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飛機測試針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飛針測試機用尖針測試頭組件。
背景技術:
飛針測試機是針對元件布置高密度、層數多、布線密度大、測點距離小的 PCB 板(印刷電路板)進行測試的一種儀器,主要測試線路板的絕緣和導通值。測試儀一般采用“真值比較定位法”,能對測試過程和故障點進行實時監控,保證測試的準確性。飛針測試機具有精細節距,不受網格限制,測試靈活,速度快等特點。現有測試針上連接線容易被勾斷,測試針的彈性不足易損傷。現有尖針類測試頭組件干涉嚴重,使用壽命短,無法精確調整,測試精度低。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飛針測試機用尖針測試頭組件。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飛針測試機用尖針測試頭組件,包括主體、設置于所述主體一側的后接板塊、設置在所述主體另一側的感應板座、設置在所述主體頭部的測試針組件、設置在所述感應板座上的感應板本體,所述主體上設有豎直滑槽,所述豎直滑槽的頂部設有對調整螺釘頭部限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內設置調整螺釘,所述調整螺釘與在所述豎直滑槽內上下滑動的調整塊配合,所述調整塊朝向所述感應板座一側設有調整爪,所述感應板座上設有與所述調整爪配合的傾斜槽,所述感應板座上設有水平的緊固腰圓孔,所述主體上設有限位爪,所述感應板座上設有水平的限位腰圓孔,所述限位腰圓孔與所述限位爪配合,所述測試針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主體頭部兩側的擋塊、設置在所述擋塊外側的支架、設置在所述支架頂部的測試尖針本體,所述擋塊上設有對所述支架進行前后限位的定位爪,兩個所述支架頂部之間夾角為45°,每個所述支架底部均設有一個測試尖針本體,所述測試尖針本體自支架向前延伸至測試尖針本體尖端相互接觸。
上述設計通過在主體上設置調整塊,在感應板座上設置限位腰圓孔對感應板本體位置進行微調,使得檢測更加精確,將支架夾角設置為45°,測試尖針本體自支架向前延伸至測試尖針本體尖端相互接觸使得測試尖針本體不會相互干涉,提高測試尖針本體的使用壽命,提高測試尖針本體精度的穩定性。
作為本設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測試尖針本體為之間的水平夾角為15°,進一步防止測試尖針本體之間的干涉。
作為本設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架頂部設有用于固定所述測試尖針本體的安裝孔,便于安裝測試尖針本體。
作為本設計的進一步改進,其中一個所述擋塊貼合有支架一側前下角向所述擋塊內側收縮,即所述擋塊貼合有支架一側的前下角為向內傾斜的斜面,便于適用不同長度的測試尖針本體。
作為本設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主體設有后接板塊一側設有水平的開口,所述后接板塊卡在所述開口內,提高后接板塊與主體連接的穩定性。
作為本設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主體底面為中部向下凸起的斜面,兩側所述斜面的夾角為158°,設置后接板塊一側的主體底部斜面上設有固定孔,有效防止感應板本體的碰傷。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在主體上設置調整塊,在感應板座上設置限位腰圓孔對感應板本體位置進行微調,使得檢測更加精確,將支架夾角設置為45°,測試尖針本體自支架向前延伸至測試尖針本體尖端相互接觸使得測試尖針本體不會相互干涉,提高測試尖針本體的使用壽命,提高測試尖針本體精度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視角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個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主體與測試針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主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主體,2.后接板塊,3.調整塊,4.限位槽,5.緊固腰圓孔,6.豎直滑槽,7.感應板座,8.傾斜槽,9.限位腰圓孔,10.感應板本體,11.支架,12.測試尖針本體,13.調整爪,14.開口,15.限位爪,16.擋塊,17.定位爪,18.安裝孔,19.斜面,20.固定孔,21.調整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其中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僅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實施例:一種飛針測試機用尖針測試頭組件,包括主體1、設置于所述主體1一側的后接板塊2、設置在所述主體1另一側的感應板座7、設置在所述主體1頭部的測試針組件、設置在所述感應板座7上的感應板本體10,所述主體1上設有豎直滑槽6,所述豎直滑槽6的頂部設有對調整螺釘21頭部限位的限位槽4,所述限位槽4內設置調整螺釘21,所述調整螺釘21與在所述豎直滑槽6內上下滑動的調整塊3配合,所述調整塊3朝向所述感應板座7一側設有調整爪13,所述感應板座7上設有與所述調整爪13配合的傾斜槽8,所述感應板座7上設有水平的緊固腰圓孔5,所述主體1上設有限位爪15,所述感應板座7上設有水平的限位腰圓孔9,所述限位腰圓孔9與所述限位爪15配合,所述測試針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主體1頭部兩側的擋塊16、設置在所述擋塊16外側的支架11、設置在所述支架11頂部的測試尖針本體12,所述擋塊16上設有對所述支架11進行前后限位的定位爪17,兩個所述支架11頂部之間夾角為45°,每個所述支架11底部均設有一個測試尖針本體12,所述測試尖針本體12自支架11向前延伸至測試尖針本體12尖端相互接觸。
上述設計通過在主體1上設置調整塊3,在感應板座7上設置限位腰圓孔9對感應板本體10位置進行微調,使得檢測更加精確,將支架11夾角設置為45°,測試尖針本體12自支架11向前延伸至測試尖針本體12尖端相互接觸使得測試尖針本體12不會相互干涉,提高測試尖針本體12的使用壽命,提高測試尖針本體12精度的穩定性。
作為本設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測試尖針本體12為之間的水平夾角為15°,進一步防止測試尖針本體12之間的干涉。
作為本設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架11頂部設有用于固定所述測試尖針本體12的安裝孔18,便于安裝測試尖針本體12。
作為本設計的進一步改進,其中一個所述擋塊16貼合有支架11一側前下角向所述擋塊16內側收縮,即所述擋塊16貼合有支架11一側的前下角為向內傾斜的斜面19,便于適用不同長度的測試尖針本體12。
作為本設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主體1設有后接板塊2一側設有水平的開口14,所述后接板塊2卡在所述開口14內,提高后接板塊2與主體1連接的穩定性。
作為本設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主體1底面為中部向下凸起的斜面19,兩側所述斜面19的夾角為158°,設置后接板塊2一側的主體1底部斜面19上設有固定孔20,有效防止感應板本體10的碰傷。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