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包括機架,機架上設有固定座,固定座上依次設有內圈精磨檢測機構、第一分揀機構、內圈內徑檢測機構以及第二分揀機構,機架上還設有上料機構,上料機構位于內圈精磨檢測機構側邊,固定座上還設有移送機構,上料機構與移送機構相垂直,移送機構遠離上料機構一端上連有一傳送機構;機架上還設有控制單元,控制單元通過信號線分別與上料機構、移送機構、內圈精磨檢測機構、第一分揀機構、內圈內徑檢測機構以及第二分揀機構相連。其有益效果是:將軸承內圈精磨檢測、分揀以及內徑檢測一體自動化,只需一個工人即可完成操作,操作簡便,不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降低成本,且整個裝置結構簡單,占地面積小,制造成本低。
【專利說明】一種軸承內圈檢測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軸承檢測領域,特別是一種軸承內圈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軸承是各類機械裝備的重要基礎零部件,包括外圈、內圈與滾珠等,其中軸承的內圈內徑的精確度直接影響到軸承的整體精度和性能。目前,對軸承內圈進行檢測的基本上停留在手工檢測水平,不但檢測效率低下、穩定性不高,即使有軸承生產廠商采用自動化設備對軸承內圈內徑進行檢測,但是目前的檢測設備結構復雜,操作不便,投入成本高,而且容易發生無法辨識內徑是否經過精磨加工直接進行內徑尺寸檢測,導致軸承損傷以及設備經常出現故障,同時設備的檢測精度不高,容易造成不合格軸承的出廠。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精度高的軸承內圈檢測裝置。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一種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一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依次設有內圈精磨檢測機構、第一分揀機構、內圈內徑檢測機構以及第二分揀機構,所述機架上還設有一上料機構,所述上料機構位于內圈精磨檢測機構側邊,所述固定座上還設有與內圈精磨檢測機構、第一分揀機構、內圈內徑檢測機構以及第二分揀機構相適配的移送機構,所述上料機構與移送機構相垂直,所述移送機構遠離上料機構一端上連有一傳送機構;
[0005]所述機架上還設有一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通過信號線分別與上料機構、移送機構、內圈精磨檢測機構、第一分揀機構、內圈內徑檢測機構以及第二分揀機構相連;所述控制單元也可以與傳送機構相連接,從而控制傳送機構的運轉。將內圈精磨檢測機構與第一分揀機構可以先對軸承內圈是否進行精磨加工進行區分,將未精磨加工的軸承剔除,有利于后期的內圈內徑的檢測。
[0006]進一步,所述內圈精磨檢測機構包括若干可更換的第一檢測頭以及位于第一檢測頭正下方的第一檢測工位,所述第一檢測頭與第一連接座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座與驅動第一連接座上下移動的第一連接座驅動機構相連,從而帶動第一檢測頭上下移動,所述內圈精磨檢測機構還包括位于第一連接座上端同一水平面的第一感應頭。
[0007]進一步,所述第一分揀機構包括若干第一推塊以及與第一推塊相對應的第一分揀工位,所述第一推塊與驅動第一推塊往復運動的第一推塊驅動機構相連,位于所述第一推塊推動方向上的固定座上設有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所對應的機架上設有置物筐。
[0008]進一步,所述第一推塊的端部呈弧形設置,弧形設置有利于降低對軸承推動時所收到的損傷。
[0009]進一步,所述內圈內徑檢測機構包括若干可更換的第二檢測頭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檢測頭正下方的第二檢測工位,所述第二檢測頭端部設有與控制單元相連接的感應機構,所述第二檢測頭與第二連接座相連接,所述第二連接座與驅動第二連接座上下移動的第二連接座驅動機構相連接,且所述第二連接座與一驅動第二連接座轉動的轉動驅動機構相連接從而可以驅動第二連接座轉動并帶動第二檢測頭的轉動。轉動驅動機構使第二檢測頭可以在軸承內圈內轉動一定的角度,有利于對整個軸承內圈的精磨程度進行檢測,保證整個軸承內圈精磨的均勻性。
[0010]進一步,所述第二連接座外表面設有第一齒輪,所述轉動驅動機構與一連接桿相連接,所述連接桿上設有所述第二連接座的第一齒輪相嚙合的第二齒輪。
[0011]進一步,所述第二分揀機構包括若干第二推塊以及與第二推塊相對應的第二分揀工位,所述第二分揀工位包括報廢工位與返工工位,所述第二推塊與驅動第二推塊往復運動的第二推塊驅動機構相連,位于所述第二推塊推動方向上的固定座上設有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所對應的機架上設有與軸承相適配的回收機構,所述回收機構上分別設有與報廢工位、返工工位相對應的報廢回收道、返工回收道,所述報廢回收道與返工回收道上設有第一推桿以及驅動第一推桿運動的第一推桿驅動機構。所述第二推塊的端部設有彈性件,有利于對推送的軸承的保護,同時在報廢回收道與返工回收道上也設置相應的保護層,降低軸承從固定座上掉下時造成的損傷。
[0012]進一步,所述移送機構包括一往復位移片,所述往復位移片與驅動其往復運動的位移片驅動機構相連接,所述往復位移片上設有若干與軸承適配的弧形凹槽。
[0013]進一步,所述上料機構包括一與往復位移片相垂直的傳輸帶以及驅動傳輸帶傳輸的傳輸帶驅動機構,所述傳輸帶上設有分別與所述傳輸帶驅動機構以及控制單元相連接的第二感應頭,所述傳輸帶上還設有第二推桿,所述第二推桿與驅動其運動的第二推桿驅動機構相連,所述第二推桿驅動機構與控制單元相連接。
[0014]進一步,所述第二感應頭的個數為兩個,其中一個第二感應頭位于第二推桿上方,另一個第二感應頭位于傳輸帶的起始端。
[0015]所述第一檢測頭、第一推塊、第二檢測頭、第一檢測工位、第一分揀工位以及第二檢測工位的個數相等,所述第二推塊、第二分揀工位的個數為第一檢測頭個數的兩倍。
[0016]所述第一連接座驅動機構、第一推塊驅動機構、第二連接座驅動機構、第二推塊驅動機構、第一推桿驅動機構、第二推桿驅動機構可以均為氣缸,也可以是其他驅動機構。
[0017]軸承內圈經過精磨之后進入傳輸帶并輸送至第二推桿正對處,位于第二推桿上方的第二感應頭檢測到軸承并輸出信號給控制單元,控制單元將信號傳輸給第二推桿驅動機構,第二推桿驅動機構驅動第二推桿推動軸承到一定位置,下一個軸承進入位于第二推桿上方的第二感應頭下方,第二推桿將這個軸承推動到與上一個軸承相距一定位置處的位置,設置了若干個第一檢測頭,就將若干個軸承推動到不同的位置上,然后往復位移片將這些待檢測的軸承輸送到相應的第一檢測工位,第一檢測頭在第一連接座驅動機構的帶動下往下運動,如若軸承內圈進行了精磨加工,第一檢測頭可以伸入軸承內圈內,從而第一檢測頭相對應的第一感應頭往下運動,如若軸承內圈沒有進行精磨加工,則第一連接座不發生位移,第一感應頭測得第一連接座的運動情況并將結果輸送給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將檢測結果輸送給第一分揀機構與位移片驅動機構,往復位移片將經內圈精磨檢測機構檢測好的軸承輸送到第一分揀機構上的第一分揀工位,第一推塊根據檢測結果對軸承進行處理,未進行內圈精磨加工的軸承被第一推塊推到第一開口下方的置物筐內重新進行內圈精磨加工,已經進行內圈精磨加工的軸承被往復位移片輸送到內圈內徑檢測機構上的第二檢測工位,第二連接座驅動機構驅動第二檢測頭伸入軸承內圈內,并在轉動驅動機構的作用下轉動90度,第二檢測頭可以根據感應機構對軸承內圈的內徑進行一系列的檢測,并將這一系列結果輸送給控制單元,控制單元將結果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軸承內圈的內徑以及內徑的均勻性,并將結果輸送給第二分揀機構與位移片驅動機構,往復位移片將軸承輸送到第二分揀機構的第二分揀工位上并相應的分布在報廢工位、返工工位上,第二推塊將需要返工的軸承推動到返工回收道上,將報廢的軸承推動到報廢回收道上,軸承進入回收道之后被第一推桿推動,將軸承有序的排布在回收道上,方便回收處理,將合格的軸承經往復位移片輸送到傳送機構上,傳送機構可以與下一步要加工的加工設備相連接,也可以與軸承放置處相連接。當軸承已加工完畢或者傳輸帶上沒有要加工的軸承時,第二感應頭感應不到軸承時,將信號傳輸給控制單元,整個裝置自動停止工作,位于傳輸帶起始端的第二感應頭感應到有軸承進入傳輸帶時,傳輸帶開始工作,位于第二推桿上方的第二感應頭感應到有軸承時,整個裝置開始工作,從而循環往復。
[0018]本實用新型得到的一種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其技術效果是:1、將軸承內圈精磨檢測、分揀以及內徑檢測自動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先進行內圈精磨檢測并分揀,有利于內徑檢測時不會出現未精磨內圈的軸承進行內徑檢測,不會造成第二檢測頭與軸承的損傷,有利于對軸承與第二檢測頭的保護;3、第二檢測頭在轉動驅動機構作用下,可以對軸承整個內圈進行檢測,精度高;4、整個裝置只要設置好程序就可以自動操作,操作簡便,人工只要等到置物筐、回收道滿進行處理即可,而且只要一個工人既可以完成,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以及勞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高;5、整個裝置結構簡單,占地面積小,制造成本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施例一種軸承內圈檢測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21 ]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包括機架I,所述機架I上設有一固定座2,所述固定座2上依次設有內圈精磨檢測機構3、第一分揀機構4、內圈內徑檢測機構5以及第二分揀機構6,所述機架I上還設有一上料機構7,所述上料機構7位于內圈精磨檢測機構3側邊,所述固定座2上還設有與內圈精磨檢測機構3、第一分揀機構4、內圈內徑檢測機構5以及第二分揀機構6相適配的移送機構8,所述上料機構7與移送機構8相垂直,所述移送機構8遠離上料機構7 —端上連有一傳送機構9 ;
[0022]所述機架I上還設有一控制單元10,所述控制單元10通過信號線分別與上料機構7、移送機構8、內圈精磨檢測機構3、第一分揀機構4、內圈內徑檢測機構5以及第二分揀機6構相連;所述控制單元10也可以與傳送機構9相連接,從而控制傳送機構9的運轉。將內圈精磨檢測機構3與第一分揀機構4可以先對軸承內圈是否進行精磨加工進行區分,將未精磨加工的軸承剔除,有利于后期的內圈內徑的檢測。
[0023]本實施例中,所述內圈精磨檢測機構3包括兩個可更換的第一檢測頭31以及位于第一檢測頭31正下方的第一檢測工位,所述第一檢測頭31與第一連接座32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座32與驅動第一連接座32上下移動的第一連接座驅動機構33相連,從而帶動第一檢測頭31上下移動,所述內圈精磨檢測機構3還包括位于第一連接座32上端同一水平面的第一感應頭34。
[0024]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揀機構4包括兩個第一推塊41以及與第一推塊41相對應的第一分揀工位42,所述第一推塊41與驅動第一推塊41往復運動的第一推塊驅動機構相連,位于所述第一推塊41推動方向上的固定座2上設有第一開口 43,所述第一開口 43所對應的機架1上設有置物筐。
[0025]所述第一推塊41的端部呈弧形設置,弧形設置有利于降低對軸承推動時所收到的損傷。
[0026]本實施例中,所述內圈內徑檢測機構5包括兩個可更換的第二檢測頭5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檢測頭51正下方的第二檢測工位,所述第二檢測頭51端部設有與控制單元10相連接的感應機構,所述第二檢測頭51與第二連接座52相連接,所述第二連接座52與驅動第二連接座52上下移動的第二連接座驅動機構53相連接,且所述第二連接座52與一驅動第二連接座52轉動的轉動驅動機構相連接從而可以驅動第二連接座52轉動并帶動第二檢測頭51的轉動。轉動驅動機構使第二檢測頭51可以在軸承內圈內轉動一定的角度,有利于對整個軸承內圈的精磨程度進行檢測,保證整個軸承內圈精磨的均勻性。
[0027]所述第二連接座52外表面設有第一齒輪,所述轉動驅動機構與一連接桿54相連接,所述連接桿54上設有所述第二連接座52的第一齒輪相嚙合的第二齒輪。
[0028]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分揀機構6包括四個第二推塊61以及與第二推塊61相對應的第二分揀工位,所述第二分揀工位包括兩個報廢工位62與兩個返工工位63,所述第二推塊61與驅動第二推塊61往復運動的第二推塊驅動機構相連,位于所述第二推塊61推動方向上的固定座上設有第二開口 64,所述第二開口 64所對應的機架1上設有與軸承相適配的回收機構,所述回收機構上分別設有與報廢工位62、返工工位63相對應的報廢回收道65、返工回收道66,所述報廢回收道65與返工回收道66上設有第一推桿以及驅動第一推桿運動的第一推桿驅動機構。所述第二推塊61的端部設有彈性件,有利于對推送的軸承的保護,同時在報廢回收道65與返工回收道66上也設置相應的保護層,降低軸承從固定座上掉下時造成的損傷。
[0029]本實施例中,所述移送機構8包括一往復位移片81,所述往復位移片81與驅動其往復運動的位移片驅動機構82相連接,所述往復位移片81上設有若干與軸承適配的弧形凹槽83。
[0030]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料機構7包括一與往復位移片81相垂直的傳輸帶71以及驅動傳輸帶傳輸的傳輸帶驅動機構,所述傳輸帶71上設有分別與所述傳輸帶驅動機構以及控制單元10相連接的第二感應頭72,所述傳輸帶71上還設有第二推桿73,所述第二推桿73與驅動其運動的第二推桿驅動機構相連,所述第二推桿驅動機構與控制單元10相連接。
[0031]所述第二感應頭72的個數為兩個,其中一個第二感應頭位于第二推桿73上方,另一個第二感應頭位于傳輸帶71的起始端。
[0032]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座驅動機構33、第一推塊驅動機構、第二連接座驅動機構53、第二推塊驅動機構、第一推桿驅動機構、第二推桿驅動機構可以均為氣缸。
[0033]軸承內圈經過精磨之后進入傳輸帶71并輸送至第二推桿正對處,位于第二推桿73上方的第二感應頭72檢測到軸承并輸出信號給控制單元10,控制單元10將信號傳輸給第二推桿驅動機構,第二推桿驅動機構驅動第二推桿73推動軸承到一定位置,下一個軸承進入第二感應頭72下方,第二推桿73將這個軸承推動到與上一個軸承相距一定位置處的位置,設置了兩個第一檢測頭31,往復位移片81將這些待檢測的軸承輸送到第一檢測頭31所對應的第一檢測工位,第一檢測頭31在第一連接座驅動機構33的帶動下往下運動,如若軸承內圈進行了精磨加工,第一檢測頭31可以伸入軸承內圈內,從而第一檢測頭31相對應的第一感應頭34往下運動,如若軸承內圈沒有進行精磨加工,則第一連接座不發生位移,第一感應頭34測得第一連接座32的運動情況并將結果輸送給控制單元10,所述控制單元10將檢測結果輸送給第一分揀機構4與位移片驅動機構82,往復位移片81將經內圈精磨檢測機構檢測好的軸承輸送到第一分揀機構4上的第一分揀工位42,第一推塊41根據檢測結果對軸承進行處理,未進行內圈精磨加工的軸承被第一推塊41推道第一開口 43下方的置物筐內重新進行內圈精磨加工,已經進行內圈精磨加工的軸承被往復位移片81輸送到內圈內徑檢測機構5上的第二檢測工位上,第二連接座驅動機構53驅動第二檢測頭51伸入軸承內圈內,并在轉動驅動機構的作用下轉動90度,第二檢測頭51可以根據感應機構對軸承內圈的內徑進行一系列的檢測,并將這一系列結果輸送給控制單元10,控制單元將結果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軸承內圈的內徑以及內圈的內徑的均勻性,并將結果輸送給第二分揀機構6與位移片驅動機構82,往復位移片81將軸承輸送到第二分揀機構6的第二分揀工位上并相應的分布在報廢工位62、返工工位63上,第二推塊61將需要返工的軸承推動到返工回收道66上,將報廢的軸承推動到報廢回收道65上,軸承進入回收道之后被第一推桿推動,將軸承有序的排布在回收道上,方便回收處理,將合格的軸承經往復位移片81輸送到傳送機構9上,傳送機構9可以與下一步要加工的加工設備相連接,也可以與軸承放置處相連接。當軸承已加工完畢或者傳輸帶71上沒有要加工的軸承時,第二感應頭72感應不到軸承時,將信號傳輸給控制單元10,整個裝置自動停止工作,位于傳輸帶71起始端的第二感應頭72感應到有軸承進入傳輸帶時,傳輸帶開始工作,位于第二推桿73上方的第二感應頭感應到有軸承時,整個裝置開始工作,從而循環往復。
【權利要求】
1.一種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包括機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設有一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依次設有內圈精磨檢測機構、第一分揀機構、內圈內徑檢測機構以及第二分揀機構,所述機架上還設有一上料機構,所述上料機構位于內圈精磨檢測機構側邊,所述固定座上還設有與內圈精磨檢測機構、第一分揀機構、內圈內徑檢測機構以及第二分揀機構相適配的移送機構,所述上料機構與移送機構相垂直,所述移送機構遠離上料機構一端上連有一傳送機構; 所述機架上還設有一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通過信號線分別與上料機構、移送機構、內圈精磨檢測機構、第一分揀機構、內圈內徑檢測機構以及第二分揀機構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圈精磨檢測機構包括若干可更換的第一檢測頭以及位于第一檢測頭正下方的第一檢測工位,所述第一檢測頭與第一連接座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座與驅動第一連接座上下移動的第一連接座驅動機構相連,從而帶動第一檢測頭上下移動,所述內圈精磨檢測機構還包括位于第一連接座上端同一水平面的第一感應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揀機構包括若干第一推塊以及與第一推塊相對應的第一分揀工位,所述第一推塊與驅動第一推塊往復運動的第一推塊驅動機構相連,位于所述第一推塊推動方向上的固定座上設有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所對應的機架上設有置物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塊的端部呈弧形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圈內徑檢測機構包括若干可更換的第二檢測頭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檢測頭正下方的第二檢測工位,所述第二檢測頭端部設有與控制單元相連接的感應機構,所述第二檢測頭與第二連接座相連接,所述第二連接座與驅動第二連接座上下移動的第二連接座驅動機構相連接,且所述第二連接座與一驅動第二連接座轉動的轉動驅動機構相連接從而可以驅動第二連接座轉動并帶動第二檢測頭的轉動。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座外表面設有第一齒輪,所述轉動驅動機構與一連接桿相連接,所述連接桿上設有所述第二連接座的第一齒輪相嚙合的第二齒輪。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揀機構包括若干第二推塊以及與第二推塊相對應的第二分揀工位,所述第二分揀工位包括報廢工位與返工工位,所述第二推塊與驅動第二推塊往復運動的第二推塊驅動機構相連,位于所述第二推塊推動方向上的固定座上設有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所對應的機架上設有與軸承相適配的回收機構,所述回收機構上分別設有與報廢工位、返工工位相對應的報廢回收道、返工回收道,所述報廢回收道與返工回收道上設有第一推桿以及驅動第一推桿運動的第一推桿驅動機構。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送機構包括一往復位移片,所述往復位移片與驅動其往復運動的位移片驅動機構相連接,所述往復位移片上設有若干與軸承適配的弧形凹槽。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機構包括一與往復位移片相垂直的傳輸帶以及驅動傳輸帶傳輸的傳輸帶驅動機構,所述傳輸帶上設有分別與所述傳輸帶驅動機構以及控制單元相連接的第二感應頭,所述傳輸帶上還設有第二推桿,所述第二推桿與驅動其運動的第二推桿驅動機構相連,所述第二推桿驅動機構與控制單元相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軸承內圈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感應頭的個數為兩個,其中一個第二感應頭位于第二推桿上方,另一個第二感應頭位于傳輸帶的起始端。
【文檔編號】G01B21/14GK204202592SQ201420746206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3日
【發明者】胡百君 申請人:慈溪市四海軸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