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檢測軸向變截面體用階梯透視模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對工件無損檢測時所用設備的附件。
對于一些工件的檢測,尤其是軸向變截面體內部結構的檢查,通常是采用工業x射線電視檢測。它是將被測軸向變截面體工件,經x射線探傷機發出的x射線直接照在被測物件上,然后通過圖象增強器等裝置處理后顯示在圖象監視器的屏幕上。由于所用工業x射線電視檢測系統的x射線是直接照射在被檢測物件上,使得反映在圖象監視器上的圖象局部反差較大,細節分辨力下降,被測物件內部結構模糊不清;而且散射比較大,圖象灰霧增大,使其檢查結果無法辯認。即使是有檢測經驗的操作人員,對工件質量的定性分析也較為困難,易于出現判斷不準確導致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設備附件安裝x射線探傷機上,當檢測軸向變截面體工件時,可使被測工件的內部結構較清晰地反映在屏幕上,能夠提高其檢測分辨力的專用設備附件。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要點是它經過遮散筒(10)連接到x射線探傷機(11)射線發射口處,扁圓柱體模板(3)一面向內開有4級階梯狀梯形凹腔(4),另一面為與遮散筒(10)罩接端并開有凹槽狀面(5),槽內置放開有與梯形凹腔(4)對應的長方形內孔鉛板(2)。本模板(3)是利用階梯變化的臺面,將入射x射線的強度經變化臺面,使得射線穿過后強度按階梯變化,再經被檢工件(12)使x射線呈均勻變化,利用圖象增強器(13)接收信號,經過轉換成電信號輸入圖象顯示器,顯示出清晰的圖象。
由于在x射線探傷機的射線發射口處經遮散筒安裝了階梯透視模板,射線強度呈梯度變化,x射線強度衰減趨于均布,改變了透照場的強度,圖象對比度適中,反差減小,圖象清晰,顯著提高了細節的分辨力,對于一般操作人員都能準確判斷工件的內部結構變化情況。其結構簡單、安裝、使用方便,適用于沿軸向不等截面或特殊構件的內部結構檢驗。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與遮散筒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B向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經遮散筒安裝到X射線探傷機上后檢測工件的系統示意圖。
本模板(3)是經遮散筒(10)與工業X射線探傷機(11)相連的,遮散筒(10)為內外兩層結構,內層為鉛板(9),外層是鋼板(8),遮散筒的直徑和襯鉛板的厚度,視X射線探傷機發射強度和距被檢工件之間距離而定。遮散筒的內層鉛板和外層鋼板厚度均為5-7毫米,遮散筒的長為400-600毫米。遮散筒一端安裝在X射線探傷機射線發射口上,用螺釘(6)緊固,另一端與階梯透視模板相接,用螺釘(1)緊固。軸向變截面體工件(12)是安裝在階梯透視模板與圖象增強器之間的隨動工作臺上,相互之間的距離視滿足合理放大倍數要求而定。本模板與遮散筒配合使用,限制了X射線經向散射,提高了圖象的清晰度;濾掉了軟射線,從而減少了縱向射線散射影響。
本模板是采用優質炭素鋼加工成扁圓柱體,其體厚度為55-65毫米;與遮散筒罩接端開有的凹槽狀面凹槽深度為40毫米,與遮散筒螺釘相固接的周壁厚為3.5-4.5毫米,槽內置放的鉛板中部所開長方形孔為尺寸40×120毫米。所說的4級階梯狀梯形凹腔(4),第一級階梯由外端面向內凹入1-2毫米,長和高的尺寸為10×20毫米;第二極階梯由外端面向內凹入3-4毫米,長和高的尺寸為20×20毫米;第三級階梯由外端面向內凹入5-6毫米,長和高的尺寸為30×20毫米;第四級階梯由外端面向內凹入6-7毫米,長和高的尺寸為40×20毫米。圖3中7為與鉛板(2)相同結構的鉛板。
權利要求1.一種檢測軸向變截面體用階梯透視模板,它經過遮散筒(10)連接到X射線探傷機(11)射線發射口處,其特征在于扁圓柱體模板(3)一面向內開有4級階梯狀梯形凹腔(4),另一面與遮散筒(10)罩接端并開有凹槽狀面(5),槽內置放開有與梯形凹腔(4)對應的長方形內孔鉛板(2)。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其特征是其體厚度為55-65毫米;與遮散筒罩接端開有的凹槽狀面凹槽深度為40毫米,與遮散筒螺釘相固接的周壁厚為3.5-4.5毫米,槽內置放的鉛板中部所開長方形孔為尺寸40×120毫米。
3.按照權利要求1、2所述的模板,其特征是所說的4級階梯狀梯形凹腔(4),第一級階梯由外端面向內凹入1-2毫米,長和高的尺寸為10×20毫米;第二極階梯由外端面向內凹入3-4毫米,長和高的尺寸為20×20毫米;第三級階梯由外端面向內凹入5-6毫米,長和高的尺寸為30×20毫米;第四級階梯由外端面向內凹入6-7毫米,長和高的尺寸為40×20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對工件無損檢測時所用設備的附件。它經過遮散筒連接到X射線探傷機的射線發射口處,其扁圓柱體模板一面向內開有4級階梯狀梯形凹腔,另一面為與遮散筒罩接端并開有凹槽狀面,槽內置放開有與梯形凹腔對應的長方形內孔鉛板。它使得圖象對比度適中,反差減小,圖象清晰,顯著提高了細節的分辨力,對于一般操作人員都能準確判斷工作的內部結構變化情況。
文檔編號G01N23/18GK2125137SQ9221028
公開日1992年12月16日 申請日期1992年2月26日 優先權日1992年2月26日
發明者徐連奎 申請人:沈陽航空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