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簡易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濕度傳感器校驗領域,公開了一種簡易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包括加濕系統、檢定腔、除濕器和標準溫濕度監測器,所述加濕系統的霧化管通過檢定腔的連接孔同檢定腔固定連接,除濕器固定在檢定腔的一個側面,標準溫濕度監測器的探頭通過檢定腔的連接孔與檢定腔固定連接,待測濕度傳感器的探頭通過檢定腔連接孔與檢定腔固定連接,且腔體面板上的連接孔都裝設有密封卡套,能夠固定霧化管及待測濕度傳感器和標準溫濕度監測器的探頭。該便攜式校驗裝置,解決了現有校驗裝置校準裝置只能離線檢測、無法現場校驗的缺點而導致的電氣設備中驅潮裝置濕度傳感器無法定時校驗的問題,具有操作方便、校驗速度快、便于攜帶等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簡易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濕度傳感器校驗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濕度傳感器的校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空氣中的濕度值是工農業、電子、化工和多種科研環境較為關注的一個數值,是居住環境舒適及科研數據準確的重要參考指標。例如,變電站的某些裝置對濕度值的要求較高,變電站室外端子箱、電源箱等是變電站中聯系一、二次設備的重要部分,直接關系到變電站的安全健康運行,然而,受潮濕環境影響,電網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為保證對設備濕度環境的有效監控,確保測量的準確性,需要定期對變電站驅潮裝置進行校驗。目前,變電站廣泛采用加熱器等驅潮裝置對端子箱和電源箱進行驅潮除濕。濕度值測量中多使用濕度傳感器,而濕度傳感器的校準多選用精密露點儀作為校準標準器,將傳感器送至實驗室,放入標準濕度發生器測試室,并設定所需的濕度校準點,通過比較精密露點儀所測得的相對濕度值與濕度傳感器的輸出值的差異,而達到校準的目的,但該校準裝置只能離線檢測,無法現場校驗。而且設備結構復雜,成本高,使用不便,不能靈活的適應復雜環境里的濕度傳感器校準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濕度傳感器校準裝置只能離線檢測,使用不便,不能靈活的適應復雜環境里濕度傳感器校準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在線使用的,結構相對簡單,操作方便的便攜式溫度傳感器校驗裝置。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簡易的濕度傳感器的校驗裝置,包括加濕系統1、檢定腔6、除濕器9和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所述加濕系統1的霧化管4通過檢定腔6的連接孔7同檢定腔6固定連接,除濕器9固定在檢定腔的一個側面,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的探頭18通過檢定腔的連接孔7與檢定腔6固定連接,待測濕度傳感器的探頭通過檢定腔連接孔7與檢定腔6固定連接,且腔體面板上的連接孔7裝設有密封卡套,能夠固定霧化管4及待測濕度傳感器和標準溫濕度計的探頭;所述加濕系統1,包括超聲波高頻霧化片2、水箱3、霧化管4、控制器5,水箱中的液態水在高頻超聲波的作用下形成水霧,水霧經由霧化管4進入檢定腔6 ;所述除濕器9包括制冷面13、半導體制冷除濕芯片14、散熱板15、散熱風扇16,除濕器9固定在檢定腔外側面,用于控制檢定腔體內的濕度,以測定在特定溫度下的濕度值;所述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由溫濕度探頭18、信號傳輸線11、主機組成12,將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與被校準的溫濕度傳感器放置于一定溫度下的同一濕度環境的檢定腔內,在一定時間內測出若干組對比值,即可對待測試的傳感器進行校驗。
[0006]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檢定腔6的側面有多于三個連接孔7,分別連接加濕系統1、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和多于兩個待測濕度傳感器,實現對若干個濕度傳感器同時進行校準。
[0007]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檢定腔6是由有機塑料板制成的具有保溫層的長方體恒溫室,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小檢定腔體內溫度受外界的溫度影響,基本實現腔體內恒溫恒壓。
[0008]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檢定腔6包括保溫層17,配合除濕器9可使腔體內保持恒溫恒壓環境。
[0009]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檢定腔6背面設有一個矩形窗口,并有相應的窗口蓋,以實現對沒有探頭的濕度傳感器進行校驗,校準時把待校準傳感器迅速放入檢定腔,并蓋好窗口至
1771 0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是一種便攜式校驗裝置,解決了現有校驗裝置校準裝置只能離線檢測、無法現場校驗的缺點而導致的電氣設備中驅潮裝置濕度傳感器無法定時校驗的問題,具有結構相對簡單、操作方便、校驗速度快、便于攜帶等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2]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檢定腔的剖視圖;
[0013]圖中1、加濕系統;2、超聲波高頻霧化片;3、水箱;4、霧化管;5、控制器;6、檢定腔;7、連接孔;8、矩形窗口 ;9、除濕器;10、標準溫濕度檢測器;11、信號傳輸線;12、主機;13、制冷面;14、半導體制冷除濕芯片;15、散熱板;16、散熱風扇;17、保溫層;18、探頭。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濕度傳感器的校驗裝置,包括加濕系統1、檢定腔6、除濕器9和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所述加濕系統1的霧化管4通過檢定腔6的連接孔7同檢定腔6固定連接,除濕器9固定在檢定腔的一個側面,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的探頭18通過檢定腔的連接孔7與檢定腔6固定連接,待測濕度傳感器的探頭通過檢定腔連接孔7與檢定腔6固定連接,且腔體面板上的連接孔7裝設有密封卡套,能夠固定霧化管4及待測濕度傳感器和標準溫濕度計的探頭;所述加濕系統1,包括超聲波高頻霧化片2、水箱3、霧化管4、控制器5,往加濕系統的水箱倒入一定量的水后,啟動加濕系統的電源,調節霧量控制器,水箱中的液態水在高頻超聲波的作用下形成水霧,水霧經由霧化管4進入檢定腔6 ;所述除濕器9包括制冷面13、半導體制冷除濕芯片14、散熱板15、散熱風扇16,除濕器9固定在檢定腔外側面,用于控制檢定腔體內的濕度,以測定在特定溫度下的濕度值;所述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由溫濕度探頭18、信號傳輸線11、主機組成12,可根據不同需要,選用不同精度的溫濕度計作為比對試驗的參考值,將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與被校準的溫濕度傳感器放置于一定溫度下的同一濕度環境的檢定腔內,在一定時間內測出若干組對比值,即可對待測試的傳感器進行校驗。
[0015]具體的比對試驗過程為:
[0016]1)首先,將儀器各部件連接好,檢查檢定腔6密封性是否良好。啟動儀器的加濕系統1,觀察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的示值變化,當相對濕度值升至約90%時停止加濕,迅速將待校準的濕度傳感器探頭同檢定腔連接,待其穩定10-=分鐘后,記錄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與待校準濕度計的測試值,然后,每隔2-=左右記錄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的相對濕度值I標(% 1?)和待校準裝置的輸出值I示(% 1?),共記錄3個數據,即可完成90%濕度點的測試。
[0017]2)啟動除濕器9,對腔體進行除濕,當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的濕度值顯示為約80%時,停止除濕,穩定10-11分鐘后,然后,每隔2-11左右記錄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的相對濕度值I# (% 和待校準裝置的輸出值I# (% 1?),共記錄3個數據,即可完成80%濕度點的測試。
[0018]3)按步驟2)的操作方法依次對60%、40%、20%濕度點進行校準,即可完成所有的測試。
[0019]4)計算出每個校準點下待校準裝置的輸出值的平均值,并按公式八I = 4-?計算出每個校準點的修正值,評價待校準濕度傳感器的準確度等級。
【權利要求】
1.一種簡易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包括檢定腔(6)和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加濕系統(I)和除濕器(9),所述除濕器(9)固定在檢定腔(6)的一個側面,加濕系統(I)、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待測濕度傳感器通過檢定腔的連接孔(7)同檢定腔(6)連接,所述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包括探頭(18)、信號傳輸線(11)和主機(1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濕系統(I)的霧化管(4)、標準溫濕度監測器(10)的探頭(18)、待測濕度傳感器的探頭通過檢定腔連接孔(7)同檢定腔¢)固定連接,腔體面板上的連接孔(7)都裝設有密封卡套,能夠固定霧化管(4)及待測濕度傳感器和標準溫濕度監測器的探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濕系統(I)包括超聲波高頻霧化片(2)、水箱(3)、控制器(5),水箱(3)中的液態水在高頻超聲波的作用下形成水霧,水霧經由霧化管(4)進入檢定腔(6)。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濕器(9)包括制冷面(13)、半導體制冷除濕芯片(14)、散熱板(15)、散熱風扇(16),除濕器(9)固定在檢定腔體側面,用于調節腔體內的濕度,以測定在特定溫度下的濕度值。
5.根據權利要求1、3或4任意一種所述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檢定腔的側面上有多于三個連接孔(7),分別連接加濕系統(I)、校準溫濕度監測器(10)及多于兩個待測濕度傳感器,實現對若干個濕度傳感器同時進行校準。
6.根據權利要求1、3或4任意一種所述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檢定腔(6)是由有機塑料板制成的長方體腔體。
7.根據權利要求1、3或4任意一種所述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檢定腔(6)包括保溫層(17),能減小檢定腔體內溫度受外界的溫度影響,配合除濕器(9)可使腔體內保持恒溫恒壓環境。
8.根據權利要求1、3或4任意一種所述的濕度傳感器校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檢定腔(6)背面設有一個矩形窗口,并有相應的密封窗口蓋。
【文檔編號】G01N33/00GK204228689SQ201420667894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1日
【發明者】羅宗昌, 朱立平, 黃云光, 劉陳瑤, 李文武 申請人:廣西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