控參數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其一:諧振頻率、施加功率、品質因數。通過控制所述諧振器件尺寸、所述電控參數中的諧振頻率、施加功率、品質因數、所述溶液的邊界、體積,以控制所述待測物于該駐點處聚集的聚集區域的位置、大小和形狀。其中,聚集區域既可以在壓電諧振器件的中央,也可以在壓電諧振器件的邊緣或者其他位置;聚集區域的形狀既可以是球形,也可以是橢球形或者其他三維結構。
[0061]其中,所述待測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其一:生物化學分子、蛋白、細胞組織或微納米小球、磁珠。
[0062]其中,所述電控參數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其一:諧振頻率、施加功率、品質因數。
[0063]實施例二
[0064]基于與上述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方法同樣的發明實施例構思,本發明實施例中還提供了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的檢測方法,如圖2所示,為所述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所述方法具體如下:
[0065]S201,設置一作用于所述溶液以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壓電諧振器。
[0066]具體的,根據所述溶液的體積及邊界,設置一相應尺寸和\或位置的作用于所述溶液以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壓電諧振器。
[0067]S202,通過控制所述壓電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一位置形成所述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分子于該駐點處聚集。
[0068]通過控制所述壓電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控制所述待測物于該駐點處聚集的效率和所述待測物于該駐點處聚集的濃度。其中,所述電控參數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其一:諧振頻率、施加功率、品質因數。
[0069]預先設置對所述待測物進行檢測的預期聚集區位置;控制所述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使形成的所述流體力學駐點位置匹配所述預期聚集區位置對應的預期駐點位置。
[0070]其中,所述駐點聚集區域的三維外貿可通過全息攝影、共聚焦顯微技術等手段可以準確測量到。
[0071]通過控制所述壓電諧振器件尺寸、所述電控參數中的諧振頻率、施加功率、品質因數、所述溶液的邊界、體積,以控制所述待測物于該駐點處聚集的聚集區域的位置、大小和形狀。
[0072]聚集區域既可以在壓電諧振器件的中央,也可以在壓電諧振器件的邊緣或者其他位置;聚集區域的形狀既可以是球形,也可以是橢球形或者其他三維結構。
[0073]其中,所述待測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其一:生物化學分子、細胞組織或微納米小球。所述待測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其一:生物化學分子、細胞組織或微納米小球。
[0074]S203,于所述流體力學駐點處檢測所述待測物。
[0075]具體的,作為聚集器的壓電諧振器件同時也可以作為傳感器檢測溶液中的物質間相互作用。即通過壓電諧振器件對聚集后的待測物進行檢測。
[0076]為了能夠進一步降低檢測系統的檢測極限,優化檢測系統的性能,可以將壓電諧振器件作為聚集器,并與其它基于聲、光、電、磁、熱等原理的傳感器結合,即通過傳感器對聚集后的待測物進行檢測。
[0077]其中,所述傳感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其一:聲表面波傳感器、體聲波傳感器、晶體微天平傳感器、熒光光譜傳感器、生物膜干涉技術傳感器、拉曼光譜傳感器、紅外光譜傳感器、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傳感器、酶聯免疫傳感器、場效應管傳感器、電化學傳感器、碳納米管場效應傳感器、半導體納米線場效應傳感器、石墨烯場效應傳感器、二硫化鉬場效應傳感器、黑磷場效應傳感器、阻抗傳感器、電阻型傳感器、懸臂梁傳感器、巨磁阻傳感器、等溫滴定量熱儀器。
[0078]實施例三
[0079]基于與上述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控制和檢測的方法同樣的發明實施例構思,本發明實施例中還提供了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檢測的設備,所述設備包括:
[0080]諧振器件,與諧振器件電連接的電控部件,所述電控部件用于通過控制所述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至少一位置形成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向該駐點聚集形成聚集區;
[0081]待測物檢測部件,用于檢測所述聚集區的待測物。
[0082]駐點檢測部件,用于觀測和/或檢測所產生的流體力學駐點的位置、大小和形狀。
[0083]其中,所述待測物檢測部件所檢測區域預先設定;所述電控部件還根據所述檢測部件觀測/檢測到的駐點調整電控參數,以使所形成的駐點所對應的聚集區匹配所述待測物檢測部件所檢測區域。
[0084]所述待測物檢測部件包括至少以下之一:
[0085]聲表面波傳感器、體聲波傳感器、晶體微天平傳感器、熒光光譜傳感器、生物膜干涉技術傳感器、拉曼光譜傳感器、紅外光譜傳感器、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傳感器、酶聯免疫傳感器、場效應管傳感器、電化學傳感器、碳納米管場效應傳感器、半導體納米線場效應傳感器、石墨烯場效應傳感器、二硫化鉬場效應傳感器、黑磷場效應傳感器、阻抗傳感器、電阻型傳感器、懸臂梁傳感器、巨磁阻傳感器、等溫滴定量熱儀器。
[0086]其中,所述諧振器件、所述待測物檢測部件、所述駐點檢測部件可以各自獨立設置或裝配為一個整體。
[0087]其中,如圖3-5所示為本發明的實驗效果圖。
[0088]如圖3所不,為MPR(micro_fabricatedpiezoelectric resonator,壓電諧振器件)對待測物濃度的影響分析。其中,由圖3中的a、c可以看出使用壓電諧振器件后,隨著時間的變化,聚集區域待測物的濃度逐漸升高。由圖3中的c、d可以看出使用壓電諧振器件后,隨著時間的變化,待測物聚集區域的面積和高度逐漸增大。圖3中的b為測量壓電諧振器件對待測物濃度的影響的裝置原理圖。圖3中的f顯示了三維流場結構。
[0089]如圖4所示,為對人IgG(Immunoglobulin G,免疫球蛋白)進行聚集和檢測的示意圖。其中,圖4中的a示出了壓電諧振器件表面的功能化進程。即,壓電諧振器件對待測物聚集的促進作用的示意圖。圖4中的(b)-(d)示出了通過設置壓電諧振器件的不同的功率和品質因數,得到的液體中人免疫球蛋白聚集后的熒光圖像和強度。由該圖可以看出,不同的功率和品質因數對人免疫球蛋白聚集的效果的影響不同,且隨著時間的增長聚集的效果越好。圖4中的(e)-(f)示出了液體中不同濃度的人免疫球蛋白的熒光圖像和強度。圖4中的(g)-(h)示出了經過緩沖液沖洗和干燥后的不同濃度的人免疫球蛋白的熒光圖像和強度。[°09°] 如圖5所示,為使用壓電諧振器件和傳感器對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的測量。其中圖5中的a為使用壓電諧振器件驅動PSA聚集以及進一步使用傳感器對聚集后的PSA測量的示意圖。圖5中的(b)表示對PSA的熱動力學測量,由其可以看出使用壓電諧振器件后明顯的增強了PSA與探針的結合。圖4中的(c)示出了結合增強因子對不同的濃度PSA與探針的結合的影響。圖4中的(d)示出實驗傳感器響應顯示的使用壓電諧振器件后的增強結合動力學的曲線,由該圖可以看出,使用壓電諧振器件后1.2min左右后,結合效果趨于穩定,可以選擇在此時進行測量。
[0091]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了如下壓電諧振器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0092]圖6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壓電諧振器件的剖視圖。此壓電諧振器件具有三明治結構,其中上下兩層為由電極I和電極2構成的叉指電極,中間層為壓電層。電極I與電極2的個數為但不限于6對。其中作為電極I和電極2的材料可以為鉬或者其他導體材料,作為壓電層的材料可以為氮化鋁或者其他壓電材料。
[0093]圖7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種壓電諧振器件的俯視圖。在此具體實施方案中,電極I和電極2具有相互平行的結構,但是不限于相互平行的結構,任何能夠使此壓電諧振器工作并且在液體中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結構均在發明保護范圍之內。
[0094]圖8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二種壓電諧振器件的剖視圖。此壓電諧振器件具有三明治結構,其中上下兩層由電極I和電極2構成,中間層為壓電層。作為電極I和電極2的材料可以為鉬或者其他導體材料,作為壓電層的材料可以為氮化鋁或者其他壓電材料。
[0095]圖9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二種壓電諧振器件的俯視圖。在此具體實施方案中,壓電層材料和電極I以及電極2屬于但不限于正五邊形結構,任何能夠使此壓電諧振器工作并且在液體中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結構均在發明保護范圍之內。
[0096]圖10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三種壓電諧振器件的剖視圖。此微納壓電諧振器件具有兩層結構,包括由電極I和電極2構成的叉指電極以及壓電材料構成的壓電層。電極I與電極2的個數為但不限于3對。作為電極I和電極2的材料可以為鉬或者其他導體材料,作為壓電層的材料可以為氮化鋁或者其他壓電材料。
[0097]圖11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三種壓電諧振器件的俯視圖。在此具體實施方案中,電極I和電極2具有相互平行的結構,但是不限于相互平行的結構,任何能夠使此壓電諧振器工作并且在液體中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結構均在發明保護范圍之內。
[0098]以上所述的三種壓電諧振器,并不構成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的是,取決于設計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發生各種各樣的修改、組合、子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保護范圍之內。
[0099]其原理為,當壓電諧振器件工作在諧振頻率附近時,其壓電層會產生納米級別的振動,進而在溶液中產生聲流效應以及流體力學的駐點,同時,施加的功率越大,壓電層的振動越明顯,待測物的聚集效率也就越高。流體力學駐點的位置、大小和高度與壓電層納米振動導致的流場有關,并且通過全息攝影、共聚焦顯微技術等手段可以準確測量聚集區的三維形貌。
[0100]圖12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壓電諧振器件在溶液中實現待測物聚集的結構剖視圖。通過在電極I和電極2上施加固定頻率的交流電壓,壓電材料會產生納米尺度的振動。此振動在溶液中會促進流體的運動,在流體中形成渦旋,最終形成流體力學駐點,此流體力學駐點位于壓電諧振器件附近的位置,而待測物則會在此流體力學駐點附近聚集,形成聚集區。流體的運動加速了待測物向位于聚集區域的傳感器傳感界面的對流與擴散,因而打破了質量傳輸限制;同時,在聚集區,待測物的濃度局部升高,促進了待測物更多地與修飾在傳感器的傳感界面的探針物質的結合,因而打破了物質間相互作用中的親和力限制。在此,需要強調的是本發明中不受限于本【具體實施方式】中的傳感器與壓電諧振器件結合時的相對位置,任何將任何壓電諧振器件與任何傳感器或者其他器件以任何方式以及位置結合起來的,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聚集區域的位置為但不受限于壓電諧振器件附近,聚集區域的空間結構為但不受限于橢球形。同時由于壓電諧振器件本身可以作為傳感器,因此微納壓電諧振器件本身可以同時作為聚集器和傳感器使用。
[0101]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的是,取決于設計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發生各種各樣的修改、組合、子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聚集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設置一作用于所述溶液以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諧振器件; B、通過控制所述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至少一位置形成所述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向該駐點聚集形成聚集區。2.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檢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設置一作用于所述溶液以形成流體力學駐點的諧振器件; B、通過控制所述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至少一位置形成所述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向該駐點聚集形成聚集區; C、于所述聚集區位置對所述待測物進行檢測。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B和C之間還包括:通過確定出所述流體力學駐點位置來確定出聚集區位置的步驟。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確定出所述流體力學駐點位置的步驟包括: 對所述諧振器件周圍溶液通過顯微鏡方法、全息攝影方法、共聚焦顯微方法、粒子追蹤方法或激光-超聲旋渦測量方法觀測確定出所述流體力學駐點位置。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預先設置對所述待測物進行檢測的預期聚集區位置; 控制所述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使形成的所述流體力學駐點位置匹配所述預期聚集區位置對應的預期駐點位置。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B通過至少以下參數之一控制所述形成聚集區的位置和/或大小: 所述諧振器件尺寸、所述電控參數中的諧振頻率、施加功率、品質因數、所述溶液的邊界、體積。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B通過至少以下參數之一控制所述待測物向該駐點聚集形成聚集區的聚集效率和/或濃度: 所述電控參數中的諧振頻率、施加功率、品質因數。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中待測物包括但不限于至少以下之一:生物化學分子、蛋白、細胞組織或微納米小球、磁珠。9.一種實現溶液中待測物檢測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諧振器件,與諧振器件電連接的電控部件,所述電控部件用于通過控制所述諧振器件的電控參數,以使所述溶液于至少一位置形成流體力學駐點,所述待測物向該駐點聚集形成聚集區; 待測物檢測部件,用于檢測所述聚集區的待測物。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觀測和/或檢測所產生的流體力學駐點的駐點檢測部件。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測物檢測部件所檢測區域預先設定; 所述電控部件還根據所述檢測部件觀測/檢測到的駐點調整電控參數,以使所形成的駐點所對應的聚集區匹配所述待測物檢測部件所檢測區域。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測物檢測部件包括至少以下之 聲表面波傳感器、體聲波傳感器、晶體微天平傳感器、熒光光譜傳感器、生物膜干涉技術傳感器、拉曼光譜傳感器、紅外光譜傳感器、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傳感器、酶聯免疫傳感器、場效應管傳感器、電化學傳感器、碳納米管場效應傳感器、半導體納米線場效應傳感器、石墨烯場效應傳感器、二硫化鉬場效應傳感器、黑磷場效應傳感器、阻抗傳感器、電阻型傳感器、懸臂梁傳感器、巨磁阻傳感器、等溫滴定量熱儀器。
【文檔編號】G01N33/00GK106018028SQ201610397607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6月3日
【發明人】段學欣, 龐慰, 劉文朋
【申請人】段學欣, 龐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