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吊鉤秤用傳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吊鉤秤用傳感器。
港口、碼頭使用天車搬運貨物時,希望有一種既能垂直起降貨物又能同時計量的吊鉤秤。這可以用已有的滑輪吊鉤有機結合秤量裝置的辦法來實現,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秤量裝置中必需要有一個體量小,高度低,適于滑輪吊鉤使用的能夠產生被吊物體重量模擬信號的傳感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適于上述吊鉤秤使用的傳感器。該傳感器能產生被吊物體重量的模擬信號并方便模擬信號的傳遞。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
一種吊鉤秤用傳感器,其特點在于該傳感器包括承力圈、連接圈、所述承力圈與連接圈之間均布連接有承力筋,其數量是4的倍數,所述承力筋上方,承力圈與連接圈之間連接有幅邊,承力圈中間設有通孔,連接圈上設有連接孔,所述承力圈、承力筋的底面高于連接圈的底面,所述承力筋的表面貼有應變片。
本實用新型傳感器承力圈底面可以比連接圈底面高1毫米,承力筋底面可以比連接圈底面高3毫米,幅邊厚度可以為2毫米。
本實用新型傳感器承力筋可以為8片,連接圈上連接孔的數量與位置可以與承力筋的數量與位置相對應。
本實用新型傳感器中承力圈與承力筋的底面高于連接圈底面,因此連接圈底面固定連接在承接平面上時,承力圈與承力筋的底面是懸空的,當承力圈頂面受到向下的外力時,承力筋受壓縮而變形,這個形變的量由貼在承力筋表面的應變片以模擬信號的形式輸出。傳感器中的幅邊可以防止承力筋受力時的非線性變形、并保持應變片部位的清潔度,又由于承力筋是均布的,因此由本傳感器輸出的模擬信號比較精確穩定,能真實反映出吊鉤上貨物重量的變化情況。本傳感器中心設有通孔,可以方便吊鉤直柱部分穿過和作360°的自由旋轉,通孔中還可以嵌入軸承架,使吊鉤上貨物重量傳遞到傳感器承力圈頂面的路線十分通順。本傳感器的體量可以靈活掌握,也可以做得很小,并且高度底。因此本實用新型與已知技術相比,不僅提供了一種新的適于天車吊鉤秤用的傳感器,而且傳遞出來的模擬信號精確穩定干擾少。本實用新型的傳感器還有構造簡單,制造安裝方便的優點。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傳感器的主視圖。
圖2是主視圖中沿1-1線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傳感器安裝在天車吊鉤秤中的構造示意圖。
參閱圖1、圖2,本實用新型傳感器包括承力圈1、連接圈2,承力圈中間設有通孔5,連接圈上設有連接孔6,所述承力圈與連接圈之間均布有承力筋3,其數量為4的倍數,如4、8、12、16片等,最好是8片,這個數目有利于將應變片組成惠斯頓電橋,方便模擬信號的輸出。連接圈2上連接通孔6的數目、位置與承力筋3相對應,其優點是各承力筋的受力比較均勻,貼在受力筋表面上的應變片7反映出來的模擬信號比較精確。承力圈及承力筋的底面高于連接圈的底面,最好是分別高出1毫米和3毫米,承力筋3上方,承力圈1與連接圈2之間連接有幅邊4,其厚度是2毫米,上述構造尺寸有利于受力筋作線性變形,使應變片7輸出的模擬信號能真實反應出吊鉤上貨物重量的變化,本實用新型的傳感器可以整體制造。參閱圖3,通過連接圈2上的連接孔6用螺栓將傳感器8固定在吊鉤橫梁9的空腔中,傳感器中間的通孔5內嵌有軸承座10、軸承座內置有軸承11,吊鉤12的直柱部分穿過吊鉤橫梁9、傳感器8、軸承座10、軸承11后,在吊鉤直柱部分的上端固定連接有吊鉤螺母13,所述吊鉤螺母壓在軸承11的頂面上。懸掛在吊鉤12上的貨物重量可以經吊鉤12、吊鉤螺母13、軸承11、軸承座10直接加到傳感器承力圈1的頂面上,并使承力筋3變形,應變片7輸出相應貨物重量的模擬信號。
權利要求1.一種吊鉤秤用傳感器,其特征在于該傳感器包括承力圈(1)、連接圈(2)、所述承力圈與連接圈之間均布連接有承力筋(3),其數量是4的倍數,所述承力筋上方、承力圈與連接圈之間連接有幅邊(4),所述承力圈中間設有通孔(5),連接圈(2)上設有連接孔(6),所述承力圈、承力筋的底面高于連接圈底面,承力筋(3)的表面貼有應變片(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承力圈(1)的底面比連接圈底面高1毫米,承力筋(3)的底面比連接圈底面高3毫米,幅邊(4)的厚度為2毫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承力筋(3)為8片,連接圈(2)上的連接孔(6)的數量,位置與所述承力筋數量、位置相對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吊鉤秤用傳感器,包括承力圈、連接圈。所述承力圈與連接圈之間均布連接有承力筋,其數量是4的倍數,所述承力筋上方、承力圈與連接圈之間連接有幅邊,所述承力圈中間設有通孔,所述連接圈上設有連接孔,所述承力圈、承力筋的底面高于連接圈底面,所述承力筋表面貼有應變片。本實用新型的傳感器具有構造簡單、安裝使用方便的優點,傳感性能良好。
文檔編號G01G3/13GK2164028SQ9322606
公開日1994年5月4日 申請日期1993年7月21日 優先權日1993年7月21日
發明者劉巍, 鄭樂義, 羅緒荊, 呂瑛, 趙惠祥 申請人:杭州南洋傳感電測技術開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