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不斷軌高速電子軌道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軌道衡器,特別是用于鐵路正線、車站、貨場、港口、工礦企業專用線上,對動態或靜態的貨車、貨物稱重的不斷軌高速電子軌道衡。
目前廣泛安裝在鐵路軌道上的動態電子軌道衡(精度在0.5級以上),其形式大部分采用的是箱形梁臺面結構,稱量區軌道與兩邊引線軌和線路軌道斷開不連續,即斷軌。其基礎結構大部分是采用有基坑或無基坑基礎,軌道衡兩邊還要有一定長度的起穩定作用的道床基礎,這種形式的軌道衡具有以下缺陷臺面結構復雜、苯重、安裝時間長;基礎工程施工時間長、工程費用高;安裝、施工時要求中斷行車;計量時過車速度只有5-15公里/小時,不計量時過車速度為25公里/小時左右。
本實用新型是應用專利“動態測量垂直力的組合裝置”,ZL92228559.4的技術而設計的新型電子軌道衡。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斷軌高速電子軌道衡,該軌道衡保持原有鋼軌不斷,并且結構簡單、施工周期短,且在安裝施工時,不中斷行車,提高車輛通過軌道衡時的計量速度。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不斷軌高速電子軌道衡,由傳感器組和承重梁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承重梁為鋼軌,在該鋼軌中和鋼軌下安裝軌道衡,所述的軌道衡的安裝使鋼軌不斷。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1、保持原有的軌道位置和接頭不變,避免了鋼軌過渡器所引起的沖擊,使車輛通過軌道衡時的計量速度大大提高,不計量時通過速度不限。
2、衡器結構簡單、安裝快捷,在安裝時無需中斷線路行車,因此特別適用于線路繁忙,無法封線施工的專用線上。
3、保持原有的道床不變,減少了基礎施工量。
4、安裝不受季節限制,軌道衡維護方便,并可移動位置。
5、整體造價降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方案的主視剖視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方案的主視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實施方案的主視剖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四種實施方案的主視剖視圖;圖6為圖5的俯視圖。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在圖1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不斷軌高速電子軌道衡,由傳感器組和承重梁組成,所述的承重梁為鋼軌1,在該鋼軌1中和該鋼軌1下安裝軌道衡,所述的軌道衡的安裝使鋼軌不斷。所述的傳感器組由剪力傳感器4和壓力傳感器2組成,在2個剪力傳感器4之間設置1個或1個以上壓力傳感器2,該剪力傳感器4設置在鋼軌1中,該壓力傳感器2設置在鋼軌1下。壓力傳感器2和剪力傳感器4組合成傳感器組,共同測量車輪重量。所述的剪力傳感器4可以是栓式的,也可是應變片式的。
在圖3中,將1個以上壓力傳感器2,安裝在傳感器支承7上,該傳感器支承7為木軌枕或混凝土軌枕,所述的木軌枕或混凝土軌枕下為基礎5,壓力傳感器2與鋼軌1中的剪力傳感器4組成傳感器組,共同測量車輪重量。
圖4中,為了增加基礎結構的縱向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鋼軌1的動態不平順,在鋼軌1下設置傳感器支承7,該傳感器支承7為整體混凝土道床或板式道床,并在上述結構上安裝壓力傳感器2。
圖5和圖6中,為進一步提高測量精度和節省壓力傳感器2,在鋼軌1和基礎5之間增設剛性梁或框架結構6,剛性梁或框架結構6下再安裝壓力傳感器2,剪力傳感器4安裝在鋼軌1中。
由壓力及剪力傳感器將被稱重量轉換為電壓信號,分別進行放大、濾波和A/D轉換,通過并行口送入計算機,由計算機完成數據采集,數字濾波、機車判別、計算節重、速度等工作。
權利要求1.不斷軌高速電子軌道衡,由傳感器組和承重梁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承重梁為鋼軌,在該鋼軌中和鋼軌下安裝軌道衡,所述的軌道衡的安裝使鋼軌不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衡,其特征是所述的傳感器組由剪力傳感器和壓力傳感器組成,在兩個剪力傳感器之間設置1個或1個以上壓力傳感器,該剪力傳感器設置在鋼軌中,該壓力傳感器設置在鋼軌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軌道衡,其特征是所述的剪力傳感器可以是栓式的,也可是應變片式的。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軌道衡,其特征是所述的壓力傳感器設置在傳感器支承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軌道衡,其特征是所述的傳感器支承為整體混凝土道床、板式道床、鋼軌枕、木軌枕或混凝土軌枕。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軌道衡,其特征是所述的鋼軌下安裝有剛性梁,該剛性梁下安裝壓力傳感器。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軌道衡,其特征是所述的鋼軌下安裝有框架結構,該框架結構下安裝壓力傳感器。
專利摘要不斷軌高速電子軌道衡,由傳感器組、鋼軌組成,所述的傳感器組由剪力傳感器和稱重傳感器組成,在兩個剪力傳感器之間設置1個或1個以上壓力傳感器,剪力傳感器設置在鋼軌中,壓力傳感器設置在鋼軌下。該軌道衡保持原有鋼軌不中斷,避免了鋼軌接頭所引起的沖擊,車輛通過軌道衡時,速度大大提高,并且結構簡單、安裝快捷,成本低。
文檔編號G01G19/02GK2284383SQ9621615
公開日1998年6月17日 申請日期1996年8月1日 優先權日1996年8月1日
發明者李家林, 王準, 張大慶, 劉慕哥 申請人:北京海淀路通鐵路新技術聯合開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