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光特性測量裝置以及配光特性測量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即使是指向性強的光源也能夠以更高的精度測量該光源的配光特性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以及配光特性測量方法。配光特性測量裝置包括:攝像部,其被配置為與光源分離規定距離;移動機構,其在維持光源與攝像部之間的距離的狀態下,使攝像部相對于光源的位置關系連續變化;以及處理單元,其計算光源的配光特性。處理單元獲取在第一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在與第一攝像條件不同的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并且根據在第一攝像條件下以及在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所包含的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第一圖像信息以及第二圖像信息,來決定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校正后的圖像信息。
【專利說明】
配光特性測量裝置以及配光特性測量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測量光源的配光特性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以及配光特性測量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作為從光源照射的光的特性之一,已知配光特性。配光特性是指光源的光度(或者亮度)的空間分布。作為配光特性,使用絕對值配光和相對值配光中的任一個。絕對值配光是對光度的絕對值的空間分布進行測量而得到的,利用于求出光源所產生的總光通量的情況等。另一方面,相對值配光是對光度的相對值的空間分布進行測量而得到的,利用于求出配光圖案的情況等。通常,不容易測量具有復雜的配光圖案的光源、特性未知的光源的配光特性。
[0003]關于這樣的配光測量,日本特開2013-217651號公報(專利文獻I)公開了一種不增大裝置結構就能夠有效地測量光源的配光特性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
【發明內容】
[0004]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5]在使用上述的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來測量光源的表面亮度的情況下,如果作為測量對象的光源的發光部分(亮的部分)的面積相對大并且測量發光部分的亮度,則能夠以期望的精度測量配光特性。
[0006]例如,在測量如汽車前燈等那樣指向性強的光源的情況下,發光部分(亮的部分)與非發光部分(暗的部分)之間的亮度差大,因此不容易穩定地測量非發光部分的亮度。
[0007]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是指向性強的光源也能夠以更高的精度測量該光源的配光特性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以及面向該裝置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
[0008]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09]按照本發明的某一局面,提供一種用于測量光源的配光特性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配光特性測量裝置包括:攝像部,其被配置為與光源分離規定距離;移動機構,其在維持光源與攝像部之間的距離的狀態下,使攝像部相對于光源的位置關系連續變化;以及處理單元,其基于由攝像部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分別拍攝到多個圖像數據時的攝像部相對于光源的相對位置,來計算光源的配光特性。處理單元獲取在第一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在與第一攝像條件不同的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并且根據在第一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所包含的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第一圖像信息、以及在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所包含的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第二圖像信息,來決定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校正后的圖像信息。
[0010]優選的是,在第二攝像條件下進行的攝像與在第一攝像條件下進行的攝像相比,攝像感光度高,在第二圖像信息示出了像素值飽和的情況下,處理單元優先使用第一圖像信息,在除此以外的情況下,優先使用第二圖像信息。
[0011]優選的是,處理單元根據第一攝像條件與第二攝像條件之間的攝像感光度的差來調整第一圖像信息和第二圖像信息中的任一個圖像信息的水平。
[0012]優選的是,處理單元將第一圖像信息和第二圖像信息平均化,來決定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校正后的圖像信息。
[0013]優選的是,處理單元根據在與關注相對位置不同的位置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來計算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圖像信息。
[0014]按照本發明的另一局面,提供一種用于測量光源的配光特性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配光特性測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維持光源與攝像部之間的距離的狀態下,使攝像部相對于光源的位置關系連續變化;以及基于由攝像部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分別拍攝到多個圖像數據時的攝像部相對于光源的相對位置,來決定光源的配光特性。計算光源的配光特性的步驟包括以下步驟:獲取在第一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在與第一攝像條件不同的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根據在第一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所包含的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第一圖像信息、以及在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所包含的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第二圖像信息,來決定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校正后的圖像信息。
[0015]發明的效果
[0016]根據本發明,即使是指向性強的光源,也能夠以更高的精度測量該光源的配光特性。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基本的測量方法的圖。
[0018]圖2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中的照相機的移動方法的圖。
[0019]圖3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概要的圖。
[0020]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的外觀結構的示意圖。
[0021]圖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中的照相機的旋轉驅動所涉及的結構的示意圖。
[0022 ]圖6是表示圖4示出的信息處理裝置的內部結構的示意圖。
[0023]圖7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處理過程的流程圖。
[0024I圖8是表示通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進行的校正處理的內容的示意圖。
[0025]圖9是表示圖7中的步驟S23示出的照度計算處理的處理過程的流程圖。
[0026]圖10是用于說明圖9的亮度配光數據的保存處理(步驟S2301)中的處理的圖。
[0027]圖11是用于說明圖9的亮度配光數據的保存處理(步驟S2301)中的處理的圖。
[0028]圖12是用于說明圖9中的照度計算點的決定處理(步驟S2302)的圖。
[0029]圖13是用于說明圖9中的相對于照度計算點的預測角度的計算處理(步驟S2304)的圖。
[0030]圖14是用于說明圖9中的搜索與預測角度關聯的亮度的處理(步驟S2305)的圖。
[0031]圖15是表示將通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得到的照度分布圖像化而得到的結果的圖。
[0032]圖16是表示圖15示出的被圖像化后的照度分布的A-A’截面上的照度的圖。
[0033]圖17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概要的圖。
[0034]圖1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測量動作的一例的圖。
[0035]附圖標記說明
[0036]10:照相機;35:X軸電動機;36: Y軸電動機;30:底座;32:X軸旋轉臂;33:攝像部支承臂;100:信息處理裝置;101: CPU; 102:主存儲器;104:通信接口; 105:顯示部;106:輸入部;107:總線;108:配光特性測量程序;110:觸發裝置;200:測角儀。
【具體實施方式】
[0037]參照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此外,對圖中的相同或相對應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不重復說明。
[0038]在本實施方式中,主要例示用于測量光源(以下,也簡稱為“樣本”ο)的配光特性(典型地說,配光亮度特性)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但是,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并不僅限定于測量配光特性,還能夠測量根據配光特性計算出的光源的色度、波長信息以及由從光源照射出的光束產生的照度分布等各種光學特性。
[0039]<A.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概要〉
[0040]首先,對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概要進行說明。圖1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基本的測量方法的圖。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中,使用具有規定的攝像視野的照相機10(—種二維傳感器)來在規定的立體角的范圍內測量樣本2,由此獲取樣本2的發光面的配光特性。所獲取的配光特性典型地是指配光亮度特性,含有樣本2的發光面的各點(以下也稱為“測量點”)的各照射角度(以下也稱為“測量角度”。)的亮度的信息。
[0041]以下,將如圖1的(a)所示那樣照相機10的光軸方向與樣本2的發光面垂直的狀態也稱為“初始狀態” ο為了方便,對于由照相機10拍攝得到的圖像,將左右方向定義為X軸,將上下方向定義為Y軸。在初始狀態下,X軸角度=0°、Y軸角度=0°。典型地說,使照相機10沿著X軸和Y軸各自在± 180°的范圍內移動并且用照相機10來拍攝樣本2,由此獲取樣本2的發光面的配光特性。
[0042]在圖1的(a)示出的狀態下,主要是向樣本2的發光面的垂直方向照射的光束(總光通量的一部分)向照相機1入射,在圖1的(b)不出的狀態下,從樣本2的發光面向照相機1所在的方向照射的光束(總光通量的一部分)向照相機10入射。在如圖1的(b)所示那樣照相機10在Y軸上移動了角度的情況下,它們所形成的角度成為對初始狀態(X軸角度= 0°、Y軸角度= 0°)加上Y軸上的角度0y而得到的角度。即,在圖1的(b)示出的例子中,能夠測量出測量點的X軸角度=0°、Y軸角度=0y這種測量角度的亮度。
[0043]以下同樣地,通過使照相機10相對于樣本2的角度(立體角)順次變化來順次拍攝樣本2,能夠獲取到各測量點的配光特性。
[0044]圖2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中的照相機10的移動方法的圖。作為移動方法的一例,圖2的(a)示出使X軸和Y軸兩者同時移動的方式(兩軸同時驅動方式),圖2的(b)示出分別使X軸和Y軸中的一方移動的方式(軸單獨驅動方式)。
[0045]如圖2所示,使照相機10移動,并且周期性地或非周期性地順次拍攝含有樣本2的視野范圍,由此獲取所需的圖像數據。以下將獲取該圖像數據的照相機10的位置也稱為“攝像點”。
[0046]在圖2的(a)示出的兩軸同時驅動方式中,在Y軸方向上不停止,因此具有以下優點:能夠避免在停止時照相機搖晃這種狀態,并且還能夠縮短測量整體所需的時間。但是,攝像點在Y軸上的角度間隔是不固定的,因此需要進行預處理以避免產生由角度間隔不固定所導致的誤差。
[0047]在圖2的(b)示出的軸單獨驅動方式中,在Y軸方向的移動停止時照相機產生晃動,因此需要實施對策以避免受到由該晃動所導致的誤差影響,但是能夠使Y軸上的攝像間隔固定,因此能夠簡化運算處理。
[0048]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是一種即使是指向性強的光源也能夠以更高的精度測量該光源的配光特性的方法。即,配光特性測量方法例如采用用于針對如汽車前燈等那樣指向性強的光源適當地測量發光部分(亮的部分)和非發光部分(暗的部分)兩者的亮度的處理。更具體地說,在不同的攝像條件下分別拍攝同一樣本2,并且使用通過拍攝得到的各個圖像數據來獲取關于樣本2的更多的亮度信息。通過使攝像條件不同,能夠擴大可拍攝的亮度范圍(動態范圍),由此,能夠使圖像數據內的S/N(Signal to Noise:信噪比)比提高。即,通過使S/N比提高,能夠更加精確地測量發光部分(亮的部分)和非發光部分(暗的部分)兩者的亮度。
[0049]作為攝像條件,典型地包括照相機10的攝像感光度。能夠通過曝光時間、照相機10的光圈值、增益、減光濾波器的有無/種類等來適宜地調整攝像感光度。
[0050]圖3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概要的圖。在圖3示出的例子中,為了便于說明,示出了在攝像條件I和攝像條件2下分別使照相機10以同一路徑移動并在同一攝像點進行拍攝的情況下的例子。即,在攝像點I,在攝像條件I下拍攝樣本2來獲取圖像數據11_1,并且在攝像條件2下拍攝樣本2來獲取圖像數據12_1。同樣地,在攝像點2,在攝像條件I和攝像條件2下分別拍攝樣本2來獲取圖像數據11_2和圖像數據12_2,在攝像點3,在攝像條件I和攝像條件2下分別拍攝樣本2來獲取圖像數據11_3和圖像數據12_3。
[0051]例如,攝像條件I與攝像條件2相比,亮度的可測量范圍相對高,S卩,攝像感光度低。因此,概略地說,攝像條件I適于樣本2(光源)的發光部分(亮的部分)的測量,攝像條件2適于樣本2的非發光部分(暗的部分)的測量。
[0052]如圖3所示,使用在攝像條件2下獲取到的圖像數據12_1中的像素值不飽和的區域15_1的圖像信息,來對在攝像條件I下獲取到的圖像數據11_1的對應的區域14_1進行校正。在圖像數據11_2(區域14_2)與圖像數據12_2(區域15_2)之間、以及圖像數據11_3(區域14_3)與圖像數據12_3(區域15_3)之間進行同樣的處理。通過使用這樣的校正處理,能夠以更高的精度測量樣本2的發光部分(亮的部分)和非發光部分(暗的部分)的亮度。
[0053]在上述的校正處理中,在攝像條件I與攝像條件2之間攝像感光度不同,相同的像素值所表示的亮度的大小不同。因此,在圖像數據之間進行校正處理的情況下,在經過用于校正攝像感光度的差異的換算處理之后,將一個圖像數據上的像素值分配到另一個圖像數據的對應的像素值。在后文中說明校正處理的詳細內容。
[0054]圖3示出在兩個攝像條件下拍攝樣本2的情況下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更多的攝像條件下以更多的次數拍攝樣本2。另外,圖3示出在各個攝像條件之間將攝像點設定得相互相同的例子,但是不需要必須設為相同。在后文中說明在各個攝像條件下使攝像點相互不同的處理例。
[0055]〈B.配光特性測量裝置的結構〉
[0056]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的結構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具有:照相機10(攝像部),其被配置為與樣本2分離規定距離;以及移動機構,其在維持樣本2與照相機10之間的距離的狀態下,使照相機10相對于樣本2的位置關系(相對關系)連續變化。移動機構能夠使樣本2與照相機10之間的相對關系在不同的兩個軸方向(在以下的例中,是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各自獨立地變更。
[0057]作為使照相機10與樣本2之間的相對關系變化的結構,典型地存在預先將樣本2固定而使照相機10旋轉移動的攝像部移動型和預先將照相機10固定而使樣本2旋轉移動的光源移動型。以下,以攝像部移動型為一例來說明其結構等。但是,本發明也可以使用光源移動型的結構來實現。
[0058]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I的外觀結構的示意圖。參照圖4,配光特性測量裝置I包括測角儀200(移動機構)和信息處理裝置100,其中,該測角儀200(移動機構)使照相機10以樣本2為中心旋轉移動,該信息處理裝置100對通過測角儀200進行的照相機10的旋轉移動進行控制,并且對由照相機10拍攝到的圖像數據進行處理。
[0059]測角儀200包括底座30、照相機10、用于支承照相機10的攝像部支承臂33、使攝像部支承臂33旋轉的Y軸電動機36、一端與Y軸電動機36連接并且通過X軸電動機35而旋轉的X軸旋轉臂32、以及被配置在底座30的X軸電動機35。在X軸電動機35的旋轉軸與Y軸電動機36的旋轉軸的交點處配置照相機10。通過X軸電動機35的旋轉和Y軸電動機36的旋轉驅動,照相機10以X軸和Y軸為中心自由地旋轉。樣本2的位置被維持在X軸與Y軸的交點處。由此,能夠自由地變更樣本2與照相機10之間的相對關系。
[0000]照相機10典型地具有CCD(Charge_Coupled Device:電荷親合器件)圖像傳感器、CMOS (Comp 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傳感器這種二維傳感器。
[0061]圖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I中的照相機的旋轉驅動所涉及的結構的示意圖。參照圖5,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I除了包括有圖4示出的組件以外,還包括觸發裝置110。
[0062]觸發裝置110與通過測角儀200進行的樣本2與照相機10之間的相對關系的變化連動地管理照相機10的攝像時刻(圖2示出的攝像點)。關于觸發裝置110的功能,可以通過信息處理裝置100來實現,但是從更正確地控制攝像時刻(攝像點)這一觀點出發,優選與信息處理裝置100分開地配置含有專用的硬件電路的觸發裝置110。
[0063]信息處理裝置100對X軸電動機35和Y軸電動機36分別發送驅動用命令。該驅動用命令包括X軸電動機和Y軸電動機的移動速度和/或目標位置等。在本實施方式中,需要對以樣本2為中心的整個球面/半球面進行測量,因此作為驅動用命令,包括用于反復進行沿X軸的往復運動直到沿Y軸的一系列移動完成為止的命令。信息處理裝置100在發送開始時刻發送驅動用命令,接收到驅動用命令的X軸電動機和Y軸電動機(以及驅動X軸電動機和Y軸電動機的電動機驅動器)分別開始旋轉驅動。X軸電動機和Y軸電動機分別將表不旋轉量的電動機驅動脈沖輸出到觸發裝置110。
[0064]觸發裝置110以規定數對接收到的電動機驅動脈沖進行分頻來計算在X軸和Y軸上的當前位置(角度),并且以預先決定的與測量點對應的角度間隔,將指示攝像的觸發脈沖輸出到照相機10。
[0065]照相機10當從觸發裝置110接收到觸發脈沖時進行拍攝,將通過該拍攝獲取到的圖像數據輸出到信息處理裝置100。照相機10在每次從觸發裝置110接收到觸發脈沖時,反復進行拍攝和圖像數據的發送。信息處理裝置100基于圖像數據的拍攝順序來確定各拍攝的攝像點(立體角等)。信息處理裝置100基于由照相機10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分別拍攝到這些多個圖像數據時的照相機10相對于樣本2的相對位置,來計算樣本2的配光特性。在后文中說明該樣本2的配光特性的計算處理。
[ΟΟ??]圖6是表示圖4示出的信息處理裝置100的內部結構的示意圖。參照圖6,信息處理裝置100典型地包括通用的個人計算機。更具體地說,參照圖6,信息處理裝置100含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101、主存儲器 102、HDD(Hard Disk Drive:硬盤驅動器)103、通信接口(I/F) 104、顯示部105以及輸入部106。這些組件通過總線107以能夠相互通信的方式進行連接。
[0067]CPU 101是用于通過執行HDD 103等所保存的配光特性測量程序108來實現本實施方式的功能的運算處理部。主存儲器102提供CPU 101執行程序所需的工作區。在該工作區中保存執行程序所需的臨時數據、通過照相機10的拍攝所獲取到的圖像數據等。HDD 103非易失性地存儲由CPU 101執行的配光特性測量程序108、執行處理所需的參數等。
[0068]在HDD 103中預先安裝由CPU 101執行的配光特性測量程序108。配光特性測量程序108的安裝能夠采用各種方法。例如,能夠采用通過支持的裝置讀出保存在CD-ROM(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光盤只讀存儲器)、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字多功能光盤)這種各種記錄介質中的程序并保存到HDD 103的方法,或者通過網絡來下載程序的方法等。
[0069]通信接口104與其它裝置進行數據交換。具體地說,通信接口 104對X軸電動機35和Y軸電動機36分別輸出驅動用命令,并且接收由照相機10拍攝得到的圖像數據。
[0070]顯示部105顯示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測量結果。具體地說,顯示部105包括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等。輸入部106接受來自測量者的操作。具體地說,輸入部106包括鼠標、鍵盤等。根據需要,信息處理裝置100也可以與打印機等其它輸出裝置連接。
[0071]也可以代替通過由CPU101執行程序來提供本實施方式的各種功能的方式,而使用專用的處理器或者IC(集成電路)等來實現本實施方式的各種功能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或者,也可以使用專用的LSI(Large Scale Integrat1n:大規模集成電路)來實現。
[0072]〈C.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處理過程〉
[0073]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處理過程進行說明。圖7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處理過程的流程圖。圖7示出的各步驟主要由信息處理裝置100的CPU 101和觸發裝置110執行。作為事前準備,測量者根據作為對象的樣本2的發光部分(亮的部分)適宜地調整照相機10的光圈值、增益、減光濾波器的有無/種類這種攝像感光度(即,攝像條件)。為了方便,將在圖7示出的處理過程的開始時刻的攝像條件稱為“攝像條件I”。
[0074]參照圖7,當指示測量開始時,信息處理裝置100的CPU 101向X軸電動機35和Y軸電動機36分別輸出驅動用命令,開始照相機1的旋轉移動(步驟SI)。在步驟SI中,CPU 1I生成并輸出驅動用命令以使照相機10沿如圖2示出的軌道移動。即,CPU 101在維持樣本2與照相機10之間的距離的狀態下,使照相機10相對于樣本2的位置關系連續變化。
[0075]接著,觸發裝置110判斷照相機10是否到達了預先決定的攝像點(步驟S2)。更具體地說,觸發裝置110對來自X軸電動機35的電動機驅動脈沖和來自Y軸電動機36的電動機驅動脈沖分別進行計數,并且判斷各自的計數值是否與表示攝像點的條件吻合。如果照相機10沒有到達預先決定的攝像點(在步驟S2中:“否”),則反復進行步驟S2以下的處理。
[0076]如果照相機10到達了預先決定的攝像點(在步驟S2中:“是”),則觸發裝置110向照相機10輸出觸發脈沖(步驟S3)。照相機10響應于觸發脈沖的接收而進行拍攝(步驟S4),將通過拍攝獲取到的圖像數據發送到信息處理裝置100(步驟S5)。
[0077]接著,觸發裝置110判斷照相機10所到達的攝像點是否是最后的攝像點(步驟S6)。更具體地說,觸發裝置110對來自X軸電動機35的電動機驅動脈沖和來自Y軸電動機36的電動機驅動脈沖分別進行計數,并且判斷各自的計數值是否與表示最后的攝像點的條件吻合。如果照相機10所到達的攝像點不是最后的攝像點(在步驟S6中:“否”),反復進行步驟S2以下的處理。
[0078]如果照相機10所到達的攝像點是最后的攝像點(在步驟S6中:“是”),則信息處理裝置100的CPU 1I向X軸電動機35和Y軸電動機36分別輸出驅動用命令,使照相機1恢復到初始位置(步驟S7)。然后,照相機10的旋轉移動暫時停止。在該時刻,在攝像條件I下在各攝像點所獲取到的圖像數據群被保存到信息處理裝置100。為了方便,將在攝像條件I下獲取到的圖像數據群稱為“第一圖像數據群”。
[0079]在此,測量者適宜地調整照相機10的光圈值、增益、減光濾波器的有無/種類這種攝像感光度(即,攝像條件)來提高照相機10的攝像感光度(步驟S8)。為了方便,將調整后的攝像條件稱為“攝像條件2”。當測量者指示測量重新開始時,執行以下的步驟S9?S15。步驟S9?S15的處理是與步驟SI?S7同樣的處理。
[0080]S卩,當指示測量重新開始時,信息處理裝置100的CPU 101向X軸電動機35和Y軸電動機36分別輸出驅動用命令,開始照相機10的旋轉移動(步驟S9)。接著,觸發裝置110判斷照相機10是否到達了預先決定的攝像點(步驟S10)。如果照相機10沒有到達預先決定的攝像點(在步驟SlO中:“否”),則反復進行步驟SlO以下的處理。
[0081]如果照相機10到達了預先決定的攝像點(在步驟SlO中:“是”),則觸發裝置110向照相機10輸出觸發脈沖(步驟Sll)。照相機10響應于觸發脈沖的接收而進行拍攝(步驟S12),將通過拍攝獲取到的圖像數據輸出到信息處理裝置100(步驟S13)。
[0082]接著,觸發裝置110判斷照相機10所到達的攝像點是否是最后的攝像點(步驟S14)。如果照相機10所到達的攝像點不是最后的攝像點(在步驟S14中:“否”),則反復進行步驟SlO以下的處理。
[0083]如果照相機10所到達的攝像點是最后的攝像點(在步驟S14中:“是”),則信息處理裝置100的CPU 1I向X軸電動機35和Y軸電動機36分別輸出驅動用命令,使照相機1恢復到初始位置(步驟S15)。然后,照相機10的旋轉移動停止。在該時刻,在攝像條件2下在各攝像點所獲取到的圖像數據群被保存到信息處理裝置100。為了方便,將在攝像條件2下獲取到的圖像數據群稱為“第二圖像數據群”。
[0084]當通過以上的過程獲取到第一和第二圖像數據群時,信息處理裝置100使用這些圖像數據群來執行校正處理。即,信息處理裝置100獲取在第一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第一圖像數據群)、以及在與第一攝像條件不同的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第二圖像數據群),并且根據在第一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所包含的與各攝像點(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像素值(第一圖像信息)、以及在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所包含的與各攝像點(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像素值(第二圖像信息),來決定與各攝像點(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校正后的圖像信息。
[0085]作為校正處理,能夠采用各種方法,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以下這種方法:將第一圖像數據群的各圖像數據設定為基準數據,并且使用第二圖像數據群的對應的圖像數據的信息來校正該基準數據。
[0086]更具體地說,信息處理裝置100的CPU101從第一圖像數據群中選擇出作為對象的圖像數據并設定為基準數據,并且將第二圖像數據群中對應的(即,在同一攝像點在不同的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圖像數據設定為校正數據(步驟S16)。即,從第一圖像數據群和第二圖像數據群中選擇出在同一攝像點拍攝到的一對圖像數據。
[0087]接著,CPU101順次讀出構成校正數據的像素的像素值(步驟S17),并判斷該像素值是否達到了上限值(步驟S18)。即,CPU 101判斷像素值是否飽和。如果該像素值沒有達到上限值(在步驟S18中:“否”),則將對像素值乘以與感光度差相應的系數得到的值(系數校正后的像素值)設定為基準數據的對應位置的像素的像素值(步驟S19)。即,使用校正數據內的沒有達到上限值的像素值來更新基準數據的對應位置的像素的像素值。
[0088]如果該像素值達到了上限值(在步驟S18中:“是”),則跳過步驟S19的處理。
[0089]接著,判斷是否讀出了作為對象的構成校正數據的全部像素的像素值(步驟S20)。如果在作為對象的構成校正數據的像素中存在其像素值沒有被讀出的像素(在步驟S20中:“否”),則反復進行步驟SI7以下的處理。
[0090]如果讀出了作為對象的構成校正數據的全部像素的像素值(在步驟S20中:“是”),則意味著完成了針對作為對象的一對圖像數據的校正處理。在該情況下,CPU 101判斷是否完成了針對獲取到的第一圖像數據群所包含的全部圖像數據的校正處理(步驟S21)。
[0091]如果在獲取到的第一圖像數據群所包含的圖像數據中存在沒有完成校正處理的圖像數據(在步驟S21中:“否”),則CPU 101從第一圖像數據群中選擇出作為對象的圖像數據并設定為新的基準數據,并且將第二圖像數據群中對應的圖像數據設定為校正數據(步驟S22)。然后,反復進行步驟S17以下的處理。
[0092]如果完成了針對獲取到的第一圖像數據群所包含的全部圖像數據的校正處理(在步驟S21中:“是”),則CPU 101執行照度計算處理(步驟S23)。當輸出照度計算處理的處理結果時,結束處理。
[0093]當使用公式來表示上述的步驟S17?S19的處理時,如下。即,將從第一圖像數據群中選擇出的基準數據的像素值設為Pl(x,y),將從第二圖像數據群中選擇出的校正數據的像素值設為P2(x,y)。首先,如(I)式所示,判斷校正數據內的某一坐標(x,y)處的像素值是否達到了上限值UL(像素灰度的上限值(例如255))。
[0094]像素值P2(x,y)> 上限值υ?^..(1)
[0095]如果(I)式不成立,S卩,如果校正數據的像素值不飽和,則坐標(x,y)處的基準數據的像素值如(2)式所示那樣被置換為對校正數據內的對應坐標(x,y)處的像素值乘以與感光度差相應的系數α所得到的值。
[0096]像素值Pl(x,y)—αΧ 像素值 P2(x,y)‘"(2)
[0097]如果(I)式成立,即,如果校正數據的像素值飽和,則不進行像素值的置換。能夠通過對構成校正數據的全部像素執行(I)式和(2)式示出的處理,來獲取像素值不飽和的圖像數據。
[0098I圖8是表示通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進行的校正處理的內容的示意圖。參照圖8,使用第一圖像數據群和第二圖像數據群,來在被對應起來的一對圖像數據之間校正像素值。但是,對于第二圖像數據中飽和的部分,在校正中不使用。
[0099]如以上那樣,在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中,以在第一次測量中拍攝到的圖像數據群為基本,從在進一步提高了攝像感光度的第二次測量中拍攝到的圖像數據群中順次提取出具有有效的信息的像素值(不飽和的部分),并將它們嵌入基本的圖像數據。即,在第二攝像條件下進行的拍攝被設定為與在第一攝像條件下進行的拍攝相比攝像感光度高。而且,在從第二圖像數據群中選擇出的圖像數據內的正在關注的區域的信息(第二圖像信息)示出了像素值飽和的情況下,信息處理裝置100優先使用從第一圖像數據群中選擇出的圖像數據內的正在關注的區域的信息(第一圖像信息),在除此以外的情況下,優先使用第二圖像信息。
[0100]在嵌入像素值時進行標準化以使得由于提高攝像感光度而產生的增量適合于基本的圖像數據的攝像條件。即,信息處理裝置100根據第一攝像條件與第二攝像條件之間的攝像感光度的差,來調整從第一圖像數據群中選擇出的圖像數據內的正在關注的區域的信息(第一圖像信息)和從第二圖像數據群中選擇出的圖像數據內的正在關注的區域的信息(第二圖像信息)中的任一個的水平。在上述的例子中,以在第一次測量中拍攝到的圖像數據群(第一圖像數據群)為基本,因此對第二圖像數據群的水平進行了校正以使得適合于該第一圖像數據群的像素值,但是也可以與之相反,對第一圖像數據群的水平進行校正。
[0101]特別地,在照相機10中采用了CCD圖像傳感器的情況下,當在某個像素位置發生了飽和時,產生對其鄰接的像素也產生影響的被稱作起暈(blooming)的現象,因此優選對于受到了這樣的起暈的影響的區域的像素值,不對基本的圖像數據進行嵌入。
[0102]通過對全部像素反復進行以上的處理,最終能夠獲取提高了S/N比的圖像數據。使用這樣的提高了 S/N比的圖像數據(亮度圖像)來計算照度、光度。即,在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中,通過使攝像條件不同來進行多次測量,即使是亮度差異大的光源,也能夠以高感光度測量其亮度(光的狀態),由此,關于暗部的照度也能夠以穩定的精度進行測量。
[0103]此外,在上述的處理過程中,以在攝像感光度低的條件下獲取到的圖像數據為基準數據,但是也可以以在攝像感光度高的條件下獲取到的圖像數據為基準數據來執行同樣的處理。
[0104]另外,在上述的處理過程中,說明了將基準數據中的某個像素的像素值置換為校正數據中的對應位置的像素的像素值這種處理,但是也可以將根據基準數據和校正數據中的對應的各個像素所具有的像素值而計算出的值作為新的像素值。
[0105]〈D.照度計算處理的概要〉
[0106]接著,對照度計算處理(圖7的步驟S23)進行說明。圖9是表示圖7的步驟S23示出的照度計算處理的處理過程的流程圖。圖9示出的各步驟主要由信息處理裝置100的CPU 101執行。
[0107]參照圖9,信息處理裝置100的CPU101根據校正后的基準數據(第一圖像數據群)來計算對應的攝像點的亮度分布并保存為亮度配光數據(步驟S2301)。
[0108]圖10和圖11是用于說明圖9的亮度配光數據的保存處理(步驟S2301)中的處理的圖。如圖10的(a)所示,從校正后的一個或多個基準數據中獲取各測量點Vn(xv,yv,zv)的每個測量角度的亮度。各測量點Vn被確定為由照相機10拍攝到的圖像數據(二維傳感器上的像素值的集合)內的坐標。使用包含測量點Vn的一個或多個像素的像素值來計算每個測量角度的亮度。優選的是,使用以測量點Vn為基準而設定的預先決定的區域內的攝像圖像的明亮度的累加平均值。另外,根據照相機10的位置(照相機位置Camera(pxc、pyc、pzc))與各測量點Vn(xv,yv,zv)之間的位置關系(相對位置)來決定測量角度。
[0109]最終,針對各測量點¥11(^,7¥,^)計算每個測量角度的亮度8(¥1141,¥1)、8(¥11,X2,Y2)、B(Vn,X3,Y3)、...。
[0110]例如,利用圖11示出的那樣的排列構造來保存與測量角度相關聯的各個亮度。保存在該排列構造中的各個亮度成為亮度配光數據的要素。根據樣本2所具有的配光特性,亮度的大小按每個測量角度而有可能不同。不限于圖11示出的排列構造,也可以采用任意的數據保存方法。
[0111]再次參照圖9,CPU 101執行照度計算點的決定處理(步驟S2302)。在該照度計算點的決定處理中,CPU 101任意地設定要計算照度的區域,將所設定的區域內包含的一個點決定為照度計算點,獲取其空間坐標。
[0112]圖12是用于說明圖9的照度計算點的決定處理(步驟S2302)的圖。也可以使用任意的坐標系來定義照度計算點,例如,能夠使用XY坐標系、αβ坐標系、Φ Θ坐標系等。圖12示出使用XY坐標系定義要計算照度的區域并且在該區域上設定的照度計算點的一例。在圖12示出的XY坐標系中,以軸的中心為空間坐標的原點(0,0,0)來定義被設定的照度計算點。
[0113]再次參照圖9,CPU101選擇獲取到亮度配光數據的多個測量點中的任一測量點(步驟S2303),并針對選擇出的測量點計算相對于照度計算點的預測角度(步驟S2304)。
[0114]圖13是用于說明圖9的相對于照度計算點的預測角度的計算處理(步驟S2304)的圖。參照圖13,將選擇出的測量點Vn的坐標值設為(Xv,yv,zv),將照度計算點Gn的坐標值設為(xg,yg,zg)。根據這些坐標值的關系來針對選擇出的測量點Vn分別計算相對于照度計算點Gn的預測角度Θ X、Θ y。預測角度Θ X、Θ y是用于使從選擇出的測量點Vn照射出的光束到達照度計算點Gn的角度。
[0115]再次參照圖9,CPU101從與選擇出的測量點相關聯的亮度配光數據中搜索與在步驟S2304中計算出的預測角度關聯的亮度(步驟S2305)。
[0116]圖14是用于說明圖9的搜索與預測角度關聯的亮度的處理(步驟S2305)的圖。如圖14所示那樣,針對各測量點Vn(xv,yv,zv)計算出了每個測量角度的亮度,但是各個測量角度是離散地決定的,因此沒有保存與在步驟S2304中計算出的預測角度對應的亮度的情況居多。因此,利用如圖14所示的那樣的排列構造,使用與同計算出的預測角度ΘΧ、ΘΥ鄰近的預測角度對應的亮度,來計算與預測角度θ X、? y對應的亮度。在圖14示出的例子中,提取二維排列上的與預測角度Θχ和預測角度Θγ的交點300鄰近的四個保存地址(排列位置301、302、303、304)。
[0117]再次參照圖9,CPU101根據處于預測角度附近的多個亮度來計算與計算出的預測角度對應的亮度(步驟S2306),使用光度校正系數來將計算出的亮度變換為光度,并將與選擇出的照度計算點相關聯的照度保存數據和該計算出的光度相加(步驟S2307)。
[0118]然后,CPU101判斷是否完成了獲取到亮度配光數據的多個測量點的全部測量點的選擇(步驟S2308)。如果在多個測量點中存在沒有完成選擇的測量點(在步驟S2308中:“否”)JljCPU 101選擇其它測量點(步驟S2309),執行步驟S2304以下的處理。
[0119]與此相對,如果完成了對多個測量點的全部測量點的選擇(在步驟S2308中:“是”)JljCPU 101將與選擇出的照度計算點相關聯的照度保存數據的值作為該照度計算點的照度而輸出(步驟S2310)。
[0120]S卩,關于一個照度計算點,將從全部測量點照射的亮度(或者通過變換得到的光度)相加。然后,當關于全部測量點的亮度(或者光度)的加法處理完成時,其加法結果成為對應的照度計算點的照度。
[0121]關于其它照度計算點也分別執行該一系列處理。即,從要計算照度的區域中順次確定照度計算點,反復執行上述的處理。更具體地說,CPU 101判斷是否完成了對要計算照度的區域所包含的多個照度計算點的全部照度計算點的選擇(步驟S2311)。如果在多個照度計算點中存在沒有完成選擇的照度計算點(在步驟S2311中:“否”)JljCPU 101選擇其它照度計算點(步驟S2312),執行步驟S2304以下的處理。
[0122]與此相對,如果完成了對多個照度計算點的全部照度計算點的選擇(在步驟S2311中:“是”),則結束照度計算處理(圖7的步驟S23)。
[0123]〈E.測量結果例〉
[0124]接著,示出通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得到的測量結果的一例。
[0125]圖15是表示將通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得到的照度分布圖像化而得到的結果的圖。圖16是表示圖15示出的被圖像化后的照度分布的A-A’截面上的照度的圖。
[0126]可知,如圖15所示那樣針對在特定的范圍內存在照度的峰值這樣的樣本,通過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如圖16所示那樣,非發光部分(暗的部分)的照度也能夠被穩定地計算出。圖16比較示出對同一樣本分別使用本實施方式和關聯技術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所得到的測量結果。在關聯技術中,沒有執行上述那樣的校正處理。如根據圖16所示的比較結果也可知的那樣,對于在關聯技術中不穩定的非發光部分(暗的部分),通過本實施方式也能夠穩定地計算出照度。
[0127]〈F.變形例〉
[0128]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在同一攝像點在不同的攝像條件下進行多次拍攝的處理例。但是也可以是,不需要在同一攝像點進行多次拍攝,而在與在某個攝像條件下進行拍攝的攝像點不同的(但是與其鄰近的)攝像點,在不同的攝像條件下進行拍攝。通過在更多的攝像點進行拍攝,能夠以更小的間隔設定樣本2的測量角度,并且能夠排除由于在同一攝像點進行拍攝而產生的信息的重復(冗余的信息),因此能夠提高測量精度和測量效率。
[0129]圖17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概要的圖。如圖17所示那樣,在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中,在攝像條件I下在攝像點1、攝像點2、攝像點3、…拍攝樣本2,并且在攝像條件2下在攝像點I’、攝像點2’、攝像點3’、...拍攝樣本2。在通過這些拍攝得到的各個圖像數據中在相互鄰近的圖像數據之間進行校正處理,由此生成含有更多信息的圖像數據。
[0130]典型地,在使攝像條件變化來反復進行樣本2的拍攝時,通過在每個攝像條件下變更測角儀200使照相機1旋轉移動的開始角度、終點角度、移動間隔(角度變化)等,能夠實質性地提高照相機10的攝像感光度,并且能夠獲取更多的角度的信息,因此能夠提高照度計算處理中的空間分辨率。在使攝像點變化的情況下,關于開始角度、終點角度、角度間隔,既可以只對X軸和Y軸中的一方進行變更,也可以對兩者都進行變更。通過變更X軸和Y軸兩者的值,能夠進一步提高照度計算處理中的空間分辨率。
[0131 ]圖18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的測量動作的一例的圖。在圖18所示的測量例中,照相機10的攝像感光度按照攝像條件I—攝像條件2—攝像條件3的順序升高。圖18示出以(a)?⑷這四次來拍攝樣本2的情況的例子。在這些拍攝之間,使照相機10旋轉移動的開始角度和移動間隔各不相同。即,攝像條件2(圖18的(b))在比在攝像條件1(圖18的(a))下的開始位置遲后Dl的位置開始移動,第二次的攝像條件1(圖18的(c))在比在第一次攝像條件I (圖18的(a))下的開始位置遲后D2的位置開始移動。
[0132]圖18的(e)示出保存通過圖18的(a)?(d)的各個拍攝獲取到的圖像數據時的攝像點的位置。如上述那樣,各圖像數據與拍攝該各圖像數據時的照相機10的位置(攝像點的坐標)相關聯地保存。即,圖像數據的信息與拍攝到樣本2的測量角度相關聯地保存。通過使旋轉移動照相機10的開始角度和移動間隔各不相同,與在同一條件下進行拍攝的情況相比,攝像點増加。在圖18示出的例子中,依賴于開始角度和移動間隔,存在針對某個攝像點能夠獲取多個圖像數據的情況(圖18的(f)的攝像點(1)、(5)、(11))、以及只能夠獲取單一的圖像數據的情況(圖18的(f)的攝像點(2)、(3)、(4)、…)。
[0133]在針對某個攝像點能夠獲取多個圖像數據的情況下,如上述那樣,能夠優先使用在攝像感光度更高的攝像條件下獲取到的圖像數據(嵌入到攝像感光度低的光圖像數據)。
[0134]或者,也可以并非只優先使用一方的圖像數據,而使用多個圖像數據的信息。即,能夠通過對多個圖像數據的對應的各個像素值進行平均化處理來以更高的精度獲取圖像數據。關于平均化處理,并不限定于針對同一攝像點能夠獲取多個圖像數據的情況,使用針對與某個攝像點鄰近的攝像點獲取到的圖像數據也能夠實現。
[0135](I)針對某個攝像點能夠獲取多個圖像數據的情況
[0136]在針對同一攝像點能夠獲取多個圖像數據的情況下,在對攝像感光度更低的圖像數據的像素值乘以權重(貢獻率)之后進行平均化處理。該權重是與感光度差相應的系數。例如,能夠按照以下的數式來計算圖18的(f)的攝像點(I)的像素值。
[0137]攝像點(I)的像素值={在(a)攝像條件I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的像素值X權重α?+在(d)攝像條件3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的像素值}/2
[0138]這樣,信息處理裝置100將從第一圖像數據群中選擇出的圖像數據內的正在關注的區域的信息(第一圖像信息)和從第二圖像數據群中選擇出的圖像數據內的正在關注的區域的信息(第二圖像信息)平均化,來決定與各攝像點(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校正后的圖像信息。
[0139](2)針對某個攝像點無法獲取多個圖像數據的情況
[0140]在針對不同的攝像點能夠分別獲取圖像數據的情況下,提取針對與正在關注的攝像點鄰近的攝像點獲取到的其它圖像數據,并使用這些提取出的圖像數據來進行插值處理。作為插值處理的方法,能夠采用線性插值、樣條插值等各種方法。
[0141]在采用線性插值的情況下,例如,關于圖18的(f)的攝像點(2)的像素值,能夠通過以下的過程計算正在關注的攝像點的圖像數據的信息。
[0142]關于攝像點(2),在通過插值計算在攝像條件I下的像素值的情況下,使用處于其前后的攝像點(I)和攝像點(4)的與攝像條件I對應的像素值。當將連接攝像點(I)與攝像點
(4)的直線定義為Y = aX+b時,能夠按照以下的數式來計算系數a和b。其中,Y表示關注像素的像素值,X表示測量角度。
[0143]系數a=(在攝像條件I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的像素值(4)-在攝像條件I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的像素值(1))/(與像素值(4)對應的攝像點的測量角度-與像素值(I)對應的攝像點的測量角度)
[0144]系數b=在攝像條件I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的像素值(I)-系數aX與像素值(I)對應的攝像點的測量角度
[0145]使用計算出的系數a和系數b,將攝像點(2)的測量角度X代入到Y= aX+b,由此能夠計算攝像條件I下的攝像點(2)的關注像素的像素值。
[0146]這樣,信息處理裝置100根據在與某個攝像點(關注相對位置)不同的位置所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來計算與該攝像點對應的圖像信息。
[0147]關于使攝像條件不同來進行拍攝所得到的多個圖像數據,能夠通過根據其攝像點是否是同一攝像點來選擇地執行上述中的某一處理,從而獲取測量精度高的圖像數據群。即,能夠在有效地使用攝像點(測量角度)的信息的基礎上獲取穩定的圖像數據。
[0148]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通過使攝像點(測量角度)順次不同來在更多的攝像點拍攝樣本2,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而且,通過對這些獲取到的信息(圖像數據)進行插值處理等,能夠更加穩定地獲取計算配光特性(照度分布、光度分布)所需的各個攝像點的圖像數據。
[0149]此外,在上述的測量例中,說明了使攝像條件(攝像感光度)和攝像點兩者都變化來進行拍攝的情況,但是也可以在將攝像條件設為固定的狀態下變更測角儀200使照相機10旋轉移動的開始角度、終點角度、移動間隔(角度變化)等。在該情況下也能夠獲取更多的圖像信息,因此能夠提高照度計算處理中的空間分辨率。
[0150]此外,說明了對作為對象的像素值乘以權重(貢獻率)來執行平均化處理的處理例,關于該權重,可以使用與感光度差、照相機的光學特性等相應的預先決定的值,也可以根據狀況動態地變更。例如,也可以根據通過多次測量得到的結果的反復性的標準偏差來決定權重(貢獻率)。即,優選的是,偏差越大(即,結果的差異越大)貢獻率越小。
[0151]另外,在上述的處理例中,將表示攝像點的測量角度作為可變參數來使用,但是也可以將從測量開始起的經過時間作為可變參數來使用。在照相機10的曝光時間相對于測量時間間隔來說足夠短的情況下,能夠以更高的精度(高分辨率)進行時間間隔測量。
[0152]〈G.優點〉
[0153]在測量如汽車前燈等那樣指向性強的光源的情況下,通過曝光時間、照相機的光圈值、增益、減光濾波器的有無/種類等適宜地調整攝像感光度以使得能夠適當地拍攝攝像范圍內最亮的部分。另一方面,有時當使攝像感光度適合于這樣的最亮的部分時,關于暗的部分無法得到足夠的攝像感光度,其結果,所得到的圖像數據的S/N比無法達到目標水平。
[0154]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方法中,典型地,通過進行至少包括在適合于亮的部分的攝像條件下獲取到的圖像數據和在適合于暗的部分的攝像條件下獲取到的圖像數據的兩次以上的測量,能夠獲取必要的圖像信息,并能夠根據這些圖像信息穩定地計算出配光特性。即,通過采用上述的測量方法,能夠提高圖像數據中的暗的部分的S/N比,由此,關于暗的部分的照度、光度,也能夠計算穩定的值。其結果,即使是指向性強的光源,也能夠以更高的精度測量該光源的配光特性。
[0155]根據上述說明,可知與本實施方式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以及配光特性測量方法有關的更多的優點。
[0156]應該認為本次公開的實施方式是以全部的點進行示例而并非用于進行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并不是通過上述的說明示出,而是通過權利要求的范圍示出,包含了與權利要求的范圍等同的意義和在范圍內的全部變更。
【主權項】
1.一種配光特性測量裝置,用于測量光源的配光特性,該配光特性測量裝置具備: 攝像部,其被配置為與所述光源分離規定距離; 移動機構,其在維持所述光源與所述攝像部之間的距離的狀態下,使所述攝像部相對于所述光源的位置關系連續變化;以及 處理單元,其基于由所述攝像部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分別拍攝到所述多個圖像數據時的所述攝像部相對于所述光源的相對位置,來計算所述光源的配光特性, 其中,所述處理單元獲取在第一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在與所述第一攝像條件不同的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 并且,所述處理單元根據在所述第一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所包含的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第一圖像信息、以及在所述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所包含的與所述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第二圖像信息,來決定與所述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校正后的圖像信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攝像條件下進行的拍攝與在所述第一攝像條件下進行的拍攝相比,攝像感光度高, 在所述第二圖像信息示出了像素值飽和的情況下,所述處理單元優先使用所述第一圖像信息,在除此以外的情況下,優先使用所述第二圖像信息。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處理單元根據所述第一攝像條件與所述第二攝像條件之間的攝像感光度的差來調整所述第一圖像信息和所述第二圖像信息中的任一個圖像信息的水平。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處理單元將所述第一圖像信息和所述第二圖像信息平均化,來決定與所述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校正后的圖像信息。5.根據權利要求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配光特性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處理單元根據在與所述關注相對位置不同的位置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來計算與所述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圖像信息。6.—種配光特性測量方法,用于測量光源的配光特性,該配光特性測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維持所述光源與攝像部之間的距離的狀態下,使所述攝像部相對于所述光源的位置關系連續變化;以及 基于由所述攝像部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分別拍攝到所述多個圖像數據時的所述攝像部相對于所述光源的相對位置,來計算所述光源的配光特性, 其中,計算所述光源的配光特性的步驟包括以下步驟: 獲取在第一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在與所述第一攝像條件不同的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多個圖像數據;以及 根據在所述第一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所包含的與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第一圖像信息、以及在所述第二攝像條件下拍攝到的圖像數據所包含的與所述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第二圖像信息,來決定與所述關注相對位置對應的校正后的圖像信息。
【文檔編號】G01J1/00GK105890746SQ201610086088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2月15日
【發明人】江南世志, 西田吉彥
【申請人】大塚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